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研究

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研究

  • 字数: 248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朱荣荣|
  • 商品条码: 978752253848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个人信息侵权 责任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在 导言之后阐述个人信息基本 理论,辨析其与相关概念, 明确内涵、主体及法律地位 。接着分析个人信息上的人 格与财产利益及财产利益归 属。然后探讨个人信息保护 路径转向,指出我国个人信 息侵权保护现实困境,检视 比较法上的路径,提出应然 选择与类型化保护的“第三 条道路”。再从类型化视域 出发,确立二元归责原则, 剖析个人一般信息与敏感信 息侵权责任构成。最后研究 个人信息侵权的救济方式, 包括基本思路及不同类型信 息侵权的救济手段。本书为 我国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理 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有助于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 系。
作者简介
朱荣荣,女,汉族,江苏宿迁人,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法学、数据法学,主持省级及其他基金项目三项,公开在《法律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六篇学术论文。
精彩导读
随着自动化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信息收集、利用、共享等信息处理行为日趋普遍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增加了个人信息被侵害的风险。 当前,人们强烈呼吁落实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惩戒不法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个人信息侵权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而衍生的社会问题,个人信息之上的价值或利益具有复杂性,个人信息不仅承载着信息主体的人格利益、财产利益,更是社会存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资源。近年来,个人信息侵权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保护与信息利用的失衡,有关个人信息的立法呈现出或偏重于信息保护或偏重于信息利用的两极趋势。个人信息所承载利益的多元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侵权的复杂性,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守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立法的明确指引,个人信息侵权的认定与救济不尽一致,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2020 年 5 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标志着我国正式迎来“民法典时代”,《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足见我国立法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遗憾的是,《民法典》并未正面回应个人信息侵权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以及具体的救济措施等相关问题。2021 年 8 月 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单行法,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迎来新的阶段,接下来理论界与实务界面临的主要任务将是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解释与适用问题,譬如,如何协调《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关系、如何协调侵权法与人格权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适用关系、如何确定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赔偿范围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个人信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个人信息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个人信息的主体 第四节 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 第二章 个人信息之上的利益分析及其归属 第一节 个人信息之人格利益 第二节 个人信息之财产利益 第三节 个人信息财产利益之归属 第三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转向 第一节 数字风险社会我国个人信息侵权保护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比较法上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检视 第三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应然选择 第四节 “第三条道路”之实现路径:个人信息的类型化保护 第四章 类型化视域下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构成 第一节 二元归责原则的确立 第二节 个人一般信息侵权责任的构成 第三节 个人敏感信息侵权责任的构成 第五章 个人信息侵权的救济方式 第一节 个人信息侵权救济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个人一般信息侵权的救济方式 第三节 个人敏感信息侵权的救济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