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人文标识系列:孙子兵法,战争与和平的艺术

中国人文标识系列:孙子兵法,战争与和平的艺术

  • 字数: 172
  • 出版社: 五洲传播
  • 作者: 朱千华
  • 商品条码: 97875085536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先秦时期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本书探寻孙武的身世之谜,通过近四十个经典战例阐释《孙子兵法》恢宏的战略视野、深邃的人文智慧、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思维,追溯中国军事文化“尚和平、贵谋略、崇全胜”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全方位解读这一军事、历史、哲学经典。
作者简介
朱千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岭南文化研究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作家。长年研习《孙子兵法》,收藏近20种不同版本。已出版著作30多部,代表作有《家山何处》《功夫:武术与家国理想》《稻作原乡》等。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精彩导读
不战而屈人之兵:理想的战争境界 《孙子兵法》诞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全书只有六千多字。两千多年来, 很多人曾痴迷《孙子兵法》,潜心研读并为之作注,其中既有曹操这样的战略家、军事家,也有杜牧这样的大诗人。如今,《孙子兵法》风靡世界,被各国军人学习研读。在中国国内,《孙子兵法》更是妇孺皆知,成为与《论语》比肩的武学圣经。《孙子兵法》何以如此迷人? 从《孙子兵法》开篇就可以看到孙子对于战争的态度,那就是不战、慎战、全胜、速胜。总之,战争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死生存亡,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孙子兵法》第一至第三篇,都在谆谆告诫后人:战争要不得,务请慎重!请不要打、不要打、不要打。 完美的战神 作为战争决策者,想发动战争,在开打之前,务必先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兵力、战车、行军、后勤的供应、战车修复、国库盈余,甚至是否师出有名等,先进行多次推演,做个评估,这一仗能不能打,有无胜算。 若明摆着打不赢,那就不要硬扛,韬光养晦。经过评估,有胜算,就再做个成本核算,“举师十万,日费千金”,如果战争代价太大,或者成本太高,一年半载都耗不起,更不用说很有可能连年战火,那还是不要打。经过评估,打得赢,国家实力雄厚,就可以开打吗?不,再想想,能不能不打?是否还有别的方式解决?是否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古今中外,大小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有些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孙子兵法》从第四篇开始讨论怎么打。孙子说,即使开打,也没有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先进行伐谋,然后伐交,最下策才是攻城。在孙子眼中,百战百胜的将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有许多,秦国的名将白起算一个。尽管不少人视之为中国“战神”,然而,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5 万已经投降的赵军,是他永世抹不掉的黑历史。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孙子眼中完美的战神。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最迷人的、最朴素的人文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贯穿全书。这与肆意杀戮的疯狂战争,在本质上完全背道而驰。 孙子的基本战术理论,比如“兵者,诡道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等,也是孙子朴素人文思想的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战争中的精确制导武器,以最小破坏达成最大的效果,避免了狂轰滥炸、伤及无辜和对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实现人道要求。 翻开《孙子兵法》,开篇即是棒喝警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将其提高到战略高度,这也是整部兵书的立足点和精神制高点。 慎战,具有人性光辉的战略思想 春秋战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群雄逐鹿、战争不断的时代。原有一百三十多个诸侯国,到孙子时代,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兼并,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孙子以后的两百余年间,诸侯国家继续兼并,频频发动了三四百次战争。对国家而言,“凡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战争造成“百姓贫”“百姓财竭”“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等。由于战争给交战各方带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和心理上的恐惧,所以对于发动战争,孙子反复强调要慎重,明确提出“慎战”的思想。 各诸侯国之间挑起战端,攻伐无已。“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每次战争,都是血流成河,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孙子目睹了战争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主张“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作为国君或军事指挥者,应“以全争天下”,善用“谋攻”之策略,以求达到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样一篇化干戈为玉帛、由战争转向和平的传奇故事。主人公烛之武是郑国一个赋闲在家的老臣。有一天,秦、晋两国出兵包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伯听从佚之狐的建议,请老臣烛之武出面退兵。没想到烛之武一口拒绝,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劝说道:“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烛之武回家,夜里,找了根绳子,从城墙上,沿绳子爬到城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秦军军营,连夜拜见了秦穆公,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竟把秦穆公说动了,与晋文公退兵。至此,郑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杀戮。而秦、晋两国也避免了一次因劳师远袭而带来的伤亡。 郑国老臣烛之武为了国家免受涂炭,以一人之力,苦口婆心劝退秦穆公,创造了一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历史。这一具有人性光辉的战略思想,已作为兵家的一种理想追求和用兵原则,为后世不断地加以实践。 《墨子·公输》篇中记载的“墨子阻楚攻宋”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智慧、技术以及和平主义精神的经典案例。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发,技术进步推动了军事装备的发展。公输般作为当时著名工匠,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名为“云梯”的新式攻城器械,这使得楚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更大的军事威胁。 楚国计划利用这种新式的云梯攻击宋国。宋国相对于楚国来说,国小且弱,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似乎不可避免。墨子听闻此事,立即决定前往楚国,尝试阻止这场不义之战。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无端发动战争是不道德的行为。 到达楚国后,墨子首先试图从道德层面,说服楚王放弃进攻宋国,未果。随后,他转向实际操作层面,与公输般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战。墨子解下腰带做城墙,用小木片作为防御工具,向公输般和楚王表明,即使有云梯这样先进攻城器械,也无法攻克由精通防御战术的人守护的城市。 而且,墨子告诉楚王,他已经教会了宋国人民如何使用这些防御战术,这意味着即便楚国出兵,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同时,墨子还派遣了他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带着守城器械到宋国协助防御。通过上述一系列行动,包括逻辑辩论、实战演示以及展现宋国防御准备的决心,墨子最终成功说服了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 此事件不仅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保护了宋国免受侵略,同时也彰显了墨子及其学派的“非攻”理念,强调了通过智慧和道义,解决争端的重要性。它成为历史上运用非暴力手段实现和平的一个典范案例,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目录
序 第一章 孙武传奇 PART 01·孙武的身世之谜 PART 02·影响孙武的齐国战略家 PART 03·孙武奔吴,《孙子兵法》问世 PART 04·《孙子兵法》的流传 第二章 兵书奇谭,不朽的战争艺术 PART 01·计篇:兵者,国之大事 PART 02·作战篇: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PART 03·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 PART 04·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PART 05·势篇:以正合,以奇胜 PART 06·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PART 07·军争篇: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PART 08·九变篇:将通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PART 09·行军篇:处军相敌,决胜千里之外 PART 10·地形篇:地有六形,兵有六败 PART 11·九地篇:为客之道,千里杀敌 PART 12·火攻篇:烈焰佐攻,以火决胜 PART 13·用间篇:谍报战术的古典智慧 第三章 《孙子兵法》中的人性之光 PART 01·不战而屈人之兵:理想的战争境界 PART 02·伐谋与伐交:战争的目标是为了和平 PART 03·攻城与投诚:战略博弈下的杀戮与谈判 PART 04·将军与士兵:上下同欲者胜 PART 05·全胜思想: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 PART 06·《孙子兵法》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