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多层迷走神经理论是关于安全感的科学,它诠释了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安全感、保持安全感,安全感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行为,以及幸福。
利用多层迷走神经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神经层面理解自身的症状和表现,从生理角度解读自己的行为和体验。我们将了解到,我们面对危险信号时的退缩和崩溃只是身体正常的保护性应激反应,而在自主神经系统的三个分支——背侧迷走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腹侧迷走神经系统——能够自主调节、相互协作时,我们便能快速从崩溃、僵化、畏缩的状态中恢复,也能平静、自在、放松地享受简单的幸福。
本书是德博拉·A. 达娜将多层迷走神经理论进行临床实践的又一力作,为治疗师提供了一系列供来访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练习,如重新建立社会联结、玩乐、锻炼迷走神经刹车等,帮助来访者安全地联结他们的自主反应并以新的方式驾驭日常生活。本书旨在于临床中引入这些练习,并让来访者在两次治疗的间隙在家里使用这些神经练习,以增强整个治疗过程的效果。
精彩导读
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我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结。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联结是一种生物需要,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Porges, 2015a)。我们的生物基础使我们能发出并接收联结的信号。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渴望与另一个系统联结,它向世界发出信号并搜寻回应。通过多层迷走神经理论中的第三个组织原则“共同调节”,我们与他人联结在一起,并创建共享的安全感。
根深蒂固的联结
归属于一个群体或成为一个部落的一员,是贯穿整个演化史的一种生存策略。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天性是与他人认识、互动并建立关系”(Cacioppo & Cacioppo, 2014, p. 1)。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寻找使命,当我们对归属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日常生活缺乏意义(Stillman et al., 2009)。联结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物需要;孤立,甚至只是与社会分离的感觉,都会损害我们调节自主神经状态的能力,进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健康(Porges & Furman, 2011)。如果我们感到在这个世界上孤身一人,就会产生痛苦。当这种感觉长期存在时,生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陷入孤单寂寞的恶性循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猝死、严重的炎症反应、认知能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等问题(Cole et al., 2015;
Hawkley & Cacioppo, 2010)。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自主神经系统就开始构建关于人际关系的故事了。这个故事在多大比例上关乎联结、在多大比例上关乎自我保护,取决于我们周围人的调谐水平和帮助他人调节的能力。在出生时,我们离开了脐带这一解剖学的联结,转而进入面对面的、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与另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共同调节的自主神经联结。现在医院的育婴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经普遍施行袋鼠式照料,鼓励母亲或父亲与婴儿进行更多的皮肤接触。这会对婴儿稳定心跳、呼吸和体温,规律睡眠,快速完善机体基本机能等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也表示他们对婴儿更敏感,更能适应婴儿发出的信号(Jefferies, 2012)。在这些最早期的互动中,婴儿需要依靠养育者带着调谐的神经系统来到这段联结之中。
在同频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识别孩子不断变化的自主神经需求,并做出恰当回应。在这种自主神经状态的共同调节中,存在着一种共享的自主神经体验、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以及一种共享的安全体验。彼此同频的两人会创造出一种生物性同步,为应对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Manini et al., 2013)。想要发展出一个有调节能力的自主神经系统,并不需要持续不断的同频,事实上,这种同频只需达到 1/3 的互动时间即可(Ostlund et al., 2017; Tronick & Gianino, 1986)。这里的关键是匹配出错后会发生什么。
意识到关系出现了断裂并进行修复,就是在构建一个调谐、灵活且有心理韧性的系统。
持续的共同调节体验,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然而,即使我们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对社会互动与共同调节的需求仍然贯穿于我们的一生(Porges & Furman, 2011)。我们依靠身边的人进行共同调节,并试图给他们提供共同调节的体验作为回报。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在共同调节,而是与对方一同失调。我们和朋友一起陷入焦虑,和伴侣一起失去希望,或者发现自己处于与他人对立的状态。
错失的联结
小练习
想想你生活中的人,哪些关系最常起到共同调节的作用,哪些关系更可能带来相互的失调。
● 什么时候你会感觉到自主神经的匹配?
● 什么时候你会感觉到自主神经的不匹配?
当不同频持续存在时,当关系的断裂没有被发现、被修复时,自主神经系统会持续地体验到危险,这会导致系统偏离联结状态并转向自我保护状态。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它不是来自社交孤立的客观事实,而是来自对社交孤立的感知(De Jong Gierveld & Van Tilburg, 2010)。孤独是一种常见的人类体验。针对两万美国人的信诺孤独感指数研究发现,46%的人有时或总是感到孤独,46% 的人有时或总是感到被孤立,只有27%的人感觉自己好像是归属于群体的。英国乔·考克斯孤独委员会201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900万人表示自己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孤独感促使我们和他人接触,但也会激活自我保护模式(Cacioppo & Cacioppo, 2014)。我们既感受到了联结的吸引力,也害怕被拒绝。危险和生命威胁的信号中断了我们共同调节和建立关系的能力(Porges & Carter, 2017)。如果我们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我们就很难向他人发出欢迎的信号。通过我们向世界发出的或安全或危险的信号,他人能感受到我们的社交温度—温暖且友善、焦虑且烦躁,抑或冷漠且工于算计(Ijzerman et al., 2012)。
社会联结是与他人建立联结的主观体验(Sepp?l?, Rossomando, & Doty, 2013)。社会支持可能是一种交换关系,例如提供服务、信息和建议。虽然社会支持在你的生活中占据着必不可少的位置,但如果你没有同时体验到社会联结,你就会有深深的孤独感。事实上,在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似乎是支持的质量而非数量(Utz & Breuer, 2017)。有趣的是,研究表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比实际获得的支持更能带来幸福感(Utz & Breuer, 2017)。当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和社交互动行为带有陪伴感时,共同调节和社会联结就可以缓解孤独感。如果社会支持是在不同频的状态下提供的,那么自主神经系统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模式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Porges, 2012),也就是说,“对安全的觉知是关系发展的转折点”(Porges, 2003, p. 39)。
小练习
花点时间想想你周围的人属于哪一类,是社会支持类还是社会联结类?他们可能只属于一个类别,也可同时属于两个类别。
● 你的社会支持网络中都有谁?
● 你觉得自己与谁有社会联结?
重新联结
对孤独感的研究证明,你的自主神经系统知晓状况。如果你缺少充分的社会联结,你的身体和情感都会遭受痛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孤独量表是一份包含2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你在网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它;它评估了人们对社交孤立的看法,并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要想开始思考自己的孤独体验,可以使用该量表的三条目简短版本,内容如下:
请以“几乎从不、有时、经常”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觉得自己缺乏陪伴吗?
2. 你觉得被冷落吗?
3. 你感到与他人疏远吗?
正如波格斯所说,“生存有赖于成功的共同调节”(2016, p. 5)。有了足够多的共同调节体验,你就会具备成功地自我调节的能力。他还说:“……体会过成功的、稳定可预测的共同调节,会使神经系统在与他人分离时也有正常运作所需的足够的韧性。”(2016, p. 6)随着对共同调节和自我调节的理解,我们认识到,独自一人(alone)并不总是等同于会感到孤独(loneliness),独自一人并不总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当你遭受孤独之苦时,独自一人意味着被孤立(isolated);但一旦有了社会联结的基础和稳定可预测的共同调节的机会,你就可以安全地体验独处(solitude)。“(语言)创造了‘孤独’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的痛苦,也创造了‘独处’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的欣喜”(Tillich, 1963)。孤立的自主神经状态和独处的自主神经状态有什么不同?社交孤立源于自我保护状态。具体情况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在不顾一切地寻找联结,也可能是背侧迷走神经系统进入了崩溃状态,使人陷入绝望和断联的处境。相反,独处是一种在腹侧迷走神经系统支持下的体验,个体选择独自待着并能在分离的情况下感受到平和。
小练习
● 什么时候你会感到孤独?
● 什么时候你能感受到独处的美妙?
如果说幸福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稳定可预测的、能够体验共同调节的机会,那么创伤就可以被描述为联结感的长期紊乱(Porges, 2014)。创伤会产生持续的适应性生存反应,使自主神经系统无法在联结中找到安全感。如果没有共同调节的体验,如果不相信可以持续获取共同调节的机会,你就无法锻炼并强化能让人走出自我保护状态、走向联结状态的自主神经通路。在这种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会始终保持警惕,时刻准备着为生存而行动。而当两个人可以共同调节和共享安全状态时,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会为健康、成长与恢复创造可能性。在共同调节的关系中,你可以实现对安全感的追求,也可以写下以幸福为主题的故事。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导 言
自主神经系统:模式与通路
第一章 自主神经系统的层级
为生存服务
演化的层级
顺层级而下
回应生活的需求
第二章 神经觉
在意识之下
安全与危险
回到开端
第三章 共同调节
根深蒂固的联结
错失的联结
重新联结
第一部分总结
在自主神经通路中航行:基本方法
概述:基本框架
如何使用本部分的练习
预期成果
第四章 友善对待自主神经系统
精确的自主神经觉察
练习:自主神经地标——关于地标时刻的故事
练习:腹侧迷走神经锚点——锚定在安全感中
友善的艺术——对层级的阐述
练习:友善对待自主神经层级
练习:自主神经之树
重新联结的练习
练习:身体语言
练习:从生存到社交投入的连续谱系
练习:社交投入量表
练习:神经觉笔记
总结
第五章 注意自主神经状态
自主神经状态的转变
练习:自主神经字母表
练习:用名字描述自主神经
练习:自主神经小故事
练习:在时间跨度上练习关注
关注自主神经通路
练习:日常饼图
练习:日常追踪——三件不同的事
练习:自主神经对联结的需要
玩乐性
练习:通向玩乐性的道路
练习:玩乐时刻
重新思考独处
练习:关于独处的个人偏好
练习:注意沉静
品味时刻
练习:“品味”快照
向外扩展:与艺术和自然联结
练习:通过艺术进行注意
练习:在大自然中进行注意
总结
第六章 塑造自主神经系统
适度的挑战
练习:能量与行动地图
微光与光亮
练习:找到微光
练习:从微光到光亮
通过声音塑造自主神经系统
练习:你的嗓音
练习:生活中的音乐
通过运动塑造自主神经系统
练习:运动时刻
练习:想象中的行动
练习:迷津步行
通过呼吸塑造自主神经系统
练习:找到你的呼吸
练习:理解你的呼吸
练习:跟随你的呼吸
通过环境塑造自主神经系统
练习:绿色、蓝色与花
练习:属于你的腹侧迷走神经空间
通过反思塑造自主神经系统
练习:写下你的反思
练习:带着同情的反思
总 结
第七章 整合自主神经系统的新节律
调节状态的新节律
练习:识 别
练习:反 思
练习:调 节
练习:写下“如果 - 那么”陈述
练习:重构故事
心理韧性
练习:启动迷走神经刹车
练习:创建心理韧性流程
总 结
第八章 与他人联结
归属感
练习:交互的规则
练习:个人联结计划
练习:种类多样的联结
与超越自我的事物联结
练习:心怀感恩
练习:富有同情心的联结
练习:激发敬畏
总 结
第二部分总结
结 语
自主神经练习
专家级的状态检测器
附 录 个人进展追踪表
练习工作表
致 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