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盟中文传播十三讲

东盟中文传播十三讲

  • 字数: 293
  • 出版社: 商务国际
  • 作者: 编者:刘振平//杨峥琳//张飞龙
  • 商品条码: 978751761156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系统梳理了中文在东盟地区的传播历程,从政治、经济、科技、人力和外部支援等方面总结中文传播的历史经验。分国别从传播平台、媒介,师资和学习者等方面,介绍东盟十国的中文传播概况,并明确指出尚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为中文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推动东盟地区的中文传播策略,一是营造中文传播良好氛围的宏观战略,二是解决中文传播各环节具体问题的微观策略。该书可推动中文在东盟地区的传播,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刘振平,南宁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格乐大学汉语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语音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曾荣获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论文优秀奖(最高级别)、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创新论文奖等。杨峥琳,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和语委项目,发表论文20篇。张飞龙,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新乡医学院特聘教授,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格但斯克大学访问教授。
精彩导读
第二节 新世纪中文在东盟的传播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东盟各国在商业、工业、农业、能源、医疗等领域与我国的合作逐渐密切,中文已成为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掌握中文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中文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开始重视中文教学,培养具备中文能力的专业人才。各国政府纷纷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甚至提供奖学金鼓励学生到中国深造。这不仅提升了国民的中文水平,也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世纪,东盟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华裔子女传承中华文化,学习动机也不再仅限于业余兴趣,具备一定中文能力逐渐成为学生群体就业、创业的垫脚石,以及在职人士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文背后隐藏的无限机遇促使中文在东盟区域的快速传播。 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东盟国家进一步取消了对中文学习的限制,中文教育在各国主流思想的领导下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趋势。除了线下的学校、培训中心以及孔子学院的人才培养,在高端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多样化、现代化的传播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闯入人们的视野,如各大网络直播教学平台、广播电视教学频道以及在智能手机平台上运用的中文学习小程序等。教学内容、师资团队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本土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 新世纪,中文在东盟国家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我国中文国际传播策略由以“请进来”转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再进而转为“依托本土力量”之后,东盟各国本土化传播力量迅速增大,区域化发展势头猛增。一种语言作为外语在某一国家、区域的传播,不但需要依附于语言本身的实用价值、原生国的宣传推广,更需要获得所在国、所在区域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能够融入所在国的主流教育和语言环境,一定程度上推动所在国、区域的发展才是语言长期植根于某地的最关键因素。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国的中文传播策略最终调整为以培养海外中文传播的本土力量为主,依托各国本土传播团队和平台加速中文传播。 一、东盟中文传播的政策支持和基础建设 近百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曾有过矛盾芥蒂,也曾携手共进,共同经历过挫折的辛酸、分享过繁荣的喜悦。在磨合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加强了合作,促进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繁荣,更使得我国与东盟各国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新型友好邻邦关系。 以合作交往为基础,中文作为与中国进行人文交流的“桥梁”更是在东盟国家得以推广传播。作为中文的原生国,我们当然最希望中文能在国际上迅速传播,因此必然会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其中包括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师资的培养以及教学平台的协助建立和完善等。 (一)国家政策支持与保障 中文在东盟各国传播的历史已经明确地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中文能否在东盟顺利传播跟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密切相关。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是中文得以顺利传播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与东盟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建设性意义。东盟各国都采取了积极务实的决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友好往来,以更优质的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在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过程中保持区域发展所需要的稳定因素。在追求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同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区域发展的奋斗目标。在此合作理念的带动下,新世纪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以推动中国—东盟之间在稳定中建立更加密切、坚实的合作关系。 为了维护中国—东盟之间友好往来关系,我国推动东盟各国共进的目标。在对东盟国家政策的支持上,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明确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公开表示愿同东盟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同时也是第一个同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进程的国家。在政策的推动上,“2000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5年,我国与东盟中的5个国家创建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等。 政治上的支持和多边贸易上的扩大使得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资金融通、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在经济往来逐步密切的推动下,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也日益频繁,留学生的往来和游客的流动成为最显著的人文交流标志。作为人文交流的“桥梁”——中文也随之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东盟各国中文学习人数、中文传播平台的迅猛增加,更多本土人士参与到中文传播事业之中便是其中最明显的标志。 随着中文在东盟区域传播范围的扩大,我国也不断创新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策略。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更是认识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2011年起,我国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分别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此外,“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也被《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列为五大任务之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还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人民网2021年也发文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来支持将我国各领域的经典研究成果翻译成世界不同的语言,这无疑能够加强世界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了解中国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为中文更顺利地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 我国在文化政策上的直接支持更是进一步促进了中文在东盟区域的传播进程,而中文传播在东盟的深化发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当地中文教学的发展,为东盟各国中文教学提供更稳固的支持和更广大的机遇。 另外,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为东盟中文传播研究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对东盟中文传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每年资助立项的项目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与东盟或东南亚中文传播有关的课题。跟东盟交流合作密切的广西、云南等省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每年立项的与东盟或东南亚中文传播有关的课题比例更高。 (二)东盟中文师资的培训及培养 东盟各国因其多元文化的融合背景,中文教师队伍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一背景下,教师群体的结构特点、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均对中文教学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1.中文师资结构特点 东盟中文教师队伍的构成主要包括华裔教师、本土教师和留学归国的中文教师。华裔教师因其文化认同和语言天赋,往往成为教师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本土教师则通过专业培训和实际教学经验积累,逐渐成长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留学归国的中文教师则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2.中文师资多元文化背景对教学的影响 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华裔教师虽具备天然的语言优势,但非母语环境下的中文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需通过持续培训和实践提升。本土教师则面临从非母语到教学语言的转换挑战,需要更多的语言培训和文化熏陶。留学归国的教师则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方法,为教学带来新思路。 3.中文师资存在教学经验不均的问题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在教学经验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专业化培训至关重要。各国急需针对不同背景的教师,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以提高本地中文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东盟各国也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中文教师,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能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中文师资的提升与培训策略20世纪末以来,东盟区域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复苏。然而,几十年的断层使得中文师资产生了巨大的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本土师资都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教学需求。为此,东盟各国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展开了中文教学“自救”探究,而作为中文的原生国,我国更是主动为东盟中文师资的培训和培养给予多方面的支援,例如中文师资现状的调查、解决师资问题方案的提出、对师资本土化发展的建议、加强与东盟各国师资培养的合作等,主要从合作进行东盟国家中文教学理论研究与积极为东盟国家中文师资培养开展工作。 (1)积极开展合作,进行调查与研究 我国的专家学者与东盟各国的中文教学研究者合作对东盟中文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中文教师职业吸引力较低等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东盟中文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重视本土师资的培养,扩大培训规模,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薪资待遇以及增加培训途径等。专家们认为,师资培训中,不仅要夯实中文师资的语言基础,还要注重拓展与中文学习相关领域的课程,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开设中文教学法、中国文化、汉语语言学以及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中文师资培训对象提供全面的中文教育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文和中国的文化底蕴。 (2)“请进来”“走出去” 在培训实践方面,我国大力支援东盟各国对高质量新型师资的培养和对旧师资培训的升级。为此,我们实行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海外中文教师培养策略。“请进来”是指邀请海外留学生或中文教师到我国接受培训、进修,以及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各层次的学历教育中大量招收留学生,灵活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专业技能训练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以便海外中文教师学习和运用中文知识,并深入吸纳我国优秀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中文能够使海外中文教师更充分地掌握中文交际技能,在提高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真切地体味中华文化的精彩。“走出去”是指向东盟各国派遣中文师资培训专家团开展面向本土教师的短期培训,设立海外中文教师培训点,以及支持当地大学开设中文教师培训班、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等。在中文师资培训中,通过中文教学实习、观摩教学、教学案例分析等培训环节,切实锻炼了中文师资的教学技能,提升了教学水平,有效地避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
目录
第一讲 东盟中文传播的历史和经验 第一节 21世纪前东盟地区的中文传播 第二节 新世纪中文在东盟的传播 第三节 东盟中文传播的经验总结 第二讲 新加坡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讲 越南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四讲 泰国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五讲 柬埔寨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六讲 缅甸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传播力量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讲 文莱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八讲 马来西亚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九讲 印度尼西亚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十讲 菲律宾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十一讲 老挝中文传播概况 第一节 中文传播平台和媒介 第二节 中文师资和学习者 第三节 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十二讲 新时代东盟中文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中国—东盟的历史渊源和当代关系 第二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区域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为中文传播奠定的基础 第四节 新时代中文在东盟传播的挑战 第十三讲 东盟中文传播深入发展的策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