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近世思想研究

中国近世思想研究

  • 字数: 253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陈来 著
  • 商品条码: 978730136255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多年来在宋代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陈来教授受国际史学界认同的“内藤假说”(即“近世说”)的思想影响,指出唐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中国“近世化”过程的一部分,认定这个近世化的文化形态是“中世纪精神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一个中间状态”。故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宋时期的哲学思想,可被称为中国的近世思想。 本书共有十五章,分别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道学”与“心学”进行了概念辨析、文献史料考证及社会文化史研究;前四章论述北宋理学的重要学术问题,第五章至第十三章详细讨论朱熹理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重点讨论朱子理学的文献史料问题,最后两章分论宋代理学重要的“气”与“心”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来 ----------------------------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
精彩导读
第四章 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论二程到朱子的仁说 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基于若干的社会—思想条件,就思想方面来说,如二程(程颢、程颐)道学思想的创立,二程人格与思想的权威的确立,道学精神对宋代知识人的吸引,都对道学作为一种思潮和话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学内部的学术讨论,具体规定了道学话语的内涵。而追踪这种讨论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及其中讨论的问题和焦点的变化,则有助于理 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本章强调,仁说及求仁之学是早期 道学的主题,也是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 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探讨这一话语的形成、发展和蜕变,是研究早期道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章指出,朱子(朱熹)的仁说是对南宋前期道学仁说的清理和总结,特别是对上蔡(谢良佐)仁说以及受上蔡影响最大的湖南学派之仁说的克服、批评和纠正,而朱子的仁说既依据对于二程仁说的整理和发挥,也体现了朱子个人在思想和方法上的特色。另一方面,朱子《仁说》及朱子与湖南学者关于仁说等辩论的结果,确立了朱子的理论权威,带来了道学话语的更替,即导致了旧的仁说的终结和道学核心话语的转变,从此,道学的关注课题从中和说、求仁说转变到理气说、心性说、格物说,朱子哲学的话语开始主导道学思想的展开。 上篇 程门仁说略论 一 二程的仁说 为了理解南宋道学仁说话语的来源及其意义,我们需要先来叙述二程的仁说。 冯友兰在其早年的《中国哲学史》中曾在“明道所说之修 养方法”一节叙述程明道(程颢,1032—1085年)的《识仁篇》,认为在明道思想中,宇宙乃一生之大流,乃一大仁,而人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仁德之人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其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对明道仁说更加意焉。但程颢和程颐论仁的思想不完全相同,冯友兰则始终未提及伊川(程颐)论仁的思想。这说明冯友兰的关注所在始终在一般哲学史的问题,而不是儒学史的发展。 张岱年在其早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亦述及明道与朱子的仁说,却同样未及伊川的仁说。由于张岱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当重视中国伦理学思想的研究,故其晚年著作《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对北宋至朱子的仁说皆给予讨论。他指出:“周敦颐、张载都绍述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以爱说仁。周敦颐云:‘德;爱曰仁……’张载云:‘以爱己之心爱人 则尽仁’……‘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二程提出关于仁 的与前儒不同的解释。程颢以‘与物同体’说仁,程颐以‘公’说仁。”张岱年的叙述可谓扼要而简明。 对二程仁说最详细的比较研究,始于牟宗三,他曾在《心体与性体》中的明道的“识仁篇”和伊川的“性情篇”两部分中详列二人论仁语录,他指出,明道就仁心觉情说仁体之感通与一体,重在仁体呈现的境界;而伊川是以仁为客观性理,而分析出其形式特性即公,以公为仁之理,即以公为仁的一种形式特性。在牟宗三的这种分别中,从划分正统的观念出发,包含了对伊川思想的批评。 在我们看来,程颢的仁说之主要思想有三:以一体论仁,以知觉论仁,以生意论仁。如: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这个讲法突出了仁作为精神境界而不是宇宙原理的意义,而仁的精神境界就是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明道借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手足不仁”的讲法,并将其发展为仁的哲学定义。他认为,只有这样理解仁,才是理解和体验到“仁之体”。基于这种万物一体为仁的思想,他大力赞扬具体体现了儒家万物一体精神的《西铭》,认为张载此篇文字真正把握到了“仁之体”: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其体此意,令有诸己,其地位已高。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 对仁的境界本质 (仁体)的理解和体验叫作“观仁”,也叫作 “识仁”: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道与物无 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 “万物皆 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 …… 订 顽 意 思,乃 备 言 此 体。以 此 意 存 之,更 有 何事? 人能放这一个身公共放在天地万物中一般看,则有甚 妨碍? 所以谓万物一体 ???? 者,皆有此理……人只为自私,将自 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它底。放这身来,都在 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 仁的这种境界的基本特征是 “浑然与物同体” “万物一体”,其 意义是要把自己和宇宙万物看成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把宇宙 的每一部分都看成和自己有直接的联系,看成自己的一部分。 有了这种境界的人,他所理解的 “我”不再是个体私己的自我, 这个 “我”的身体不是 “自家躯壳”,而是 “放这身来,都在万 物中一例看”,是 “天地为一身”。故又说: 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 ????????? 仁? ,譬最近。若夫至仁?? ,则天地为一身 ?????? ,而天地之间 ????? ,品物万形为 ????? 四肢百体 ???? 。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 圣人,仁之 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自外乎? 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以示子贡以为仁之方也。医书有以 手足风顽谓之四体不仁,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 足在我,而疾痛不与知焉,非不仁而何? 仁者无对……医家言四体不仁,最能体仁之名也。人之一肢病,不知痛痒 ???? ,谓之不仁 ???? 。人之不仁,亦犹 是也。盖不知 仁 道 之 在 己 也。知 仁 道 之 在 己 而 由 之,乃 仁也。 明道吸收了古代医学把肢体麻木无所知觉叫作 “不仁”的观念, 把仁的境界解释为,将宇宙万物都视为、感受为自己的肢体而 加以爱之。表面上,这种讲法包含了把 “仁”解释为知觉无所 不通的意义,但究而言之,明道主张的作为仁的 “知觉”并不 是生理上的知痛知痒,而是在心理上把万物体验为自己的一部 分的内在感觉。在这个意义上,以同体论仁是指出仁的境界的 内涵意义;而以知觉论仁,是指出仁作为境界的感受形式。 明道不仅从精神境界上讲仁,也把仁看作宇宙的原理。如 果说明道思想中精神境界的仁,其意义为万物一体,那么,他 的思想中作为宇宙原理的仁,其意义是 “生生不息”。
目录
序 ………………………………………………………………… 1 第一章 略论 《诸儒鸣道集》 ………………………………… 1 一 濂溪 《通书》 ………………………………………… 4 二 《正蒙》 ……………………………………………… 7 三 《经学理窟》 ………………………………………… 7 四 《横渠语录》 ………………………………………… 8 五 《二程语录》 ………………………………………… 8 六 《上蔡语录》 ………………………………………… 12 七 元城三录 ……………………………………………… 14 八 江民表 《心性说》 …………………………………… 14 九 《龟山语录》 ………………………………………… 16 十 《忘筌集》 …………………………………………… 16 十一 《圣传论》 ………………………………………… 18 十二 《日新》 …………………………………………… 20 第二章 宋明儒学的 “道”“理”概念及其诠释 …………… 25 一 释译 …………………………………………………… 25 二 语义 …………………………………………………… 27 三 道理 …………………………………………………… 29 四 所由 …………………………………………………… 31 五 所以 …………………………………………………… 33 六 所以然 ………………………………………………… 35 七 主宰 …………………………………………………… 38 八 解释 …………………………………………………… 40 第三章 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 …………………………… 43 一 原始的自然观 ………………………………………… 43 二 生生与物观 …………………………………………… 45 三 宋代仁学的一体论 …………………………………… 48 四 明儒的同体感应说 …………………………………… 50 五 道德的生态观 ………………………………………… 55 第四章 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 59 上篇 程门仁说略论 ……………………………………… 60 一 二程的仁说 …………………………………………… 60 二 谢上蔡仁说 …………………………………………… 71 三 杨龟山仁说 …………………………………………… 75 四 吕大临、游定夫仁说 ………………………………… 80 五 胡五峰仁说 …………………………………………… 83 下篇 论朱子 《仁说》 …………………………………… 87 一 论类聚言仁 …………………………………………… 89 二 《克斋记》与 《仁说》 ……………………………… 94 三 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以生物为心 ………………… 100 四 复卦的讨论 ………………………………………… 104 五 对程门的批评 ……………………………………… 107 六 论知觉言仁 ………………………………………… 110 七 字义与名义 ………………………………………… 117 第五章 朱子哲学中 “心”的概念 ………………………… 124 一 太极阴阳 …………………………………………… 125 二 气之精爽 …………………………………………… 126 三 虚灵 ………………………………………………… 127 四 (知觉)运动营为 ………………………………… 129 五 知觉:道心人心 …………………………………… 130 六 总论 ………………………………………………… 132 第六章 朱子 《论语集注》的儒学思想 …………………… 139 一 《论语集注》特点:以道学之说发 《论语》义理 之精微 ……………………………………………… 142 二 天,即理也 ………………………………………… 146 三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 148 四 仁者,心之全德 …………………………………… 153 五 乐:天理流行,胸次悠然 ………………………… 158 六 人性皆善 …………………………………………… 163 七 心:公私理欲之间 ………………………………… 164 八 为学:其分虽殊,而理则一 ……………………… 169 第七章 朱子 《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 175 一 《大学章句序》:知其性与全其性 ………………… 175 二 《大学》经一章的解释:明德与明明德 ………… 180 三 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 187 四 对诚意的解释 ……………………………………… 189 五 总论 《大学》诠释 ………………………………… 192 第八章 朱子 《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 198 一 《中庸章句序》:道统与道学 ……………………… 198 二 “中”与 “庸” …………………………………… 204 三 戒惧与慎独 ………………………………………… 206 四 诚身与明善 ………………………………………… 213 五 尽性之功:存心与致知 …………………………… 217 第九章 朱子 《孟子集注》及其儒学思想 ………………… 223 一 仁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得之以为心 ………… 224 二 天理:以理言之谓之天 …………………………… 231 三 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本自浩然 ………………… 235 四 人性: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 …………………… 239 五 尽心: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 …………………… 246 第十章 朱子 《家礼》真伪考议 …………………………… 251 一 宋人论 《家礼》 …………………………………… 251 二 元明人论 《家礼》 ………………………………… 255 三 清儒及近人辨 《家礼》 …………………………… 257 四 《祭礼》小考 ……………………………………… 262 五 几条新证 …………………………………………… 268 第十一章 朱子 《语录类要》及其佚文 …………………… 276 一 概说 ………………………………………………… 276 二 序目 ………………………………………………… 278 三 佚文 ………………………………………………… 284 四 附记 ………………………………………………… 288 第十二章 朱学杂考 ………………………………………… 290 一 观书诗考 …………………………………………… 290 二 朱子庆元未与祠考 ………………………………… 294 三 “理生气”考 ……………………………………… 296 四 《易序》真伪考 …………………………………… 299 五 台湾影印宋本 《晦庵先生文集》考 ……………… 305 第十三章 《朱子新学案》述评 …………………………… 310 一 朱子与 “心学” …………………………………… 312 二 朱子与象山 ………………………………………… 313 三 朱子与二程 ………………………………………… 317 四 早年朱子 …………………………………………… 318 五 朱子论中和 ………………………………………… 321 第十四章 关于张载的气观和理观 ………………………… 332 一 张载的气观 ………………………………………… 333 二 张载的理观 ………………………………………… 340 三 关于张、程之辩 …………………………………… 343 第十五章 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 348 一 境界———无 ………………………………………… 348 二 本体———心 ………………………………………… 351 三 工夫———悟 ………………………………………… 352 四 小结 ………………………………………………… 354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 3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