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实践历程与启示——以《科学》(1915—1949)为案例的考察

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实践历程与启示——以《科学》(1915—1949)为案例的考察

  • 字数: 258
  • 出版社: 上海科技
  • 作者: 王伟 著
  • 商品条码: 978754787145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科学》杂志(1915—1949)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为基本,通过对杂志的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全面展示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的逻辑分析,传播内容与社会的互动变迁关系的梳理,以及传播主体采用的方式和策略的选择。此外,书中不仅展现了科学知识体系的引入与本土化历程,更深入探讨了科学文化在中国社会扎根与重构的独特路径,揭示出《科学》杂志的传播实践绝非对西方科学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知识传播、价值重塑与文化建构的多元互动,为中国近代科学知识体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书可供科学史、传播学、近现代史研究者及文化研究学者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传播与科学传播理论概述 1.1.1 传播与科学传播概念厘定 1.1.2 传播学与科学传播理论概述 1.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 《科学》传播活动所处的历史背景 1.2.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视域下《科学》的传播 1.2.2 中国近代科学观念变迁视域下《科学》的传播 1.2.3 从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发展看《科学》的传播 1.3 《科学》传播活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与意义 1.3.1 中国科学社发展与影响的相关研究 1.3.2 《科学》发展史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传播实践研究 1.3.3 研究评述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科学》传播活动的实践历程 2.1 以“科学救国”为价值信念的缘起 2.2 以“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为解谜的实践 2.2.1 传播观念表达阶段(1915—1918):首倡“科学”和“民权” 2.2.2 传播范式形成阶段(1919—1927):“科学家”与“革命家”联姻 2.2.3 传播优先解谜阶段(1928—1937):中国科学化运动的社会实践 2.2.4 传播危机反应阶段(1938—1945):科学为“抗战救国”服务 2.2.5 传播理念转型阶段(1946—1949):“科学建国”的观念表达 2.3 小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未预料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科学》传播多元化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 3.1 《科学》的组织管理者群体评析 3.1.1 理事会会长(社长)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1.2 董事会会长群体代表评析 3.2 《科学》编辑部长(主编)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2.1 首任编辑部长杨铨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2.2 任职最长编辑部长王琎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2.3 首个专职编辑部长刘咸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2.4 代理编辑部长卢于道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2.5 “最后一任”编辑部长张孟闻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3 《科学》撰稿科学家(编辑)群体代表评析 3.3.1 胡明复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3.2 秉志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3.3 李俨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评析 3.4 小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形成与“精神特质” 3.4.1 职业自然科学家群体社会角色的形成 3.4.2 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精神特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 4.1 理念与科学传播理念 4.1.1 理念 4.1.2 科学传播理念 4.2 《科学》“求真致用”的提出和演进 4.2.1 《科学》“求真致用”的传统价值源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