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松弛养娃(育儿这条路你不必追着跑)

松弛养娃(育儿这条路你不必追着跑)

  • 字数: 146
  • 出版社: 接力
  • 作者: 黛西|
  • 商品条码: 978754489054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缓解当下父母 育儿压力的教育指南。作者 黛西是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 体育儿博主。她目前定居德 国,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 吸纳德式育儿的理念和方法 ,在与读者的交流中,洞见 当代家庭的育儿痛点。书中 传达一种更为自然、平和且 智慧的育儿理念——“松弛 养娃”,鼓励父母在养育中 厘清自己的育儿优先级,分 清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看 重孩子“与自己相处”而非“ 与目标相处”,塑造向内求 的养育心态,做孩子理性的 托举者。作者认为松弛感让 父母真正地看见孩子,唤醒 孩子的自驱力,帮助孩子自 由表达感受,建立不易受他 人影响的自我评价,培养“ 内核稳定”的性格。松弛感 是一个家庭给孩子最好的礼 物,甚至是伴随他们一生的 底气。
作者简介
黛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博士。自2006年赴加拿大求学以来,黛西已经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几年,目前有一个六岁的孩子。黛西写了十几万字有关移民育儿生活的文章,广受海内外家长的好评。热文,如《亲子阅读就是要超越“读”》《保护孩子不只有人身安全,还有他们的想法》等在“凯叔讲故事”等各大公众号被广泛转载。东西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父母注重放手不管,早早地让孩子学会独立,而东方的父母则比较权威,喜欢介入子女的生活。
精彩导读
第一部分 教育中的自由与边界 松弛的皮克勒教育理念 在女儿饼饼的幼儿园里 ,老师会尽量让孩子们去户 外活动,在大自然里探索发 现。于是就有朋友问我:“ 饼饼上的是‘华德福’幼儿园 吗?”我曾提到,在女儿的 幼儿园,老师是不会让孩子 玩“声光电”玩具的,并且每 个玩具有自己的位置。于是 又有朋友问我:“饼饼上的 是‘蒙台梭利’幼儿园吗?”这 样的声音听多了,我感到很 无奈。什么时候探索自然成 了华德福的专属?什么时候 培养秩序感成了蒙台梭利的 专用词?难道幼儿园非得有 个“姓氏”,才能拥有一些让 人期待的特质吗?普通幼儿 园不可以尊重孩子,培养秩 序感,带领孩子探索自然吗 ? 有段时间我对蒙台梭利 很着迷,和很多人一样,最 开始是被它丰富的教具和各 种就地取材的玩法吸引。但 是,了解得越多,我越看到 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合女儿的 地方。饼饼的幼儿园所遵循 的理念,不姓“华”,不姓“ 蒙”,也不姓“欧”,但它还 真有个“姓氏”。尽管它在德 国幼教界很受欢迎,但是很 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姓氏”, 就连在它的流行地德国,它 也很少被家长所熟知——它 就是“皮克勒教育理念”。我 了解过我家附近的几所幼儿 园,竟然都在用它作为指导 性理念。我原本以为,这个 理念一定是德国的“特产”, 不然不会在德国这么受欢迎 。但是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 ,这个理念的创始人皮克勒 博士,是出生在奥地利的匈 牙利人。真是墙内开花墙外 香啊!皮克勒也是儿科医生 ,她不满意当时的主流育儿 方法,便自创了一套理念, 首先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她发现按照她自创的理念养 育出来的孩子更加独立、平 和。皮克勒发现了自己的过 人之处后,建立了福利院, 专门接收战后孤儿,并由此 创立了“皮克勒教育理念”, 成功转型为教育学家。 “皮克勒教育理念”遵循 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原则一:投入情感的护 理 现在人们的时间太紧张 了,恨不得每一分钟都掰成 两半用,人人都是处理多线 程任务的好手:一边喂奶一 边看手机,一边给孩子换尿 布一边跟人聊天。这样的陪 伴方式没有投入情感。皮克 勒说得更直接——处理多线 程任务这个了不起的本事, 如果用在护理和陪伴孩子上 ,就成了对他们的不尊重。 皮克勒不赞成把“护理” 和“玩耍”(亲子互动)分割 看待。饼饼在小月龄的时候 ,我也曾经为此郁闷。每天 都要经历喂奶、换尿布和哄 睡的几个循环,我好像机器 一样不停地在运转,只顾着 完成推到面前的任务,然后 等着下一个任务的到来,完 全没有亲子互动的时间。后 来我想通了,为什么非要等 到喂奶、换尿布这些护理琐 事全部完成后才能互动呢? 我不能在喂奶的时候全神贯 注地跟她进行目光交流吗? 我不能在换尿布的时候播一 首儿歌,一边换尿布一边学 鸡叫逗她开心吗? 皮克勒认为,生活护理 的过程本身就是增进亲子关 系的互动方式,我们要投入 情感,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例如,喊10月龄的孩子过来 洗澡,他快速爬向澡盆,眼 看就要到了却又折返回去。 这时成人可能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催促他:“快点 啊!来洗澡了!水要凉了! 听见没?”这种方式是把洗 澡当成任务,那么可能得到 的结果是孩子完全听不进去 大人说的话。第二种,假装 一副被他戏弄的样子,用夸 张的语气说:“哎呀,你竟 然中途溜走啦,我要去抓你 啦!”这种方式是把洗澡当 成亲子互动,那么可能得到 的结果是孩子的大笑和配合 。 原则二:尊重是具体的 皮克勒强调,我们不应 该把孩子当作做事的对象, 而应该跟他们一起做事。就 算在婴儿期的日常护理中, 孩子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想要 暗中观察一个老师是否尊重 孩子,其中一个细节就是, 当要给孩子换尿布时,看老 师是二话不说上来就换,还 是先向孩子解释将要发生什 么,等孩子有回应后,再跟 他一起行动。当孩子明确表 达了自己的感受,不管是在 肢体上还是语言上,我们都 应该尊重孩子发出的信号。 例如,当我们把食物递到不 到1岁的孩子面前时,他扭 过头去,这就是一个明确的 “我不想吃”或者“我不饿”的 信号。虽然孩子还不会说话 ,但我们也不要继续哄他或 逼他多吃一口。这就是皮克 勒说的,让孩子参与到我们 的照料中来,他们能感受到 尊重与信任,学习独立与社 交技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 力和有价值的。千万不要误 解,尊重孩子的感受不代表 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我们有 义务给孩子划清明确的行为 界限,并且坚守底线。溺爱 不是爱,溺爱等同于默认孩 子的能力不足,无法遵守规 则——这是变相的不尊重。 P3-6
目录
第一章 “他乡童年” 教给我的松弛感 Part1 教育中的自由与边界 1.松弛的皮克勒教育理念 2.面对欺负人的孩子 3.面对行为越界的孩子 4.让孩子有“自我兜底”的勇气 5.让孩子有直面冲突的勇气 Part2 教育中的人格塑造 6.感恩:每一天都值得认真过 7.尊重:最好的夸奖是“谢谢” 8.礼貌:不教礼貌却胜过教 9.多元文化:你和我是不同的 10.鼓励:夸孩子也有技巧 11.高自尊:我的感受很重要 12.交友:孩子的世界另有规则 13.校规:教育的另一种模样 第二章 松弛感让我们真正地看见孩子 Part3 天性自由:性格无须被改变 14.当内向孩子被要求外向一点儿 15.当孩子“胆小不独立” 16.当孩子是个“小跟班儿” Part4 情绪自由:包容孩子的“坏情绪” 17.当孩子说他不快乐 18.当孩子总发无名火 19.当孩子一输就翻脸 20.当孩子为了一只死虫子伤心 21.当孩子在家大喊无聊 Part5 行为自由: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理由 22.当孩子学会放狠话 23.当孩子开始说谎话 24.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哼哼唧唧 25.当孩子嗜糖如命 26.当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悄悄拿回家 27.当孩子总爱吹牛 Part6 说“不”的自由:身体和心灵都有底线 28.性教育第一课:建立身体边界 29.不教“打回去”,但也不好惹 30.善良但也有锋芒 31.不喜欢我,是你的权利 32.高自尊不等于“怼回去” 33.“没做到”也有很多意义 Part7 社交自由:孩子总要去面对“人情冷暖” 34.当孩子被排挤孤立 35.当最好的朋友被抢走了 36.当孩子在外面和别人抢滑梯 37.当孩子被同学起侮辱性外号 38.当孩子总喜欢控制别人 39.当“傻孩子”在外面总吃亏 第三章 松弛感唤醒自驱力 Part8 沟通:怎么说孩子愿意听 40.当孩子被同学骂“傻子” 41.当孩子害怕“床底下的怪兽” 42.当后果教育变成了“借题发挥” 43.当孩子要求父母道歉 44.当父母买不起孩子要的东西 45.当孩子被异性同学表白 46.当孩子担忧死亡 Part9 放权:怎么养出松弛的孩子 47.为什么不要做“直升机父母”? 48.为什么放权后,孩子反而更自律? 49.为什么爱会变成孩子的压力? 50.为什么越唠叨,孩子越不听? 51.什么是我的育儿优先级? 52.孩子终其一生追求的东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