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晚清传奇朋友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

晚清传奇朋友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

  • 字数: 409
  • 出版社: 天地
  • 作者: 马青尘//冯俊龙|
  • 商品条码: 978754558661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新解读晚清三杰的人生际遇、关系真相与生存博弈,再现风云激荡的晚清大变局 在风云激荡的晚清官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像永远开采不尽的神秘矿山,又像深不见底的滚滚江河,聚合了一个时代最剧烈的矛盾冲突,书写出一部天人交战的生存哲学。他们在风雨末世的纵横捭阖、人性博弈,他们在权力江湖的撕裂缠斗、合作奋争,既是一部曲径通幽的人心密码,又不乏静水深流的东方智慧。 本书绝非戏谑写史的水煮晚清,而是雅俗共赏的生活指南;既非盲翁演义的传统读史,而是鉴古知今的职场参考。在这个晚清传奇朋友圈中,无论是扶危定倾的肝胆相照、明月襟怀,还是权力斗争的步步惊心、机锋暗藏;无论是奏章密信的“点赞暗语”“私聊截屏”,还是政敌交锋的“语音对轰”“互踢出圈”,无不蕴含着一套“破局成事”的东方算法、玄妙哲理。 历史从未退场,只是换了头像。全书首次运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全新解读晚清三杰的心路历程,希望用古人智慧照亮今人,让读者在历史求索中寻找当代价值,从而在职场生存、人际管理、自我修行中获得一种海雨天风、明心见性的通透力量。
作者简介
马青尘,本名王龙,四川射洪人,知名军旅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山河命数》《远去的身影》,长篇军事题材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以及文艺评论集《壮丽的荒芜时代》等。作品在英国、日本、泰国、俄罗斯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译介和出版。曾获冰心散文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2020 年度中国好书”、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近年来担任《从胜利走向胜利》《军人的荣耀》《我们这十年》等多部大型纪录片和电视剧撰稿及主创。 冯俊龙,四川西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散文和文艺评论创作, 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以及《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党史博采》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曾获四川报纸副刊奖、四川散文奖等奖项。
精彩导读
山雨欲来风满楼 纵观曾左李一生之恩怨,1864年无疑是一个重大时间节点。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随着一声巨响,坚固厚实的江宁(今南京,又名金陵,太平天国时期称天京)城墙被轰塌十数丈,曾国荃率领的湘军终于攻进围困两年之久的天京城。喜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朝廷,没想到原本喜气洋洋等待受封赏的曾氏兄弟,等来的却是慈禧太后一番严词斥责: 据曾国藩奏:洪福(洪天贵福)积薪自焚,茫无实据,似已逃出伪宫……著(着)曾国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干?并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 曾国藩手捧圣旨倒抽了一口冷气,素以沉稳著称的他,额头上竟然冒出豆大汗珠。 对于曾左李三人来说,剿灭太平天国是他们一生恩怨的重大分水岭。作为专制王朝的股肱之臣,他们踏着太平军的尸骨加官晋爵,而围绕其中的功名利害,三人之间渐生嫌隙,加上朝廷猜度;三人关系更加复杂微妙。 其实随着最后攻占天京城的时机逼近,错综复杂的一场利益博弈早就在暗中酝酿。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曾国藩胞弟曾国荃攻克秣陵关,驻营雨花台,再次开始苦攻天京城。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两破江南大营,继而进军苏、杭,威胁到上海安全。清廷命曾国藩分兵护沪,但曾不愿放弃眼看到手的攻占天京首功,内心极不愿调兵上海。特别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更不愿意放弃擒拿“洪逆”、剿灭“叛贼”这千载难逢的盖世大功。 其时在曾幕中主持军机的李鸿章,是曾国藩一直着力培养的首席人才,假如趁此机会派他赴沪,既可应对朝廷催促,又可让其成就一番事业。李鸿章深思老师之意,知道此时上海虽然危机四伏,但火中取栗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即使自立门户不成,也是为老师分忧。于是李鸿章慨然答允赴上海救急。在曾国藩安排下,李鸿章马上开始淮军的招募与组建,迅速拉起一支队伍,雄心勃勃赶赴上海大展拳脚。曾国藩的这一提携很快见到效果:至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带领的淮军节节胜利,先后收复苏州、常州。此时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令实力大增的李鸿章率淮军参加会攻。其时,曾国荃已经苦战天京两年有余,夺取“首功”志在必得。 李鸿章反复思忖,老师曾国藩对自己恩同再造,若与曾国荃争功就是与曾氏兄弟反目,万不可取。然此地之功虽不可取,李却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这时左宗棠正督军浙江,李鸿章挥师南进,可以浙江“匪寇正盛”为由,“主动”帮左镇压太平军,这有了推挡朝廷催促其北上的借口。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惜违逆圣旨,以全恩师之功,不可谓不周全。然而,左季高那里恐怕不好交代。 果然,左宗棠署理闽浙总督,眼见李鸿章不遵圣旨去会攻天京,反倒来自己地盘上抢功,这不是明面上帮自己的忙,实际上是向曾氏兄弟示好?好你个姓李的,你敷衍朝廷也好,你取巧卖乖也罢,但不请自到我的地盘,岂不是明目张胆欺负我“今亮”徒有虚名?左宗棠越想越生气,一时恼恨交加,提起笔来,火速上奏朝廷,一针见血揭批李“越境掠功”。 这边左李从暗斗到公然反目,那边曾氏兄弟急如星火要攻破天京、擒杀太平天国首领。这是曾国荃这些年来憋足劲要做的头等大事。 两年前,大哥曾国藩要老九(曾国荃在家族排行第九)去流金淌银的上海建功立业,面对商贾巨富们白花花的银子,曾国荃丝毫不为所动。他一直牢记咸丰在世时曾经许下的重诺:谁斩杀了伪天王,就封谁为王。这可是光宗耀祖、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今,首功将成,王爵之位已非我莫属,李少荃(李鸿章字少荃)向南挺进浙江,得罪季高(左宗棠字季高),既是买我大哥曾国藩面子,也是在给我曾老九敲边鼓,再不得手,他真有可能扑上来,不客气地抢那顶金光闪闪的顶戴了。 心有灵犀的曾国荃,立即大张旗鼓召集手下干将,慷慨激昂举行誓师大会,振臂动员之余声音嘶哑,几欲泪下。万千言语只有一个目标:几年血战围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能否一举拿下天京城,兄弟们成败在此一举! 在江南大营两次被太平军攻破之后,清廷只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湘军身上。一举攻破天京城、擒拿洪秀全,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天字第一号功劳。左宗棠和他所向披靡的楚军何尝没有这一想法,但既然受曾大帅统领,也就没有擅自行事的道理;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淮军又是湘军分支,假如“篡夺”其功,不但不合乎情理道义,即使付诸实施恐怕也难以冲过“曾铁桶”的重重阻隔。 曾氏对连番血战后即将到手的“首功”,不肯轻易撒手;一腔怒火的左宗棠状告李鸿章“越境掠功”,朝廷只淡淡回一句“知道了”,装模作样表示理解宽慰;只有曾国藩暗地里对学生李鸿章的“善解人意”感念于心,加紧催促老九赶快进攻天京城。 但打仗是打“钱”,多围天京城一日,就要多花一天的钱。况且,战场情势瞬息万变,时间拖得越久,潜在的危险因素就越多。皇上和太后为了早点过上安稳日子,朝廷中枢为了防止再生事端,不断催促李鸿章前往天京助攻。 左宗棠负责围剿浙江境内的太平军,已不能插手天京之功,也就不再做任何奢想。这时,只要李鸿章遵旨领军赶赴天京,太平军肯定驰援去解天京之围,自己在浙江面临的压力自当缓解。结果这个“李滑头”跑到自己地盘抢功,让自己无辜背负“镇压太平军不力”的骂名,左氏气恨之余,从此与李鸿章结下梁子。 直到得知曾国荃挥军一鼓作气,终于快要攻取天京,朝廷又不断急催,面对怒气冲天的左氏,给老师打完“掩护”的李鸿章,这才不慌不忙领兵退出浙江,向北推进,假意要去援助湘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