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群星闪耀:一读就上瘾的中国文史(全五册)

群星闪耀:一读就上瘾的中国文史(全五册)

  • 字数: 1048
  • 出版社: 天地
  • 作者: 新典籍
  • 商品条码: 9787545586602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1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群星闪耀:一读就上瘾的中国文史》共包含“圣贤群集时”“疏狂真名士”“盛世顶流团”“风雅治天下”“文人志未央”五册。全套精选自春秋战国至清朝末年60余位圣贤名士,以史料为支撑,书写人物生平,勾画历史文脉,展现他们或激昂或温婉的笔墨风采,以及在那个动荡与辉煌并存的时代里,如何以文字为剑,以诗书为友,抒发家国情怀,探讨人生哲理,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文化长卷。从屈原以《离骚》开辟浪漫先河,到司马相如以汉赋颂扬盛世;从李白杜甫以唐诗书写家国,到苏轼辛弃疾以宋词寄寓人生;从关汉卿借元曲讽喻现实,到曹雪芹借《红楼梦》剖析人性——这些杰出群星不仅是各自时代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脊梁。
精彩导读
王勃:薄命的不只有红颜,还有天才 王勃(649或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是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孙子。王勃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才华,他九岁撰书,十四岁凭文章天下闻名,十七岁及第,二十岁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滕王阁序》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但在他二十多年的短暂人生里,他曾两度闯下大祸:一次因写作《斗鸡檄》被逐出王府,还有一次因私杀官奴而险些丧身。最终,他在探望受自己牵累贬往交趾(今越南北部)的父亲的路上不幸坠海,受惊而亡。 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少年成名的天才,王勃是其中一位。他写下的《滕王阁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时,洪州都督阎伯舆新修滕阳阁完工,准备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在那次有名的宴会上,东道主阎都督已经提前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写好了序文,本想在宾客满座的时候,让他默写出来,显一显他“即场”作文的本事,长一长自己的脸面。 虽然给客人的纸笔已经准备好,但那只是一种礼貌性质的客套,深知其意的宾客们自然人人谦让,只有王勃涉世未深当了真,面不改色地上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一出,写活了滕王阁上极目远眺的景象,也写活了王勃的天才与狂气。 阎都督没想到有人如此莽撞而不谙世事,会抢了自己女婿的风头,更没想到的是,这次宴会将在文学史上留下耀眼的一笔。 可惜,命运没有给天才的他留一点情面。 他九岁撰书,十四岁天下闻名,十七岁及第,看起来人生光辉耀眼,却意外丢了官位,还差点在残酷的刑狱中丢了性命。这一切却是因为一宗历来众说纷纭的谜案。更匪夷所思的是,在不久之后,他因为一次意外落水匆匆离开人世,时年不足二十七岁。薄命的不只有红颜,还有少年天才。 尽管如此,他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并没有掩盖他的才名。后人将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而王勃更是“初唐四杰”之首。 少年天才 唐仪凤四年(679),唐朝正处于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统治之下。 这个时期,唐朝经过前两位皇帝——高祖和太宗的奠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稳定的阶段。此时,民力得到恢复,朝局和谐安稳,社会秩序和法制已然趋于完善,再加上李治本人尚算勤于政事,以及前朝顶梁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良臣的辅佐,整个大唐都稳步向上。这正是人称“永徽之治”的治世时期。 只可惜美中不足,李治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皇后武则天从协助处理政务开始,逐渐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先是两圣同朝,而后大权独揽。好在武则天也不昏聩,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李治和武则天,都有着非常突出的建树。 在英国人崔瑞德所编撰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对李治有这样一段评价:“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 大唐在建朝之初,高祖、太宗身边簇拥着许多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像我们津津乐道的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秦叔宝等,其实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在秦王府的心腹,个个都功勋卓著。 到了高宗李治的时期,他敏锐地意识到,活跃在朝廷上的权臣,大都是祖辈、父辈时候的老臣。这意味着整个国家依然掌握在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手里,这不像一个泱泱大国该有的气象,更像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家族小政权。这样的局面明显不利于国家继续发展壮大。 李治高瞻远瞩,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大胆地建立起了科举制度,为下层寒士提供晋升的机会。要知道,在唐以前很长时间内,国家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判断标准很主观不说,还容易催生各种利益集团,让权力和地位控制在一些名门大族的手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种局面,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历史的主流现象。 到了南朝时期,才出现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不过考试内容颇为简单,只考对经书的熟悉程度。但比起依靠中正官的主观评价选拔人才,这种方法已经显得公正了很多。 高宗李治完善科举制度,意味着平民也能通过相对客观的考试,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被任用的机会,这一影响是颠覆性的。考试的科目比起南朝时期丰富了很多,任用多样化的人才对国家的发展利在千秋,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那个时候,尽管朝廷官员主要还是来自世袭,但少有地出现了一些通过科举跻身朝堂的佼佼者。除此以外,李治还多次下诏,要求各地官员举荐贤良,对人才十分尊重和礼遇,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隐居山林、没有任何身份背景的名士。 到了武则天摄政时期,朝廷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努力更是有增无减。武则天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开了很多先例。正是她开创了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贤才,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不仅如此,考虑到像岭南这种偏远地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地方官府的选拔恐怕不如人意,她就派出朝廷官员,让他们亲自到偏远地区组织考试。又考虑到科举可能会有重文轻武的倾向,她还创立了武举科,让有一技之长的武夫们也能为朝廷所用。 正是因为李治和武则天在人才政策上的努力,才孕育出后来我们熟知的盛唐气象。据说唐代考试的科目达五十多种,除了考经书、考时事,还考算数、法律、诗赋等,考试范围广泛,不问出身。即使出身平民,也可以通过努力,凭才干得到入朝做官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自然更容易活出自信,乃至狂放。 王勃正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才盛世的初期。
目录
◆圣贤群集时 孔 子:被极度崇拜又被极度误会的圣人 孙 武:历史在进步,他的用兵却从未被超越 墨 子:恰似一个穿越时空的人 孟 子:从头到脚充盈着浩然正气 庄 子:救赎灵魂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烂泥里自由打滚 屈 原:以一己之力证明了楚怀王荒唐的一生 鬼谷子: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韩 非:一个绝情的深情公子 吕不韦:没文化却做了很有文化的事 李 斯:由贫到富易,由贵到穷难 ◆疏狂真名士 贾 谊:真天才就那么几个,可惜都命薄 司马相如:有才但没臭架子的文人才幸福 东方朔:好一个滑稽的雄才 司马迁:耻辱荣耀交织的一生 班 固:两代三人用生命书写的传奇 张 衡:一个擅长搞发明的文科生 蔡 邕:老实厚道的人怎么就得不到上天眷顾? 诸葛亮:一个近乎完美的悲情英雄 曹 植:身在帝王家,有才和真性情都是原罪 竹林七贤:自己和世界,总要有一个疯魔 陶渊明:在想躺平又怕饿肚子中纠结 ◆盛世顶流团 王 勃:薄命的不只有红颜,还有天才 边塞诗人:百战成诗,唐诗大佬的塞外悍刀行 王 维:一生在做官,一辈子想归隐 李 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 甫: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韩 愈、柳宗元:共同努力又一起被辜负的难兄难弟 刘禹锡:晚唐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白居易:最难得是人间清醒 李商隐:用血与泪写下了一千多年前最美的情诗 李 煜:千古词帝名垂不朽,可怜庸君贻笑人间 ◆风雅治天下 柳 永:做个俗人其实很快乐 范仲淹:凭一腔圣贤心地在红尘中滚打 晏 殊:富贵优游五十年 欧阳修:鬓华虽改心无改 司马光:一个让人又爱又厌的固执老头 苏 轼:命运打不败一个快乐的人 赵 佶:皇帝太有才,历史会嫉妒 李清照:一个才女绽放在一个不幸的时代 岳 飞:卿家冤枉,朕悉知之 陆 游:国家和女人一样爱而不得 辛弃疾:本待提枪跃马,无奈浅吟低唱 文天祥:软弱的朝代遗漏一根硬骨头 ◆文人志未央 元曲家:花花肠子里装着个花花世界 小说家:写的是小说,讲的是大义 于 谦:大明王朝的续命还魂丹 王守仁:事不入心,自得清净 汤显祖:梦里自有千种风情 金圣叹:给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蒲松龄:不走夜路却见了个鬼 纳兰性德:富且贵也不一定快乐 郑板桥:明码标价的读书人 曹雪芹:辛酸泪流完了,荒唐言还有 曾国藩:笨拙地一笨到底 梁启超:十年以后当思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