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秦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和社会整合

秦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和社会整合

  • 字数: 504
  • 出版社: 齐鲁
  • 作者: 李禹阶|总主编:李禹阶
  • 商品条码: 978753335157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 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丛书之一种,主要 是对春秋战国至秦帝国时期,大一统君主集权制国 家建构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发生背 景及其溯源、演变过程的研究。通过战国至秦的大 一统时期的历史演进,对战国末期至秦王朝在国家 、民族(族群)、社会三位一体建构、整合的历史 演变过程的深入研究,勾勒出中国大一统帝制国家 及统一的汉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原因和发展主线 。以国家、民族、社会的整合、认同、调控的互塑 、互动关系为切入点,纵向、横向地阐释三者之间 错综复杂的冲突、融合、调控的对立统一关系,并 且以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主线,厘清这一 时期的历史,说明秦汉国家的政体构建、运作机制 的演变、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 认同的内在同一性,在学术上不失为一大创获。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秦的建立 第一节 秦出东方崛西陲 第二节 襄、文建国 第二章 秦国早期的政治体制(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 第一节 春秋时秦政的特征 第二节 “初县”以治 第三节 “霸”下之西戎 第四节 封公子、异族与“设官司”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国家体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从位次失序到新型国家体制的建构 第二节 “霸主”政治与民族国家的初构 第三节 战国时期新型国家体制建构的不同路径 第四章 商鞅变法与秦国“国家本位”体制 第一节 商鞅变法及其政治理论 第二节 政治、社会体制的激进改革 第三节 “法”理念与“刑治”精神 第四节 文化改造与变易民风 第五章 编户齐民、军功爵制与秦国国力的提升 第一节 编户齐民与国家资源获取方式的转型 第二节 秦民身份变化与“编户”制 第三节 军功爵与编户齐民制 第四节 “编户齐民”与国家—社会的二元差异 ——以秦“新地”为考察对象 第五节 编户齐民与“重本抑末” 附 论 商、韩经济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 秦代县职能与乡治理 第一节 战国时秦国的地方行政 第二节 秦县职能及对地方的治理 第三节 秦县的土地管理和农业调控 第四节 秦县的派出机构——乡治理 第七章 官民之间:从典、老设置看秦代的里中治理 第一节 秦代典、老的选任与职责 第二节 军功爵制与里中秩序 第三节 关于典、老设置问题的思考 第八章 “秦人”共同体与匡正“异俗” 第一节 典型“秦人”及秦民族 第二节 考古例证中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第三节 多族融合与匡正“异俗” 第九章 从“国家本位”到“王朝”体制的初构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历史演进与秦的政治格局 第二节 从“国家本位”向“君主本位”的转型 第三节 一统趋势下秦国政策的再调整 第四节 秦统一前关于“天下”治理理念的博弈 第十章 “王业”与“帝业”:秦汉王朝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王业”与“霸业”:战国中后期列国的政治抉择 第二节 秦“帝业”的政治实践 第三节 “帝业”视野下的文化政策博弈 第四节 秦的制度缺陷与楚汉之争的意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