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环境安全控制

新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环境安全控制

  • 字数: 750
  • 出版社: 化学工业
  • 作者: 编者:刘征涛|
  • 商品条码: 978712246066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化学污染物的风险评估与生态环境安全性控制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探索的角度,较系统地介绍一些新污染物在我国典型环境介质中的生态毒理学风险评估方法与相关环境安全阈值管控应用技术。全书共分11章,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新污染物风险控制概述、新污染物环境特性影响、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环境健康毒性及试验技术、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监管评审技术、新污染物水质基准技术、土壤生态安全阈值技术、机动车污染物大气排放与风险控制、典型新污染物环境安全阈值推导应用及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对策探讨等。 本书具有生态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特点,可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从事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控等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刘征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环境生态毒理学、污染物生态效应与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基准及标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水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环保公益项目10余项。已发表国内外核心刊物论文200多篇,主编或专著约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国家环境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担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与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效应与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环境安全控制阈值方法等研究;主要开展环境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健康遗传毒性效应及环境安全基准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积蓄、降解等环境效应的结构-性质-活性相关及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目录
第1章 新化学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概述 001 1.1 环境新污染物毒性风险 002 1.1.1 污染物毒性特征 002 1.1.2 主要毒性作用类型 003 1.1.3 环境健康毒性症状 006 1.2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发展 008 1.2.1 环境污染与健康 008 1.2.2 污染风险管理发展 009 1.3 环境生态毒理学基础 011 1.3.1 环境与生态污染概念 011 1.3.2 环境生态毒理学基础 012 1.4 毒性动力学机制 015 1.4.1 污染物毒性作用过程 015 1.4.2 污染物与生物靶分子作用 015 1.4.3 毒性剂量-效应关系 017 1.4.4 受体-配体毒性作用 017 1.4.5 自由基毒性作用 019 1.5 生物标志物与联合毒性 021 1.5.1 生物标志物与毒性 021 1.5.2 污染物联合毒性作用 023 1.5.3 联合毒性作用评价 026 第2章 新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028 2.1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028 2.1.1 国内外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028 2.1.2 污染物风险评估过程步骤 031 2.2 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指标 032 2.2.1 环境生态毒理学指标筛选原则 032 2.2.2 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指标框架 034 2.3 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过程方法 041 2.3.1 环境危害性识别 041 2.3.2 毒性剂量-效应分析 055 2.3.3 环境暴露评价 076 2.3.4 环境风险表征 111 2.4 污染物风险不确定性 123 2.4.1 生态风险不确定性分析 123 2.4.2 风险不确定性识别分类 123 2.4.3 不确定性评估 127 第3章 主要新污染物特性影响 129 3.1 新污染物特性 130 3.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34 3.2.1 主要污染物类型 135 3.2.2 环境行为特征 138 3.2.3 污染与健康影响 139 3.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141 3.3.1 基本作用机制 141 3.3.2 主要类型 143 3.3.3 风险毒性识别方法 145 3.4 微塑料、纳米聚合物类及其他污染物 147 3.4.1 微塑料污染物 147 3.4.2 纳米聚合物类污染物 149 3.4.3 重金属类污染物 152 3.4.4 消毒副产物类污染物 152 第4章 环境健康毒性及试验 154 4.1 环境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154 4.2 健康免疫毒性 158 4.2.1 健康免疫效应 158 4.2.2 免疫毒性试验 160 4.3 行为神经毒性 163 4.3.1 行为毒性效应 163 4.3.2 行为神经试验 163 4.4 环境遗传毒性 165 4.4.1 遗传毒性识别 166 4.4.2 化学诱变机制 169 4.4.3 遗传物质损伤修复 170 4.4.4 环境毒理学组学毒性 172 4.5 急性毒性试验 172 4.5.1 试验过程 173 4.5.2 毒性表述 174 4.6 亚急性毒性试验 175 4.7 慢性毒性试验 177 第5章 化学物质风险监管技术 179 5.1 化学物质风险监管 179 5.1.1 化学物质环境监管现状 179 5.1.2 化学物质生态安全阈值 182 5.1.3 化学物质环境安全基准 182 5.2 化学污染物优先控制筛选 183 5.2.1 筛选技术方法 183 5.2.2 筛选技术路线 184 5.2.3 筛选步骤及参数来源 186 5.2.4 污染物筛选关键技术 186 5.3 化学物质风险监管评审 200 5.3.1 资料申报评审 201 5.3.2 风险监管评审程序 202 5.3.3 风险监管评审规范 204 第6章 新污染物水质基准技术 210 6.1 水生生物安全基准技术 211 6.1.1 水生生物基准制定流程 211 6.1.2 化学物质基准制定数据要求 212 6.1.3 流域水生生物基准值推导技术 219 6.2 水生态学完整性基准方法 230 6.2.1 流域水生态学基准制定流程 230 6.2.2 基准制定关键技术 230 6.2.3 水生态营养物基准推导 243 6.3 底泥沉积物安全基准技术 248 6.3.1 基准制定流程 249 6.3.2 流域沉积物基准技术 249 6.4 保护人体健康水质基准技术 257 6.4.1 人体健康水质基准技术流程 257 6.4.2 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 259 6.4.3 人体健康水质基准阈值 271 6.5 水质基准与标准转化 272 6.5.1 水质基准向标准转化方法 273 6.5.2 经济技术评估 278 6.5.3 基准向标准转化应用 282 第7章 典型新污染物基准及风险评估应用 293 7.1 水生态环境中典型新污染物 293 7.2 新污染物风险特性 294 7.3 毒性效应风险评估方法 296 7.3.1 风险危害商值法 296 7.3.2 潜在影响比例法 296 7.3.3 联合概率曲线法 297 7.4 PPCPs 类物质水质基准与风险评估 297 7.4.1 水生态物种毒性试验 298 7.4.2 佳乐麝香水质基准及风险评估 300 7.4.3 吐纳麝香水质基准及风险评估 309 7.4.4 三氯卡班水质基准及风险评估 315 7.5 有机磷酸酯类物质水质基准及风险评估 318 7.5.1 磷酸三苯酯基准及风险评估 321 7.5.2 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基准及风险评估 326 7.5.3 有机磷酸酯TCIPP 与TCEP 健康水质基准及风险 332 第8章 污染物土壤生态安全阈值技术 339 8.1 土壤生态风险安全阈值研究进展 340 8.2 土壤生态毒性风险诊断 341 8.3 土壤生态安全阈值方法 346 8.3.1 生态安全阈值制定技术流程 349 8.3.2 生态安全阈值制定 350 8.4 典型重金属土壤生态安全阈值推导 356 8.4.1 土壤污染物生态毒性识别 356 8.4.2 土壤生态安全阈值研发 360 8.4.3 污染物对植物生态毒理效应 361 8.4.4 污染物对动物生态毒理效应 362 8.4.5 园区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 377 第9章 机动车污染物大气排放与风险控制 383 9.1 机动车污染物大气排放现状 383 9.1.1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385 9.1.2 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 386 9.2 汽油车污染物风险控制技术 388 9.2.1 发动机净化技术 389 9.2.2 后处理技术 390 9.2.3 燃油蒸发控制技术 392 9.3 柴油车污染物风险控制技术 393 9.3.1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393 9.3.2 净化技术 395 9.3.3 污染后处理技术 395 9.4 机动车污染物监管检测技术 397 9.4.1 污染物排放管理 397 9.4.2 污染物排放检测 398 9.4.3 排放控制车载诊断技术 401 9.5 机动车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对策 403 9.5.1 发动机节能减碳技术 403 9.5.2 动力总成优化对策 406 9.5.3 整车节能减排 409 第10章 典型新污染物生态安全阈值应用 411 10.1 多溴联苯醚、全氟化合物生态风险 412 10.1.1 生态安全阈值 412 10.1.2 全氟类生态风险特征 414 10.1.3 多溴联苯醚类风险特征 416 10.2 典型PFCs 环境安全阈值浓度(PNEC) 418 10.2.1 全氟辛烷磺酸(PFOS) 418 10.2.2 全氟辛酸及其盐类(PFOA) 426 10.3 典型PBDEs 环境安全阈值浓度(PNEC) 430 10.3.1 四溴联苯醚环境阈值浓度 430 10.3.2 五溴联苯醚环境阈值浓度 431 10.3.3 八溴联苯醚环境阈值浓度 433 10.3.4 十溴联苯醚环境阈值浓度 434 10.4 典型污染物的健康安全阈值浓度 435 10.4.1 推荐PFCs 物质的健康安全阈值 435 10.4.2 推荐PBDEs 物质健康安全阈值 439 第11章 新污染物风险管控对策讨论 441 11.1 新化学污染物生态风险控制对策 442 11.2 新化学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444 11.2.1 全氟化合物的环境风险管控 444 11.2.2 多溴联苯醚的环境风险管控 445 11.2.3 我国典型新污染物生态风险控制 445 11.3 污染应急环境监控能力建设 447 11.3.1 生态环境污染应急响应范畴 448 11.3.2 环境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对策 450 11.3.3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452 11.4 我国新污染物环境质量基准标准研制探讨 454 11.4.1 新污染物环境质量基准/标准构建 454 11.4.2 环境污染物基准/标准技术方法 454 11.4.3 优先开展基准标准相关研究方向 455 参考文献 4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