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第2版)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第2版)

  • 字数: 644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李金明,欧启水
  • 商品条码: 978711737891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2
  • 页数: 35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第2版)是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第七轮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第二轮规划教材。免疫检验技术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涉及众多蛋白抗原、激素、药物小分子、自身抗体、病原体特异抗体、细胞亚群等的检测,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轮教材继续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在内容上以免疫学检验技术和相应检验项目为主线,展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在方法建立、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并注重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前沿知识的应用,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充分理解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关键点,并具备基本的方法建立能力
作者简介
从事临床免疫和分子诊断方法及临床标准化应用研究数十年,在国内系统提出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思路,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人员培训和实验室准入的标准化路径和方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简介 / 1

一、 免疫器官 / 1

二、 免疫细胞 / 2

三、 免疫分子 / 3

四、 免疫与免疫应答 / 5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简介 / 5

一、 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 5

二、 感染免疫 / 5

三、 肿瘤免疫 / 6

四、 移植免疫 / 6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与临床免疫学检验 / 6

一、 免疫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 6

二、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免疫学检验 / 10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及其相互作用/13

第一节 抗原 / 13

一、 抗原的特性 / 13

二、 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分类 / 14

第二节 抗体 / 14

一、 抗体的特性 / 15

二、 用于免疫测定的抗体分类 / 15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特点 / 15

第四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 16

一、 抗原抗体结合力 / 16

二、 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 17

三、 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 17

四、 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 18

第五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特性 / 19

一、 特异性 / 19

二、 可逆性 / 19

三、 比例性 / 20

四、 阶段性 / 20

第六节 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因素 / 20

一、 抗原抗体本身因素 / 21

二、 反应基质因素 / 21

三、 实验环境因素 / 21

第三章 抗体制备/23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 23

一、 颗粒性免疫原 / 23

二、 可溶性免疫原 / 24

三、 半抗原 / 26

第二节 免疫佐剂 / 26

一、 佐剂的种类 / 27

二、 佐剂的生物学作用 / 27

三、 佐剂的作用机制 / 27

第三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 27

一、 免疫动物的选择 / 27

二、 抗原剂量的选择 / 28

三、 免疫程序 / 28

四、 采血方法 / 28

五、 抗血清鉴定及保存 / 29

六、 抗体的纯化 / 29

七、 多克隆抗体的特性和应用 / 30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 30

一、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 30

二、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过程 / 31

三、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 33

四、 单克隆抗体纯化 / 33

五、 单克隆抗体鉴定 / 33

六、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 34

七、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34

第五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应用 / 34

一、 人源化抗体 / 34

二、 小分子抗体 / 35

三、 双特异性抗体 / 36

四、 抗体融合蛋白 / 37

五、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 37

六、 重组多克隆抗体 / 39

七、 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 / 39

第六节 鸡抗体制备及应用 / 40

一、 免疫球蛋白Y 的结构和生化性质 / 40

二、 免疫球蛋白Y 的制备 / 42

三、 免疫球蛋白Y 抗体的应用 / 42

第七节 核酸适配体技术及应用 / 43

一、 核酸适配体的特点 / 43

二、 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 / 43

三、 核酸适配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44

第四章 抗原抗体标记物的制备/45

第一节 标记物的种类及特性 / 45

一、 放射性核素 / 45

二、 荧光物质 / 45

三、 酶和酶作用底物 / 46

四、 化学发光剂 / 48

五、 量子点 / 49

六、 胶体金 / 50

第二节 常用的交联剂及特性 / 50

一、 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 / 50

二、 非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 / 51

第三节 标记物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1

一、 放射性核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1

二、 荧光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2

三、 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3

四、 化学发光剂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3

五、 稀土离子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4

六、 量子点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4

七、 胶体金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 55

第五章 免疫凝集试验/56

第一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 / 56

第二节 直接凝集试验 / 56

一、 玻片凝集试验 / 57

二、 试管凝集试验 / 57

第三节 间接凝集试验 / 57

一、 间接凝集试验的类型 / 57

二、 间接血凝试验 / 58

三、 颗粒凝集试验 / 59

第四节 抗球蛋白试验 / 59

一、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 60

二、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 60

第五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 60

第六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 61

一、 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 61

二、 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 62

第七节 临床常用免疫凝集试验试剂方法特点 / 62

一、 诊断菌液 / 62

二、 载体颗粒 / 62

三、 其他 / 63

第八节 影响免疫凝集试验的主要因素 / 63

一、 抗原因素 / 63

二、 抗血清因素 / 64

三、 致敏颗粒试剂 / 64

四、 待检标本 / 64

五、 试验条件 / 64

第六章 免疫沉淀试验/66

第一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 / 66

一、 基本原理 / 66

二、 免疫沉淀试验的分类 / 66

三、 免疫沉淀试验的特点 / 66

第二节 液相免疫沉淀试验 / 67

一、 絮状免疫沉淀试验 / 67

二、 免疫浊度测定 / 68

第三节 凝胶内免疫沉淀试验 / 71

一、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 71

二、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 71

三、 免疫电泳技术 / 72

第四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临床应用 / 74

一、 胶乳增强的透射免疫比浊试验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应用 / 75

二、 胶乳增强的透射(散射)免疫比浊试验在血液凝固分析仪中的应用 / 76

三、 免疫固定电泳在自动电泳仪中的应用 / 76

四、 散射免疫比浊试验在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中的应用 / 76

第五节 影响免疫沉淀试验的主要因素 / 76

第七章 放射免疫试验/78

第一节 放射免疫测定 / 78

一、 分析原理 / 78

二、 抗原- 抗体反应方式 / 79

三、 分离技术 / 79

四、 结果测定和数据分析 / 80

第二节 免疫放射测定 / 81

一、 分析原理 / 81

二、 固相免疫吸附分离技术 / 82

三、 数据处理 / 83

第三节 放射免疫测定与免疫放射测定的比较 / 83

第四节 放射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 84

第五节 影响放射免疫试验的关键因素 / 84

一、 检测试剂 / 84

二、 操作过程 / 85

三、 测量仪器 / 85

四、 曲线拟合 / 85

第八章 荧光免疫试验/87

第一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 / 87

一、 荧光及荧光物质基础知识 / 87

二、 荧光显微镜 / 88

三、 荧光素标记抗体 / 89

第二节 间接荧光免疫试验 / 89

一、 基本原理 / 89

二、 实验方法 / 89

三、 注意事项 / 90

第三节 流式荧光免疫试验 / 90

一、 基本原理 / 90

二、 实验方法 / 91

三、 方法评价 / 91

第四节 其他与荧光检测相关的免疫试验 / 91

一、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 / 91

二、 荧光偏振免疫试验 / 94

第五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 95

一、 间接荧光免疫试验 / 95

二、 其他荧光免疫试验 / 95

第六节 影响荧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 96

一、 荧光素- 抗体结合物 / 96

二、 待检标本制备 / 96

三、 试验条件 / 97

第九章 酶免疫试验/98

第一节 酶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 / 98

一、 固相载体 / 98

二、 包被抗原或抗体 / 99

三、 酶结合物 / 100

四、 酶的显色底物与酶促发光底物 / 100

第二节 酶免疫试验的分类 / 100

一、 均相酶免疫试验 / 100

二、 异相酶免疫试验 / 102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02

一、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原理 / 103

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建立的基本步骤 / 103

三、 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 104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108

一、 基本原理 / 108

二、 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 109

第五节 发光酶免疫试验 / 109

一、 基本原理 / 109

二、 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 / 109

三、 荧光酶免疫试验 /111

第六节 影响酶免疫试验结果的因素 /111

一、 试剂盒原材料因素 /111

二、 标本因素 / 112

三、 实验室环境因素 / 112

四、 操作因素 / 112

第七节 临床常采用酶免疫试验检测的项目 / 114

一、 均相酶免疫试验 / 114

二、 异相酶免疫试验 / 114

第八节 常用商品酶免疫试验试剂使用方法、特点及性能 / 114

一、 均相酶免疫试验 / 114

二、 异相酶免疫试验 / 114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116

第一节 概述 / 116

一、 发光的分类 / 116

二、 化学发光产生的条件 / 116

三、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分类 / 117

四、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非均相分离方式 / 117

第二节 化学发光剂 / 118

第三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类型 / 118

一、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 119

二、 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 / 119

三、 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 119

四、 发光氧通道免疫试验 / 121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影响因素 / 122

第五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 123

第六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进展 / 124

第十一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126

第一节 概述 / 126

一、 常用的固相膜和标记物 / 126

二、 固相膜的技术要求 / 127

第二节 免疫层析试验 / 128

一、 原理 / 128

二、 测定模式 / 128

三、 技术要点 / 129

第三节 免疫渗滤试验 / 130

一、 原理 / 130

二、 测定模式 / 130

三、 技术要点 / 130

第四节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31

一、 原理 / 131

二、 技术要点 / 132

三、 方法学评价 / 132

第五节 免疫印迹试验 / 132

一、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 / 132

二、 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 133

第六节 影响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主要因素 / 133

一、 试剂方面 / 133

二、 标本方面 / 134

三、 试验过程 / 134

第七节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 134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36

第一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136

一、 组织处理 / 137

二、 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137

三、 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137

四、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常用酶及显色底物 / 139

第二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139

一、 组织处理 / 139

二、 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 / 140

第三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 140

一、 生物素- 亲合素法 / 140

二、 葡萄球菌A 蛋白法 / 141

三、 凝集素法 / 142

四、 生物素- 链霉亲合素法 / 142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 143

一、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 / 143

二、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的制备要求 / 143

三、 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 143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144

一、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 144

二、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 144

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 / 145

第六节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 / 147

一、 标本的处理 / 147

二、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 / 148

三、 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 149

四、 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判断 / 149

五、 质量控制 / 150

第十三章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152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 152

一、 经典流式细胞仪 / 152

二、 量化成像分析流式细胞仪 / 154

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 / 155

一、 参数 / 155

二、 散射光的测定 / 155

三、 荧光测量 / 155

四、 数据显示方式 / 156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 158

一、 单细胞免疫标本的制备 / 158

二、 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 / 160

三、 基于免疫微球技术的应用 / 162

第四节 流式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 / 162

一、 机体免疫状态的检测 / 162

二、 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 / 164

三、 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 / 164

四、 艾滋病检测中的应用 / 165

五、 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 165

六、 移植免疫中的应用 / 165

七、 非免疫细胞群的表型分析应用 / 166

第五节 影响流式细胞分析的主要因素 / 167

一、 标本采集和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质量控制 / 167

二、 荧光染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167

三、 仪器的质量控制 / 168

四、 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169

第十四章 免疫质谱检测技术/170

第一节 金属元素及其标记物制备 / 170

一、 常用的金属元素及特性 / 170

二、 金属元素标记抗体制备 / 171

三、 金属元素标记抗体鉴定 / 172

四、 金属元素标记抗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 172

第二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免疫检测技术 / 172

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基本组成结构 / 173

二、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免疫检测技术原理 / 174

三、 检测过程 / 174

四、 检测影响因素 / 174

第三节 质谱流式细胞检测技术 / 175

一、 质谱流式细胞分析仪结构 / 175

二、 质谱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原理 / 176

三、 检测过程 / 176

四、 检测影响因素 / 177

第四节 金属标记免疫质谱检测技术的应用 / 177

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 / 177

二、 质谱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的应用 / 177

第十五章  生物素- 亲合素系统及其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179

第一节 生物素的特性 / 179

一、 生物素理化性质 / 179

二、 活化生物素 / 180

第二节 亲合素和链霉亲合素的特性 / 181

一、 亲合素 / 181

二、 链霉亲合素 / 181

第三节 生物素与亲合素结合反应的特点 / 181

一、 敏感性 / 181

二、 特异性 / 182

三、 稳定性 / 182

四、 适用性 / 182

第四节 生物素- 亲合素系统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 182

一、 固相载体的包被 / 182

二、 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 / 184

第十六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187

第一节 临床免疫检验方法建立及性能指标 / 187

一、 阳性判断值的设定 / 187

二、 分析性能指标 / 188

三、 临床性能指标 / 191

第二节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 193

一、 检验项目的申请 / 193

二、 受试者准备 / 193

三、 标本的采集 / 194

四、 标本的运送 / 194

五、 标本的接收 / 194

六、 标本的保存 / 194

第三节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 / 194

一、 实验室环境条件 / 194

二、 仪器设备维护、校准 / 195

三、 检测试剂的性能验证 / 195

四、 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 / 196

五、 人员培训 / 196

六、 室内质量控制 / 196

七、 室间质量评价/ 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 / 199

第四节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 199

一、 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 199

二、 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 200

三、 咨询服务 / 200

第十七章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检测/202

第一节 概述 / 202

一、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特性与功能 / 202

二、 黏附分子的特性与功能 / 203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测定方法 / 203

一、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03

二、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 204

三、 流式荧光免疫试验 / 204

四、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205

五、 流式细胞术 / 205

六、 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 / 207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 207

一、 临床应用原则 / 207

二、 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 208

三、 疾病的辅助诊断 / 208

四、 疾病疗效监测及指导用药 / 209

第十八章 免疫球蛋白检测/21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210

一、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 210

二、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 211

第二节 IgG、IgM、IgA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2

一、 血液IgG、IgM、IgA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2

二、 血液IgG 亚类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3

三、 尿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4

四、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4

第三节 血液IgE 和IgD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5

一、 血液IgE 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15

二、 血液IgD 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 / 216

第四节 冷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 216

一、 测定方法 / 216

二、 临床意义 / 216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218

第一节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 218

一、 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 218

二、 补体系统的激活 / 218

三、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 220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 220

一、 CP-CH50 / 220

二、 脂质体均相免疫溶破试验 / 221

三、 AP-CH50 / 221

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 222

一、 免疫溶血法 / 222

二、 免疫比浊法 / 222

第四节 补体参与的试验 / 223

一、 补体结合试验 / 223

二、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试验 / 224

三、 补体参与的其他试验 / 224

第五节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 224

一、 补体活性与含量增高 / 224

二、 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或缺陷 / 225

三、 补体裂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 225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标志和功能检测技术/227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 / 227

一、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 227

二、 淋巴细胞的分离 / 229

三、 T、B 细胞和T 细胞亚群的分离 / 229

四、 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 / 231

第二节 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 / 231

一、 T 细胞表面标志及亚群 / 232

二、 B 细胞表面标志 / 233

三、 NK 细胞表面标志 / 234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表面标志 / 234

一、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235

二、 树突状细胞 / 235

第四节 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 / 236

一、 T 细胞功能检测 / 237

二、 B 细胞功能检测 / 241

三、 NK 细胞活性测定 / 241

第五节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 242

一、 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 242

二、 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 243

第六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 243

一、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检测 / 243

二、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 245

第二十一章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47

第一节 概述 / 247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 / 248

一、 非特异性标志物 / 248

二、 链球菌感染 / 249

三、 沙门菌感染 / 249

四、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249

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 249

六、 嗜肺军团菌感染 / 250

第三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 / 250

一、 深部真菌感染 / 250

二、 类真菌感染 / 250

第四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 251

一、 肝炎病毒感染 / 251

二、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 255

三、 副流感病毒感染 / 256

四、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 256

五、 冠状病毒感染 / 256

六、 腺病毒感染 / 256

七、 轮状病毒感染 / 256

八、 EB 病毒感染 / 257

九、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257

第五节 TORCH 感染 / 258

一、 概述 / 258

二、 弓形虫感染 / 258

三、 风疹病毒感染 / 258

四、 巨细胞病毒感染 / 259

五、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259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 / 259

一、 疟原虫感染 / 259

二、 血吸虫感染 / 260

三、 丝虫感染 / 260

四、 华支睾吸虫感染 / 260

五、 猪囊尾蚴感染 / 260

第七节 其他病原体感染 / 261

一、 梅毒螺旋体感染 / 261

二、 支原体感染 / 261

三、 衣原体感染 / 262

四、 立克次体感染 / 262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6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263

一、 Ⅰ型超敏反应的体内检测 / 263

二、 Ⅰ型超敏反应的体外检测 / 264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266

一、 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 266

二、 抗血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 267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267

一、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 267

二、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 268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268

一、 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 268

二、 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 269

第二十三章 自身免疫病及其免疫检测/271

第一节 常见自身免疫病简介 / 271

一、 自身免疫病分类 / 271

二、 常见自身免疫病 / 271

第二节 常用自身抗体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 274

一、 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4

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5

三、 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6

四、 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7

五、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7

六、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8

七、 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79

八、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80

九、 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80

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检测流程 / 281

一、 常用检测方法及方法选择 / 281

二、 检测流程 / 281

三、 质量控制 / 282

四、 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解释 / 282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其他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 282

一、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 282

二、 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 283

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 283

四、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 283

第二十四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84

第一节 概述 / 284

一、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 284

二、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 285

三、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多病 / 285

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常用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 287

一、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 287

二、 M 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88

三、 尿液轻链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88

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应用原则 / 288

一、 血清蛋白电泳 / 288

二、 免疫电泳 / 289

三、 免疫固定电泳 / 290

四、 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 291

五、 血清游离轻链定量测定 / 291

六、 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 291

第二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检测/293

第一节 概述 / 293

一、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 293

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294

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296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常用检验项目 / 298

一、 B 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 298

二、 T 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 299

三、 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 299

四、 补体系统缺陷病的检测 / 300

五、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 300

第二十六章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01

第一节 概述 / 301

一、 肿瘤抗原分类 / 301

二、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 302

第二节 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与相关肿瘤标志物 / 303

一、 肿瘤标志物概述 / 303

二、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 303

三、 常见恶性肿瘤与相关肿瘤标志物 / 304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 308

一、 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 / 308

二、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 309

三、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 310

第四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311

第二十七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12

第一节 移植相关的免疫知识 / 312

一、 移植的种类 / 312

二、 移植的免疫学特点 / 313

三、 移植抗原 / 313

四、 移植排斥反应 / 314

五、 移植排斥反应的损伤机制 / 316

第二节 移植相关的组织配型 / 317

一、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方法 / 317

二、 组织配型 / 319

三、 临床常见的移植类型 / 320

第三节 移植相关的免疫监测 / 322

一、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 322

二、 尿微量蛋白检测 / 323

三、 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 / 323

第四节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及其血药浓度监测 / 324

一、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 324

二、 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监测 / 324

第二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27

第一节 常见心血管疾病简介 / 327

一、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 327

二、 心力衰竭 / 328

三、 心肌疾病 / 328

四、 高血压 / 329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免疫检测 / 329

一、 C 反应蛋白的免疫检测 / 329

三、 肌红蛋白的免疫检测 / 331

四、 B 型利钠肽和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的免疫检测 / 332

五、 D- 二聚体的免疫检测 / 332

第三节 常用心血管疾病血液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 333

一、 强心苷类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 333

二、 抗心律失常药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 334

第二十九章 生殖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36

第一节 概述 / 336

一、 生殖道局部免疫 / 336

二、 妊娠与免疫 / 337

三、 自然流产与免疫 / 338

四、 性激素与免疫 / 339

第二节 常用生殖相关免疫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 340

一、 不孕症的免疫学检测 / 340

二、 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检测 / 340

三、 生殖系统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 341

四、 生殖系统肿瘤的免疫学检测 / 341

五、 生殖系统内分泌功能的免疫学检测 / 342

第三十章 免疫治疗及其免疫检测/344

第一节 肿瘤免疫治疗及其免疫检测 / 344

一、 常用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 344

二、 常用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 346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治疗及其免疫检测 / 348

一、 常用免疫治疗方法 / 348

二、 常用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 349

第三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及其免疫检测 / 349

一、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治疗 / 349

二、 常用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 349

第四节 其他疾病的免疫治疗及其免疫检测 / 349

推荐阅读/35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5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