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林京子的上海书写

林京子的上海书写

  • 字数: 318
  • 出版社: 上海光启书局
  • 作者: 蔡钰淩 著
  • 商品条码: 978754522009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40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日本作家林京子的生命历程及其上海题材系列作品展开,作者尝试还原林京子上海题材系列作品的创作脉络与裂变过程,并参照日本社会的历史文化脉络、林京子个人生活史等,讨论林京子的上海书写所具有的能动性与时代意义,厘清她以“上海”主题表达文化与自我的具体内涵与过程。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除“导论”和“结语”外,交代了林京子上海书写出现的脉络与原因,并分别以《米歇尔的口红》《上海》《预定时间》等作品为中心作了细致的文本剖析和背景梳理。该书对既往林京子研究作了有意义的补充,注重挖掘林京子的个人生命、同代人的经历,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分析林京子的文学创作,具有文化参考意义。
目录
通过林京子联结中国和日本 ——蔡钰凌开拓的新天地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一)“上海”:三种上海论述,三种叙述视角 (二)林京子:日本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异色凛冽的花 (三)以“上海”叩问历史与自我:林京子的上海 系列作品 二、先行研究综述 (一)作者论研究 (二)作品分类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架构 第一章 被“战后日本”遮蔽的“帝国记忆”:林京子上海系列作品的出现 第一节 浮出历史的地表:日本遣返者的再次集体登场 第二节 溢出的“帝国记忆”与“异乡人”感觉 第三节 与“时代的同期生”的共鸣:林京子上海书写之启动 第四节 原爆小说集《钻石玻璃》中的上海侧影:《回响》与《黄沙》 一、一切来自“值得纪念的回响”:《回响》中的加害性 二、日本的内部排斥:《黄沙》中的日本娼妇阿清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米歇尔的口红》中的“我的上海”与日本庶民的“战争日常” 第一节 历史真实与“乡愁”之间:解构林京子的“我的上海” 一、外洋内和:“租界都市”中的日本与日本人 二、“我的上海”之外部生活场:包藏“祸心”的“老太婆的弄堂” 三、“我的上海”之内部生活场:“小孩的房间”的炼金术 第二节 日本庶民的战时生活素描:《米歇尔的口红》中的“战争日常” 一、“战争日常”的双重性之“一般日常”:“我”的中国庶民生活文化体验 二、“战争日常”的双重性之“战时日常”:“外地”日本庶民的战争动员 三、庶民立场与战争记忆:林京子的难民表述与战争记忆的场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无法与过去相加的五天:新中国游记《上海》 第一节 上海究竟有多远:林京子与上海的心理距离 一、作为一种“隐身术”的旅行团旅行 二、“战前旧日本人”的谨慎的“乡愁” 三、恒久不变的黄浦江,恒久不变的庶民的素朴 第二节 《上海》中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新中国图像 一、上海的今昔:战时上海、“我的上海”与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上海 二、世代的复调:“时代的错误”的“我”与小村峰子、HATA夫人 第三节 前路漫漫:中日友好可不可能 一、“两个祖国”的“异乡人”:“我”与会做柏饼的中国人 二、跨越主义、民族与国境的日常情感连带:鲁迅、须藤先生与“我” 三、新友好时代?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宝山钢铁厂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另一只眼”的生成:林京子“我的上海”之丧失 第一节 “大人的上海”的前奏曲:《NANKING1940·秋》 一、暴风的中心:《控诉核战争危机的文学者声明》与第三次原爆文学论争 二、以林俊夫作为参照:《NANKING——1940·秋》的创作实验 第二节 不曾远离的“战后”:与“我的上海”的诀别之路 一、《南帝的客厅》中的战争责任问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