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孟子讲析(精)

孟子讲析(精)

  • 字数: 38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周志文著
  • 商品条码: 978710116751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6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子其人是继孔子之后对国人影响较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其书亦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经典著作。学者周志文谙熟《孟子》,积数十年阅读体验、讲学之功撰成《孟子讲析》。书分十四卷,卷下分章,每章有原文、译文、注释及讲析四部分,译文通达且更注重对话的氛围和现场感,注释简要练达,相比较而言,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注意结合自己丰富阅历和厚重感悟的讲析部分更为精彩,也更见作者功力。神完气足、激昂善辩的孟子,主张性善和王道的孟子,都在作者明白晓畅、通透细致的文字中得以鲜活呈现,也让本书成为可读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孟子》入门读本。
作者简介
周志文,原籍浙江天台,1942年生于湖南辰溪。台湾大学文学博士,淡江大学、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捷克查理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现已退休。学术著作有《晚明学术与知识分子论丛》《汲泉室论学集》《论语讲析》《阳明学十讲》《一本与万殊》等。
精彩导读
《孟子》其书 自古很多人把《孟子》放在《论语》之后,视两者为儒学的“双璧”,相当重视,南宋的朱子将两书再加上《大学》《中庸》而成为“四书”,元以后成为仕进必读之书,《孟子》的地位就提到极高了。但在宋之前,《孟子》虽有一定的地位,却不算太特殊。西汉文帝时《孟子》一度跟《论语》列为博士,算是“官学”(一种官方认可的学术),不过汉人重经,《论语》与《孟子》因不是圣人的“著”或“述”,算不上是“经”,虽列博士,只能算是“传记博士”,与“五经博士”的地位还是相差一截的,而且不久之后“传记博士”也取消了。从汉到宋,讨论《孟子》书的人并不是很多,在朱子之前,曾提倡过《孟子》学说的学者,重要的在唐代只有韩愈,在北宋只有程颐。 《孟子》书得以流传,最应感谢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赵岐,他为《孟子》做了章句(注解),将他所见的错误与芜杂都清理了一次,使《孟子》更为可读。赵岐在《孟子题辞》上说:“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在赵岐的时代,《孟子》一书除了我们后世见到的七篇之外,不知怎么又多了《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正》四篇,当时号称“外篇”,赵岐认为“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因而删掉了,今已不传。今本《孟子》七篇各分上、下,共十四卷。 《史记》说:“退而……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照《史记》说的,《孟子》一书是孟子本人所作。其实不可能,先秦的著作就算标举某人所作也往往不是亲著,多是门人学生记录整理出来的,跟《论语》是一样的,《孟子》如是孟子亲著,绝不会称自己为孟子(孟老师)。虽同是学生记录下来的,《孟子》跟《论语》还是有些不同,孔子在世时的影响力比孟子要大,门下的学生可能也比孟子的要多,因为人多手杂,《论语》出现了不少很有问题的篇章,有些事实不可信,有些是不该放进书中却放进了的,如《季氏》“邦君之妻”章、《微子》“周有八士”章等。相形之下,《孟子》这类问题几乎没有。整体而言,《孟子》前后所记义理都很一贯,很少有矛盾之处,篇章之间,文笔也很一致,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说:“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也。”推想当时就算弟子各有所记,但出书之前可能经一高人整理校阅过,韩愈《答张籍书》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言:“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故予以愈言为然。” 《孟子》一书不论文字还是思想都浩瀚盛大,但记录的时间却相对短促,只从见梁惠王开始,后来游齐,书中具体的事,只记到孟子去齐便停了,之后孟子应还活了近二十年,学生编好书,他是有机会从容看过的,孟子如看过,自然会加以指点,所以《孟子》这本书得以义理条贯而文笔通畅。纵观《孟子》全书,记孟子离齐事多在《公孙丑下》,记尧、舜事多在《万章上》,辩性善则多在《告子上》,记事虽有些杂乱,而其实也是有秩序在的,可看出全书编辑整理的痕迹。尤其最后《尽心上》两章,一章引孔子“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14.37),以图与自己一生力辟杨墨之说交相呼应。另一章也就是全书最后一章,历叙历史上五百年总有圣人起的事,他说圣人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虽相隔辽远,而终传承不断,最后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14.38)孟子对他之前的儒学发展做了个总结,也对自己与后学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似是有意之安排。细察《孟子》此章,他以继承孔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他所处的时代虽有些无奈,但从不放弃理想。他饱含着生命浩荡的元气,积极入世。《孟子》全书到此嗒然作结,神完又气足,这样成书,显然是经高人刻意校阅一过。 ——节选自《孟子讲析》之《<孟子>这本书》 1.1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3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4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5而国危6矣!万乘之国7,弑8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9,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0。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往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前来,是想要让我们魏国得些利益吧?” 孟子恭敬回答:“大王,何必要说利呢?也有些仁义的事更应该谈吧。假如大王说了‘何以利我国’,那国中的大夫也跟着说:‘何以利我家。’士与百姓说:‘何以利我个人。’一国上下谈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事,那整个国家就危险了。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其国君被杀,多是国中千乘之家干的;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小国,其国君被杀,也多是他们国中百乘之家干的。国君有万乘兵车,你有千乘;国君有千乘兵车,你有百乘,算起来已不少了。一个人如把义放在后头,只讲利益的话,要他不去抢夺更多他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讲仁德的人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把他的国君抛在脑后。大王还是只谈仁义的事吧,何必要谈利呢?” 1梁惠王:即魏侯?,谥惠,僭称王。魏国都大梁,也称梁国。《史记·魏世家》记:“(惠王)三十五年(应为‘三十四年’,即周显王三十三年,前 336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沛郡有平阿县也)。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 2叟:老先生。如依《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惠王三十五年时,孟子仅三十七岁,似不应被称为叟。也有一说,梁惠王在位三十五年,又有后元十六年,孟子见惠王时应在襄王即位之前,也就是梁惠王后元十五、十六年之时(前320—前319年),当时孟子已年过五十,到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7)的年纪,在古代便可以称为叟了。 3利吾国:对我国有利,指的是让魏国富国强兵。 4仁义:朱熹注(以下简称“朱注”)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仁义”二字,在《论语》中就经常出现,用来代表不同的道德含义,大约仁指对人与世界的大爱,故《说文》曰:“仁,亲也。”仁,也是道德的极致。义指适当又正直的行为,故有“义者宜也”的说法。孟子往往将二字并在一起使用,言仁必带力行之成分,成为孟子之学的特殊标志。 5交征利:交相求利。朱注:“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征,求、取。 6国危:朱注:“谓将有弑夺之祸。” 7万乘之国:指大国。大国有兵车万乘,故称。 8弑:专指下位的人杀了上位的人。 9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一万之中占了一千,一千之中占了一百,即指前面的“千乘之家”与“百乘之家”而言。 10餍(yàn):饱足。 讲此章之前,要先弄清楚一件事。 就是要分辨天下、国、家的名称。在秦统一天下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当时天子所控制的地方叫天下,诸侯控制的地方叫国,大夫控制的地方叫家。国有大有小,依《周礼·大司徒》所记:“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因国的大小不等,而在其下的家大小也有别。另国之大小,除了从拥有的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判断外,往往也可从法定可拥有兵车数量的多少来判断。朱注:“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但朱子认为《孟子》此处的“万乘之国”是指天子而言,恐怕不是确论,因为古时天下与国的观念非常清楚,不至于混淆。此处“万乘之国”与“千乘之国”应指诸侯国有大小。 《论语》与《孟子》的作者都很讲究礼节,礼即规矩、秩序,有内外之别、高下之分,如本章于王写“曰”,于孟子写“对曰”,都是守礼的表现。“曰”指说话,“对曰”指恭敬作答,一个态度一般,一个态度恭敬,因孟子所对是君王,要特别显示他的礼节之涵养,之后行文,皆遵此。 《孟子》首章,特别标举出“仁义”二字。此二字在《论语》中多见,都已有十分明确的道德含义,仁是道德的极致,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义指一切适宜的方式,尤指有力道的躬行实践,故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举此二字,多是分别举列,几乎从未并举过,然而《孟子》中屡屡并举之,可见孟子特别强调一切道德必须积极力行实践,否则即是空言,此二字几乎已成孟子学的标志或旗帜,读者须特别注意。 至于文首即曰“王何必曰利”,崔述《孟子事实录》卷上云:“《易》曰‘乾,元亨利贞’,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曰‘利建侯’,曰‘利见大人’,曰‘利涉大川’者不一而足,圣人何尝不教人以趋利而避害乎!但圣人所言,义中之利非义外之利,共有之利非独得之利,永远之利非一时之利,此其所以异也。故曰‘见利思义’,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曰‘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而不忘也’。”崔述以长利短利、大利小利来作义利之辨,说得很允当。 义利之辨是孟子学说里极重要的一部分,学者若不在此着力,其学便茫然无标的。王阳明《与薛尚谦》书说:“数年切磋,只得立志辨义利。若于此未有得力处,却是平日所讲尽成虚语,平日所见皆非实得。”刘宗周说:“义利二字,是学问大关键,亦即儒释分途处。”(《阳明传信录》)学者于此,可多留意。
目录
《孟子》这本书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