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哲学的逻辑讲演录
出版社: 九州
作者: 张轩男
商品条码: 9787522536194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尝试构勒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涵盖中西的关于人类抽象思维至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与演进路程。运用抽象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开篇,探讨了语言、文字及其理性思维能力的产生过程,探寻了人类抽象思维历经神话话语模式、巫术话语模式到宗教话语模式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人类早期思维的内容和特点、理性思维形成的进程。进而依序叙述了哲学的演化历程: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之后分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立场和追求人的自由的价值取向,非理性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及其贡献,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基本意涵。阐述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的逻辑构型--生成论,思维范式一-阴阳,主要内容一一仁爱、民本、自强、三立人,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和合结构
作者简介
张轩男,1967年9月生,陕西临潼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先秦哲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先秦元典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精彩导读
引言 从人类文明发生的意义上讲,哲学既为最古老的学问,又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可惜哲学典籍往往文字艰涩、义理深奥。之所以会这样和哲学的话语方式有很大的干系,或者言辞艰涩、抽象,这往往是因为哲学高度的思辨性带来的。或者故弄玄虚,说出的每句话、写出的每段话都让人有坠入五里雾之中的感觉。对于哲学译著也有“二把刀”翻译的功劳,这些译作的文字表达常常佶屈聱牙、不明就里,充斥着不知所云的想象力和肆意曲解的胆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哲学“通俗”为心灵鸡汤,可惜的是心灵鸡汤不是逻辑思维,而是感性的、体悟式的、片段化的、语录体的。这种心灵鸡汤有用但不堪大用,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哲学可能提供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思维方式。至为重要的是哲学一定会帮助人们去思考和追求自由,这原本是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方式,也是人生存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从内容设计上讲,该作以问题—问题回应—新问题产生及再回应为轴线,描述人类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涵盖了人类原始思维、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中国哲学等。其中,对于西方哲学阐述以人的自由为主线,分析其努斯精神、自由意志、天赋自由、先验自由、实践自由的发展进程。对于中国哲学则强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阴阳”思维范式,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的和合结构。 从结构上讲,该作并没有完全依循常规的模式,在进入哲学的迷宫之前,首先描述了人的进化历程,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语言与文字—符号—的产生对于人这个物种的重大价值,分析了理性思维能力的产生及其作用。进而探寻了神话、巫术和宗教作为人类认识与试图改变世界的工具,它们产生、发展的历史和价值。同时指出在人类早期思维中,二分思维、追寻事物的本质和因果关系这些认识活动的演进与逻辑关系。在这些铺陈的基础上,依序探讨了哲学的产生—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近代哲学。在介绍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后,讨了马克思哲学、非理性主义对黑格尔从不同路向上加以的批判及其贡献,一并简要地分析了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基本意涵。最后,提出对中国哲学的一些浅陋的认识,以此尝试着以人类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为草蛇灰线,力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哲学发展逻辑与演进路程的描述。 文字表述力求通俗、平易,兼一点轻松和幽默。适合具有一定哲学基础的哲学爱好者、本硕博学生阅读。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 作为古老的致思之学,哲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哲学不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不是立竿见影的致用之术。哲学有自己专有的领地和边界,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有自己的情怀和乐趣。或许不被人所理解,或许被人们敬而远之,或许被认为是毫无用途和意义。但真正理解哲学的人们会心甘情愿地追随她的脚步,就像威尔·杜兰特所说的:“分析是科学的事,它给我们以知识;哲学则必须进行综合,给予我们以智慧。” 一、哲学是智商 前面说过哲学是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讲法通俗、普遍、平淡无奇,可见于国内出版的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之中。问题在于怎么理解这个定义?罗素在其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提出,“‘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他认为:“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无论是科学的、伦理的、宗教的还是哲学的思考与认识都是人所特有的领地,人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不同于只是大自然之“恩赐”的被动接受者与简单索取者的其他生命—不管是低等生命还是高等动物—只有人这种物种才具备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才具备对世界—自然、社会、人类、自我—进行思考与认识的能力。在这个进程中,能否正确地认识、能否合理地行动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延续。这是人出来“混”必须拥有的能力。 认识是什么?就是要弄明白、看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应如何”,还有“为什么”。用教科书的话就是得到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包括正确地认识世界,获得对于世界的正确的认识。换言之,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并努力得到正确的认识,还能够确证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看法是什么?看法包含着立场、视界、格局和态度。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我们总是在前人和历史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的。人在认识世界时总是受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学识经历、认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是被自己的愿望和诉求所影响,总是会受到行为的意愿与目的的影响。我们曾经以为是可以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去观察世界,其实这是经典科学的一个佯谬(所谓佯谬在哲学上称之为悖论)。事实上,我们在观察这个世界的同时就可能扰动这个世界。“正因为我们观察世界,所以我们才改变着世界,就像一个渔夫钓起一条鱼,既扰动了水面,又钩伤了鱼。” 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就是要从人自身出发,帮助人们认清这个纷乱、杂芜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当然还有我们自己。这样说来,把事情搞清楚、看明白,获得正确无误的认识,这不正是所谓的智商吗?就好比一位青春萌动的少年寻觅自己心动的对象,前提是认清自己、认清对方。先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先要搞清楚自己是要寻觅志同道合比翼齐飞的另一半,还是要找到互补互嵌型的另一半。如果对这一切都是一头雾水,那不成了一只窗户玻璃上玩命地乱撞却找不到出路的可怜的蜜蜂也可能是苍蝇。 要知道人是通过人类自身特有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的。人与其他生命的不同不仅仅在于生存的方式不同,还在于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上的不同。人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映与其他生命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应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 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其他生命对于外界的感知有本质性的不同。人类不仅有感知觉系统,还有理性思维系统。人不仅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世界,人还必须运用抽象认知能力理解世界,并运用这种能力表达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结果。“理性能力确实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固有特性”,人是能够而且必须是运用语言和文字等符号来认识世界并表达和记录这一认识和理解的。“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正因为如此,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眼中的世界和蜻蜓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人眼中的世界和狗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据说蜻蜓有着昆虫世界中最为复杂的复眼结构,是由10000至28000只单眼组成。狗的眼睛只对黄色和蓝色很敏感,蜻蜓看到的世界和狗眼看到的世界与人眼中的美景自然是有区别的。有人会说,你这样讲是不是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进而也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性。其实不然,这样讲只是强调了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由于其认识方式、认识工具和目的的不同,对同样的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差异的。这个世界就在那里,见与不见它都存在着。只是对它的认识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不同认识主体即使是对同一对象的认识结果所表达的方式和表达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动物用叫声来表达感知与感受,人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情感与认识,这里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即世界万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对它的认识却一定是有不同的。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统一,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是“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在哲学上我们把其他生命对外界刺激的回应称之为“反应”,把人对外界刺激的回应和认识活动称之为“反映”。反应一般是指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回应或引起的状态变化,事实上无机物对于外界刺激也会做出反应。反映是指人能够主动地观察和认识对象,经过思维加工得出的对认识对象的认识。 既然看法包含着立场、视界、格局和态度。那么,对此我们就分别地做一下梳理。什么是立场。立场是指思考者的目的和阶级或阶层属性。所谓目的是思考者意图达到的目标。人们对世界万象的认识并不简单地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要解决问题的。神农氏遍尝百草不是为了“尝”而“尝”,而是为了搞清楚对于人而言,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盘古开天地是人类先民为了试图说明宇宙的起源,回答人所关心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任何学科或知识体系的研究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对特定对象的研究既是学科成立的基础,又是学科建立的目的。所谓阶级或阶层属性是指思考者看问题的出发点,也可以称之为思想归属。从出发点上讲,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理智的还是冲动的。从归属上讲,是代表多数人的还是少数人的,是代表社会上层的还是普罗大众的,是代表既得利益者的还是利益受损者的,是代表进步力量的还是保守力量的,等等不一而足。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不同,自然问题的研究追求的是精确性、精准性,首先要说明该物是什么,又是怎么样的,它的评价标准一定是以客观性为尺度的。社会问题总是和人们的利益紧密相关的,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总是和价值(利益)问题—应当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同样是房价,开发商会永远希望房价上涨,购房者总是希望房价下跌;有房者总是希望房价能不断上涨,无房者总是会抱怨房价太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难讲完全彻底清晰的中立客观、价值无涉,针对同一问题,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和社会地位一定会有不同的态度、兴趣和取舍。对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喜欢、不喜欢或者无所谓,我们的关注点、认识方法和结果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异。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其实就是立场的不同,也就是出发点和态度的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研究方法与观点也会是大相径庭。这些都根源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同的社会群体包括个体的利益诉求、需要选择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过去有个民间的笑话,一个农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当上皇帝,实现天天能吃点心的梦想。而真正的皇帝怎么可能会为这样的问题而纠结呢?农民看到即将丰收的麦田和旅游者眼中的滚滚麦浪,彼此心中的感觉能完全一样吗?特朗普追求的“美国优先”和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照世界的方式和随之形成的认识与行为能够一样吗? 什么是视界。视界本来是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一个事件能够被观察到的时空界面。视界包括视域(也可称之为视野)和视角。人眼的视域(双眼重合)通常是124度,想要看到身后的东西必须转头或转身。这里的视域(视野)是讲我们观察事物的时空范围,是整体的还是局的,是事物的状态还是结构,是当下的还是未来的抑或是历史的。人是一个喜欢向前看的物种,成功了要继续前行,失败了要爬起来向前看。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还要追求生存的意义。人的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意义的世界。视角在这里是指观察事物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如今的自拍一族往往运用不同的角度、光照来夸大地展示身段的优美全力掩饰自身的缺点。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视界看世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什么是格局。格局是观察世界的层次、范围和角度,常常被称之为境界。是从个体、社会还是宇宙的层面看世界,或是从进化或循环或退化的角度看问题,或是从整体还是局部、系统还是要素看对象。格局要受到立场和视界的影响,格局常常与胸怀联系在一起。曾经有个说法叫“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能不能做到暂且两说,但这里强调的就是格局。其实更实在的是怀大格局做小事情。中国古人很看重这一点,或者从正面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或者从反面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凡夫俗子说: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格局是装不出来的,否则易中天先生就不会怒斥某些人“不拍马屁吃人血馒头你会死啊”?洒家也曾经对那些沉陷于失恋痛苦而无力自拔的学子讲,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人要往前看、向前走,要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格局。佛家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同样是格局,是不一样的格局。格局有高低,境界有大小。哲学可能不会使我们富有,但至少或多或少地能提升我们的格局。 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或积极、消极;或激进、保守;或平和、冲动;或举轻若重、或举重若轻;或马马虎虎、或睚眦必报;或谨小慎微、或大大咧咧。当年米卢担任国足主帅时对队员们讲:态度决定一切。是享受足球释放自我还是身背重负手足无措,不同的态度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结局。每个人赤条条来到这个混沌的世界上,以什么样的状态应对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心理学上有个“吃葡萄”的案例。说如果一个人吃葡萄时总是从坏的开始吃,他每次吃的都是(相对)坏的葡萄,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说如果一个人吃葡萄时总是从好的开始吃,他每次吃的都是(相对)好的葡萄,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理由是如果从坏的葡萄开始吃起,他每次吃到的都是最坏的葡萄;如果从好的葡萄开始吃起,他每次吃到的都是最好的葡萄。不过钱钟书先生却有另一番高论,他认为从坏的葡萄开始吃的人,总会有希望;从好的葡萄开始吃的人,只会有怀念。然而可能还有第三种解释,那就是从好的开始吃,是因为他觉得先吃好的,剩下坏的可吃可不吃;从坏的开始吃,是因为他觉得先把坏的吃掉,这样不浪费。“好”先生懂得放弃;“坏”先生知道珍惜。“坏”先生总是从眼前的境遇预测未来的种种潜在的危机;“好”先生总是能从生活和职业的悲哀中发现积极的意义。当然,现实生活远没有吃葡萄这样简单,这样对于悲观还是乐观的判断也并不精准。不过,不同的态度却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讲到这里对于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全地了解啦。正确地认识世界之所以如此重要,至为关键的因素是人类与其他生命的生存方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他生命只能够在漫长的演化中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自然残酷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常常谈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自然,物种在演化的过程中有进化也有退化,但目标只有一个—维系生命、延续物种。人类的演化虽然也有生理机能上的变化,但主要不是自然性状的演化,或者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自然性状的变化。人类的生存活动主要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行为去改变世界(再说明一下,本书中所讲的世界一定是包括自然、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和人自己),使其能够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而且是不断地发展、丰富、深化人们的普遍化、多样化乃至个性化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总体上基本呈现出向上、进步的态势,虽然这种进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以付出血淋淋的代价、是以损害相当多数人的利益来实现的。一般来说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相对的美好,人也获得了从内容和边界上而言越来越丰富和不断拓展的自由。在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践中获得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性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因此,为了得到自由,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为了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人们必须搞清楚世界是什么、怎么样,还有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而且人们总是从有差异的立场、视界、格局和态度出发去看世界。 正因为如此,才讲哲学是智商。弄明白、看清楚这个世界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否则,脆弱的人们面对世界和人生要么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么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惜的是想看清楚这个世界真的是很不容易,有时候是“看不清”,有时候是“不让你看清”,有时候是你看清了也要让你装作“看不清”。为了看清楚这个世界,有时候甚至要付出人格尊严、物质收益直至生命的代价。真正哲学和哲学家的品格就是讲真话,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做不到时,则宁可选择不说话而绝不说假话。这才是真理的脊梁,是哲学的风范。正因为如此,哲学是追寻智慧的坚持,而不是对聪明的欣赏。智慧和聪明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智慧是需要格局和胸怀的。 二、哲学是情商 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什么是方法论?用教科书的话语表述就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如果说世界观是解决和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方法论一般说来就是要解决“(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要讲清楚方法论,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方法。方法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达到目的、目标的道路、途径、办法、手段,即有什么法子;二是指运用方法的能力和掌握方法的技巧,即怎么运用。方法论就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判断、思考与分析。在科学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如何改造世界?既需要合理的道路选择、适当的方法,还需要掌握运用方法的能力和技巧。就像前面讲到的求爱者,在正确、清晰地认识和捕捉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后,需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将对方“勾引”住。知道了这个对象喜欢美容还是喜欢美食,那么怎样把礼物送出去?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另外,这个方法她喜欢吗?这个方法的运用我能够得心应手吗?如果像电影《有话好好说》的主角(姜文饰演)在楼下雇佣农民工(张艺谋客串)对自己的单恋对象大喊:安红,我想你!最后落得个凄凄惨惨切切,这肯定不是“我”所期望的结局。因为女人往往不傻,不仅不傻,一般情态下都很聪明、有心机。不过好在如《围城》里唐晓芙所说: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问题是一旦撞上一个头脑清醒、判断缜密,不吃俗套却对情感有着如仙境般梦幻的美女,该怎么办?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可以这样:今晚能请你共进晚餐吗?还可以这样:今天可以请你与我一起去看流星雨吗?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摊牌的关键时刻,可以说:请你嫁给我吧,没有你我活不下去!(一副惨相)可惜装出的惨兮兮不一定有用。也可以这样说:能让我用一生去陪伴你的美丽吗…… 方法论可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方法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架构。它要回答的是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是应当怎样(做)。思考在人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希望什么和应当希望什么才是适当、合理的。第二是能够怎样(做)。分析在人的能力范围内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和应怎样做。第三是可做可不做。愿望很多,办法很多。怎么做、做什么要懂得取舍。并且这些都要回答“为什么”。换言之,“应当怎样(做)”关注的是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怎样(做)”考虑的是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与合法性;“可做可不做”指明的是人们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必要的边界,需要注意和看清人们活动的范围和适度性。要知道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统一。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在对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上,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方向的审慎判断上,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接下来是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的问题,经过七十年的奋斗和试错,我们初步解决了“应当怎样”的问题,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也要走“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路径,认识到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认识到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下一步就是“能够怎样做”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如何运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如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共时与同步?社会主义如何实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以赋予人们生存的尊严和更多的意义、价值,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简单地讲方法论回答的是“能什么”,任何能力都有多面性,任何能力都需要有边界限制。比如,菜刀是用来切菜、宰鸡的,也可以用来割绳子,还有可能用来杀人。边界就是来划清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做可不做的界线。没有边界的能力一旦释放结果将是难以预料的。当然,对付坏人时菜刀又成了护卫正义的工具。不过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所以说,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是智慧,知道这件事应当怎么做就是情商。人们犯错往往是由于方法不对或者使用方法的技能不足,导致事半功倍或者好心办了错事。批评一个人愚蠢不也常常是因为他做事不过脑子吗。不过最可怕的是打着漂亮的幌子做出自以为是、实际上是损人不利己的研判,干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 其实,方法论一般将会涉及合理需要与合理满足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等方面的考量。 首先是合理需要与合理满足的关系。什么是合理需要?韩非子说过“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喜新厌旧是雄性生物的自然本能,对于其他动物来说是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人的情况要更复杂龌龊一些,不过这谈不上是合理正当的需要。孟子说:食色,性也。认识很深刻到位,但这仅仅是人的自然欲望。我们既不将人类的自然生理需要即欲望视为万恶之源,也不将其简单地看作是合理正当。在现实社会里,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能完全加以满足的。所以对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只说需要的满足而不谈欲望的实现。各种宗教往往会将人的自然欲望视为万恶之源,所以在消除人间丑恶的问题上总是提出一些难以落实的方案。要知道欲望是自然的,欲望是生物本能的、生理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需要是历史性的和社会性的,是自然性与社会历史性的统一,需要是基于现实性与可能性进行判断的,因此就要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规范的制约。需要得到满足才可能产生幸福感,这里的幸福必须是合理的需要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否则一个人的幸福可能就是对他人的幸福的漠视、戕害或剥夺。什么是合理满足?这里关注的是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方法的正当性。人们都想过上好日子,只要这个“好日子”符合公序良俗,就无可厚非。问题是怎样实现这个目标? 其次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对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韦伯认为人的行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量,简言之就是,工具理性考虑的是人们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价值理性考虑的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前者考虑的是效果或效率的最大化的问题;后者考虑的是手段、方法的正当性问题。这是人的活动或行为的两个方面,需要统一起来思考,只是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常常会发生对立甚至是冲突。要知道,人的活动方式与其他生命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生命本能的活动,人更为主要和重要的活动是有目的、有目标、有意愿的活动。人总是通过各种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和人自身,从而达成或实现人的活动的目的与意愿。在这个过程中,目标的设定与指向是人的活动的前提性要求,效果与效率的最大化是行为评价的标准与尺度,这是工具理性必须引为活动基本指针的方面。相比较而言,价值理性则更为注重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行为结果的正当性。比如说,在追求事业成功、个人幸福的目标下,工具理性考虑的是怎样以“最小的投入”即代价实现“最大的目标”,价值理性则考虑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否合理,目标的实现是否会损害到他者的利益,目标的落实能否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一致和最大化。另外这个所谓“最大的目标”是对哪一方而言的,因为实际活动中,这种效果与效率的最大化往往并不是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够成立的。用一个稍显极端一点的例子,窃贼盗取他人的财物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可能实现自己幸福的生活。这个过程中窃贼的确实现了自己“效益的最大化”,但其手段显然是不正当的,而且从结果上讲,同时还造成了对他者利益的侵害,因此是为社会所不容许的。在现实世界中,为了某一方面的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漠视甚至随意侵害他人、社会的利益,至少在今天还仍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我们之所以会十分无奈地提醒一些人:“你可以追求自己的成功,但请不要踩在别人的头上去实现,”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如今人们所警惕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也是这样的。193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讲话中,向大学生们提出了忠告:“为了使你们的工作有益于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些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第三是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上述关于合理需要与合理满足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的思考,其研究方法就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统一。实证研究就是从经验事实出发,通过科学归纳法,回答一事物、现象或一类事物、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实证研究一般要努力避免或超越“价值性”判断。规范研究则是必须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运用演绎和归纳方法分析“应当怎样(是什么)”“应当如何(怎么办)”“能否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经济学研究首先考虑是如何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问题。然而,在追求这些目标时如果没有对于发展手段的合理性的思考,如果没有对财富增加后如何有序、合理配置的思考。那么就至少会产生这样的一些问题:为追求经济指标的实现与高增长不惜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财富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经济增长、财富增加的目标实现了,但与民众毫无关系,等等。那么在现实中就很可能产生如E.F.舒马赫所说的这样的结果:“国民生产总值或许是迅速攀升:那是由统计学者衡量的,而非人民的实际感受,基层人民备受日益增加的挫折感、疏离感、不安全感等的情绪所压抑。”舒马赫还对人们追求经济增长的内容进行了批判,提出以“我们的父辈认为是奢侈的东西已变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必需品”而沾沾自喜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经济持续性增长与掠夺性是不同的内容。因为,“地球提供足够的物质可以满足每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人的贪念”。同样,马克思在指出了资本的本质或者说是本性就是实现增殖后,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对资本本性的必要和必需的抑制(马克思认为最终要消灭资本),资本是要吃人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对于人类这样的特殊生命而言,对于人类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生存方式而言,要实现人类的存在、发展和自由,毫无疑问的是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改造世界满足人们的需要。哲学是人类认识思想史上首次以理性的立场、通过逻辑的方式、在推理的基础上去探知整个世界(自然、社会、人自身)的努力。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产生是人类生存能力和人类认识思想史一次重大的跃升,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终于具有了完全超越其他生命反应的形式—符号(语言和文字是基本的要素)。我们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还要回答世界“怎么样”,要搞清楚“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更为重要的是人还需要知道面对这个已有的世界,它“应当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由此还赋予了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威尔·杜兰特才说:“科学赋与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能赋与我们智慧。”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这两个方面是一般都是相互联系与依存的。我们看事物总是从一定的立场出发,这个立场一般地被我们的需要、评价尺度和目标取向所左右和决定,同时又受到我们的思维方法和观察意向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仅世界观会影响我们的认识,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认识。即使是同样的一个事物或事件,数学家所关注的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角度、内容是不同的,以致得出的看法总会有差异。理性主义者、非理性主义者观察同一问题的认知结果很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同样是人,理性主义者的结论往往注重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非理性主义则强调人的潜意识和下意识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隐秘而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后来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研究的范式给予人们的启示。“一门成熟的科学是受单一的一种范式支配的。范式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和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方法构成。”哲学同样有自己的研究范式。 之所以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这之前人们认识和表达认识的方式可能是神话的、巫术的,通过想象、拟人化、类比、感应等方式去解读令人深感好奇、困惑的世界。哲学是遵照特定的研究方法(一般地说是抽象演绎法),构建在力求严密的逻辑推演基础上,致力于实现理论自洽的思想体系。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无论是近代经验论唯理论、还是现代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必需的研究范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自成一体的理论架构,等等这些都是各种哲学思想及其流派成立的内在要求。即使是以语录体、对话体呈现的中国哲学,其核心哲学范畴与价值观念,同样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和演绎规范。比如“仁”虽是一个价值观念,但首先是一个本体性概念。它源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关系式的思维范式,看不到这一点,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就会发生不应有的偏差。理解各种哲学思想不仅在于明白哲学家讲了什么,还有更为关键的在于要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讲,是怎样讲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把唯心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对常识意义上的事物存在的否定。如果这样的话,占哲学主流的并涌现有众多思想巨匠的唯心主义哲学岂不太幼稚、浅薄了,那里需要我们耗费这么多的精力与之辩驳。可惜的是,诸多的哲学教科书在用哲学基本问题简单地回答了对哲学派别的划分之后,就再也难有对不同哲学思想的客观、深入地分析与梳理了。
目录
引 言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 一 、哲学是智商 二 、哲学是情商 三 、哲学是反思性思维 四 、哲学关注什么? 五 、为什么这样定义哲学? 第二讲 人的出现 一 、人类的进化 二 、语言文字的出现 三 、理性的曙光 第三讲 前哲学时期 一 、神话话语模式 二 、巫术话语模式 三 、宗教话语模式 第四讲 哲学的诞生 一 、早期思维 二 、哲学的萌生 第五讲 理性与自由 一 、哲学的第一次转向 二 、理念论 三 、吾爱吾师 四 、逻各斯与努斯 五 、希腊哲学的尾声 第六讲 信仰的时代 一 、教父哲学 二 、经院哲学 三 、基督教教义的逻辑难题与困境 四 、人的再发现 第七讲 经验与理性 一 、经验论与唯理论 二 、法国启蒙思想 第八讲 思辨的德国哲学 一 、寂寞的散步者—康德 二 、承前启后的费希特和谢林 三 、密纳发的猫头鹰—黑格尔 四 、书斋里的学者— 费尔巴哈 第九讲 实践与自由 一 、理性还是实践 :人的本质之探寻 二 、人的异化 三 、人的本质与价值— 自由 第十讲 现代与后现代 一 、非理性主义的转向 二 、语言哲学 三 、后现代主义 第十一讲 易的哲学 一 、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 二 、中国哲学的逻辑构型与思维范式 三 、中国哲学的内容展开 四 、中国哲学的和合结构 参考文献 303 后 记 31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