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精)/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

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精)/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德]托马斯·福克斯
  • 商品条码: 978710024932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已经再版六次的德语当代学术经典名著,作者提出了一种现象学—生态学的脑科学方法论方案,强调理解意识现象的产生,不能从神经元及其网络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身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出发。本书批判了脑生物学将大脑与身体及其周边环境孤立开来的倾向,强调了大脑、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并以此来理解大脑的“关系性”,探寻一种区别于近代主体性传统的“具身主体性”。对于试图将大脑与身体隔离开来的脑神经科学而言,本书构成了一种根本性批判,揭示了脑神经科学推崇的“脑中心主义”内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作译者简介: 托马斯·福克斯,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卡尔·雅斯贝尔斯教席(KarlJaspers-Professur)教授,海德堡大学医院普通精神病科主治医生,“德国现象学人论、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协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Ph?nomenologische Anthropologie, Psychiatrie und Psychotherapie [DGAP])主席。研究重点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并致力于在此框架内重新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王旭,德国吕讷堡大学(Leuphana Universit?t Lüneburg)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现象学、德语身体现象学、跨文化哲学。出版专著 Hope as Atmosphere. 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nd Inter-cultural Study into the Phenomenon of Hope(Vandenhoeck & Ruprecht Verlage, 2022),并在《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精彩导读
我们所知觉到的既非意象也非模型,而是事物和人。这起初绝非不言自明的:例如,当我知觉到一栋房子时,我实际上看到的只是房子的一个视角受限的图景。知觉是如何克服这一限制的?胡塞尔表明,知觉通过整合事物更多可能的维度来扬弃与一个视角的联系(Husserl 1950, 91 ff.)。因此,我们不仅知觉到了房子可见的那一面,而且还“一道”看到了我们在房子周围走动时会看到的其他面。我们也一并知觉到其物质性,以及它为我们提供的行动可能性(例如,走向它、打开门、上楼梯,等等)。我们知觉的所有这些隐含内容都来自于我们之前与房屋打交道的经验。因此,我对一个客体的知觉是基于一种对这一客体的可能经验的视域,而这一视域现在是隐含地一道被给予或“连同呈现”的,如胡塞尔所说。也就是说,是我与世界的具身互动,而非一个单纯的感觉印象或主观意象使我能够看到房子本身。 但还存在一种人类知觉特有的,另一层次的客观性。因为我们不仅把房子知觉为可能行动的对象,而且还知觉为独立于我们当下知觉而存在的。事物不仅“为我”在此,在我主体性的内在性中,而且它们也作为自身被给予我了。这种独立性何以可能?——胡塞尔后来的回答提到了知觉的主体间性:我在那里看到的房子对他者来说也是一个可能的对象,他们可以同时从其他面看到它。因此,对我来说,对象只有通过潜在预设的其他视角的多元性才能获得其本真的客观性。胡塞尔在这里也谈到了“自我和他者的可能经验的视域”或“开放的主体间性”(Husserl 1973, 107, 289)。可能主体的多元性与对象所展示的维度多元性相对应。现在,每个人都能看到这栋房子。即使是鲁滨逊也总是带着别人的眼睛一道在看他的岛,甚至在星期五出现之前。在知觉中,我们总是已经寓居于一个与他者共享的空间中。[这种知觉的客观化成就绝非不言自明的,这一点由精神分裂症中的病理性体验形式得以表明:患者看到的是事物的图像,而非事物本身,由此体验到其知觉令人厌烦的主观化。他们的周围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舞台布景或戏剧舞台,他们事实上也如此描述,就好像一部电影正在他们眼前播放,或者他们自己就像是台摄影机(参见Fuchs 2000b, 137)。在某种程度上,患者不得已成为了“主观唯心论者”。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正常的、意向性的知觉所成就的客观化] 正如我们所见,知觉的视角性绝不意味着单纯的主观性或虚拟性。相反,通过与事物的互动,通过我们与他者的互动,我们能够扬弃我们的源初主体性。 (第一章 头脑中的宇宙?)
目录
前 言 序 言 导 论 第一部分 对神经生物学还原论的批判 1 头脑中的宇宙? 1.1 脑研究的唯心论遗产 1.2 第一项批判:具身知觉 1.3 第二项批判:现象世界的客观性 1.4 第三项批判:颜色的实在性 1.5 总 结 2 脑作为主体的遗产? 2.1 第一项批判:主体性的不可还原性 2.2 第二项批判:范畴错误 2.3 第三项批判:无能的主体? 2.4 总结:生活世界的优先性 第二部分 脑—身体—人格 3 基础:主体性与生命 3.1 具身主体性 3.2 生态生物学 3.3 生命体的循环与整体因果性 4 脑作为生命体的器官 4.1 有机体中的脑 4.2 脑、有机体与周围世界的统一性 5 脑作为人格的器官 5.1 初级主体间性 5.2 神经生物学基础 5.3 二级主体间性 5.4 总结:脑与文化 6 人格的双重维度 6.1 心理的、物理的与生命的 6.2 与同一论的区别 6.3 涌 现 6.4 结论:心理物理关系 6.5 总 结 7 对心理医学的影响 7.1 精神病学中的神经生物还原论 7.2 作为循环过程的精神疾病存在 7.3 发病机制中的循环因果性 7.4 治疗中的循环性 7.5 总结:主体性的作用 8 结 论 8.1 脑与人格 8.2 神经生物学知识的适用范围 8.3 自然主义与人格主义的人类形象 文献列表 主题索引 人物索引 德—英—汉语术语对照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