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

  • 字数: 329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刘乾坤 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55987964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42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以十一年的时间,对四川盆地的考古发掘、地理地貌、风物人文做了一次持续的考察,发表文章50余篇30余万字,图片近300幅,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方面“寻找四川、发现四川”,对四川做了一个较全面的呈现。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为“寻找四川之地理篇”,共20篇文章11万字, 60余幅图片,介绍了四川四周诸山脉河谷,基本讲清了“四川盆地是什么”: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中间是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四周绵延的群山包括多种地质地貌,既有冰川地貌,也有丹霞地貌,景观独特,物种丰富。
作者简介
刘乾坤,《中国国家地理》特约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负责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交通动输厅、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发现四川——寻找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等活动。
精彩导读
神秘“伊甸园”:中国的“生物之极” 一只漂亮的飞羽精灵突然出现在众人的镜头里,它体态娇俏,翼黑肩白,两道醒目华丽的黄色羽缘,正在青翠森林之中尽情翻飞跃动,四周的无边山野云雾舒卷,渲染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灵动春天。 一种中国特有珍稀鸟种浑然天成的自由活力,让所有在场目睹之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这只金额雀鹛,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第一种野鸟,任国荣先生于1932年偶然发现并命名,已成为中国鸟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物种。在1400多种中国可见鸟类中,只有三种是被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金额雀鹛、四川旋木雀和弄岗穗鹛。 特殊的生物、历史等多重内涵,使外形靓丽的金额雀鹛成为“首届雅安周坪观鸟赛”当之无愧的明星。在2016年3月26日至27日的24小时内,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北、福建、河南等省市的15支专业观鸟队和3支业余观摩队的百名自然爱好者,漫游在华西雨屏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山地密林,通过对鸟类的观察、记录与欣赏,建立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共鸣。 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是这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他强调,之所以在雅安周坪举办观鸟赛,是因为周坪位于华西雨屏,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早在2004年,他就颇具“冒险性与前瞻性”地组建了以观鸟为主题的民间团体,是成都市区临近山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持之以恒的行动,赋予了成都观鸟会越来越多的经验空间。2005年,沈尤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朋友的牵线下,第一次去往地处华西雨屏核心区域的雅安市境内,这里正处于全球候鸟迁徙八大通道之一的东亚至澳大利亚 ( 南北 ) 迁徙交汇带,拥有蜂桶寨—硗碛、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二郎山、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等四个中国重点鸟区,不仅是当年西方博物学家们探索未知自然、创造辉煌声誉的“秘密花园”,它的鸟类丰富性同样让中国古人印象深刻,清乾隆年间雅州知府曹抡彬曾写下如此诗句:“百雉临流是雅安,羌水濆江锁城丸。” 沈尤和各地鸟友们开始反复进入该区域开展包括鸟类在内的生物多样性调研,不断更新着当地自然环境的丰厚本底:时至今日,雅安市以多达506种鸟类(占中国可见鸟类的三分之一)的纪录闻名国际观鸟界,由国人发现并命名的三种中国鸟类中,就有两种(金额雀鹛、四川旋木雀)生活在中国西南这片鲜为人知的潮湿山林。这些自然爱好者们持续探索华西雨屏秘境的行动亦触发更多人深度参与——一场“雅安周坪观鸟赛”,开启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大地震”之后,在生物保护地重构人地关系的新型探索,雅安(周坪)灾后永续社区示范项目由此落地。在随后短短数年时间里,一种以观鸟、观花、徒步等生态活动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当地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由此生意更加兴隆,不断实践着可持续社区发展理念。 不可思议的是,这片穆坪土司曾经的管辖之地正是华西雨屏故事的开篇。 峡外看山,如浪起伏的岭脊峰丛 “灵谷有荚气,盘结在巴山。云蒸雨朵欲遣,奇怪出人间”,惯于醉酒赋诗的宋代著名诗人俞国宝,以一首《水调歌头》写出了巴山的飘逸与神秘,但要领略到这种意境,我们需跳出深峡去看山。 巴山大峡谷两侧,有多条垂直于峡谷的支沟,它们与大巴弧的构造线方向一致,彼此平行,构成前河羽状水系最柔软的两侧羽毛。剑门峡是前河左岸较大的一条峡谷。谷中河流穿越岩溶区,以暗河形态流走,在地表形成长达数千米的断流河。汽车沿盘山土道行至罗盘村的青包梁,视野豁然开阔,百里峡在眼前收窄成隙,无数青黛色的锥状丘峰,在群山之巅如沙盘垒聚,蔚为壮观。 这是典型的锥状喀斯特景观,以丛聚的形式出现,这种喀斯特地貌是湿润热带、亚热带的特有形态。由于其形成受严格的造貌环境条件限制,如湿热的气候、被抬升的碳酸盐岩构造地块等,因而它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秦岭—淮河以南是这种地貌的主 要分布区,如在贵州、广西均形成举世瞩目的锥状喀斯特景观。这种地貌由南向北,随着纬度升高和水热条件的变化,锥峰的形态和发育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巴山是这种地貌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在这里你完全看不到广西、云南、贵州等最常见那种,在溶蚀平原上兀立 突起的锥状、塔状峰林、峰丛。南北交汇的山脉、南北分野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锥状喀斯特也表现出南北岩溶交融过渡的特点。和我们常见的“生长”于平地的峰林、峰丛不同,这里的峰丛“生长”在山体顶部的岭脊线上(夷平面),而山体的岭脊线又受到大巴山弧形构 造线的控制,每一条岭脊都分布着无数锯齿状的锥状峰丘,多条岭脊线沿北西至南东向平行而列,于是在空间上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锥丘丛聚的效果。 我们通常根据峰丛出露地表的展布特征,将其划分为线状峰丛和簇状峰丛两大类。线状峰丛为峰丛发育的早期阶段,岩溶峰体沿山脊分布,因此又名岭脊型峰丛,这种峰丛在北方较为常见。而簇状峰丛为峰丛发育的晚期阶段,岩溶峰体呈孤岛状成群集中分布,这种峰丛 在南方岩溶区最为常见。有趣的是,这里的峰丛,俯视成林,仰望成峰。不同的观赏角度,竟然呈现出线状和簇状两种展布特征的变化。 当我们处于峡谷底部或中部垂直于山体走向仰视时,但见无数锥丘随山脊线起伏,如锯齿般,为典型的线状峰丛。当我们登临峰顶,平视或俯视峰丛时。无数平行、等距排列的线状峰丛又共同构成了棋盘式簇状峰丛。这种奇妙的幻变,是大巴山弧独特构造的杰作,同时又是南北岩溶在这里过渡转换的最好例证。 罗盘村的青包梁,是观赏这种地貌的绝佳观景平台,这里是宣汉县百里峡中药材公司的种植基地。和邻村随地而居、枯守薄地不同,罗盘村村委会主任李永太找到了适合于这片贫瘠土地生长的植物。10年前,他带领村里人将土薄、缺水的荒坡开垦出来,利用这里适宜的海拔、湿润的气候,种上云母香、厚朴、党参、独活、大黄、天麻等药材,如今已发展到3万亩的种植规模,年产值达到600万元,全村仅药材人均收入就近8000元,就连远处的村民也来到这里,成了罗盘村长期的雇工。 《吕氏春秋》中写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也许从来就没有贫贱的土地,我们缺乏的无非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智慧和耐心,尽己所能地找出土地最适合的用法,我们终会得偿所愿。 每年6—7月,大片的云木香花开山野,青包梁便成为拍摄锥状峰丛的最佳观景平台。顺着云木香铺就的花海望过去,峡谷飘逸如带,远山起伏连绵,无数锥状峰丘,如破土而出的玉笋。当云雾盘结,玉笋般的峰丘便在云蒸霞蔚之间,如仙山琼阁漂浮于碧波海洋,若隐若现。 川西高原是雪山之乡 在我国西部的所有景观之中,荒漠广袤而苍凉,湖泊太过柔美,唯独山,倚天而立,连绵千里,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最为强烈与持久。 喜欢置身于山,或满眼是山的感觉。悬垂于浮云的泰山、云雾缥缈的黄山、刀劈斧切的华山均是大美之山,但都不及雪山那样令人惊心动魄。长年游走在青藏高原腹地的作家马丽华在《灵魂如风》一书中以“焦干”来形容她所看到的山,“焦干而苍茫”。进入青藏高原腹地之后,看到的山大多如此,直白的太阳和焦躁的风蚕食着空气中的水分,没有水分的空气蚕食着生命,没有生命的大山便注定只能“焦干而苍茫”,但雪山是一个例外。雪山是山和水的完美结合,有了水,山便不再“焦干”,就像有了灵魂的躯壳,就会有生命的鲜活。 青藏高原的东部是盛产雪山的地方,西北干燥而凛冽的空气到达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山脉之间的南北向河谷长驱直入和从东部而来的太平洋季风在此相遇,使这一区域变得温暖而湿润,形成丰沛的降水。而在高海拔区域降水变成降雪,从而在横断山东部形成大面积的雪山和海洋性冰川,使大雪山脉、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成为青藏高原东部著名的中国海洋性冰川分布区。从卫星图上看,从南部的贡嘎山到北部的羊拱雪山,甚至延伸到雪宝顶,这一区域几乎裹挟在雪山的包围之中。尤其在邛崃山脉中部,山体高亢,山势嵯峨,冰峰林立,白雪皑皑,冰川悬壁。暖湿气流在高海拔的山体上部形成雪山和冰川,但在低海拔的山体中部和下部却形成丰富降水,温暖湿润的气候给这里的河谷带来无限的生机,形成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甸。 在横断山东部众多的雪山之中,海拔7508.9米的贡嘎山和海拔6247.8米的四姑娘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恰好有“蜀山之王”和“蜀山王后”的美称,他们如一对情侣屹立在四川盆地的西部,亿万年守望和庇佑着天府之国的富庶和安逸。 崩柯,因地震而兴的美丽建筑 几年前,我在从事炉霍地震遗迹调查课题时,经常查阅《炉霍县志》。在县志中,我发现有关县城变迁十分耐人寻味。县志记载: 解放前,炉霍旧县城设在现新县城南面的半山坡上(老街),相距新城五千米,旧县城原为章谷土司之官寨。 清嘉庆二十年(1815),土司官寨修筑在寿灵寺的地基上,而寿灵寺则在旧县城遗址。次年炉霍发生大地震,县城震毁,官寨土司则与寿灵寺商妥易地修建,自此旧县城建在土司官寨遗址。 民国十二年 (1923) 炉霍又发生大地震,土司官寨遭毁灭及火灾,官寨又重建。直到民国 13年(1924),炉霍县知事修建公署坐落于土司官寨东端,即为县城。后一直为旧县府驻地,直到解放被人民政府接管。 这段略显凌乱的文字传达出一种信息,土司官寨、县城、寿灵寺都是在地震中毁了又建,建了又毁,而且几乎无论搬到哪里都免不了震毁再重建的结局。鲜水河断裂带除了带给这里平阔的盆地、丰饶的土地、富庶的物产,也常常带给人们麻烦,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是家毁人亡。 在长期与地震打交道的过程中,居住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人们也有自己的心得: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在防震减灾上学会思考,比如改善的房屋的结构。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开篇绪论中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纵观康巴藏区的藏式民居,大多为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唯沿鲜水河谷,大量采用全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因为他们发现木结构的房屋远比土石结构抗震。这也许就是“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结构,是顺应自然环境
目录
一、四川盆地 安逸而富饶 华蓥山:四川盆地最高峰的秘密 四川恐龙化石集中地 自贡:中国井盐传奇 川西林盘:千年“绿岛” 在成都遥望雪山 浴水而出的石龙 为什么成都平原很“天府” 二、盆周山区 挡住风寒且美丽 巴山大峡谷:地壳运动催生的美丽画廊 惊艳米仓山 华西雨屏:从雨雾之极到生物之极 峨眉山:自然造化的绿色世界 小相岭:冰川遗迹秘境 螺髻山:满山遍野的古冰川地貌奇观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新景观 隐秘的兴文岩溶世界 三、西部高原 惊艳世界的横断山 亚洲最大的观景平台 四姑娘山:世所瞩目的东方圣山 岷山出名湖 海子山:冰帽冰川侵袭后的奇迹 鲜水河:断裂带景观 川西高原垭口:山岳“创建”的天然观景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