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珠江时间:1984—2024

珠江时间:1984—2024

  • 字数: 12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许培武,王璜生,于涛,胡群山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8017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15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许培武、王璜生、于涛、胡群山四位摄影人拍摄的珠江主题摄影作品,是一部跨越1984年至2024年四十年光影岁月的视觉史诗。本书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记录并诠释了珠江沿岸城市四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与发展脉络。从1980年代初的朴素风貌到21世纪的新都市景观,从传统渔村的宁静到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每一幅作品都是时代印记的见证者,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四位摄影师各自不同的视角与表达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视觉叙事体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珠江流域四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作者简介
许培武,《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 于涛,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家。 胡群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精彩导读
珠江,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很多人来讲,她总被称为“母亲河”,因为,她孕育着珠江流域 6 个省(区)的风物民情。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民风民俗,无不与这径流量全国第二、海拔落差2000多米的珠江水休戚相关;而最有意思的,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眼中的珠江,以及每一个人与珠江之间的故事。 我与珠江特别的故事始于1984年。那年,在经历种种挫折、失落、无奈,但也有些转机的时候,我和画友李毅,突发奇想,要骑自行车珠江溯源,美其名曰“为了寻找梦中的橄榄树”。于是,从珠江的出海口伶仃洋上溯到云贵高原的曲靖沾益马雄山北麓珠江源,翻高山,过谷底,走荒坡,宿野店,几乎每天都在蹬车、推车、挥汗,还有大口喘气。全程3300 多公里,我们骑行了79天。这一路最大的收获是路上的写生、写作和拍摄,我画了近100张水墨写生作品,写下了90000字左右的日记,以及拍摄了近1000张胶片。与珠江的这段特殊经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有着重要而恒久的意义。 其实,对于画画的人来讲,摄影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也是一种时髦的玩意儿,而当年骑行时穷当当的我们,能有这么多的胶卷,得益于汕头有公元胶片厂。那里有我们好多年轻的摄影朋友,他们能拿到检验剩余的胶卷样卷给我们去“试试”。就这样,在珠江溯源的一路上,从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龙舟竞渡,到西江上的奇峰叠翠、水上人家,到桂西黔南的入云盘山土路、笼烟高脚木楼,再到云贵高原上的河边驴马集市和集市上的亲切山民,等等,都令我激动不已地不断按下快门。 真没想到,这三四十年间,珠江发生着很多很多的变化,曾经“有”的,如今没有了;曾经的“无”,如今却有了,这种“有无相生”,真是一种有趣并可能引发我很多思考的历史现象。而我当年的那些珠江流域生态考察摄影记录,以及绘画和文字等,也便多多少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与时间的价值,它们从某种角度印证着珠江的历史时间。 因此,当这次这一题为“珠江时间”的摄影展览看中了我这批虽然是胶片拍摄(那个年代也只有胶片),但是相机、拍摄技术、冲洗技术等都很不专业的照片时,我很惊讶自己一下子跻身到摄影界的专业圈子里。回看这些照片,画面粗糙的颗粒、松动的对焦、任性的构图、随意的光影等,与那匆匆行旅中的手震,及那渐渐远去、模糊的时代黑白图像,似乎更呼应着那个年代,以及这次“时间中的珠江”这样的展览主题。 ——王璜生
目录
作为地方叙述的珠江摄影 / 顾铮 3 南沙,南沙 2002—2024 / 许培武 47 珠江·溯源 1984 / 王璜生 93 珠江·踏浪而歌 2011—2013 / 于涛 127 珠江源·盘江考 2013—2024 / 胡群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