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药物递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

药物递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

  • 字数: 963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方亮
  • 商品条码: 978711737384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58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药学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目前尚无普遍适用性教材出版。更好地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人民卫生出版社针对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特别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拟出版本套教材,力求适用于研究生教育与药学科研实践的双重需要,同时充分利用人卫教育数字化平台,以纸质教材内容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从广度和深度拓展知识内容
作者简介
方亮,沈阳药科大学教授,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药剂学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载30篇,申请专利12项,授权专利2项,已公开10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6次。
目录

第一章药物递送系统概述/1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5

三、展望/6

第二章药物固态化学基础/9

第一节药物晶型/9

一、晶体结构基础/9

二、多晶型热力学/14

三、多晶型药物相转变/19

四、多晶型药物的结构/23

五、多晶型药物的性质/30

六、多晶型药物筛选/33

第二节药物盐型、溶剂化物及药物共晶/37

一、药物盐型/37

二、溶剂化物/43

三、药物共晶/47

第三节无定型态药物/51

一、无定型态物质原理/51

二、无定型态药物的制备/52

三、无定型态药物的结晶行为/53

四、无定型态药物的物理稳定性/54

五、无定型态药物的溶出及其影响因素/57

第四节药物的固态表征技术和方法/60

一、显微技术/60

二、X射线衍射技术/62

三、热分析技术/64

四、振动光谱技术/66

五、固态核磁共振技术/68

六、水分吸附法/70

七、介电弛豫法/70

第三章处方前研究/73

第一节药物研发过程概述/73

第二节处方前理化性质研究/77

一、酸解离常数pKa/78

二、脂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logP/logD/78

三、固态相及其分析工具/79

四、形态/89

五、粒径/90

六、吸湿性/91

七、溶解度/92

八、化学稳定性/95

第三节处方前辅料相容性研究/96

第四节新药开发过程中处方前与生物药剂学

之间的互动/98

一、体外溶解度测量的质量的重要性/98

二、了解活性药物成分(API)的物理属性的重要性/99

三、API-API和API-辅料相互作用在固定剂量组合中对生物性能的影响/99

四、案例研究/100

第四章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药代动力学/109

第一节纳米药物载体的系统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09

一、荧光标记法/109

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法/112

三、核磁共振成像法/113

四、计算机断层扫描法/115

第二节纳米药物载体的细胞药代动力学/115

一、细胞摄取的途径/116

二、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对细胞摄取过程

的影响/119

三、纳米颗粒在细胞内的迁移/120

四、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122

第三节纳米药物载体高分子材料的药代动力学/126

一、聚乳酸/126

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126

三、聚乙二醇/126

四、泊洛沙姆/127

五、壳聚糖/128

六、透明质酸/128

七、聚维酮/129

八、聚乙烯醇/129

九、环糊精/130

第四节纳米药物中活性药物成分的药代动力学/130

一、脂质体/130

二、胶束/132

三、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134

第五章前药设计原理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138

第一节概述/138

一、前药的基本概念/138

二、前药的特征/138

三、前药的设计目的/138

四、前药的设计原则/139

第二节前药设计方法/139

一、基于酯键的前药设计方法/139

二、基于酰胺键的前药设计方法/141

三、基于成盐的前药设计方法/143

四、其他前药设计方法/145

第三节前药的体内激活机制/145

一、水解/145

二、氧化/148

三、非氧化性光解/148

四、外消旋化降解/148

第四节人体黏膜中的药物代谢酶/149

一、细胞色素P450/149

二、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49

三、磺基转移酶/150

四、其他酶类/150

第五节前药的给药途径/150

一、口服给药/150

二、眼部给药/155

三、皮肤给药/156

四、鼻黏膜给药/156

五、注射给药/156

第六节前药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进展/158

一、抗体导向酶促前药治疗/158

二、基因导向酶促前药治疗和病毒导向酶促

前药治疗/158

三、大分子导向酶促前药治疗/158

四、凝集素引导酶活化前药治疗/159

五、结合树枝状大分子的前药治疗/159

第六章药物与辅料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161

第一节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的类型/161

一、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162

二、氢键/162

三、范德瓦耳斯力/163

四、疏水相互作用/164

五、π-π相互作用/165

第二节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166

一、药物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166

二、药物与小分子辅料的相互作用/168

三、药物与高分子辅料的相互作用/171

第三节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的表征方法/176

一、红外光谱法/176

二、拉曼光谱法/177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179

四、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180

五、差示扫描量热法/180

六、理论计算法/181

七、其他直接和间接表征手段/183

第七章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在药物研发与生产中的应用/185

第一节质量源于设计在制药业的应用历史/185

第二节质量源于设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86

一、目标产品质量概况/186

二、关键质量属性/187

三、风险评估与工艺理解/188

四、设计空间/192

五、控制策略/194

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持续改进/196

第三节质量源于设计案例研究/198

一、制剂案例/198

二、原料药案例/205

第四节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相关的易错观念/213

第五节展望/215

第八章口服缓控释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220

第一节概述/220

第二节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转运与吸收/223

一、胃肠道的生理学/223

二、口服缓控释制剂在胃肠道的转运/225

三、口服缓控释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障碍/227

第三节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原则/233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制剂设计/233

二、生物因素与制剂设计/234

三、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要求/235

第四节口服缓控释制剂评价/236

一、体外释药行为评价/236

二、体内释药行为评价/243

三、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246

第五节口服缓控释给药技术及给药系统/249

一、常见的口服缓控释制剂/249

二、其他口服缓控释制剂/257

三、口服缓控释制剂常用辅料/262

四、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步骤/265

第九章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279

第一节概述/279

一、靶向给药系统的定义/279

二、靶向给药系统的意义/279

三、靶向给药系统应满足的要求/279

第二节设计靶向给药系统的要素与案例/280

一、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280

二、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281

三、靶向给药系统的配体/282

四、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案例/283

第三节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理论/285

一、药物递送载体的物理化学参数/285

二、靶向给药系统的药物动力学/287

三、靶向给药系统的内化/288

四、靶向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288

五、免疫原性/289

第四节靶向给药系统的评价/289

一、理化质量评价/289

二、生物学质量评价/290

第十章透皮给药系统——贴剂的设计/294

第一节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简史/294

第二节药物透皮吸收/296

一、皮肤的构造及药物透皮吸收途径/296

二、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302

三、药物透皮吸收的数学考量/304

四、药物透皮吸收的促进方法/306

第三节设计透皮吸收贴剂的要素与案例/307

一、选择药物的原则/307

二、贴剂的种类/308

三、贴剂的辅助材料/310

四、贴剂设计方法/314

五、贴剂设计案例/316

第四节贴剂的生产工艺及设备/317

一、含药胶液的制备/318

二、涂布、干燥和覆膜/319

三、分切/321

四、冲切与分装/321

第五节贴剂的质量控制/323

一、贴剂质量控制现状/323

二、各国药典及指导原则对贴剂的质量要求/324

三、关键质量属性表征/324

四、贴剂的质量要求/330

第十一章黏膜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332

第一节肺黏膜药物递送系统/332

一、简介/332

二、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332

三、药物的肺部沉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35

四、肺部清除机制的克服与药物的缓慢释放/336

五、肺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及其处方组成/338

六、肺部吸入制剂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评价方法/350

第二节鼻黏膜药物递送系统/350

一、简介/350

二、鼻腔的生理特点及鼻脑通路/351

三、鼻黏膜药物递送屏障及其影响因素/352

四、鼻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及其处方组成/353

五、常用鼻腔给药装置/355

六、鼻用制剂的质量评价/356

七、鼻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案例/357

第三节眼黏膜药物递送系统/357

一、简介/357

二、眼部的解剖结构及药物吸收途径/358

三、眼黏膜药物递送屏障/359

四、眼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及其处方组成/360

五、眼用制剂的体内外评价/364

第四节口腔黏膜药物递送系统/365

一、简介/365

二、口腔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365

三、口腔黏膜递送药物的生理屏障/366

四、口腔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367

五、口腔黏膜制剂的体内外评价/368

六、口腔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案例/370

第五节阴道黏膜药物递送系统/370

一、简介/370

二、阴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371

三、药物阴道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371

四、阴道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372

五、阴道黏膜制剂的体内外评价/373

六、阴道黏膜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案例/374

第十二章长效注射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376

第一节概述/376

第二节长效可注射微囊化技术/377

一、简介/377

二、给药方式、给药部位的解剖结构和吸收机制/378

三、长效可注射微囊化制剂的工艺开发/379

四、微囊化制剂的产业化/407

五、质量评价/411

第三节植入剂/413

一、简介/413

二、植入剂产品的开发/415

三、产业化及上市产品介绍/417

四、植入剂的质量评价/421

第四节脂质体/421

一、简介/421

二、脂质体的结构特点与分类/423

三、脂质体的组成成分/425

四、脂质体的制备方法/428

五、产业化放大及案例分析/433

六、脂质体的质量评价/436

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438

第五节纳米晶体/439

一、简介/439

二、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439

三、长效纳米晶体注射剂产品/441

四、纳米晶体的质量控制和评价/443

五、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443

第六节原位凝胶/444

一、简介/444

二、原位凝胶的制备技术/444

三、上市产品和技术介绍/448

四、原位凝胶的质量控制和评价/449

第七节长效蛋白质制剂/451

一、简介/451

二、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的制备方法/452

三上市产品介绍/456

四、质量控制/456

第八节长效注射剂商业化生产中的质量控制/459

一、简介/459

二、长效注射剂生产中原料、辅料和制剂的质量控制/459

三、长效注射剂生产中的原辅料相容性和包材相容性研究/461

四、长效注射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及确认和验证/462

五、长效注射剂质量标准的确立过程和考虑因素/463

六、长效注射剂药物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研究/464

第十三章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474

第一节生物大分子药物概述/474

第二节蛋白质类和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475

一、蛋白质类和多肽类药物的特点与递送难点/475

二、不同蛋白质类和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475

第三节基因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480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480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途径/482

三、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的分类/482

四、基因递送载体新技术探讨与展望/492

第十四章药品制造过程的规模化生产/496

第一节引言/496

第二节量产原理/497

一、几何相似性/497

二、机械相似性/498

三、热量相似性/498

四、化学相似性/498

五、量纲分析与无量纲数/498

六、系统属性与规模的相互关系/499

第三节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500

一、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工艺开发、量产和商业化生产中的应用/500

二、过程分析技术的工具及方法/500

第四节固体剂型的生产/509

一、粉体混合/509

二、高剪切制粒/511

三、流化床干燥/515

四、流化床制粒/518

五、滚压制粒/520

六、压片/524

七、片剂薄膜包衣/527

八、小丸流化床包衣/531

第五节液体和半固体剂型的生产/535

一、混合/536

二、降低粒径/541

三、传热/545

四、物料传递/547

五、过滤/549

第十五章药品生产的质量体系/555

第一节概述/555

第二节质量体系文件的层级结构/556

一、第一层级文件——质量手册/556

二、第二层级文件——公司质量政策/556

三、第三层级文件——标准操作规程/557

四、第四层级文件/557

第三节质量子体系/557

一、质量保证子体系/558

二、建筑物、公用设施体系与设备子体系/562

三、制造子体系/565

四、标签与包装子体系/569

五、原物料控制子体系/570

六、实验室管理子体系/573

第四节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577

一、部门组织/577

二、资源需求/578

三、工作职责/578

中英文对照索引/58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