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红楼梦服饰图鉴

红楼梦服饰图鉴

  • 字数: 308
  • 出版社: 人民文学
  • 作者: 李汇群//范侃|绘画:朱樱//陆昕怡
  • 商品条码: 978702019143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红楼梦》中的相关故事和人物为线索,详细梳理、考证了其中的服饰细节,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史料,分别对明清时期女性服饰、男性服饰、丧礼、婚礼服饰以及皇家、官员、科举士人、底层民众、丫鬟、僧道尼等不同群体的服饰等进行了还原和想象,并以此为切入口,分析阐释了服饰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的历史制度和文化。全书佐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及手绘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立体化地展示了《红楼梦》及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作者简介
李汇群,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著有《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南文化人和女性研究》《湮没的时尚:云想衣裳》《四时常记古诗词180首》《古诗文日历》《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等。
精彩导读
第二节 理解王熙凤服饰的三个关键词 在暗流涌动的荣国府,王熙凤的处境有点微妙。她是邢夫人名正言顺的儿媳,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还是贾母的孙媳妇。处于三方权力的博弈交汇处,她却得到了管家大权,还深受贾母宠爱,在府内如鱼得水,充分说明她是何等聪明能干。由此,在围绕宝玉未来婚姻展开的博弈中,王熙凤的选择站队,可谓相当关键。也就是说,在迎接黛玉进府的这个重要场合,王熙凤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几方势力关注打量,而她的一言一行,也反映了这位当家少奶奶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且看她登场亮相时与黛玉的互动: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先声夺人,脂砚斋对作者这种落笔很是欣赏,评价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紧接着,她携着黛玉之手,连声感慨贾敏的早逝,以帕拭泪,被贾母打断后,忙转悲为喜说,“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转向黛玉,问了一连串话,“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值得注意的是,在向黛玉发问时,她并未真正期待黛玉的回答,而是同时又转向婆子们也抛出了若干问题,“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等等。可见,王熙凤对黛玉流露热情,表演的成分多于真情实感。 注重礼仪,强调得体,历来是华夏传统,贵族阶层对此尤为重视。不可否认,通过礼仪向他人表达善意从而维持群体秩序,是蕴含在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价值,但长期如此表演,内在情绪与外在秩序脱节,也存在塑造某种面具化、脸谱化虚假自我的弊端。《红楼梦》的世界里,像贾政和王夫人那般,基本没有情感交流,如同两个假面人维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正是过于强调外在之礼而忽视内在之情导致的。对正值青春妙龄的王熙凤来说,当家主母的身份要求她必须收敛自己的情绪,以得体的方式应对形形色色的人,但内在的青春热情绝非理性可以完全克制,所以在更多时候,我们能看到这位贵夫人身上流露出的年轻人天性和礼教之间的冲突,这些矛盾因素交织杂糅在一起,反而打造出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比如她是活泼好动,喜欢热闹的,所以在迎接黛玉时,众人都敛声屏气,唯独她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连黛玉都觉得她“放诞无礼”。但同时她也是紧绷的,表面上是和黛玉说话,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贾母的反应,那每句话的指向,细细推敲,都是在向贾母表达忠心。而紧接着,她又得应对王夫人关于月钱、衣料的考问,给黛玉做衣服的料子,她已预备好了,却要“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连衣服料子这种小事情,她都不能做主,又隐隐透露出这位少奶奶的无奈。从这个角度来看,为让贾母开心,她必须对黛玉表达善意和热情,但在黛玉的生活安排等细节上,她又必须按照规矩听候王夫人的吩咐,如此才能圆滑应对,几方讨好,这荣国府当家少奶奶的位置,也委实是难坐。而作者为了更好地展现还原王熙凤的形象,更进一步对她的服饰进行了重彩浓墨的描写。 在裙钗云集、花团锦簇的集体戏中,如何写出每个人的特点,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了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他人的态度面貌,如黛玉、三春等,仅描绘其神采,而不涉及具体妆饰。唯独对姗姗来迟的王熙凤,则以近乎白描的工笔画法,详细描述其服饰装扮,勾勒了一个风采动人、有血有肉的凤辣子形象。而作者对王熙凤服饰的写实白描,也为我们了解彼时贵族妇女装扮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细节。且看这位荣府当家少奶奶的打扮: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第三回) 王熙凤的原型,应该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她的打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多年以后回忆,其倩影风姿仍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这段文字中,作者的笔墨如同目光,从头到脚,仔细打量着这位贵妇。接下来,也让我们跟随曹公的目光,一起来盘点王熙凤身上的服饰吧。 头部: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 金丝八宝攒珠髻 用金丝编成,并镶嵌贵重饰品的发罩。 髻,指?髻,是一种戴在发髻上的发罩,也有发鼓、发骨之称。晚明到清中期的妇女喜欢戴?髻,普通平民以假发编成?髻,贵族或有钱人家则以金丝、银丝混合头发编成?髻,主要功能是把发髻撑起,以便穿戴簪钗等首饰。?髻一般是用金银丝和头发编成有网眼的圆锥、扁圆形状的头冠,在冠上可以插戴多种首饰,包括分心、挑心、顶簪、花钿、满冠等,合称头面。如安徽省博物馆藏明代唐白云全夫人画像(图1.1)所示。 攒珠,是一种工艺,指用金银丝穿聚珍珠并做成各种花样。八宝,有两种解释,可能泛指玛瑙、珍珠等饰品,也可能指民间八宝纹或佛教、道教的八宝吉祥图纹。金丝是指用传统的花丝工艺制作首饰,也就是把“金、银等贵金属用拔丝板拉成细丝后,再将两股或更多股的细丝制成或圆或扁的花丝,再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造型,制成工艺品”。综合来看,金丝八宝攒珠髻就是一个用金丝工艺编成,镶嵌着珠宝或八宝吉祥纹样的发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镶宝石金冠(图1.2),上有分梁,镶嵌各种珠宝,两侧有孔,用以插簪,可以参看。根据扬之水先生的考证,金丝梁冠也是?髻的一种款式,如此看来,王熙凤的金丝八宝攒珠髻,也有可能就是类似的金丝梁冠。 朝阳五凤挂珠钗 用凤凰纹样装饰的钗。 钗,是常见的固定头发的首饰。通常认为,单股为簪,两股为钗,簪头和钗头都可加各种形状的饰物。但根据扬之水先生考证,到明代中后期,钗和簪很多时候已经通用,钗有时候就指华丽的簪。凤钗是常见的钗样,明代曾经一度非常注重服饰区分身份的功能,前中期凤纹多为后妃和命妇们使用,但后期礼法松弛,凤纹越来越多被其他妇女采用,相沿成习,民间女子也多戴凤钗。朝阳五凤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或许是一支长钗,钗头分五股,每股形为一支凤凰,口衔珠串,凤头朝上,以喻朝阳之意;也可能是五支不同的凤钗,一支插在头顶的高髻上,两支掩鬓插在头部左右两鬓,还有两支一左一右插在下垂的两个发髻上。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造型师杨树云先生就曾考虑过后者这种设计。类似造型,在清代的绘画中也屡见不鲜,如冷枚《雪艳图》(上海博物馆藏)中,从正面(图1.3)和侧面(图1.4),能清晰看到女子头顶插一支凤簪、两鬓插有花钿。又如《燕寝怡情》画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图1.5)中,女子也是梳螺髻,发髻前正中插一支凤簪。从清代画像也能看出,相比于晚明时期女性所梳的在头顶高高堆起的高髻,清代女性的发髻呈现出向后脑移动的态势。事实上,冷枚的仕女和《燕寝怡情》画册中的女子,都是典型的汉族女性装扮,相较而言,清代旗人妇女更习惯梳盘发、戴钿子,如清代金累丝嵌珍珠宝石五凤钿(故宫博物院藏,图1.6)。因此,也有说法提到王熙凤头上的朝阳五凤挂珠钗就是五凤钿。但根据书中描述,王熙凤的头饰是戴髻插簪钗,更接近汉族女性的服饰装束。并且,在清代前中期,女性服饰更多保留了晚明风格,江南地区尤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身江宁织造曹家,这个世家大族曾在江南经营半个多世纪,族中妇女的装饰很可能保留了江南汉族女性的穿戴风俗。从孙温所绘《红楼梦》(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藏)中的王熙凤(图1.7)来看,也是发挽高髻,发髻正中插一支大凤簪,凤嘴衔有挂珠垂下,两鬓插有鬓边花。故而,我们推断,王熙凤的造型应该是在晚明江南汉族女性戴髻插簪钗的基础上,结合清代女性发髻后推的特点,髻梳在脑后,戴金嵌宝梁冠,并插戴五支凤簪。 颈部:赤金盘螭璎珞圈 刻着盘螭纹的金项圈。 璎珞,原指佛像上的装饰,是由珠宝或花等编成的饰品,可挂在头、颈、胸、手脚等部位。璎珞的造型非常丰富,有研究者曾梳理过宋代大足石刻璎珞,整理出单组式、双组式、多组式璎珞结构,佩戴方式则有项圈式和披挂式。《红楼梦》中习惯将项圈和璎珞混称,如第八回里莺儿提到薛宝钗的项圈,但宝钗掏给宝玉看时,书中却用璎珞称呼它。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对同一种佩物不同部位的称呼,即脖子上戴的项链有上下两部分,上面是项圈,下面是璎珞,这可能更近似于双组式或多组式璎珞。但还有一种可能是,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中,项圈和璎珞通用,更接近于单组式璎珞,即颈饰只有一串项圈,其上有璎珞的装饰成分,如项圈中心有组合挂件,上可镶嵌各种珠宝等,可看作二者的结合。如清代孙温全本绘《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璎珞都画作项圈(图1.8)。事实上,项圈和璎珞的结合,在明清时已较为常见,所以有学者认为,“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有清代贵族所戴项圈,有金制、金包玉、金项圈上镶嵌宝石,或另附加一些丝绦和垂件,已近似于璎珞”。由此来看,王熙凤的璎珞圈应该也是一种类似于项圈的佩饰。 盘螭,指弯曲的龙,螭是一种无角龙,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夏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螭纹,起初是皇权的象征,但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官员和百姓都可以使用的民间龙纹,是器皿和服饰上的常见纹饰。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玛瑙雕螭耳杯(图1.9)。赤金是含金量很高的黄金,根据含金量的比例,清代将黄金分为赤金和淡金,清代官方文献中明确提到,赤金的含金量在九成以上,九成到四成为淡金。由名称而论,王熙凤的金璎珞圈,含金量很高。 腰部: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豆绿宫绦 豆绿色的腰带。 中国古代的腰带分为丝带和革带两类,绦带就是一种丝带。宫绦,顾名思义,是宫中特制或者仿照宫中样式制作的绦带。清初孔尚任《桃花扇》里写到崇祯皇帝“舍煤山古树,解却宫绦”,把这层意思说得很清楚。此处王熙凤腰部系的豆绿宫绦是一种打成花结的绦带,其样式可以参看仇英《寻梅图》(大英博物馆藏,图1.10)中的仕女所系之绦带。 双衡比目玫瑰佩 红色宝石制成的双鱼形状的组佩。 玫瑰,一说指玫瑰色,是佩的颜色;一说指宝石,又名火齐珠。比目指比目鱼,古人认为比目鱼只有一眼,必须双鱼相伴才能游动,所以用来比喻成双成对的伴侣。如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就是双鱼的样子。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多子多福图》中女子腰间所系之双鱼佩(图1.11)。双衡指两块玉,按照古代礼制,一般是成组列佩玉,包括璜、小璧、琚、瑀、冲牙、瑸珠等,衡是组玉最上方横着的那块玉。如《红楼梦大辞典》中提供的图样(图1.12)和明代玉佩(明十三陵博物馆藏,图1.13)。女性腰系宫绦和玉佩,主要功能是走路时压住裙摆,以免散开。 周身: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翡翠撒花洋绉裙、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大红色的上衣,用洋缎制成,腋下收紧,衣身上用金线织成百蝶穿花的纹样。 袄,是一种上衣。古代上衣有襦、袄等称呼,襦比较短,到腰部,也称腰襦,袄比襦稍长。裉是上衣在腋下缝合的部分,在传统服装里,从袖子的侧缝、到腋下再到衣服的下摆都连在一起的,可以统称为裉。窄裉意味着衣服从腋下到腰身缝得很紧,比较贴身。如清代乾隆时期香色缎绣金龙纹女龙袍(故宫博物院藏,图1.14),腋下收紧,类同于“窄裉”。可见,王熙凤的着装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是彼时时髦风尚的表现。 洋缎,从字面上理解,即进口的缎子面料。在清代前中期,往往由外国使团或传教士等进贡给皇室,有时候皇室也会主动要求采购。据清人笔记记载,雍正五年意大利曾向清皇室进贡洋缎。百蝶穿花是一种明清时期的常见纹样。百蝶,一说指单纯的上百只蝴蝶组成的图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百蝶与其他纹样如折枝花、团寿纹等组成的图案。穿是构图方式,强调图案之间没有交叉,散落在同一平面上,互相之间保持间隔。如清康熙时青色四季花折枝百花蝶纹妆花缎女帔(故宫博物院藏,图1.15),就是蝴蝶和牡丹、梅花、菊花、秋海棠等各式花卉纹样呈不规则状,散点分布于衣面上。古人穿衣服,花纹往往要结合时令、场合等设计,王熙凤出场的时候是冬天,通常来讲,梅花、水仙等可能更应景,但采用四季花卉以表达吉祥寓意的形式也很常见。 缕金是一种纺织工艺,即用金线在布料上织绣。缕金百蝶穿花,即用金线织成百蝶穿花的纹样。 翡翠撒花洋绉裙 绿色的真丝裙,裙面上有撒花纹样。 绉是一种丝织物,通过对经纬线加捻处理后,织物表面光泽柔和,富有弹性。明清时期的绉以浙江湖州南浔镇辑里村的丝纺成的织物为最上等,称湖绉。清人记述指出,洋绉就是湖绉。清朝同治年间《湖州府志》明确提到湖绉“俗名洋绉”。撒花即中国古代花纹的一种排列方式,小碎花纹样呈散点排列状。翡翠源于鸟名,翡指赤羽雀,翠指青羽雀,后延伸指代为翠羽色的矿石。翡翠色彩丰富,有绿、红、紫、黑、黄、白等颜色,但从明清宫廷所使用的翡翠制品来看,以绿色居多。 此外,明清时期最常见的女裙款式是马面裙,前后叠合有两个马面,两侧打褶,裙下端缀以裙襕,绣上各种吉祥图纹,如清代红色暗花罗彩绣镶带阑干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图1.16)。王熙凤身上所穿的,很有可能也是这样一款裙子。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深蓝色的长款外套,用银鼠皮毛做成里子,衣面上有刻丝工艺织成的彩色图案。 褂是一种长款外套,银鼠褂是以银鼠毛为里子的外套。银鼠是一种鼬科动物,毛短洁白,也称白鼬,以其皮毛做成衣服,极其贵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曾以贵夫人为模特,画有《抱银鼠的女子》(波兰克拉科夫市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藏,图1.17),女子怀中所抱的正是白鼬,它一度因皮毛昂贵成为欧洲贵族的宠物。王熙凤穿银鼠褂,从侧面反映了清代贵族的喜尚。明代以穿绒为贵,而清代以穿皮为尚。考其缘由,或许是因为清贵族集团从东北入关,对寒冷故乡的记忆留存在他们的服饰选择中,故而喜好穿裘皮大衣以御寒,银鼠皮衣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冬衣。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若干银鼠皮褂袍,如石青色素缎银鼠皮行服褂(图1.18),里子所用之毛洁白丰厚,即银鼠毛。清皇室如此喜爱银鼠大衣,足见其珍贵奢华。银鼠皮衣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也可见贾府贵族生活的骄奢。 石青是深青色,类似今天的深蓝色。明代官服以红色为尚,青次之,所以有明一代,石青之类的颜色并非贵族服色的首选。但清代制度规定,所有官员的朝服都必须是石青色,后宫嫔妃、朝廷命妇等也不例外,石青色成为清代官方规定的正式服色。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多件石青色的衣服,如清康熙时石青色金龙纹妆花纱男夹朝袍等(图1.19)。石青色既然是帝王的心头所好,自然也会成为贵族们的首选,王熙凤穿石青色正是清朝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刻丝也称缂丝,是一种纺织工艺,即运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在竖行的经线上,用各种彩色纬线织成图案纹样,它不是刺绣,而是直接在纺织过程中在面料上织出图案,全程只能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所以也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有学者认为清代的女褂就是明代的披风。明代的披风是对襟,从现存的清代女褂来看,也多见对襟,故而王熙凤的这件褂子,也很可能是对襟款式。 梳理曹雪芹对王熙凤的服饰描述,我们发现其中不少物件都有着历史的原型,也能看到《红楼梦》的女性服饰有着明清服饰混合的特点。结合原文对王熙凤服饰的描写,我们对王熙凤的服饰进行了复原:她头戴金丝八宝嵌珠?髻,头顶发髻正中插一支累丝凤形金簪,两鬓插两支凤凰掩鬓,脑后垂髻上再插两支小凤凰金簪,凤嘴都有衔珠垂下,凤头都朝上,以表现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她脖子上戴着金璎珞圈,上刻螭纹,上身穿着大红色的百蝶穿花袄,下着绿色撒花马面裙,外罩一件石青色缂丝八团瓦领披风褂,系一粒牡丹花型金纽扣,下摆两侧开衩,露出豆绿宫绦和双衡比目红宝石佩。此外,对原文并未提到的其他装饰,我们也结合明清文物进行了一定的想象,如石青褂上的团花纹是凤穿牡丹纹,牡丹为花中之王,凤凰是鸟中之王,二者结合,寓意着高贵、吉祥、如意。这个纹样一方面和她的名字相呼应,另一方面则更加衬托了王熙凤的高贵身份。她戴着一对金镶宝蝶赶菊耳环,蝶赶菊也称蝶恋花,该纹样往往寓意着对幸福甜蜜生活的向往,也比较符合正值青春妙龄的王熙凤的心境。总体而言,王熙凤的整体造型风格以奢华贵重为主,配合着头颈微昂、双眉上挑、眼角上扬等身体姿势,突出了她蓬勃昂扬的生命力。(图1.20)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服饰是媒介,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并对外沟通的工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衣服里。对小说家而言,赋予笔下人物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服饰,是帮助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手段之一。综合来看,王熙凤的这身衣服,透露出来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贵”,从服饰的材质、面料、款式都能看得出来价值不菲。而从洋缎等也能看出清代贵族生活的丰富,“洋”字分明昭示了从海外转运而来的进口之义。第十六回里,王熙凤不无骄傲地说起家事,“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都说明了王家生活资料来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王家大小姐、贾府少奶奶身上出现进口货自然不足为奇。 王熙凤服饰透露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傲”。当我们说到《红楼梦》,一般会想到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第五回),是一个特别骄傲的女孩子。但事实上,《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就说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这意味着在作者的生命里,曾经出现过一群才能出众的优秀女性,让他心悦诚服、甘拜下风,其中自然包括熙凤。第五回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他对她的评价首先是有才。王熙凤的才能是齐家管理之才,这位年轻的贵夫人管理荣国府井井有条,后又协理宁国府,办事妥帖,上下叹服。她的能力得到了公认,自己也引以为傲,不以一般闺阁女子自许。第十三回写贾珍闯入内堂,众婆娘都唬得藏之不迭,唯有王熙凤“款款站了起来”,在她的内心深处,很少被女性身份约束而自我设限。她贪财揽权,管辖丈夫,治家严酷,还一度将手伸到贾府之外惹是生非,如此种种,都折射了她骨子里的自信刚强。所以在服饰颜色搭配上,她的外衣选择了石青色这种高贵的色彩。石青色在《红楼梦》全书中多次出现,穿着最多的就是王熙凤和贾宝玉,能与被贾府众人视为美玉的宝玉相比肩,足见王熙凤的心性之傲。 王熙凤的服饰中,还蕴含着一个关键词——“美”,大红袄搭配翡翠裙,强烈的撞色对此,折射出她身上流动着热烈的生命力和激情。她是美丽的,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华服与美人可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高贵典雅的服饰中流动着青春跳跃的热情,隐喻着她徘徊在理性和感性、身份与天性之间,而她的行为举止,也为这种矛盾张力添加了生动的诠释。如第十一回她去探望病重的秦可卿,心中十分难过,临别时又眼圈儿一红,但她离开可卿卧室后,在宁国府内悠闲散步看园中风景,居然“一步步行来赞赏”。小说家毕飞宇曾评价此处描写出其不意,曹雪芹以生活的反逻辑给小说留下了大片飞白,对此,毕飞宇认为王熙凤“心里头并没有别人,包括秦可卿”。类似的突兀在第十四回又出现了一次,秦可卿的五七之日,王熙凤知道这天一定人客不少,诸事繁杂,一大早就过宁府来,看见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但她很快就从悲痛的情景中抽离出来,并有条不紊地张罗各种事宜,还重罚了迟到的仆人。生活之于她,仿佛是不同舞台空间的转场,她或哭或笑,或悲或喜,能瞬间入戏,也能瞬间抽离。所以,回到黛玉进府的这个场景,她的一言一笑,仿佛演出中的唱念做打,各种本色当行,我们能看到她的言笑晏晏,却难以把握她内心究竟有几分深情,但说到底,日渐衰亡的贾府,需要的不正是熙凤这种高级职业经理人吗?或许,贾府的舞台成就了她,也让她在忘却本心的路上越走越远……
目录
目 录 序?言 张庆善? 1 第一章?林黛玉进贾府与明清女性服饰 1 第一节?林黛玉为何进贾府? 3 第二节?理解王熙凤服饰的三个关键词 8 第三节?明清女性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29 第四节?荣国府女眷群像的复原与想象 35 第二章?金玉缘、木石盟与明清男性服饰 69 第一节?贾宝玉究竟有何特别? 72 第二节?理解贾宝玉服饰的三个关键词 75 第三节?金玉良缘 115 第四节?木石前盟 140 第三章?四大家族与明清官员服饰 155 第一节?葫芦案与四大家族 157 第二节?四大家族与索隐红学 168 第三节?四大家族与明清官员服饰 172 第四章?科举制度与明清士人服饰 187 第一节?四大家族的士人众生相 189 第二节?宝玉闹学 191 第三节?科举考试的基本流程 196 第四节?明清士人服饰 205 第五章?秦可卿出殡与明清葬礼服饰 213 第一节?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216 第二节?秦可卿与“情” 220 第三节?秦可卿葬礼上的众生相 229 第四节?明清葬礼服饰 234 第六章?元春省亲与明清后妃诰命服饰 255 第一节?元春省亲故事原型梳理 258 第二节?清代选秀制度与元春入宫 260 第三节?元春省亲故事的结构功能 263 第四节?明清后妃诰命服饰 270 第七章?大观园的四季故事与明清时令服饰 285 第一节?黛玉葬花和明清春季服饰 288 第二节?宝钗扑蝶与明清夏季服饰 297 第三节?探春起社与明清秋季服饰 309 第四节?芦雪广联诗与明清冬季服饰 317 第八章?刘姥姥进大观园与明清普通民众服饰 371 第一节?刘姥姥两进荣国府与明清农妇服饰 374 第二节?王熙凤的积善与巧姐的命运 383 第三节?妙玉与明清僧尼服饰 394 第九章?十二钗又副册与明清丫鬟服饰 407 第一节?晴雯撕扇 409 第二节?袭人探亲 419 第三节?芳官庆寿 433 第四节?抄检大观园与清洗怡红院 441 第十章?终身误与明清婚礼服饰 449 第一节?酸凤姐与苦尤娘 451 第二节?尤三姐的耻情 465 第三节?香菱的凋零 475 第四节?掉包计与终身误 484 参考文献 499 著作 501 论文 504 网址 508 后?记 5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