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波德莱尔与中国新文学

波德莱尔与中国新文学

  • 字数: 277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韩亮|
  • 商品条码: 978752285286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19世纪象征主义诗 歌先驱,夏尔·波德莱尔以 《恶之花》的惊世骇俗与《 巴黎的忧郁》的形式革命在 法国文学史刻下永恒印记, 其诗学理念更如暗夜灯塔般 辐射全球。自1915年被引 入中国,这位“恶魔诗人”开 启了百年跨文化旅程,他既 是中译本最丰的法国诗人, 也是深度参与中国新文学变 革的域外诗魂。这引发我们 的双重叩问:在东西方文明 的碰撞中,波德莱尔的诗学 何以突破文化屏障形成超时 空对话?中国作家又如何将 其美学基因融入汉语诗学体 系? 本书突破传统影响研究 的单向度模式,通过系统梳 理百年来波德莱尔在中国的 译介谱系、传播轨迹与阐释 维度,完整构建其“中国化” 的立体图景,特别揭示了中 国作家在接受过程中展现的 主体性智慧——他们并非被 动移植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而是将其嫁接于汉语诗学 的根系,催生出兼具现代意 识与东方韵味的文学新质。 这项跨越时空的诗学对话研 究,为理解20世纪中外文学 交互影响提供了极具范式意 义的个案。
作者简介
韩亮,1986年生,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中文教育系副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比较视野中的新诗研究,关注诗歌的跨文化传播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建构。担任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秘书长、理事,并入选江苏省第七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获江苏省首批华文教育专家称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学术成果曾获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江苏省紫金文艺评论奖、南京大学“育教融合奖”等。
目录
绪论 一 谬误与辨析 二 曲解与生成 三 走向一种新接受史研究 第一章 波德莱尔与19世纪的法国诗坛 一 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 二 波德莱尔与恶魔主义 三 波德莱尔与帕尔纳斯派 四 波德莱尔与颓废、颓废派 五 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 第二章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接受 一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评介概览 二 《少年中国》与波德莱尔早期接受歧义的生成 三 徐志摩:音乐性的执迷及其悖论 第三章 波德莱尔与新文学的现代主义选择 一 20世纪30年代的波德莱尔译介盛况 二 “欧化”还是“为人生”:鲁迅对波德莱尔的态度转变 三 诗行内外:“东方之鲍特莱”李金发的语言更新与文学运作 第四章 波德莱尔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 一 时代语境中的波德莱尔译介境况 二 关于“颓废”与“不合时宜”的争论 三 戴望舒:未完成的反思与启示 第五章 波德莱尔与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兴起 一 关于波德莱尔的翻译与阅读 二 形象与形式的双重赋形 三 对人性的形而上反思 第六章 波德莱尔对第三代诗人的影响 一 阅读波德莱尔 二 酷烈的生命风景 三 走出焦虑之海 第七章 恶魔主义诗学与当代汉语诗歌 一 从“恶魔”到“摩罗”:诗学谱系的诞生 二 言辞的抵抗 三 律动的暴力诗学 四 死亡作为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