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第四章 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论二程到朱子的仁说
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基于若干的社会—思想条件,就思想方面来说,如二程(程颢、程颐)道学思想的创立,二程人格与思想的权威的确立,道学精神对宋代知识人的吸引,都对道学作为一种思潮和话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学内部的学术讨论,具体规定了道学话语的内涵。而追踪这种讨论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及其中讨论的问题和焦点的变化,则有助于理 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本章强调,仁说及求仁之学是早期 道学的主题,也是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 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探讨这一话语的形成、发展和蜕变,是研究早期道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章指出,朱子(朱熹)的仁说是对南宋前期道学仁说的清理和总结,特别是对上蔡(谢良佐)仁说以及受上蔡影响最大的湖南学派之仁说的克服、批评和纠正,而朱子的仁说既依据对于二程仁说的整理和发挥,也体现了朱子个人在思想和方法上的特色。另一方面,朱子《仁说》及朱子与湖南学者关于仁说等辩论的结果,确立了朱子的理论权威,带来了道学话语的更替,即导致了旧的仁说的终结和道学核心话语的转变,从此,道学的关注课题从中和说、求仁说转变到理气说、心性说、格物说,朱子哲学的话语开始主导道学思想的展开。
上篇 程门仁说略论
一 二程的仁说
为了理解南宋道学仁说话语的来源及其意义,我们需要先来叙述二程的仁说。
冯友兰在其早年的《中国哲学史》中曾在“明道所说之修 养方法”一节叙述程明道(程颢,1032—1085年)的《识仁篇》,认为在明道思想中,宇宙乃一生之大流,乃一大仁,而人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仁德之人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其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对明道仁说更加意焉。但程颢和程颐论仁的思想不完全相同,冯友兰则始终未提及伊川(程颐)论仁的思想。这说明冯友兰的关注所在始终在一般哲学史的问题,而不是儒学史的发展。
张岱年在其早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亦述及明道与朱子的仁说,却同样未及伊川的仁说。由于张岱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当重视中国伦理学思想的研究,故其晚年著作《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对北宋至朱子的仁说皆给予讨论。他指出:“周敦颐、张载都绍述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以爱说仁。周敦颐云:‘德;爱曰仁……’张载云:‘以爱己之心爱人 则尽仁’……‘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二程提出关于仁 的与前儒不同的解释。程颢以‘与物同体’说仁,程颐以‘公’说仁。”张岱年的叙述可谓扼要而简明。
对二程仁说最详细的比较研究,始于牟宗三,他曾在《心体与性体》中的明道的“识仁篇”和伊川的“性情篇”两部分中详列二人论仁语录,他指出,明道就仁心觉情说仁体之感通与一体,重在仁体呈现的境界;而伊川是以仁为客观性理,而分析出其形式特性即公,以公为仁之理,即以公为仁的一种形式特性。在牟宗三的这种分别中,从划分正统的观念出发,包含了对伊川思想的批评。
在我们看来,程颢的仁说之主要思想有三:以一体论仁,以知觉论仁,以生意论仁。如: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这个讲法突出了仁作为精神境界而不是宇宙原理的意义,而仁的精神境界就是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明道借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手足不仁”的讲法,并将其发展为仁的哲学定义。他认为,只有这样理解仁,才是理解和体验到“仁之体”。基于这种万物一体为仁的思想,他大力赞扬具体体现了儒家万物一体精神的《西铭》,认为张载此篇文字真正把握到了“仁之体”: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其体此意,令有诸己,其地位已高。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
对仁的境界本质 (仁体)的理解和体验叫作“观仁”,也叫作 “识仁”: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道与物无 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 “万物皆 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 …… 订 顽 意 思,乃 备 言 此 体。以 此 意 存 之,更 有 何事? 人能放这一个身公共放在天地万物中一般看,则有甚 妨碍? 所以谓万物一体 ???? 者,皆有此理……人只为自私,将自 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它底。放这身来,都在 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
仁的这种境界的基本特征是 “浑然与物同体” “万物一体”,其 意义是要把自己和宇宙万物看成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把宇宙 的每一部分都看成和自己有直接的联系,看成自己的一部分。 有了这种境界的人,他所理解的 “我”不再是个体私己的自我, 这个 “我”的身体不是 “自家躯壳”,而是 “放这身来,都在万 物中一例看”,是 “天地为一身”。故又说: 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 ????????? 仁? ,譬最近。若夫至仁?? ,则天地为一身 ?????? ,而天地之间 ????? ,品物万形为 ????? 四肢百体 ???? 。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 圣人,仁之 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自外乎? 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以示子贡以为仁之方也。医书有以 手足风顽谓之四体不仁,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 足在我,而疾痛不与知焉,非不仁而何? 仁者无对……医家言四体不仁,最能体仁之名也。人之一肢病,不知痛痒 ???? ,谓之不仁 ???? 。人之不仁,亦犹 是也。盖不知 仁 道 之 在 己 也。知 仁 道 之 在 己 而 由 之,乃 仁也。
明道吸收了古代医学把肢体麻木无所知觉叫作 “不仁”的观念, 把仁的境界解释为,将宇宙万物都视为、感受为自己的肢体而 加以爱之。表面上,这种讲法包含了把 “仁”解释为知觉无所 不通的意义,但究而言之,明道主张的作为仁的 “知觉”并不 是生理上的知痛知痒,而是在心理上把万物体验为自己的一部 分的内在感觉。在这个意义上,以同体论仁是指出仁的境界的 内涵意义;而以知觉论仁,是指出仁作为境界的感受形式。
明道不仅从精神境界上讲仁,也把仁看作宇宙的原理。如 果说明道思想中精神境界的仁,其意义为万物一体,那么,他 的思想中作为宇宙原理的仁,其意义是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