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讲习录

《大学》讲习录

  • 字数: 157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崔树芝|
  • 商品条码: 978752253821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学〉讲习录》, 是山河大地系列讲习之一。 山河大地读书会自2017年 开始,每日凌晨讲习经典; 截至2022年,完成十六部 经典的讲习,笔记累计近五 百万言。此部讲习,从 2020年11月1日讲至11月30 日,共三十讲。讲习以疏通 文义、去繁就简、反求诸己 为读书法,超越自说自话式 的注疏体,采用交互发明式 的对话体,具有鲜明的方法 论自觉,便于读者具体地参 与其中。这部讲习基于宋明 以来的研究成果,力图恢复 《大学》古本的本来面目, 批评朱子“三纲八目”之说, 吸收明末学者吴应宾《古本 大学释论》“一总五别”思想 ,分六篇(首篇为总纲,诚 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五篇为别释)详细澄清 《大学》的义理结构。此部 讲习还注意会通古今中西, 以宏阔的视野发掘《大学》 的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崔树芝,字文莱,江苏沭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贵州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等,在省委党校地厅班、处长班、中青班及各种专题班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著有《牟宗三科学观研究》《〈道德经〉讲习录》《科学史讲习录》《〈传习录〉讲习录》《〈庄子〉讲习录》等,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讲授课程入选贵州省委组织部全省“好课程”、省委党校精品课。
精彩导读
第一讲古本《大学》开胜场 2020年11月1日 【按,时隔两月,山河大地讲习不辍,自此进入儒家经典。】 文莱:诸位早安。煮茶焚香,稍等片刻。 按照约定,从今日起,讲习儒家经典—《大学》。 自2017年4月24日开始讲习,时光如梭,山河大地至今已经三年而有其半了。初读《传习录》,再读《薄伽梵歌》,后讲科学史,又走进阿拉伯。此第一年也。第二年阳历新年,讲习《道德经》,后又用几个月读完阿拉伯经典,再进入希伯来。此第二年也。年末讲习三日《庄子》,因缘中断,年后再读,共计三十有九日,夏读佛典《六祖坛经》,国庆以后,于洒金谷,读《大乘起信论》,又二十有八日。此第三年也。年初疫情,众生皆病,维摩诘曰:“有情既病,我即随病。”于此生死之际,故读《维摩诘经》,二十有九日,后又用整整两月,读《摄大乘论》。此第四个年头也。 我们按照儒、释、道、希、阿的顺序,反着读经。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近四年来,山河诸友不辞辛劳,已经完成十一部经典讲习,笔记近四百万言。今日开始,我们将要走进儒典。 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我提出山河读书法,即疏通文义、去繁就简、反求诸己。我在《〈庄子〉讲习录》前言,又重作分疏,今于读《大学》之前,再作说明。 所谓疏通文义者,把书读厚也。古今文体不同,生活环境各异,今人去古日久,若要深入中文经典,必先参校各类注疏,此第一步工作也。许多人认为,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字训诂功底,方能读古典。实则,文字训诂,不可无;训诂太过,不可有。古文虽有训诂的必要,但经由各家注疏,大部分文字已然分明。而大道至简,诸圣之教本来简易,岂故设文字障碍,欲人之不解耶?只是后来学者,咬文嚼字,穿凿附会,叠床架屋,遂使经典之本来,歧义丛生,面目全非。此偏于文字之过也。 所谓去繁就简者,把书读薄也。参校各类注疏,而后能辨其良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独自登高,形成自己的理解。又诸圣之教,虽见诸文字,但言不尽意,徒以文字求之,此古人批评为辞章记诵之学,非变化气质之生命之学也。故必须过河拆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经由文字而超越文字,而后可以与诸圣相照面也。 所谓反求诸己者,以心证心也。诸圣之教,皆是诸圣所自得,必证之于吾心,方知所言不虚也。阳明子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乎?”诸圣以真生命而立言,吾人亦以真生命而承之,此心同,此理同也。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此之谓也。 有读书法,而后能契入诸圣之教,自得于心。虽有疑难,千载之后,亦如庄子所言:“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在正式进入《大学》之前,还需要对几个基本问题作些说明。一者,《大学》作者;二者,《大学》古本;三者,《大学》书名。 一、《大学》作者 《大学》出于《礼记》,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据说是孔子弟子编撰,毁于秦火,后西汉河间献王得古本上之,刘向校定,戴德、戴圣两兄弟各有所删,是为《大戴记》《小戴记》。传至东汉,马融增为四十九篇,传于郑玄。《礼记》有四十九篇,自此为定本,而《大学》则其第四十二篇文献也。 关于《大学》的作者,素来认为是曾子,但究竟是谁,实难定论。初唐孔颖达为十三经注疏,提到《中庸》作于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孔伋,但并未说《大学》的作者是谁。故而,关于本书的作者,则有以下几种推测。 草原:静听松风语,且寻奥妙事。 文莱:北宋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遗书。据南宋卫湜《礼记集说》:“《大学》乃孔子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或问伊川先生曰:‘初学如何?’曰:‘初学入德之门,无如《大学》者。今之学者,赖有此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这句话在朱熹《四书集注》中,则曰:“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子之学传自程颐,故称其为子程子。“子”,在古代是敬称,用两个“子”,可见其对程颐的敬仰。但此处却称孔子为孔氏,颇为奇怪。《大学》为孔子遗书,也就是说此书为孔子所讲,该当有经的地位。 南宋朱子认为,此篇分经传,经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因为书中有“曾子曰”,可见此书必经曾子讲述,而由曾子弟子记录。朱子之学传自程颐,必不敢说程子所言为非,于是以《大学》首章为经,后面的则为传。所谓经,即是圣人所说;所谓传,即是弟子所述,以阐扬经者也。《大学》本无经传之分,有之,则自程朱始。自此以后,《大学》经传分离,几乎盖过了郑玄所传、孔颖达注疏的古本《大学》。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认为,《中庸》《大学》皆子思所作。顺治四年(1647年),蕅益大师《四书蕅益解》序曰:“子思先作《中庸》,《戴礼》列为第三十一,后作《大学》,《戴礼》列为第四十二,所以章首‘在明明德’,承前章‘予怀明德’而言。”《中庸》既然为子思作,而列为第三十一篇,篇末又有“予怀明德”,而第四十二篇《大学》开端即曰“在明明德”,又根据朱子的说法,此书为曾子之意,门人记之。曾子门人最大者为子思,故非子思不能传,由此而推定《大学》亦为子思作。 以上三说,实则皆为推论,并无实据。故明末吴应宾即付之阙文,不置可否。若言之成理,不必即为孔子遗书,亦当宗之;若言之无理,即便是孔子所言,又何足道!此书作者,不必一定要穿凿附会,但知此为孔门之教,曾子述之,子思传之,可也。 二、《大学》古本 《大学》自成书以来,都是作为《礼记》的一篇而存在,直至宋代,经程朱表彰而为“四书”之一,单篇流行,甚至取得与“五经”相当的地位。但程朱以为,《大学》有经传之分,既然有经有传,经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郑玄所传的古本,除“格物致知”无传外,其他条目皆有传,故朱子重新调整古本顺序,并杜撰了“格物致知补传”。为了配合经传分离,又将传中的“作新民”“苟日新”等,作为“亲民”之释,故宗程子之言,训“亲”为“新”,而改“亲民”为“新民”。自此以后,所流行的《大学》,即为朱子改过的版本。 而因朱子的地位在元明如日中天,自明以后,又立为官方教条,故学者多不敢质疑。但是朱子篡改《大学》,杜撰补传,终于还是引来学者陆陆续续的反抗,直至王阳明出,重新表彰古本,《大学》的本来面目才重见天日,至此方觉古本《大学》未必有阙文,亦未必是经传分离的。那么,“三纲八目”之说,也就并非《大学》的本怀。古本《大学》本身,实则自有其完整的立言系统。 因为如今市面上所见的文本,多还是以朱子的《四书集注》为主,在此有必要把古本的《大学》贴出来。山河讲习,亦以古本为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 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上为《大学》古本。从古本来看,从“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为第一章,是为总论。而后分释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故按照明代吴应宾的说法,古本的结构,乃是“一总五别”。曰:“总所以统别,别所以释总也。故明乎总,而别之纲可振;明乎别,而总之序可寻。”山河分章,亦从古本也。 三、《大学》书名 此书名为《大学》。何谓“大学”?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也就是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所言,三代学制,有小学、大学之分。八岁入小学,所学科目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岁入大学,所学科目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但通观《大学》,其立意甚大,恐非为十五岁初学者而立也。若按程颐所言,此乃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而初学即讲大学之道,要明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岂非揠苗助长? 那么,“大学”本意是什么呢? 郑玄以为,“大学”之“大”,当读作“太”。那么,大学即是太学,为古之教士之法也。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也就是说,太学之道,乃是为从政而博学也。 程朱则将大学与小学相对,以为大学乃是大人之学,也就是学为大人。何谓“大人”呢?《周易》的乾卦《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阳明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简单地说,大人是与天地合德、不失其赤子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那么,大学也就是成德之教,成就一真生命的学问。 吴应宾的说法则更为赅恰。吴子曰:“大学者,以大学也,能起作用之本体也;学其大也,能合本体之作用也。”也就是说,大学,乃是以大为学,学其大也。何谓“大”?吴子又曰:“一曲之学非大,全体之学为大;下达之学非大,上达之学为大;有为之学非大,无为之学为大;独成之学非大,兼成之学为大;尽人之学非大,尽物之学为大;承天之学非大,统天之学为大。”又曰:“大者,天命之性也;学者,修道之教也;学而能复其大,率性之道也。”吴子之释大学之名,可谓至矣,无以复加矣。 去年讲习《大乘起信论》,真谛三藏释大乘之大,即曰:“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大乘何以为大,即在体大、相大、用大也。由此观之,《大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故大学之大,一在明明德,二在亲民,三在止于至善也。明明德者,明其天命之性也,岂非体大耶?亲民者,明明德于天下也,岂非用大耶?止于至善者,至善不与世俗之善恶相对待,岂非相大耶? 建新:这个对照很漂亮。 文莱:大学之道,三步而圆,自利利他,立己达人,终至于无所为而为,不贪天功为己有,参赞天地之化育,此明明德,至于亲民,而止于至善也。 吾师王鸿生教授亦有三句教:“学以大其心,以心体其道,以道拓其行。”我改后一句为“以道践其形”。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又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所谓践形,即是诚于中,形于外,内圣而外王也。我将王师三句教又名之曰三真—真学问涵养、真生命成就、真事业。此大学之道欤?大学之道也!大学者,以大为学,而学适以大其心也,唯有大心,能担大事。若无大心,其所谓之事业,无非建基于沙滩上之琼楼玉宇,即便巍峨华丽,终不免灰飞烟灭也。 今日所言,为正式走进《大学》的准备。《大学》要义,则要和诸君于山河茶席一同揭示。 今日茶会至此,诸君有何体悟? 建新:践形就是变化气质了吧? 文莱:形即此身。践形者,即是从此身之大患中解脱出来,德润身,此身为德性所遍润,故浑身皆是德性也。变化气质者,践形之因也;践形者,变化气质之果也。 江月:最大的感觉就是十分期待读《大学》。“大学者,以大为学,学其大也。”以前对经典认识太浅薄,得抓紧补课了。 文莱:今日茶会结束,诸位早安。
目录
引言 第一讲 古本《大学》开胜场 第一篇 释文首 第二讲 三纲八目慎思量 第三讲 圆融三步先知止 第四讲 本末始终物事扬 第五讲 格物致知真血脉 第六讲 修身为本贯家邦 第七讲 大学知本谓知至 第二篇 释诚意 第八讲 悟后起修诚意彰 第九讲 体自独一须谨慎 第十讲 勿欺涵养必流光 第十一讲 澄清义理当经证 第十二讲 次第工夫看圣王 第十三讲 从此明德日日新 第十四讲 无诤息讼是吾乡 第三篇 释修身 第十五讲 此身有所心难正 第十六讲 心不在焉枷锁扛 第四篇 释齐家 第十七讲 身既不修有所偏 第十八讲 但能识病又何伤 第五篇 释治国 第十九讲 于国成教不出家 第二十讲 未有先学后嫁娘 第廿一讲 仁让戾贪机不远 第廿二讲 求人必自己躬藏 第廿三讲 回文经史意无尽 第六篇 释平天下 第廿四讲 天下家国本一章 第廿五讲 左右将心同此理 第廿六讲 慎德人土财用长 第廿七讲 聚财民散终何益 第廿八讲 善恶得失命不常 第廿九讲 忠信进贤其政举 第三十讲 分明义利到羲皇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