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宋代文学史
字数: 78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作者: 编者:孙望//常国武|
商品条码: 9787020191123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1066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一种。执行主编为常国武、钟陵、曹济平、刘乃昌。撰著人包括常国武、刘乃昌、钟陵、曹济平、周惠泉、王兆鹏、于北山等学界名流。该书对两宋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各体文学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全面地阐明宋代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作者简介
孙望(1912-1990),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师大中文系的主要创始人。先后任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主任。著有诗集《小春集》、《煤矿史》,专著《元次山年谱》、《全唐诗补遗》、《蜗叟杂稿》等。 常国武(1929—2017 )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有《辛稼轩词集导读》等。
精彩导读
宋代文学史(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历来我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大都认为唐、宋两代文学最为辉煌。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宋代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王朝,其文学也有它自身的独特面貌。 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两个阶段,共计三百二十年,国祚之长,秦代以后,仅次于汉(四百零九年),超过了唐(二百八十九年)、元(八十七年)、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七年),约占封建社会历史的七分之一。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也先后存在过辽、西夏、金及元等其他兄弟民族建立的若干政权。辽、金统治者常称宋为“南朝”,宋则往往称辽、金为“北朝”,所以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这又是一个南北朝互相抗争、对峙和各兄弟民族之间互相影响、融合的时代。元人修撰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史时,将宋、辽、金三史并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宋代文学承先启后,又具有鲜明的独特风貌,无论就其总体成就还是各体文学的实绩而言,都足以与唐代文学后先辉映。后人言及我国文学,总是唐宋并称,诗、文、词皆是如此。宋代诗歌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创造,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优秀诗人,形成了与唐诗显著不同的特色,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宋代散文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创新,并以其显著的成就和重要的特色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词更是宋代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它渊源于唐五代,至两宋而发展成全盛的局面。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前代仅具雏形,到了宋代,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直接影响元代以迄明、清,因此后人又往往并称宋元话本、宋元戏曲。文学批评方面,不仅著述繁富,其内容和形式也都能扩大和深化前代的积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宋代文学的繁荣,是有着许多错综复杂、既带普遍性又具特殊性的背景和因素的。这些背景和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宋代文学经过逐步演进、变化等一系列曲折的历程,最终形成了一个颇有异于前代的总体风采。下面着重论述宋代几个带有自身特点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第一,宋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是宋代开国之君吸取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二百零五年间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在军事方面,为了彻底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宋太祖于建国之初,首先就将禁军的统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又通过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掌握了调兵权,同时还用文臣取代武将以为藩镇,将各州的强兵升为禁军,使地方厢兵徒有虚名。在政治方面,为了分散大臣的权力,中央实行的是政事堂(中书)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的“二府”制,宰相是行政首脑,枢密使是军事长官,而地位仅次于二府宰执的三司使则是财政方面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中央又设有御史台和谏院,控制言路,弹劾大臣,最后裁决权也归于皇帝。在地方上,路设有漕司、宪司、帅司、仓司四个机构,其中漕、宪、仓三司长官负有监察州、县官员的职责,通称为“监司”。州设知州,又设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使之互相监视、牵制。至于对外政策,则由于开国之君全力防止内部政变,加之收复燕、云的两次战役均告失败,故在宋初即已形成“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其后一直被奉为“祖宗之法”,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基本上都是采取守势。在经济方面,宋初便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悉辇送京师”,由皇帝直接掌握;又特设转运使管理各路财赋,务使“外州无留财”。另一方面,同前代许多封建王朝一样,为了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巩固政权,宋廷也采取了招集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改善工具、提高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让封建的租佃制取代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部曲佃客制,以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步繁荣起来。 采取上述方针政策的结果,一是军事上的孱弱,不仅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蚕食、吞并宋地,以致慨叹国耻国难、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也就不断涌现出来,这是宋以前文学所不曾有过的现象。二是生产的迅速恢复、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得商品交换关系空前活跃,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许多大都市更加繁华,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有力地促进了歌词、话本、戏曲等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的兴盛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防边而不得不大量增加军费(特别是冗兵的粮饷),为了绥靖甚至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而被迫支出数以十万计的岁赐、岁币、岁贡,为了维持皇室的奢靡生活和官员的优厚俸禄又需要花费更可观的钱物,政府便千方百计地向广大劳动人民榨取钱物,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数不胜数,可谓“取财于万民者不留其有馀”(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宋制禄之厚”条);加之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之后,不断的兼并和残酷的地租剥削,迫使农民不得不起而抗争,以致从宋代开国初期直到北宋灭亡,人民起义的烈火不断在燃烧,从局部地区蔓延到较大范围,从小股暴动演变为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南宋时期,民族矛盾虽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因继续加重的赋税剥削集中落到了南方人民身上,起义仍然频繁而广泛。在这一背景下面,宋代文学作品中反映阶级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也就比前代更加丰富、深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使得许多有识见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危机的严重,他们迫切要求改革,不仅见诸行动,而且奋笔为文,或与保守、反动的官僚进行斗争,或向集大权于一身的皇帝进献诤言,为求说理明晰,论证有力,文字风格就必须变艰涩险怪为平易畅达。两宋期间之所以出现众多气势充沛、说理透辟、文字流畅的政论散文,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宋代又是一个非常尊重知识和优待知识分子、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建设的封建王朝。这是最高统治者始终执行“重文轻武”亦即“兴文教,抑武事”这一方针政策的又一必然结果。宋代初年,便非常注重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一是大大增加制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并且以皇帝特恩的名义取士,由皇帝亲自召见考试合格的举人,甚至由皇帝亲临“殿试”录取士子。这些都是前代从未有过的网罗、笼络人才的特殊措施。二是由政府兴办培养人才的学校,京师学校皆隶属于国子监,其名有十,以国子学和太学最为重要。仁宗庆历四年(1044)以后,又下令地方大量兴办州学县学。受此影响和鼓励,私人讲学的书院也纷纷建立,著名的即有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讲学者多为名儒硕学,所以也培养出不少人才。三是给予士大夫知识分子很高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俸禄。宋太祖曾立誓碑,内容之一就是誓不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两宋三百馀年间,历朝皇帝也确实极少直接下令处死过士大夫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士,“名卿钜公,皆由此选”,从而使文人掌政成为宋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色。至于俸禄之厚,赏赐之多,前代也无法比拟,这在《宋史·职官志·奉禄制》中有着非常具体的记载,所谓“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确非夸大之辞。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北宋初年便兴建崇文院收藏图书,仁宗庆历元年,王尧臣、欧阳修等人奉敕撰成《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收书凡三万六千六百六十九卷。靖康之变,内府藏书荡然无存。宋室南迁后,又极力访求图书,至孝宗淳熙间,成《中兴馆阁书目》二十卷,著录图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宁宗嘉定年间,复成《中兴馆阁续书目》三十卷,著录淳熙以后所得图书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影响所及,私人也开始著录图书,著名的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宋代文化事业建设中尤足称道的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大书以及《资治通鉴》的编纂,它们涉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其规模不仅远迈前代,也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氛中,各种类型的私人著述大量涌现;而由于印刷术的突飞猛进和出版商的应运而生,这些著述便更能得到广泛流传,为士大夫知识分子研习学业,创造了方便的条件。以上这些背景和因素,对宋代文学的繁荣影响极大。学而优能仕,仕而可以获得很高的俸禄,这就促使人们奋发读书,以求一第,知识分子的队伍便迅速庞大起来。因为俸禄甚丰,许多士大夫得以家蓄歌伎,享受声色之乐,于是最适宜反映他们流连光景、富贵绮靡生活的艳体歌词也因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从总体上来看,更使宋代的知识分子在学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过前代,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创造性地博采广收前人文学之所长,大量而熟练地运用古书中的成语典故,不管是叙事、抒情、议论,都能做到笔之所至,曲随人意,就是建筑在这一坚实基础之上的。众所周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乃至陆游、辛弃疾等人,向以知识渊博而为人们极口称颂,而欧阳修这样的大作家当时却竟然有人讥讽他“不读书”,即此一端,已可见宋代知识分子腹笥之富和对知识的重视。还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文人相轻的陋习在宋代知识分子中似乎已有较大的变化。人有所长,交口称誉,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僚是这样(如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对政见不合的朋友、同僚也是这样(如苏轼与王安石)。倘若文学主张不同,审美情趣各异,那也大都是通过文章来展开论辩,诉诸说理,极少人身攻击乃至大兴文字之狱(涉及政治的“乌台诗案”是极个别的例外)。在这种学术的氛围中,唐代知识分子间那种座主与门生的密切关系,到了宋代,已显然被文学集团、文人群体所替代,北宋的欧、苏、梅,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及江西诸子,南宋的四灵、江湖诗人词人群,乃至许多诗社、词社,都是在文学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成或十分紧密、或相对松散的群体,对文艺创作进行认真的交流、切磋和探讨。而在同一文学群体之中,也决不是强求一律,例如欧、苏、梅三人的诗风显然不同,江西诗派“三宗”的诗作也互有同异,苏门四学士对苏轼更不是亦步亦趋等等。宋代文学各个领域之所以出现众多的流派和风格,从而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从这里也不难窥见一些消息。 第三,宋代还是一个十分重视“统系”,同时又是学术思想活跃、思辨能力空前发展的封建王朝,这就是在政治上强调“正统”,在思想上强调“道统”,在文学上则强调“文统”。宋王朝在各个领域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防止任何人“与人主争黔首”(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竭力“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这种政治概念渗透了宋人的意识,变成他们思想里的一个前提。加之先是燕、云未复,后是中原沦丧的现实,更使得孔子以来“尊王攘夷”和溯源于《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1〕,以及“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传一脉”(钱锺书先生语)的一统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和深化。自宋初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鼓吹尊重朝廷,真宗朝官修的《册府元龟》严别正闰,到欧阳修的《正统论》(上)企图“合天下之不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强调“使九州合而为一统”,以至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之以“统系”为核心所阐发的正统历史观等等,都足以说明宋人正统观念的强烈。这种观念在作家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对王朝的高度忠诚,以及与之互相拍合、互相作用的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则又同忧患意识,爱国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利除弊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要求交织融合,密不可分。宋代文学(特别是诗文)在言情之外尤偏重于议论,说理,除了其他多种原因之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宋代整理了国家机器,也需要一个哲学体系来为它服务,“理学”(即“道学”)〔2〕就是满足这个需要而产生的理论系统。宋代理学家特别强调道统,总是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其后朱熹又以周敦颐和二程上接孟轲,自己则上接周、程。在这一统系中,韩愈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值得玩味的是,宋代的道学和宋代的文学都承继韩愈,但它们却大异其趣。宋代文学复古运动的首倡者柳开提出了他的道统、文统合一观:“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应责》)韩愈是重道的,所以宋代文学家喜欢在作品里说理以至说教;韩愈也是讲文的,其主要成就在文不在道,因此宋代文学家主要还是在文的方面承绪韩愈的衣钵,只不过沾染一些议论、言理的学究气而已。宋代道学家则恰恰相反,他们强调的只是道统,认为韩愈虽然讲道却颠倒了文和道的位置,从而由主张“文以载道”走到文可以“害道”的极端,抛弃了韩愈讲文的传统。正因为如此,宋代道学家写作的大量文章,基本上都是质木无文的哲学讲义和理论教条,它们充斥于宋代文坛,却很难被视为文学作品。如上所述,宋代文统的观念是从宋初散文的复古运动发端,由理论而充实、完成于创作实践的。在诗词创作领域中,也同时存在着统系的观念。例如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强调继承杜甫、步武黄庭坚的统系;永嘉四灵标榜“二妙”,以贾岛、姚合为指归;歌词创作则是一味承绪西蜀、南唐,强调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语),以婉约为“正宗”,而视苏轼豪放词为“别调”,“要非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然而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特别是在宋代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激烈和文化气氛非常浓厚的背景下,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非正统、非主流的思想和作品也随之出现。与道学家理论相驳难的以陈亮为首的永康学派和以叶适为首的永嘉学派的崛起,是哲学领域中的突出例子;与江西诗派对立的以四灵、江湖诗人为代表的晚唐体的产生,是诗歌创作中的突出例子;而与婉约派相抗衡的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帅的豪放派的发展壮大,则是宋词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例子〔3〕。对立统一的法则在宋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作用,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生动。宋代思想领域中还必须提到的一个现象是儒道释三者的融合。以理学而言,它虽标榜为儒家正宗,其实却是子思、孟轲学派以至汉代董仲舒神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学的大杂烩。周敦颐、邵雍被目为道教化的人物,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一派又被后人直指为禅学,是并非毫无根据的。道学家师弟传授的文字常常采用语录体,也是仿效唐以来僧徒记录师语的形式,如《宋史·艺文志》著录的程颐《语录》二卷、朱熹《语录》四十三卷等。类似情况在宋代一般士大夫文人中也表现得较为普遍。王安石诗喜欢用佛典道书中的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苏轼在诗文中大量运用佛老的语言事典;黄庭坚诗不仅“多用释氏语”(《说郛》卷二〇载吴萃《视听钞》),而且善于将禅家的“机锋”手法加入韩、孟的句法之中;范成大诗承袭江西习气,是黄庭坚以后、清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著名诗人;辛弃疾喜掉书袋,词中也同样常用佛老的事语。这些都是较为突出的例子。尽管佛老思想未必都能真正深入他们的骨髓,但对其创作的影响则斑斑可见。宋代从事文学创作的释子道流也不乏其人,九僧、惠洪、葛长庚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就其大体而言,文人禅学化、释道文人化的倾向在宋代是较为突出的。禅学对宋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更不容忽视。陆游论诗曾借用佛经里的比喻和禅宗的口号;杨万里认为江西诗派好比“南宗禅”,是诗里最高的境界(见其《江西宗派诗序》、《江西续派二曾居士诗集序》、《送分宁主簿罗宠材》等);宋末严羽《沧浪诗话》这部以禅喻诗的重要文艺批评著作的出现,则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四,两宋时期,汉民族和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存在,它们在军事上对立、抗衡,在文化上则互相影响,互相融合。辽、金上下风俗习惯的逐渐汉化自不待言,即以文学而论,汉文文学都是它们创作中的主流,使用其本民族文字的作品则本来就很少,流传下来的则更是寥若晨星。在著名的作家中,汉族同样居于多数,而少数本民族作家(包括两朝的最高统治者)的作品也大都使用汉文,在艺术上接受汉文学的传统,取法于汉民族的作家作品。总之,南学北渐、汉族人才为少数民族所用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汉族作家中,有的本籍北方,有的原来就是宋臣(如宇文虚中、高士谈、吴激等)。他们的创作,或瓣香苏轼、黄庭坚等北宋诗人,或以唐人为学习对象。可见南北文化的融合,特别是文学艺术的交流,主要还是南方影响北方,汉民族影响少数民族。这些都同南北朝时期的情况相似。但南北朝时,南方汉族作家到北方的仅有庾信、王褒、颜之推数人,这种融合和交流,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不能与宋代相比拟。当然,辽、金两代一些少数民族作家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作品同样以其特色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入于北朝的汉族作家,如果没有北方大地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哺育,也不可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来。从这一角度而言,北方少数民族在这一期间对文学的贡献也同样是功不可没的。至于系出鲜卑族、集金代文学大成的元好问,对我国文学事业的贡献和影响,就更是超迈同时群流,不仅是少数民族作家群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也算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了。 ……
目录
宋代文学史(上)目录 目录 编写说明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宋代文学的承先启后 第三节辽金文学 第二章 北宋前期文学概述 第三章 柳开、王禹偁和宋初其他作家 第一节柳开王禹偁 第二节惠崇魏野林逋 第三节西昆体诗人 第四章 苏舜钦、梅尧臣和前期其他作家 第一节穆修石介范仲淹 第二节苏舜钦 第三节梅尧臣 第五章 柳永 第一节柳永的生平 第二节柳永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晏殊 第一节晏殊的生平 第二节晏殊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欧阳修(上) 第一节欧阳修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欧阳修的文 第八章 欧阳修(下) 第一节欧阳修的诗 第二节欧阳修的词 第三节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九章 张先 第一节张先的生平 第二节张先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张先词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北宋后期文学概述 第十一章 苏洵曾巩司马光 第一节苏洵 第二节曾巩 第三节司马光 第十二章 王安石 第一节王安石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王安石的散文 第三节王安石的诗词 第四节王令 第十三章 苏轼(上) 第一节苏轼的生平 第二节苏轼的思想与著述 第三节苏轼的诗 第十四章 苏轼(下) 第一节苏轼的文 第二节苏轼的词 第三节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十五章 苏辙与苏门弟子 第一节苏辙 第二节补之 第三节张耒 第四节李廌 第十六章 晏几道 第一节晏几道的生平 第二节晏几道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晏几道词的艺术特色 第十七章 秦观 第一节秦观的生平 第二节秦观的词 第三节秦观的诗文 第十八章 贺铸 第一节贺铸的生平 第二节贺铸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贺铸词的艺术成就 第十九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上) 第一节黄庭坚的生平 第二节黄庭坚的著述和诗论 第三节黄庭坚的诗 第四节黄庭坚的词 第二十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下) 第一节陈师道 第二节陈与义 第二十一章 北宋后期其他诗人 第一节韩驹徐俯潘大临三洪 第二节夏倪、二谢、冲之及其他诗人 第三节吕本中 第二十二章 北宋后期其他词人 第一节万俟咏 田为 曹组 第二节陈克 周紫芝 第三节叶梦得 第二十三章 周邦彦 第一节周邦彦的生平 第二节周邦彦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四节周邦彦的诗文 第二十四章 李清照 第一节李清照的生平 第二节李清照的诗文 第三节李清照的词 第四节李清照的词学批评 第二十五章 辽代文学 第一节前期文学 第二节中后期文学 第三节杰出的契丹女作家 第四节馀论 宋代文学史(下)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南宋前期文学概述 第二章 南宋前期词人(上) 第一节岳飞和“四名臣”词 第二节朱敦儒 第三节向子扬无咎 第三章 南宋前期词人(下) 第一节张元幹 第二节张孝祥 第三节袁去华韩元吉 第四章 曾几和南宋前期其他诗人 第一节曾几 第二节汪藻 王庭珪 第三节邓肃 刘子翚 第四节洪皓 朱弁 曹勋 第五章 范成大 第一节范成大的生平 第二节范成大的诗 第三节范成大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 杨万里 第一节杨万里的生平 第二节杨万里的诗 第三节杨万里的其他作品 第七章 陆游(上) 第一节陆游的生平 第二节陆游诗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陆游诗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陆游(下) 第一节陆游的词 第二节陆游的其他作品 第三节陆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九章 辛弃疾(上) 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 第二节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第十章 辛弃疾(下) 第一节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辛弃疾的诗文 第三节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 陈亮 刘过 第一节陈亮 第二节刘过 第十二章 朱熹 叶适 洪迈 第一节朱熹 第二节叶适 第三节洪迈 第十三章 南宋后期文学概述 第十四章 南宋后期诗人 第一节永嘉四灵 第二节江湖派诗人 第十五章 姜夔 第一节姜夔的生平 第二节姜夔的词 第三节姜夔的诗和诗论 第十六章 吴文英 第一节吴文英的生平 第二节吴文英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 第十七章 南宋后期其他词人(上) 第一节史达祖 第二节高观国 第三节卢祖皋 第十八章 南宋后期其他词人(下) 第一节刘克庄 第二节戴复古 第三节陈人杰 第十九章 宋末诗人(上) 第一节文天祥 第二节谢翱 第二十章 宋末诗人(下) 第一节林景熙 第二节汪元量 第三节谢枋得 第四节郑思肖 第二十一章 宋末词人(上) 第一节周密 第二节陈允平 第二十二章 宋末词人(中) 第一节王沂孙 第二节张炎 第二十三章 宋末词人(下) 第一节刘辰翁 第二节蒋捷 第二十四章 宋代诗话、词话与《沧浪诗话》 第一节宋代的诗话 第二节宋代的词话 第三节严羽与《沧浪诗话》 第二十五章 话本 第一节话本的产生 第二节小说家的话本 第三节讲史家的话本 第二十六章 讲唱文学和歌舞、戏曲 第一节鼓子词与赚词 第二节大曲与转踏 第三节杂剧与南戏 第二十七章 金代文学(上) 第一节前期文学 第二节中期文学 第二十八章 金代文学(下) 第一节后期文学 第二节女真族语文学 第二十九章 元好问 第一节元好问的生平 第二节元好问的作品 第三节元好问的诗论 第三十章 董解元《西厢记》 第一节崔、张故事的演变 第二节董西厢的产生 第三节董西厢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董西厢的艺术特色 后记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