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失去感觉的人

失去感觉的人

  • 字数: 174
  • 出版社: 上海文艺
  • 作者: 田耳|
  • 商品条码: 978753218208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确乎还有一些过剩的感觉,想给没有感觉的人匀一匀。” 《失去感觉的人》是鲁迅文学奖得主、从“社会大学”走出的作家田耳首部杂文集,其中既有对童年与故土的回望和记录,也有作家自小经历的写作训练;有深夜打手电在被窝里读武侠小说的热忱,也有一个少年在邮票里赚到的第一桶金;有身为写作者的自觉,也有对文坛生态的观察与审视。 在一个感知力钝化的时代,田耳以丰沛的状态写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小情,这是一种稀有的狂热。他道出来路,也与同道共舞,试图触碰、唤醒、疗愈那些“失去感觉的人”——关于记忆、关于他人、关于创作、关于我们如何鲜活地“感觉”这个时代。以杂文为器,田耳传递着他所感受到的一切,我们借他的眼睛重新看见,借他的神经重新疼痛。
作者简介
田耳,湖南凤凰人,1976年生。在《收获》《人民文学》《花城》等杂志发表小说七十余篇,作品多次入选各种选刊、年选和排行榜。已结集出版《一个人张灯结彩》《秘要》《开屏术》等十余种。曾凭借中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鲁迅文学奖得主。另获人民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文学奖项十余次。现供职于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精彩导读
我的天书之癖(节选) 一 我掏钱买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百年孤独》。 我买它是1993年,读高一。初中以前是走读。那个年代,走读生没有零花钱,书只能报批购买,必须是工具书和教辅。要看别的书,去图书馆借,图书馆的书通常老旧,像战备粮仓,只供应陈米。高中我成为寄读生,去往离家最近的县级市,在集中营般的宿舍占有一张床板,好的是生活费自己掌控。我想拥有自己的书,看完无需归还,随时抽出来重读;我想读最新出版的小说;我想触摸簇新的纸页,闻见尚未干枯的油墨气味。这都促使我节省饭费,去买小说。而当时,我阅读口味正从《小说月报》延伸至外国小说。 当时只找得见新华书店,并未开架售书,一溜玻璃柜台后面站着神情漠然的店员。在外国文学专柜前面反复选择,我指了指其中一本。我喜欢这个书名,《百年孤独》。孤独是我那时年龄正待进人的东西,我喜欢这名字,喜欢暗银色的封面,此外对这小说一无所知。我并不知道它已然引发巨大的轰动,没有看过任何介绍的文章。一无所知,或许是最好的开始,有如邂逅。 我指了指这本书,店员问我,你要买吗?他们厌倦了将书一次次拿出来,又一次次收回去,面对学生模样的顾客,尤其厌倦。我认真地要他先报价格。所以,我至今记得那本浙江文艺版小字缩印本的《百年孤独》,定价是四块二。 翻开一看吓了一跳,它读不懂,几乎就是天书。它跟我之前读过的国内小说不一样,跟读过的外国小说也不一样,故事密集人物众多,肆意铺排挤挤挨挨,好像就不让人读懂。但我喜欢遍布字里行间的想象力与气味,喜欢那些句子,目光一触碰这句子,就能顺然往下滑行,有种停不了的快感。不管看了多少,合上书得来是一阵恍惚,理不出故事主线,甚至确定不了主要人物是谁,先前的阅读有如梦游。既然如此,这还叫阅读吗?还有必要继续吗?我难免有了诸多的怀疑,语文课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的教育,让我们误以为文章一定要读懂,阅读中能复原故事线索,才是看书。很快我意识到,也许有些小说并非如此,它并不是要读,它只是好读,属于“风吹哪页看哪页”那一类--虽然这句话被老师用来形容“假读书”。因是自己购买,我也拥有了枕边书,随时翻看,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放弃了将它读懂的企图,顺然接受闲散地翻看。那年月小城真是足够封闭,即使与这书相处好长一段时间,仍不知它名头之大,所以不知敬畏。我以为只有极少的人像我一样与它邂逅,享受一种古怪的阅读快感,就像第一次遗精,我还以为是患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病。我甚至以为,这样的外国小说能找出一堆,每一本打开后都是无限伸展的迷宫。对此我充满期待,而这样的天书也像即将发生的爱情,总在什么地方等我。那些看不懂的书,校图书馆不可能订购,需要自己去买,但生活费捉襟见肘,书店店员的脸又不好看,不能放肆去搜寻。 读到高二,我才将这书费力读完一遍,快感之后,仍是恍惚,还夹杂着虚脱之感。我将书推荐给同学阅读,也不免带一丝虚荣,想告诉他们,我读了这样一本天书。此前我就经常给同学推荐国内的小说,那几年的好小说正处于井喷状,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中篇版《活着》都是那时候出的。同学也相信我的推荐,但被转阅最多的是尤凤伟的《石门夜话》,匪首形容剥开女人的衣服就像“打开一本书”。“打开一本书”由此成为我们的暗语,在晚自习时用来引发同伴的窃笑,引来女同学诧异的目光。 《百年孤独》他们看不下去,即使我告诉他们这本书不必读懂,顺着文字往下看即可,他们也转换不了阅读习惯。书转了一圈,没有变得更旧。 很久以后,我在一位名作家的文学讲座集子里看到《百年孤独》人物关系图谱被整理成树形图,书本要加装一张折页才印得下整张图,精确,整伤,密密麻麻。我吓一跳,我想这位破解天书的老师完全可以转行做伟大的科学家,破解人类更深层的秘密。 二 九十年代初,我刚开始阅读外国小说,书店里最著名的丛书有三大套,一是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俗称“网格本”一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俗称“版画本”;还有就是漓江出版社那套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丛书。网格本我嫌封面太单调,那时年纪,对单调有着本能排斥。于是版画本是搜寻重点,封面怡红快绿,但小说质量明显良莠不齐,有些小说口感老旧,时代痕迹深重,实难卒读。阅读重点自然集中到诺奖丛书,当时诺奖丛书的前几辑,已统一换了红封再版,我去新华书店前后买了有十几种,每位作家一册,收录最重要的作品。诺贝尔奖本身就是高大上的同义词,或许有这先人为主的暗示,我读得认真,事实上,最初阅读的一批诺奖小说大都没有令我失望,且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我虽不能将阅读过的小说条分缕析看透底里,但我依稀闻得见流溢其中的高级的气息。这气息如此令人着迷,我尚未写小说,但分明感受到字句通过某种魔法般的排列,突然焕发出自己所期待的文字气息……每想至此,不免心旌荡漾。诺奖丛书并未让我当作家的想法变得遥远。 阅读的环境自然也重要,那时我们男生搬人一排连着廊道的木板房,年代久远,没准我父亲读书时就住过。尽管只是平房,采光严重不足,走进去便是暗影重重,像钻进山洞,但房间里恰到好处的幽暗,似与文字阅读相得益彰。我的铺位靠窗,我喜欢将被子做成沙发,靠上去坐着看书,书摆在膝头,大片钝白的光从窗口铺到纸页。那时的书还是铅印,有轻微的凹凸感,正好被这白光抹出来,每一颗字都显出一种庄重,不可更改。于此阅读,心有敬畏,阅读过程中渐渐清晰的那些人物故事,又随这钝白的光效伸向无限遥远之地,或是无限久远的时空。阅读效果最好,当是冬天,借同学的被子垫背,自己的被子裹紧腰腿,外面风声一紧,屋里更显寂静,时而从段落里读出永恒的气味,铅字上方空气里浮游的微尘也乍然醒目。 ……
目录
弟弟你好 小票贩 童年的童话 溺爱 搬家 吃货之家 村庄 短篇小说家的面容 既成事实的意外 我的“天书”之癖 树我于无何有之乡 给没有感觉的人 电贯钨而流明——评东西《篡改的命》 如何向张万新先生致敬 一根粗大的神经末梢——张楚印象记 瞬间成型的小说工艺——略论双雪涛小说 当一扇门暗自虚掩——郭爽印象记 你看云时很近 有限的写作,无限的阅读——关于“未来科技”时代文学的发言 抵达自己的故事——《秘要》创作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