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文汇报理论版

先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文汇报理论版

  • 字数: 130
  • 出版社: 文汇
  • 作者: 季桂保
  • 商品条码: 978754964413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综合性人文大报,文汇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紧贴时代脚步,把捉现实脉搏,开展思想争鸣,发出行动先声,为历史做见证,为进步做背书,成为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者和记录者。 本书以时间顺序设置了“思想解放的第一次高潮”“思想解放的第二次高潮” 和“变动秩序中的中国与世界”三章架构,详细记录了四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和文汇报理论版的诸种样貌。 这是历史转折的年月。本书展示了对“真理标准”的曲折认识过程,其中有发出“先声”的小说《伤痕》、 话剧 《于无声处》,有虞丹的文章《读马克思的一封信———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学者频频发出“先声”的年月。刘国光的访谈录《90年代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率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起很大反响。“科学学四君子”关于不应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异己力量、厉以宁关于建立股份制、钱学森关于系统论、邢贲思关于社会主义面临全新挑战、郑必坚关于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起到了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的作用。 这是国内外学者思想交流碰撞的年月。进入21世纪,“文汇学人”等周刊和栏目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国内思想学术交流的窗口。文汇报对美国学者雷默的访谈《国家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傅高义的访谈《作为受人尊敬的大国,中国应该更加自信》等等,都引人瞩目。国内学者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等众多专家的文章或讲演,也都很好地传递了中国的声音。
作者简介
季桂保,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担任文汇报评论部编辑、理论部编辑、理论部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在文汇报工作逾二十年,参与过文汇报理论学术版的许多重大选题策划和组稿编辑工作。
精彩导读
关于上海建城年代的讨论 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恢复的“学林”版,是文汇报理论学术阵地中的一大亮点;与“论苑”主要刊发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相映成趣的是,“学林”版重点刊发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细究起来,那些看上去有些专门和小众的学术文章,往往同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这样的版面设置,在全国的大报中都堪称独树一帜。 文汇报“学林”版倡导学术讨论的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有关上海建城究竟在哪一年的讨论。世界上的重要城市一般都有自己的建城周年纪念,唯独上海一直没有;针对这一缺憾,当年仍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的青年学人周振鹤撰写了《明年是上海建城七百周年》一文,发表于1990年7月3日的文汇报“学林”版。 周振鹤的文章认为:上海设县有一个过程。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向元代中央政府奏请设置上海县;第二年秋七月,仆散翰文的奏请得到元代中央政府的正式批准;第三年,主簿郗赴署行事并着手划分上海县行政区域。通过对上述三个年代进行分析和论证,周振鹤主张至元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291年)应为上海建县的年代。这篇文章发表后,学术界就上海建县的时间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讨论,文汇报“学林”版后续也刊发了诸多有关上海建城历史渊源的学术文章,大家基本认同了周振鹤所说的至元二十八年为上海建县的年份。这样的学术讨论,对于进一步确认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厚植上海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历史蕴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彩书摘(二): 郑必坚与文汇报 郑必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内重要的理论家,长期在国务院研究室、中央书记处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等重要职务,参与了自1982年之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起草,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整理执笔人。多年以来,郑必坚一直围绕“以中国和平崛起为主题的中国大变动、新觉醒”,和“以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变动、新觉醒”来展开他的全部理论思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 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21世纪的头十五年,郑必坚在文汇报发表了多篇重要理论文章,包括《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2001年10月26日)、《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2004年3月21日)、《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2005年4月24日)、《中国路 中国梦 中国心》(2006年9月22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双重使命”》(2008年10月20日)以及文汇报记者的访谈《关于我们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四个根本问题》(2012年11月26日)等。 其中,《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针对当时国际社会逐渐兴起的“中国威胁论”和业已陈词滥调的“中国崩溃论”,郑必坚和他的研究团队明确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发展道路,在全球舆论界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做了富有成效的应对应法国《费加罗报》之约,郑必坚撰写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与中欧关系》一文,这是一篇在西方主流媒体传播和阐释中国新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文章。郑必坚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在国内媒体发表该文的中文版;笔者在与作者反复进行沟通并提出相应的刊发方案之后,最终征得作者同意授权,于2004年3月21日在文汇报第二版头条位置与法国《费加罗报》同步刊发了这一文章。 文章鲜明回答了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这一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而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同时,又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这篇文章以宏大气魄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言简意赅且又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怎样一条道路。文章发表后,在国际社会尤其是法国的政界、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文汇报驻巴黎记者郑若麟随后还对该文引发的积极反响做了大篇幅的跟踪报道。
目录
绪 论 /001 第一章 思想解放的第一次高潮(1978年—1991年) /005 (一)文汇报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005 1.虞丹与《读马克思的一封信——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009 2.从小说《伤痕》到话剧《于无声处》 /014 3.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持续讨论 /018 (二)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020 1.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020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025 3.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探讨 /029 (三)知识分子与文汇报 /034 1.独特的版面资源配置 /034 2.钱学森与文汇报 /040 3.“科学学四君子”与文汇报 /044 4.20世纪80年代新生代学人与文汇报 /048 (四)文汇报“学林”与学术争鸣 /052 1.匡亚明与蔡尚思有关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讨论 /053 2.关于上海建城年代的讨论 /060 第二章 思想解放的第二次高潮(1992年—2007年) /063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063 1.刘国光访谈被皇甫平直接引用 /064 2.南方谈话之后的文汇报理论版 /069 3.刘吉论邓小平 /079 (二)一批重要理论文章 /084 1.赵修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问题》 /084 2.蒋学模、史正富的《用马克思经济理论武装干部头脑》 /087 3.覃正之、靳申文的重要理论文章 /089 (三)与首都理论界的互动:以郑必坚和龚育之为例 /096 1.郑必坚与文汇报 /097 2.龚育之与文汇报 /108 第三章 变动秩序中的中国与世界(2008年—2018年) /123 (一)在全球化深刻变动中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123 1.外国知名学者论中国与世界 /124 2.中国本土学者论中国与世界 /136 (二)在与国际顶尖学者的讨论中扩大话语权 /148 1.一大批思想家做客文汇报社、接受记者独家专访 /149 2.福山上海之辩 /160 后记 /169 参考资料 /17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