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道(中国传统哲学思想33讲上下)

天道(中国传统哲学思想33讲上下)

  • 字数: 716
  • 出版社: 中国文史
  • 作者: 宋一夫|
  • 商品条码: 978752055197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5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而系统地阐释 了天道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变 化的全过程,不仅详细讲述 了天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所发 挥的关键作用,还深刻剖析 了天道思想对于历史的深远 影响和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 意义。书中首先引领我们追 溯天道思想的起源,讲述了 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和庄子的天道观。老子以“ 道法自然”为核心,强调顺 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 和与宇宙的和谐;庄子则进 一步发扬了这种思想,倡导 逍遥自在、超脱世俗束缚的 精神境界。通过这本书,我 们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天道思 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 内涵和深远影响,还能够深 刻认识到这一思想对于现代 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学博士,编审。现任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中华懦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上册 序 第一讲 什么是天道 一、什么是天道 二、天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三、天道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四、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五、生命的底层是什么 六、“天道”与人类的命运 第二讲 道在中庸(上) 一、宇宙的三大法则 二、中庸是物质的基本结构 第三讲 道在中庸(下) 一、为什么道在中庸 二、道在中庸与二重结构 三、中庸是“道” 四、二重结构与中庸的相同与不同 五、人与天道、中庸、二重结构三者的关系 第四讲 易经与天道中庸 一、从《河图》说起 二、再说《洛书》 三、《洛书》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四、先天八卦的卦位是怎样形成的 五、先天八卦怎样转变为后天八卦 六、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代码 七、总结 第五讲 从王阳明“得道”讲起 一、王阳明主张“心即道” 二、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便可以求得天道 三、如何理解王阳明“龙场悟道” 第六讲 道在身外 一、道在自然 二、秦以前古代人对天文、天道的认识 三、从人的本性中能得到天道吗 四、回归自然 五、回归到“一” 第七讲 人本异化 一、“得道”必须回己 二、人的自然本性的丢失 三、东西方历史文化对人本回归的探索 第八讲 “得道”即中庸 一、“得道”即中庸 二、人与自然的中庸关系 三、人与人的中庸关系 第九讲 人类对天道的认识 一、人类对天道认识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的历法揭示了天体星辰的运行之“道” 三、宇宙天体的物质构成及发展变化 四、中国古代天道概念的形成 第十讲 天道社会——动物及人的群结构 一、动物的群结构 二、人的群结构 三、关于对人类活化石——印第安人原始社会的研究 四、人类社会的群结构 第十一讲 王道社会——结构群(上) 一、什么是王道社会 二、中国王道社会的开始 三、王道社会存在的时间 四、王道社会的性质 第十二讲 王道社会——结构群(下) 一、群结构走上结构群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二、天道社会的五大特征已转变为王道社会的五大特征 三、王道社会是天道社会发展的必然 四、王道社会的制度 五、王道社会人对天的认知的形成 第十三讲 王道社会是过渡性社会 一、为什么说王道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二、王道社会的六个并存 三、王道社会的归宿是天道社会 第十四讲 老子的无为至朴 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怎样治理国家 三、以什么去“治国” 四、老百姓是治国的基础 五、统治者不过度追求事业的发展 六、统治者不能逞强好武 七、作为统治者,用“道”治理天下 八、老子设想的“理想国” 第十五讲 老子的格道识道 一、知“道” 二、格物识道 三、老子格道的具体事例 四、以弱守道 第十六讲 老子的返璞归真——修道得道 一、拒绝与一切不利于修道事物的接触 二、修道,静是一切的开始 三、道的三重境界 四、老子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第十七讲 庄子天道与无为 一、什么是天道?天道与万物的关系 二、道的秩序 三、无为与天道 第十八讲 庄子的理想社会 一、庄子的理想国 二、以天道治理天下 三、人道君主无为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下册 第十九讲 庄子的遊于道与齐于道 一、物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本性是修道的根本 二、《逍遥遊》的本质是遊于道 三、《齐物论》的本质是齐于道 第二十讲 庄子论形神归于道 一、形神统一的境界 二、形与神的产生 三、怎样做到形神的统一 四、向圣人学习 第二十一讲 庄子论制欲 一、制止人的欲望 二、保有人的本性 三、人类创造的思想意识文化是毁灭人性的罪魁祸首 第二十二讲 庄子论修道 一、人怎样才能“得道” 二、庄子的“坐忘”功法 三、庄子“坐忘”中的“心斋”功法 四、庄子“坐忘”中的“朝彻”功法 第二十三讲 孔子的中庸天道理论 一、从孔子“得道”说起 二、《中庸》误导人们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 三、《中庸》对后世的影响 四、孔子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十四讲 孔子的天道治世之道 一、为政之道,从共主的“道”与“德”说起 二、孔子主张的治世之道,即效法天道 三、建立维持天道秩序的礼仪制度 四、治世之道,兴废在民 五、孔子的理想社会 第二十五讲 孔子的天道治人之道 一、君子指哪些人 二、君子的人性 三、君子的品格 第二十六讲 孟子论天道 一、孟子的天道思想 二、孟子天道思想上的突破 三、孟子的人道思想 第二十七讲 孟子王道社会的思想 一、孟子的王道社会 二、王道社会的核心是“王政” 第二十八讲 孟子对王道社会的追求与实践 一、君主是国家实现王道社会的决定力量 二、王道君主的个人素质 三、王道君主如何实现王道社会 第二十九讲 荀子论天道(上) 一、天道自然 二、心学与天道 三、知天道,可以向圣王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