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把自由还给孩子

把自由还给孩子

  • 字数: 165
  • 出版社: 漓江
  • 作者: [德] 苏珊娜·米拉乌
  • 商品条码: 978758010213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父母总是对孩子抱以高期望,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但是高期望、严要求之下,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甚至很多出现了心理问题。 如今的父母,都希望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尽管有这个意识,但父母总会触碰自己的极限,不可避免地向孩子发脾气。在本书中,教育家苏珊娜·米拉乌对需求导向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再思考,她认为:需求导向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态度——真正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本真状态,摒弃所有预设期待,给孩子创造零压力、非暴力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依循天性自由成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德]苏珊娜·米拉乌(Susanne Mierau) 婴幼儿教育专家 | 家庭教育指导师 曾任教于柏林自由大学,从事早期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2011年起专注于“需求导向型育儿咨询”领域,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著有《母亲之道》(2019),开创“母职反思”写作新范式。家庭生活中践行“慢养育”理念,其家庭生活模式被《明镜周刊》评为“新时代教养范本”。 关于译者 洪樵风,复旦大学德文系硕士生,曾参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导读》一书的翻译。
精彩导读
以恐惧为手段的教育往往与惩罚紧密相连——就像坎卜斯传说中“你做错事就要受罚”的逻辑。虽然如今的教育常将“惩罚”包装成“逻辑后果”,但在孩子眼中,这依然是赤裸裸的惩罚。这种惩罚在本质上遵循强者法则:行为失当意味着你处于弱势,必须承担后果。 克里斯蒂安和弗兰西斯卡与他们四岁的儿子诺埃尔每天都在上演同样的剧情:孩子拒绝好好收拾玩具。晚餐前,父母要求他整理儿童房,以便睡前能保持宁静。但诺埃尔要么只收拾一小部分,要么直接宣称“做不到”。弗兰西斯卡认为这是懒惰——孩子明明清楚每件玩具的归属位置。多次警告无效后,她就把玩具装进垃圾袋扔到地下室,然而收效甚微。被每晚混乱局面激怒的克里斯蒂安要求妻子别只停留在口头威胁,而是要真的扔掉些玩具,“让孩子长记性”。但弗兰西斯卡陷入了两难:既恼怒于儿子的无动于衷,又实在不忍心扔掉玩具。她被困在失败的教育尝试与丈夫“态度强硬”的要求之间,如同行走在教育的钢丝绳上。 在晚饭前整理房间以确保就寝流程顺畅,这个初衷本身值得肯定。但“保持整洁”本质上是父母的需求,理应由父母主导完成。四岁儿童对秩序的理解与成人截然不同,整理玩具对他们而言本就是项艰巨任务——他们至少需要成人引导,才能建立合理的收纳流程,避免在收拾过程中再次被玩具吸引注意力。 要求诺埃尔像成人一样自律,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因孩子能力不足而施加惩罚更是荒谬。弗兰西斯卡已经意识到当前的教育方式没有作用,却拒绝调整策略;克里斯蒂安甚至主张采用更严厉的惩罚手段——可想而知,这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这对父母将他们的反应美化为“逻辑后果”,但实际上这既非特定行为导致的必然结果(如“不收拾就会保持混乱”),也没有考虑诺埃尔的实际能力。真正的逻辑后果应当是无法规避的客观联系,比如“不刷牙会增加蛀牙风险”。而现实中,家长常把毫不相干的惩罚伪装成后果,例如“不收拾玩具就不准看电视”——这不过是权力不对等下的话语伪装。对于孩子来说,此类惩罚行为既不符合逻辑也毫无意义。他们只会学会顺从,或者因为完全无法做出恰当反应而变得不安。孩子的注意力会越来越聚焦于自身行为以避免惩罚,却因此忽视了周遭环境与社会交往。这可能导致行为改变,例如诺埃尔会变得无法放松地玩耍。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学会通过特定行为来逃避惩罚。但惩罚剥夺了孩子通过主动探索问题来培养可持续解决策略的机会,也阻碍他们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以诺埃尔为例,更有效的方式是父母以身作则(“我来收拾,你可以帮帮忙,这样更快!”);或者父母与孩子共同整理并示范方法:“来,我们先把所有积木收进这个带积木图案的箱子里,这样房间里就有空间走路了。然后再把这些玩偶排好放进柜子……”诺埃尔由此学会了物品归类、空间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整理系统,这些能力未来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他学会了如何自主解决问题。而惩罚只会对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还存在着不断升级惩罚力度的风险——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惩罚措施不得不从禁止看电视升级到禁足、没收电子设备,直至……对于那些对常规惩罚无动于衷的青少年,又该怎么办?当惩罚成为教育手段时,父母最迟在这个阶段就会陷入困境,需要寻求建议,这时候要重建亲子关系就困难了(但并非不可能)。孩子们则会在惩罚中积累愤怒,形成“强权即公理”的认知,并逐渐丧失与父母之间安全信任的联结。 许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采用所谓的“折中方案”:“你先把积木收好,剩下的我晚点来收拾。”但若细究起来,这其实并非真正的妥协,不过是父母单方面要求的变体。真正的妥协应当让孩子平等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呢?”孩子最初提出的建议或许不够完善,这时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案行不通,并继续共同寻找方法——这才是实现真正协商的路径。同样不妥的做法是,趁孩子睡觉或在幼儿园/学校时,偷偷独自收拾残局来回避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直面亲子关系层面的挑战并妥善处理。孩子们应该亲眼见证并体验——家务劳动不会自动完成,更不会凭空消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