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胡曾文化传

胡曾文化传

  • 字数: 505
  • 出版社: 深圳
  • 作者: 胡百年
  • 商品条码: 978755074276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三卷咏史诗安天下,一篇答南牒固江山”,这副对联概括了胡曾的文化功勋,作为湖湘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胡曾其人其文有着化成天下的广度,有着绵亘千年的长度,胡曾文化亦足以成为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大潮中的一朵灿烂的浪花。 《胡曾文化传》志在传承胡曾文化,光前裕后,踵事增华。全书分为六篇,第一篇为胡曾生平与历史地位,通过稽古察今、贯珠成串,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证了胡曾生平事迹、历史地位。 第二编为胡曾咏史诗新注,对风行中国八百年的胡曾咏史诗,用白话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阐发了《咏史诗》的美刺宗旨。 第三编为胡曾诗文注,对胡曾除咏史诗外的律诗、骈文进行了注解,其中包括“一纸退兵”“天下称为奇绝”的《答南诏牒》。 第四编为胡曾历史文献注,对一千年来有关记录胡曾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和注释,以观胡曾三不朽人生之历史脉络。 第五编为胡曾家族文献注,通过汇总秋田胡氏蔚为大观的族谱序言、家训,进行整理和注释,揭示了秋田胡氏的家学渊源和文化传承。 第六编为胡百年咏史诗词及《望云集》,收录了作者胡百年的咏史诗词250首,以及其念祖、思亲、思乡的《望云集》,展现了作为“尚书世族、咏史名家”的胡曾后裔在文学创作上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胡百年: 胡曾后裔,字红武,号智团,湖南大学学士,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现为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联学会副会长,深圳长青诗社常务理事、咏史诗学会副会长。有较深的国学功底,擅长诗词、骈赋、白话文写作,立志复兴优秀传统文化。
精彩导读
★ 关于胡曾的“曾”字发音,现在有人提出读“层”,其实在宋朝以前,“曾”字只有一个发音,即读“增”,从唐玄宗时期孙愐著《唐韵》可以看出,“曾”的发音是《唐韵》昨稜切,即由“昨”的声母和“稜”的韵母拼音而成,即发音“增”;到宋朝才出现了“增”“层”两种读音,《孙奕·示儿编》中说:“曾字除人姓及曾孙外,今学者皆作层字音读。然经史无音,止当音增。”按照该说法,胡曾的名字由早于南宋孙奕的北宋欧阳修编入史书之中,即编入了《新唐书》的《艺文志》中,属于“经史无音,止当音增”,因此胡曾的“曾”只能读“增”,今人有人提出读“层”当然是错误的。胡曾的“曾”读“增”是什么意思呢?按古时“曾”同“增”,增者,益也。因此可能是为家族、国家增光的意思。 ★ 在嘉庆《邵阳县志》中,有两处关于状元洲的记载,其一是“祥异志”中记载了南宋淳祐五年(1245)大水漫过状元洲,邵阳一个叫牛宗孟的人榜眼及第。其二是在“山川”中记载了状元洲“相传水势漫洲则科第鼎盛”。由此看出,“状元洲”之名在宋朝就有了。而在整个宋朝,邵阳出了40位进士,北宋9名,南宋31名,在这40人中,没有听说谁中了状元,因此洲名只能出自宋朝之前,而宋朝之前邵阳只有两个进士,即唐朝的卿侃和胡曾,卿侃没有中状元的传闻,因此只能是胡曾中了状元。 ★ 胡装不是胡曾的孙子,而是冒认礼部尚书胡曾为祖父而抬高自己。从黄巢灭绝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再到天下大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自古未之有也”的“氏族之乱”,世族灭亡,谱牒湮没,这为浑水摸鱼、冒认祖宗而抬高身价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胡装传》中提到的后唐大将郭崇韬,就冒认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为祖宗,伐蜀时还在郭子仪坟前有模有样地大哭,由此沦为千古笑柄,为后世大族修谱作序时纷纷引用为鉴诫。而从《胡装传》的内容可以看出,相比战功卓著的郭崇韬,胡装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名声也不好,因此要想求得富贵,攀附贵人也是胡装的唯一出路。因为姓胡,于是攀附做过礼部尚书、又有咏史诗闻名天下的胡曾做祖父,就成了胡装的必然选择,因当时后唐在北方,胡曾的子孙在南方,在武装割据、信息闭塞的五代十国期间,这种冒充当然不会有任何风险,不会遭到胡曾子孙的公开否认。而胡装为了不露破绽,到处题诗题字,卖力扮演“本朝公卿子孙”的角色,也是为了把胡曾孙子的身份装得逼真一些而已。至于沧州胡曾墓,大概率是他伪造的,使得他也可以像郭崇韬那样祭拜大哭,做到以假乱真。对于那个时代,对于那个世代的胡装,应该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只是郭崇韬被人揭露了,所以遗臭万年,而胡装应该比较谨慎,加上名气也没有郭崇韬那么大,所以不为人知。但胡曾毕竟是享誉全国的名人,从乾隆时《沧州志》将胡曾指向“汉南从事”的身份,到现在沧州不再有“胡曾墓”,则基本上认定了胡装伪造“胡曾墓”的可能。 ★ 从毛笔字的章法看,该卷远视如列仙下界、群鹤飞天,近观则如虎踞螭蟠、鸾飘凤泊,符合《唐才子传》中关于胡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的描述。从毛笔字的结体看,法度中和,刚而不露、柔而不媚,气象峥嵘,神采奕奕,与诗配合,给人“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感觉,这与儒生胡曾道法中庸的风度相似。从笔法看,铁画银钩,笔笔精到,法度森严,一丝不苟,则与唐朝书法“尚法”吻合。而考察唐代书风,早期瘦硬,如虞世南、欧阳询的书法,中唐因颜鲁公而转为肥劲书风,晚唐又变为瘦硬,此卷中的楷书带有颜体笔法,去颜之肥,留颜之劲,因此也与胡曾所处晚唐的书风吻合。 从该卷没有题款看,也与唐朝作品不题款吻合。因为书画作品落款钤印之习惯,是从宋朝米芾、苏轼开始的,唐代及以前的书画作品都不题名,著名的《鹡鸰颂》也没有唐玄宗的题款,《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都没有题款。当时人认为题款破坏了书画的整体感觉。 ★ 项羽以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反抗强秦,赢得了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固陵之战的胜利,虽然垓下之战失败了,但不愧为能打硬仗的战神,所以司马迁将其传记列入帝王本纪。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亦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一方面,一个“耻”字也点明了项羽不能“经权达变”,无法驾驭复杂的人心,直到四面楚歌,才知道自己非帝王之器,于是“耻向东吴再起兵”,无法与从善如流的刘邦相比。明太祖朱元璋对比项羽与刘邦时说:“(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算是中肯。 ★ 相比刘邦的只能将将,在垓下用七十万军队围困项羽,还用四面楚歌来瓦解楚军的斗志,刘秀则是既能将将,又能将兵,用不到一万的兵力击败了新军百万大军,因此刘秀比祖宗刘邦要强很多。 ★ 司马懿说“亮虑多决少”,何去非说“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因此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跟个人能力有关。而从大局看,天地人三才,均不在蜀,欲匡扶汉室,亦勉为其难也,诸葛亮唯有一“忠”字,可感动万古。 ★ 自从夏朝变成私天下后,权势滔天、富有天下的帝位引起了天下人的羡慕和觊觎,如面对秦始皇出游时的浩大声势,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于是为了帝位而龙争虎斗,不断改朝换代。因此在后世眼中,许由这种连现成的帝位都不屑一顾的人,无疑成了高节之士!然而在上古,许由只是普通的一个隐士而已。 ★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三国志》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作为一介书生的胡曾,用一篇两千字的《答南诏牒》,让不可一世的南诏皇帝世隆退兵,既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在中国历史上,周有鲁仲连“一箭下聊城”,唐有胡曾“一纸退兵”,二人皆是不战屈人之兵的善之善者。 ★ 胡曾作为唐代湖南三大诗人之一,开创了湖湘文化“经世济用”的先河,他的咏史诗不像汉魏才子、晋宋诗人那样崇尚“绮丽瑰琦”,而是专注于“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以平易的语言“裨补当代”;而其雄文《答南诏牒》则以“喝倒不周”“劈开太华”之力,以“黄河出关”“泰山压顶”之势,让南诏皇帝世隆在“师出无名”“不识时务”“不自量力”“自惭形秽”的悔悟中识趣退兵,在“斗而不破”“雷霆雨露”“刚柔相济”“以理服人”的开化中,南诏世隆也对西川节度使路岩以礼相待,换来了西川两年多难得的和平。胡曾“一牒平南”的传奇,将文章之功力发挥到了“以文化武”的最高境界。
目录
第一篇 胡曾生平与历史地位 001 一 历史上关于胡曾生平的三篇传记 002 二 胡曾代路岩作《答南诏牒》的考证 005 三 胡曾中状元的论证 007 四 胡曾任礼部尚书的论证 013 五 胡曾殿试卷的考证 017 六 胡曾的完整生平拟构 027 七 胡曾的历史地位 035 第二编?胡曾咏史诗新注 040 一 前言 1 史、诗、咏史诗 040 2 胡曾咏史诗的特点 047 3 胡曾咏史诗的影响和传播 051 4 历代对胡曾咏史诗的评价 054 5 关于胡曾咏史诗新注 056 二 胡曾咏史诗新注 1 乌江 057 2 章华台 058 3 细腰宫 059 4 长城 059 5 沙苑 060 6 钜桥 061 7 沙丘 062 8 石城 063 9 洞庭 064 10 江夏 065 11荆山 066 12 阳台 067 13 赤壁 068 14 居延 069 15 吴宫 070 16 阿房宫 071 17 沛中 072 18 金谷园 073 19 湘川 073 20 夷门 075 21 田横墓 076 22 鸿门 077 23 黄金台 078 24 夷陵 078 25 汉江 080 26 苍梧 080 27 陈宫 081 28 南阳 082 29 即墨 083 30 渭滨 084 31 五湖 085 32 易水 086 33 长平 087 34 西园 088 35 长沙 088 36 圯桥 089 37 汨罗 090 38 青门 091 39 铜雀台 092 40 东晋 093 41 吴江 094 42 函谷关 094 43 武关 095 44 垓下 096 45 郴县 097 46 东海 098 47 首阳山 099 48 姑苏台 100 49 息城 100 50 故宜城 101 51 成都 102 52 濡须坞 103 53 檀溪 104 54 青冢 104 55 李陵台 105 56 河梁 106 57 轵道 107 58 上蔡 108 59 汉宫 109 60 豫让桥 109 61 汉中 110 62 华亭 111 63 彭泽 112 64 武昌 113 65 鸿沟 114 66 东山 114 67 涿鹿 115 68 云梦 116 69 孟津 117 70 七里滩 118 71 霸陵 119 72 杀子谷 119 73 马陵 120 74 嶓冢 121 75 玉门关 122 76 昆阳 123 77 长安 124 78 滹沱河 125 79 望夫石 126 80 黄河 126 81 东门 127 82 凤凰台 128 83 回中 129 84 五丈原 130 85 泜水 131 86 褒城 131 87 平城 132 88 汴水 133 89 金陵 134 90 昆明池 135 91 兰台宫 136 92 金牛驿 136 93 望思台 137 94 邯郸 138 95 箕山 139 96 洛阳 140 97 高阳 141 98 会稽山 142 99 召陵 142 100 不周山 143 101 摩笄山 144 102 官渡 145 103 虞阪 145 104 秦庭 146 105 延平津 147 106 金义岭 148 107 瑶池 148 108 商郊 149 109 铜柱 150 110 关西 151 111 番禺 151 112 咸阳 152 113 高阳池 153 114 泸水 154 115 云云亭 154 116 细柳营 155 117 叶县 156 118 射熊馆 157 119 颍川 158 120 八公山 158 121 夹谷 159 122 杜邮 160 123 柯亭 161 124 绵山 161 125 葛陂 162 126 邓城 163 127 骕骦陂 164 128 柏举 164 129 缑山 165 130 涂山 166 131 豫州 167 132 博浪沙 167 133 陇西 168 134 白帝城 169 135 灞岸 170 136 濮水 171 137 鲁城 171 138 房陵 172 139 牛渚 173 140 废丘山 174 141 朝歌 174 142 谷口 175 143 武陵溪 176 144 流沙 177 145 大泽 178 146 傅岩 178 147 渑池 179 148 岘山 180 149 四皓庙 180 150 荥阳 181 第三编?胡曾诗文注 183 一 胡曾律诗古诗注 183 1 七律 草檄答南蛮有咏 183 2 七律 寒食都门作 184 3 七律 薄命妾 185 4 七律 独不见 185 5 七律 交河塞下曲 186 6 七律 车遥遥 187 7 七律 早发潜水驿谒郎中员外 187 8 七律 赠渔者 188 9 七律 自岭下泛鹢到清远峡作 189 10 七律 题周瑜将军庙 190 11 七绝 下第 190 12 七绝 题三陵冢 191 13 七绝 玉川偶兴 191 14 七绝 广武山 192 15 戏妻族语不正 193 二 胡曾试帖诗注 193 1 春王正月 193 2 观鱼于棠 196 3 郑伯以璧假许田 197 4 夏五 199 5 六鹢退飞 200 6 战于鞍 201 7 筑鹿囿 202 8 鸜鹆来巢 204 9 郯子论官 206 10 窃宝玉大弓 208 11(蒍艾猎城沂) 209 12 鹤有乘轩者 210 13 秦伯输粟于晋 212 14 野人与之块 213 15 受飱反璧 215 16 以绵上为之田 216 17 听舆人之诵 217 18 蒙马以虎皮 219 19 盐虎形 220 20 染指于鼎 221 21(邲之战) 223 三 胡曾骈文古文注 226 1 答南诏牒 226 2 剑门寄上路相公启 245 3 谢赐钱启 253 4 贺高相公除荆南启 258 5 咏史诗自序 264 第四编?胡曾历史文献注 267 一 古文 267 1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续序》(晚唐·米崇吉) 267 2 《鉴诫录·卷二·判木夹》(五代后蜀·何光远) 268 3 《唐诗纪事·卷七十一·胡曾》(宋代·计有功) 273 4 《唐才子传·卷八·胡曾》(元代·辛文房) 275 5 《胡秋田诗序并引》(明末·王志远) 276 6 《福田寺碑文》 (明末·刘养赤) 280 7 《胡秋田先生祠记》 (清初·车以遵) 283 8 《重修胡秋田公祠记》(清朝·彭洋中) 287 9 《游状元洲诗并序》 (晚清·孙开旦) 291 10 《胡曾咏史诗跋》 (民国·李柏荣) 292 11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跋》(清朝·胡珽) 294 12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跋》(民国·张元济) 295 二 诗联 297 1《过秋田访胡先生墓二首》(明末·车大任) 297 2 《访秋田公墓》(明末·王尚贤) 298 3 《春日过秋田》(明末·彭克济) 298 4 秋田祠对联(清初·周邰生) 298 5 秋田祠对联(清·刘秉敬) 299 6 秋田祠对联二副(清·伍永锐) 300 7 秋田祠对联(晚清·陆藻莹) 300 8《七律 咏胡曾》(现代·屈杰) 301 9 咏胡曾联 (现代·段相飞) 302 10 祭秋田公墓文(秋田九修族谱) 302 第五编?胡曾家族文献注 304 一 族谱序、跋、文注 前言 304 1 顺治庚子年秋田胡氏族谱序(简策) 306 2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序跋 311 2.1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自序(胡世瑛) 311 2.2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历代源流(胡世瑛) 319 2.3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序(胡世璿) 323 2.4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序(周邰生) 324 2.5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序(车果) 327 2.6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序(刘秉敬) 329 2.7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序(何铎) 332 2.8 乾隆丙辰年秋田胡氏族谱跋(胡世瑛) 334 3 乾隆丙子年漆家铺、西山胡氏族谱序跋 336 3.1 乾隆丙子年漆家铺胡氏族谱序(胡五三) 336 3.2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元利) 341 3.3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琎) 345 3.4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德昱) 347 3.5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瑜) 349 3.6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吴思机) 351 3.7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吴思楹 ) 353 3.8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琏) 355 3.9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跋(胡琏) 358 3.10 乾隆丙子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谢才) 360 4 嘉庆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序跋 362 4.1 嘉庆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序(罗淳黄) 362 4.2 嘉庆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跋(胡士廉) 364 5 道光庚寅年漆家铺胡氏族谱序(胡永源) 367 6 咸丰庚申年荷香桥胡氏族谱序 370 6.1 咸丰庚申年胡氏联修谱总序 370 6.2 咸丰庚申年胡氏联修谱序(胡士瀛) 375 7 光绪年间胡氏族谱序跋 378 7.1 光绪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序(王廷选) 378 7.2 光绪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跋(胡有柏) 380 7.3 光绪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跋(胡元善) 382 7.4 光绪丙子年秋田胡氏族谱跋(胡元伶) 384 7.5 光绪丙子年秋田、西山合修谱跋(胡峻 胡贤发) 385 7.6 光绪丙子年秋田胡氏族族谱跋(陈藻翔) 387 7.7 光绪丁酉年荷香桥胡氏族谱序(胡汉宗) 389 7.8 光绪丁酉年荷香桥胡氏族谱序(吴春城) 391 7.9 光绪丁酉年荷香桥胡氏族谱序(胡忠鹤) 395 7.10 光绪丁酉年荷香桥胡氏宁乡支谱序 398 7.11 光绪戊戌年漆家铺胡氏族谱序(胡乾汉) 400 8 民国十九年西山胡氏族谱序 403 8.1 民国十九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世享 胡永保) 403 8.2 民国十九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世臣) 404 8.3 民国十九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代保 胡永保) 405 8.4 民国十九年西山胡氏族谱序(胡永忠) 407 9 民国三十三年秋田胡氏族谱序 408 9.1 民国三十三年秋田胡氏族谱序(岳森) 408 9.2 民国三十三年秋田胡氏族谱序(胡洽壬) 412 10 族谱文注 415 10.1 成章公义塾碑文(秋田九修族谱) 415 10.2 新建继成小学校校舍记(秋田九修族谱) 418 10.3 龙山观碑序(胡桂芳 漆家铺三修族谱) 420 10.4 录兴光公前后寿记并传(胡汉宗 荷市族谱) 421 二 家训注 前言 426 1 漆家铺胡氏家训(光绪戊戌年族谱) 427 2 秋田胡氏家训(秋田九修族谱) 431 第六编?胡百年咏史诗词及《望云集》 436 一 胡百年咏史诗词 436 (一)胡百年咏史七律100首 436 (二)胡百年续胡曾咏史诗七绝100首 447 (三)胡百年咏史词50首 454 二 胡百年《望云集》 460 (一)致舜帝 460 (二)致胡曾公 463 (三)致家族与祖宗 471 (四)致父母 479 (五)致故乡 48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