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小说十家

论小说十家

  • 字数: 235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赵园 著
  • 商品条码: 978730136166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者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这使得她的研究入乎内而出乎外,既有切身的感性体察,又有冷静的理性剖析,本书也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论著作。1987年初版,本次收入“赵园文集”再版。
作者简介
赵园 ---------------------------- 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由现当代文学转治明清思想史,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城与人》《地之子》《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想象与叙述》《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以及散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精彩导读
张爱玲的《传奇》: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 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是一个开向沪、港都市社会,尤其是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装在窗框间的,俨然封闭的小世界,光怪陆离,而不失自身的和谐。其中那些忙忙碌碌与百无聊赖的人们,似乎被时代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时代,但这种生活却以其独特本质,反映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侧面。 当《传奇》一九四四年在上海出版时,扉页上印着作者的如下题辞: 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用大上海、香港“洋场社会”之外,“高等华人”生活圈之外几亿普通中国人的眼光看,收入集子中的十个短篇所“传”,是“太平世界”的奇闻。但这理解与“题辞”不相干。“题辞”不过是说,作者要由荒唐的故事中,发现平凡的人生。在“传奇”这一借来的名目下,她追求传奇性与普通人人生的平凡性的统一。虽然她所谓“普通人”,无非是她自己那一世界中人,而她所开的“窗口”绝不宽大。 《传奇》一集中,足以称为张爱玲对于生活的发现、构成张爱玲小说艺术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标记的,是她在《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等篇中生动地描绘出的沪、港“洋场社会”。 对于内地读者,对于近几十年出生的青年、中年人,香港和旧时代的大上海,是个荒唐而怪诞的世界。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诸种矛盾辏集在这里,拼成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三四十年代,一些沪上文人,以夹着洋场气的笔墨写洋场,作风上明显地呈露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半留在“孤岛”,政治上的情况很有些复杂。但就创作言,除公然为殖民主义、侵略者张目的文字外,他们写洋场的作品,仍自有其价值,有它们的那一份认识意义。 在擅写沪港上流社会、洋场人物的小说家中,张爱玲确属矫然不群,更深刻也更完整。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矛盾的,并非准确意义上的“新”与“旧”(因为其中并无所谓“新”),而是资本主义性与封建性。矛盾,渗透在小说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由人物的生活情调、趣味,以至服饰,到精神生活,到婚姻关系。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是客室,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把些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沉香屑:第一炉香》所写女学生葛薇龙眼中香港富孀梁太太的府邸,未始不可当作一种象征,那种亦洋亦旧、非中非西的洋场生活方式的象征。殖民统治下“所特有的东方色彩”,浸染了这里的全部生活。即使梁太太“园会”的布置,也仿佛一个缩小了的香港,“五尺来高福字大灯笼”间,“歪歪斜斜插了几把海滩上用的遮阳伞”——“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掺揉在一起”。只有这种“不伦不类”的生活方式,奇特的生活情调,才能非但容忍而且纵容梁太太那样的女人,让她“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这位梁太太本人连同她的全部生活,正是这一种社会环境的产物,并生动地说明着环境的性质。 并非单纯的“洋化”,而是“洋”与“东方固有文明”的同盟,由西方“现代文明”滋养、翼覆的最古旧最腐败的封建生活方式与封建文化,这才是40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真实。如果张爱玲只是表面地接触到这种真实,如果她的小说仅仅提供了这种生活的外部特征,那么上文中的“深刻”就落了空。张爱玲带你走进这种生活的深处,尤其走进这些人物精神、感情生活的深处,她不只打开了梁太太们的衣橱,请你一嗅留在其中的“悠久的过去的空气”,而且让你看到她的人物的灵魂,那灵魂是整个被这种生活浸渍过的。两种文化的交叉点归根到底在“人”那里。 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是张爱玲发掘人性、发掘洋场生活特殊本质的主要角度。你不能不承认,在张爱玲,这是一个有利而且运用得有力的角度。 《倾城之恋》一开篇,就有那么一种袭人的洋场气味。随着女主人公“爱情事业”的进展,场景更由上海滩而移至香港,洋场气味随之益发强烈。《倾城之恋》中的“爱情”,绝对没有花前月下优雅的诗趣。这里的人们,属于那些洋场上随处可见的阔绰而无聊的人们。他们所事,不过“上等的调情”——顶文雅的一种。人物间婚姻的缔结程序也是十足洋场气味的。来自旧式人家的白流苏和华侨富商范柳原,被不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心理、习惯分隔着,各怀鬼胎,试着彼此贴近,绕够了圈子,费尽了算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最后还是仗了香港的战事,把“戏”做成了真的,简化了这个无穷尽的过程。战争剥下了范柳原那点纨绔子弟的感情的浮华,也剥去了出身望族的白流苏的矜持,使这一对上流男女活得稍为自然一些,关系中多了一点“真”,就在这点“真”上结成夫妇,预定的悲剧结局改演了“大团圆”——当然是有点苦涩有点怅惘的“团圆”。 然而即使没有战事,范、白仍然会走到一处的,只不过关系可能是另外的一种罢了。洋场气十足的范柳原,偏偏看中了旧派女人白流苏,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心理内容。且看范柳原作何道理: ……柳原道:“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变。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流苏微微叹了口气道:“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柳原道:“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流苏笑道:“像你这样的一个新派人——”柳原道:“你说新派,大约就是指的洋派。我的确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的中国化起来。可是你知道,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流苏笑道:“你也顽固,我也顽固,你说过的,香港饭店又是最顽固的跳舞场……”他们同声笑了起来。…… 范、白的结合有其深刻的基础,有非对方不可的必然逻辑。不止洋派的中国人,即“中国化的洋人”,他们的爱中国“固有文明”,也常常比中国自己的遗老遗少更彻底,正如吃腻了牛油面包,即觉中国菜更爽口一样。鲁迅早就道破了此中奥秘。范柳原一类洋场阔少,离中国既近又远。他们似乎被拆卸后又组装过,因而人生像是道拼盘,是“洋派”的,但骨子里却又是道地中国的,而且是最“顽固”的中国的。这里是殖民地化中的畸形的精神现象,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交媾生出的怪胎,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产物,洋场上的“新的”人种。 在我看来,这才是《传奇》所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普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一独特侧面中,包含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某种本质。 这两面——近现代中国上流社会生活的强烈的封建性与日益加强的资本主义性,无疑是张爱玲所占有的极其独特的经验材料。她本人领教过封建家庭专制的淫威,这种痛苦的经验凝结而成日后创作《茉莉香片》《金锁记》等篇的重要的心理与感情的基础。在一篇随笔中,她这样追记了自己逃出封建家庭禁锢时的内心体验: ……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目录
修订本前言 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文化冲突之间 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吴组缃及其同代作家——兼析《菉竹山房》 张天翼与30年代小说的艺术演进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蒋纯祖论——路翎和他的《财主底儿女们》 骆宾基在40年代小说坛 端木蕻良笔下的大地与人 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 张爱玲的《传奇》: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 附录一 “五四”小说家简论——庐隐·王统照·凌叔华 附录二 《赵园自选集》自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