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长书当诉

长书当诉

  • 字数: 141
  • 出版社: 江苏文艺
  •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 商品条码: 978755949533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戴安娜·阿西尔43岁时撰写的第一本回忆录,首版于1962年。 它源于阿西尔的外婆临终时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这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当阿西尔回答,外婆通过爱和被爱创造出这个家庭,没有外婆,这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时,外婆又问道:“你真的认为这些值得吗?”给出肯定答案的阿西尔,其实心里充满了困惑与担忧——要是一个女人,从来没有机会或错过机会去创造这样的东西,情况会怎样呢? 阿西尔自己就是这样的女人。在这本回忆录中,她讲述了自己原本无忧无虑、循规蹈矩的恣意人生,怎样在未婚夫参战后的变故中骤然落幕,以及在梦想崩塌、身份迷失的漫长挫败感与孤独中,她又是如何一寸寸将自己从泥沼中拔起,最终通过写作,重建了自我,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我即是我,是广阔世界的一部分,不需要别的证明或理由。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1917—2019) 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1917年12月出生于英国诺福克,安德烈·多伊奇独立出版社的创始董事,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曾负责出版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早的三部小说、V.S.奈保尔的十八部作品、简·里斯的全部作品以及约翰·厄普代克的大部分作品等。 从事编辑工作期间,阿西尔曾陆续出版过两部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以及43岁时撰写的第一本回忆录《长书当诉》。76岁退休后,阿西尔开始专注于回忆录文学的创作,其中记录老年生活的《暮色将尽》获得科斯塔传记奖,从此声名远扬。她一生未婚,于2019年1月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101岁。 译者简介 曾嵘 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译作发表于《译林》等杂志,已出版《暮色将尽》 《未经删节》等译著十余部。
精彩导读
我外婆是老死的,那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她九十二岁时,心脏和动脉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但直到两年后,情况才开始变差,导致她走向死亡,尽管当时她的神志仍然清醒。到了最后,痛苦和疲惫让她对生命不再紧抓不放,当她再次从心脏病发作中“恢复”过来时,她会低声抱怨:“为什么上帝还不让我死?”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感到很害怕。她害怕死亡,更糟的是她感到悲伤,她花了很多时间来问自己,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却往往无法回答。 我那时和她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她的儿女们或住在附近,或与她一起生活,都能陪伴在她身边,渡过这难关,但她的孙辈比较分散,只有在拜访父母时才去看望她。有一次我碰巧在她病得很重的时候在场,当时其他人都比平时疲惫,所以我守了一晚上夜。我坐在她冰冷的房间里(因为关上窗户她会感到窒息),看着她双眼凹陷,嘴巴大张,形成一个吓人的黑洞:外婆一向对自己的仪表非常在意,此刻却大张着嘴躺在那里,这场景令人难以忍受。 我听着她呼吸的节奏,有时会停止整整一分钟,此时的冬夜,仿佛进入了绝对静止。在这长长的沉默中,我向她的上帝祈祷:“求求你,请别再让她呼吸了。”我知道,即使她此时离开,我也不会害怕,反而会感到平静。但每一次,那刺耳的、带着鼾声的呼吸都会再次响起,把她拉回,将她唤醒,让她承受更多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屈辱。几周后,她又恢复了一些,甚至可以给当地报纸写一封愤怒的信,反映一条她不赞成修筑的新路,还命令牙医到床边给她做了一副新的假牙。就在这段时间的某天下午,她将自己那双布满斑点的美丽眼睛转向我,直截了当地问:“我这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个答案本应由她来告诉我的。她这辈子都是个信仰坚定、经常做礼拜的基督徒,但此时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倒不是说她像约翰生博士那样,根据所信仰的教义,担心自己因所犯的罪孽而吃苦头——她只是没有得到信仰的支撑罢了。我只好告诉她我所相信的:她至少为自己的生活而活过。这几个月漫长而艰难的垂死过程,可能会使她的生命黯然失色,但并不能抹去她曾经的生活。她为我们,为她的家庭,通过爱和被爱所创造的东西,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存在,而所有这一切,没有她就不可能存在。“你真的认为这些值得吗?”她问。我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我全心全意地相信这一点。之后我离开了,心里却充满了疑惑。对她来说,这很可能就是事实。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哪怕仅存我一个后人还扎根于那个世界(而我其实还不是扎得很深的那种),她所爱的东西就会一直存在。但要是一个女人从来没有机会或错过机会去创造这样的东西,情况会怎样呢?我自己的情况又会怎样?这真是个让人后背发冷的问题,而我就身处这个问题之中。我等待着身体开始发抖。 然而,颤抖并没有发生,我想知道是因为什么。这就是我坐下来写这本书的原因。 2 要去爱像我外婆这样的人,感觉上是很奇怪的,因为我几乎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都和她意见相左。换成任何人抱持她的价值观,我都会觉得荒谬,令人震惊,但她就在那里——我奇特的母系家庭里的主导人物,我对她的记忆充满了爱、欢乐和感激。 她的父亲是牛津大学一所学院的院长,她是他四个漂亮女儿之一。还是个小女孩时她就发誓,除了自己要嫁的人,绝不会让任何男人吻她,她也的确做到了。她与自己未来的丈夫相识时,对方正在读大学,这个男人有一双冷淡的蓝眼睛,带一丝约克郡口音(比如把“castle”读成“cassel”,把“laundry”读成“larndry”),他攻读的是法律专业,但因为继承了父亲的房产(也就是后文中的贝克顿庄园),他最终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房产位于东盎格鲁,据说这里气候更加温和,他的家人之前为了照顾他母亲孱弱的身体搬到了这里,没有留在约克郡。但他的母亲尽管外表娇弱,其实是个坚强的女人,因为她活到了高寿。况且,如果说东盎格鲁的气候真的比约克郡温和,那上帝保佑我不必去约克郡过冬。 外婆给丈夫生了四个女儿,我母亲是最小的一个,随后,我怀疑当一丝挫败感开始困扰她时,她又及时生了个儿子。她鄙视女人,或自认为如此。她自己非常聪明,并乐于将两个女儿都送到牛津读大学,这种做法在当时还很不常见,她还为自己的孙女和外孙女们在“非女性化的”职业中可能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但她依然坚持认为,女性的心智劣于男性。这里有些模棱两可的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外婆从未质疑过男性的优越性,但外婆家的氛围明显是很女性化的,而且她女儿的丈夫们似乎总有点被边缘化。在谈到适合男性的话题时,比如战争、政治、地方政府问题、神职人员任命等,她会以一种正式的尊重态度转向某个女婿:“我一直想问你,我应该给主教写信吗?”但如果她真打算给主教写信,她就会直接写,不管女婿会怎么说。倒不是说她对男性的这种尊重是假的,但很可能是她心里存在一个太过有“男子气概”、绝对可靠的形象,而在现实里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人,换句话说,这个家里的男人,没有一个能完全符合她心目中的男子汉标准。 我不知道外公是否符合这个标准,因为我六岁时他就去世了。如果不符合,那也不是他妻子的错。我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了解,来自他们在贝克顿庄园藏书室里的两张写字台的位置,他的离火很近,她的则离火很远;还有就是,在外公死后,外婆每次提到他,总给人一种他的所言所为都毋庸置疑的感觉。她提起的次数并不太多,但总是同一个模式:“外公总是说……”所以就该如此;“外公永远不会让孩子们……”所以他们不能这样做;“外公非常喜欢……”所以这很好。她崇拜他,就是这个家庭的信条,但当她最后一次生病时,她一个女儿捕捉到了她的不安。当时,她们谈到外婆对死亡的恐惧,“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害怕,”女儿说,“你一直都很虔诚,你肯定相信来世,也相信能再次见到爸爸吧?”外婆似乎什么也没说,“但是,”姨妈后来告诉我,“她向我瞥来一个非常奇怪的眼神,吓了我一跳。”这个眼神也可能是针对“来世”的,但作为她的女儿,姨妈有一种不适之感—她觉得它针对的,是外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