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分野学说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自战国秦汉以来盛行于世的传统星占学以天象占测人世间的吉凶祸福,而要将各种休咎之应具体对应于某一地理区域,则必须依赖分野学说,如明人周述学即谓“星曜普临,而应必系于所主分野之吉凶”,清张永祚称“前人占验,所重在分野”。故分野学说多见于历代正史《天文志》《五行志》以及其他天文数术类文献记载,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星象占测之中,对各个时期的王朝政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天文分野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古人认为分野不仅可以辨祲祥,亦可识地理、正疆域,如唐吕温《地志图序》谓“毫厘之差,而下正乎封略;方寸之界,而上当乎分野”,明人也有“画分野以正疆域”、“地理直从分野辨”及“辨分野于毫厘兮,正封疆于方寸”等说法。 因此,分野学说常常被纳入地理类文献的撰述之中,成为古代地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譬如,《汉书·地理志》记述西汉各地人文地理状况,即按照十三国分野区域进行分区;《隋书·地理志》 将隋代疆域按《禹贡》九州加以划分,并上应星躔;宋代以后,绝大多数地理总志及各地方志记述地理沿革必首列分野,诸如《历代地理指掌图》等历史地图集往往收录有天文分野图。 甚至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充斥着以分野代指地理的诗句,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即为我们耳熟能详,说明天文分野是古代文人信手拈来的一种地理学常识。 以上诸例都是分野学说融入传统地理学的具体表征。
第三,分野体系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与世界观的一个缩影。传统分野学说将天文与地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一套天地对应的理论体系。这一天地模式既体现了古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和谐的传统宇宙观,又承载着人们对于地理世界的认知与想象。从各种分野说所采用的地理系统到历代王朝根据本朝疆域而调整的分野区域,无不体现着当时人的世界观和天下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文分野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世界的一个窗口。
由此可见,天文分野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学说,其研究价值自不待言。有鉴于此,笔者选定“天文分野”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因传统分野学说是沟通天文与地理的一种媒介和桥梁,故本书题为“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天文分野学说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分野之起源
第二节 “分野”释义
第三节 分野类型诸说辨析
第四节 历代星土分野学说
第五节 星土分野诸变种
第二章 “十三国”与“十二州”:释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说之地理系统
第一节 “后战国时代”的文化地理观念:十三国分野系统
第二节 “大一统”的政治地理格局:十二州分野系统
第三节 二十八宿分野地理系统的整合与定型
第四节 十二次分野说之衍变
第五节 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方位淆乱问题
第三章 传统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之革新
第一节 “以山川定经界”:古九州分野系统的地理学解析
第二节 “山河两戒”:一行分野学说的思想与理论
第三节 黄道十二宫与传统分野体系之融合——兼谈黄道十二宫中国化问题
第四章 “依分野而命国”:中古时期的王朝国号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禅代型王朝建国之分野依据
第三节 自立型政权国号的来源
第四节 “依分野而命国”的政治文化涵义及其余绪
第五章 天文分野说之终结:基于传统政治文化嬗变及西学东渐思潮的考察
第一节 “分野”之末路
第二节 传统政治文化崩溃与分野说的消亡
第三节 西学东渐:西方科学对分野学说的冲击
第六章 “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第一节 “中国即世界”:从分野说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第二节 疆域主权与政治臣属:分野学说的政治涵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世界观转变问题再检讨——基于中国的立场
第七章 从星占秘术到地理常识:知识史视野下的天文分野说之传衍
第一节 分野学说的星占功能与早期流传
第二节 分野知识与地理著述的全面融汇
第三节 分野学说的普及化与常识化
第八章 天文分野的全球视阈:东西方世界观之比较
第一节 东亚诸国的封闭型世界观
第二节 西方文明的开放型世界观
余论 天文分野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附录一 李淳风《乙巳占》的成书与版本研究
附录二 分野·信仰·景观:宝婺星辉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