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论世衡史:高氏荆南史稿(增订本)
字数: 300
出版社: 四川人民
作者: 曾育荣|
商品条码: 9787220140358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86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8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者曾育荣的一部史学专著,对五代十国时期荆南高氏政权做了深入的、开拓性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五代十国、对于荆州地区历史的认识。本书由引言、九章正文、结语、参考文献、两篇附录、后记构成。作者发现,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高氏荆南的研究仍较少关注,致使相应的学术成果不为多见。与此相应的是,该政权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等问题,依然有诸多未明之处。基于此,作者从有限的史料中进行合理推断,用多种手段还原史实,很好地完成了写作目标
作者简介
曾育荣,湖北鄂州人,历史学博士,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五代十国史、宋代史和中国史学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高氏荆南史稿》《五季宋初史论探》《宋代史论探》,合著《中国历史·五代史》《荆楚史学》。
精彩导读
第一节 荆南镇政区沿革 中唐以后,随着大唐国势的江河日下,为确保南方财赋的补 给,南路运输日益活跃,居于江、汉中游的江陵演变为转输南方上 供物资的中转站。为严控江陵,确保江汉漕道的通畅,以维系风雨 飘摇的大唐王朝,唐廷始有在江陵置镇、设南都之举。荆南镇①设 立之后,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唐廷掌控政治全局的核心区域之一。晚 唐以降,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荆南镇也倍受兵燹冲击,长期陷 于无休止的动荡之中,并逐渐演变为各路军阀轮番抢夺的地区。 一、中唐之前荆州政区沿革 荆南镇以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为治所,荆州为其 区域中心。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心,系古“九州”之一。其地在荆山与衡山之间,因境内有荆山而得名。《尚书 · 禹贡》云:“荆及 衡阳惟荆州。”《尔雅 ·释地》称:“汉南曰荆州。”《周礼 ·职 方》言: “正南曰荆州。” 春秋时期,楚国即定都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 县),谓之郢都。战国时,以鄢郢为南郡,设江陵县以为治所。 项羽改南郡为临江国,西汉初复为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为其一,南郡治所江陵 隶属荆州,辖区大约包括现在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 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东汉以汉寿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 为治所。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刘表徙治于襄阳(今湖北襄 阳市汉水南岸襄阳城)。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荆州,其后荆 州南北双立。 西晋武帝定荆州治所于南郡,又移治所于武昌(今湖北鄂 州市),复还于江陵。东晋荆州辖境、治所时有所变,桓温督 荆州时,自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徙理所于江陵县,并 开始营修城府,构筑江堤。其后,治所屡变,至孝武帝太元年间 (376—396)以后,治所始定于江陵县。南朝宋、齐之世,辖境包 括今湖南澧水以北,湖北大神农架、荆山以南,荆门市、监利县以 西和重庆万州市以东,开县、巫溪县以南地区。梁以后,辖境渐 小。梁元帝承圣三年(554),江北之地为西魏所有,遂立萧警为 梁王,都江陵县,荆州唯有沿江之地。陈置荆州于长江南面之公安 县(今湖北公安县西北),与梁所设荆州隔江相对,划江而治,荆 州再度两设。 隋废南荆州为公安镇,炀帝罢荆州为南郡,治江陵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荆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为江陵 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荆州。此一时期,荆州所辖地 域,大致包括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长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荆门、当 阳等地 。 荆州是东西水运和南北陆路的交叉点,吴、蜀舟船出入峡口 必在此停泊,自古以来即为兵家重地。其地“西接巴巫,东连云 梦”①,“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 吴、粤”②。特别是对于荆楚地区而言, 夫荆州者,全楚之中 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③,是控制长 江中游地区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即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 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④。东晋南朝因偏安江 左,荆州军事政治地位异常重要,所谓“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 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⑤。隋灭陈以前,江陵要害,国之南 门”⑥,对战争的胜负产生直接影响,嗣后将之作为与并、扬、益 比肩的四大总管之一⑦。唐代中叶以降,荆州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意 义再次得以凸显,荆南镇的设置即其表征。 二、中唐时期荆南镇的设置 荆南镇的设置,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安史之乱的爆发及其后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使得李唐王朝的国势 急转直下。北方战祸不止,以“河朔三镇”为首的北方节度使,大 多桀骜不驯,“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①;强藩自擅 一 方, “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 廷”②。唐廷为延续其统治,取得以江南为主的南方上供物资的支 持,已是势所必然。李唐血脉之所以能在后期延续100余年, “终 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③。唐朝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是否有效, 攸关国运兴衰。由于运河沿线已被强藩占据,江淮转运路绝,南路 遂成为东南诸道转输上供物资的唯一路途,这条联系南北的唯一纽 带,也是支撑大唐帝国的生命补给线。唐代肃、代、德三朝极为活 跃的南路,即指穿过秦岭,经汉、沔水系,沟通关中及江汉流域以 及整个东南地区经济联系的一条运路,由江汉水道与陆运的商山路 共 同 构 成 ④ 。 在由江、汉路与商山路组成的驿路中,居于江、汉枢纽位置 的江陵,是至为重要的关津之一。凭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和唐前期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江陵渐次演变为唐廷转运东南物资的 最大集散地, “是时淮、河阻兵,飞挽路绝,盐铁租赋,皆溯汉 而上”①,甚至一度出现“江、淮租赋山积”②的情形,并由此而 跃升为唐王朝的战略后方,其存亡对于唐廷安危具有直接影响。史 载: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襄州③军队发动叛乱,向“南袭破 江陵,汉、沔馈运阻绝,朝廷旰食”④,唐廷在击溃叛军、夺回江 陵之后,形势才转危为安。自此伊始,江陵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为 加强对江陵的控制,乾元三年(760),肃宗诏令以江陵为南都, 升荆州为江陵府,置荆南节度使,以前宰相吕讙为江陵尹、荆南节 度使。此举是唐廷继设置上都长安(治今陕西西安市)、东都洛阳 (治今河南洛阳市)、北都太原(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和 中都蒲州⑤之后,在南方地区首次设立陪都,旨在强调南都、江陵 府在南半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处东西南北之中的荆州,“右 控巴蜀,左联吴越;南通五岭,北走上都”⑥,已演变为唐廷掌控 全境政治局势的关键性区域。对于设置荆南镇的重要性,皇甫提曾 有如下概括:“荆山之南,府压上游,置尹视京、河,置使视扬、 益,同巴蜀、吴越之治。臻自上古,为天下敌,在今为咽腴之地,置荆南之治否,乃天下低昂也。”①是否设置荆南镇,竟然是天下 大势低昂与否的关结所在,可见确保江陵对于唐廷具有何等重要的 意义,荆州实际上已上升为影响唐廷政治全局的区域政治中心。 收起全部>>
目录
序 葛金芳 引 言/001 一、选题缘起/001 二、学术史回顾/007 三、史料之运用/012 第一章 高氏荆南立国之前的荆南镇/017 第一节 荆南镇政区沿革/017 第二节 唐末的荆南镇/027 第二章 高氏荆南的建立及传承/039 第一节 高季昌入主荆南与高氏荆南政权的创立/039 第二节 高从诲时期的高氏荆南/061 第三节 高氏后三主时期/072 第三章 高氏荆南的灭亡/085 第一节 宋初“假道荆南”之策/085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纳土/095 第三节 高氏荆南存续的历史条件剖析/102 第四章 高氏荆南的疆域/117 第一节 归州、峡州的改隶/117 第二节 夔州、忠州、万州、复州、郢州的相关问题/133 第三节 疆域沿革大势及行政地理/154 第五章 高氏荆南的政治与军事体制/170 第一节 藩镇体制与王国体制的并行/170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军事体制/200 第三节 高氏荆南的武将群体/216 第六章 高氏荆南的外交/229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外交主张/229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事大政策/248 第三节 高氏荆南的睦邻策略/269 第四节 高氏荆南与邻国的军事纷争/277 第七章 高氏荆南的经济/287 第一节 高氏荆南经济发展的基础/287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经济举措/307 第三节 高氏荆南经济发展的实绩/325 第八章 高氏荆南的文人群体/343 第一节 文人群体与高氏荆南国势/343 第二节 梁震/354 第三节 孙光宪/368 第四节 李载仁等文人/388 第九章 高氏荆南艺文辑考/400 第一节 经部艺文考/401 第二节 史部艺文考/402 第三节 子部艺文考/416 第四节 集部艺文考/430 结 语/443 参考文献/447 一、古籍/445 二、 今人著作/453 三、 今人论文/458 附录一/464 附录二/465 后 记/481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