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清300年

大清300年

  • 字数: 314
  • 出版社: 新世界
  • 作者: 宋安之|
  • 商品条码: 978751048120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清朝横跨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有着古代王朝辉煌一面,亦有着落后于世界、腐朽不堪的一面。它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了解了清朝,也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现代中国的起源。本书考证相关史料,以简洁流畅的文笔,从皇帝自身性格分析其统治风格,进而介绍清朝整个王朝运行的特点,阐述清朝崛起、辉煌与衰败的近300年历史。
作者简介
宋安之,自媒体作者,擅长明清史和民国史,全网图文阅读量过亿。擅长从人物个性入手分析和解读历史,深层次挖掘历史背后的社会运行逻辑。
精彩导读
王朝运转的底层逻辑 在清朝历史中,洪秀全可谓是独具一格的存在,他建立拜上帝教,搅动风云,仅仅用两年时间,便攻占南京,占据了清朝东南半壁江山。洪秀全派出一支北伐偏师,仅两万余人便打到天津近郊,使得咸丰帝都感叹要成为下一个崇祯帝。如果一开始没有选择定都南京,而是一鼓作气进行北伐,洪秀全大概率会消灭清朝,即使只是成就半壁江山的霸业,他也坚持了十四年的时间。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病死,南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才宣告失败。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清朝元气大伤,拉开了清朝灭亡的序幕。 洪秀全其实不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他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在长年抑郁之下,最终断了这个念想。洪秀全虽然读书不在行,却发展了众多信徒,最后干脆扯大旗造反,竟干出了一番大事业。随着事业越大,反而暴露出他能力的不足。在定都南京后,他便不思进取并且大兴土木,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领导集团内部问题重重,爆发了天京事变,结果二号人物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和东王秦日纲被处死,翼王石达开则被逼出走,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之后便一日不如一日,虽有李秀成和陈玉成两位新秀将领支撑大局,仍是过颓势难掩,最终失败。 最终打败太平天国的不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而是依靠地方团练而崛起的曾国藩的湘军。等于晚清时代清朝内部有两股民间力量在决定中国大地的走向,朝廷的军队反而沦落到辅助位置,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其背后也可以一窥王朝运转的底层逻辑。 洪秀全之所以可以崛起,本质上是清朝沿用历朝历代惯用的低成本统治之下的必然结果之一。所谓的低成本统治,首先要搞清楚专制王朝中大臣与皇帝的关系。在专制王朝中,衡量大臣是否成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是否清廉、是否有能力、是否爱民如子等,而是是否符合皇帝的好恶。如果可以讨得皇帝主子的开心和信任,那么即使是奸臣也可以成为被夸赞的忠臣。如果不讨皇帝开心,并且触犯了皇帝的忌讳,使其龙颜大怒,即使是爱民如子的忠臣,那也会成为奸臣。所谓忠奸之分,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皇帝的个人喜好,这种情况在清朝这样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更是普遍存在。 皇帝和大臣可以说是一种不平等的“互相依赖”关系,皇帝需要大臣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大臣则需要皇帝给予自己权势,只不过大臣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皇帝来引导向善或者向恶。皇帝如果圣明,那么上行下效,不论大臣愿意与否,恶的一面会被抑制,会表现善的一面。皇帝如果昏庸,自己都肆意妄为,或者说对大臣失去了真正的控制,那么大臣恶的一面就会释放,善的一面则被抑制。大臣 虽然面对皇帝畏畏缩缩,只能沦为被支配的地位,但大臣并非毫无思想的执行者,反而不少大臣不甘心做皇权的附庸,或者说不甘心被约束在框架中,因此他们一直等待机会,所以但凡王朝出现一位昏庸之主或是皇帝年老昏聩,便会出现各种问题。有野心的大臣也会趁此机会或是肆意妄为的贪腐,为自己谋取巨大的私人利益,或是一味迎合上意来获取更大的权力,然后造成更大的破坏,结果是君不正臣不贤,使局面恶化。在帝制家天下的模式下,注定不可能代代出圣主明君,因此只要昏庸乃至荒淫无度之主出现,意味着大臣们可以操作的空间增大,吏治便由此腐败起来。吏治腐败会形成官官相护之风,无形之中会腐蚀皇权并挑战皇帝的权威,更是会造成剥削百姓太甚,出现官逼民反之事。 对于官逼民反的情况,历代统治者都心知肚明,也清楚百姓被逼反的破坏力,因此有远见的统治者都会抑制吏治腐败的情况,尽量减轻百姓负担,以避免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事。诸如雍正帝通过火耗归公、给予官员养廉银等方式避免地方官员过度剥削百姓。乾隆帝则在其在位前期多次减免百姓赋税。 随着吏治越来越腐败,官员过度剥削百姓,此举无疑是在破坏统治的基础,这时候皇帝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面对官官相护的腐败局面无从下手,只能听之任之,任由百姓被剥削放任不管,认为维护皇权统治的大臣更重要,没必要因此掀起一场腥风血雨。道光帝便是如此,深知嘉庆末年各种弊端的他,继位之初便雄心壮志地想通过清查各省陋规作为突破口来整顿吏治,结果遭到大臣明确反对以后当了缩头乌龟,于是将整顿吏治的想法放弃。二是通过铁腕手段来整顿吏治,以此将腐败问题抑制住,避免无良官员对百姓剥削太狠,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一般来说,皇帝大多会选择第一种,选择妥协于官僚集团以换取官僚集团的支持,甚至还会鼓励贪腐行为。例如和珅是公认的巨贪,但对于乾隆帝来说他就是忠臣,所以乾隆帝只会奖励他保护他,绝不会拿他开刀,而这样的皇帝亲自认定的“忠臣”在历朝历代并不少见。至于弱势的百姓只能是被牺牲的一方,皇帝认为百姓掀不起什么风浪,不具有大的威胁性,对比官僚集团的反抗不值一提。结果长此以往,百姓被剥削得越来越狠,当剥削的程度过了百姓可以容忍的底线以后,暴乱的因素会充斥在底层的每个角落。这时候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或是因为天灾使得百姓更加没有活路,于是百姓便纷纷揭竿而起,或是有人振臂一呼,那么自然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像洪秀全就是这样崛起的,属于时势造英雄。 在王朝后期吏治腐败的环境中,洪秀全才可以崛起,如果在政治相对清明的王朝前期,他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而历朝历代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本质上就在于此,官僚集团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是皇帝深化统治的关键一部分,但吏治腐败又会使官僚集团成为破坏皇权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皇帝面对这种情况往往采取低成本的解决方式,那便是容忍官僚集团剥削百姓,以这种低成本的方式保证政权的运转,从而维持表面的繁荣。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治越来越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惜命,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从而使得百姓纷纷造反,结果就是要么像洪秀全这般极大动摇了清王朝统治,要么像李自成那般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谓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其实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像洪秀全只是一个落魄读书人,李自成不过一驿卒,当百姓都安居乐业时,他们的“恶”被抑制,甚至可以通过正规途径实现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能。当百姓都活不下去时,他们“恶”的一面被释放,趁着乱世趁势而起。 而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可以崛起,也是因为吏治腐败所导致。乾隆末年的吏治腐败,历经嘉庆和道光两朝已经形成全面的政治黑暗局面,军队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将领经常性被克扣军饷,底层军士则为了生计,或是聚众闹事发生哗变,或是挥刀斩向更弱者,他们通过剥削百姓来保证自身的生活质量。面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内部已是腐败至极的清军没有多少战斗力不说,还经常性讳败为胜。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收到军队的捷报越来越多,但是太平天国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军队已是烂到根里,所以咸丰帝只能像祖父嘉庆帝借助民间力量那般,大规模开放地方团练,想要借助新兴的民间力量来打败太平天国。 曾国藩能在诸多地方团练中脱颖而出,咸丰帝大规模开放地方团练的举措只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还有一大关键在于,他看透了吏治腐败的本质,清楚庞大的官僚机器已经烂到根里,想要真的有一番作为,就要跳出这个腐朽的官僚机器,要另起炉灶,并且坚决不能沾染其恶习。因此,曾国藩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身体力行地操练这支军队,行非常之法,做非常之事,最终自成一系,才得以打败 太平天国。 从洪秀全和曾国藩的崛起背后,可以看出古代王朝低成本统治运行下的弊端。王朝后期,吏治腐败到无以复加,官官相护到皇帝都可以蒙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整体改变,那无异于是与整个既得利益集团作对,即使是皇帝也需要有大智慧大勇气大毅力才可以做到。这种情况下进行内部改革还不如另起炉灶,因此能真正在王朝后期革除各种弊端,使得王朝再度强盛的中兴之主在中国历史上也寥寥无几。 很多人认为清朝皇权达到巅峰,各项制度也是历代中最为完善的,如果没有西方列强,清朝应该可以迈过大一统王朝统治三百年的大关,甚至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但清朝的制度再完善,也始终在专制王朝的框架中,并没有跳出专制王朝的范围,清朝是在走历代王朝的旧路,王朝发展到后期自然如同历代王朝一般爆发各种问题。清朝后期先后爆发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如同明朝的李自成起义一般,本质上都是由政治黑暗造成的。甚至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给清朝带来的冲击,使其内部团结,并且之后进行洋务运动,那么清朝都不一定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坚持近半个世纪之久。 可能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洪秀全就不会通过梁阿发得到《劝世良言》,也不会信仰基督教,更不会建立拜上帝教,那么便不会有太平天国运动。这种看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不是洪秀全接触了基督教要造反,而是洪秀全本就想造反,正好接触了基督教,因此将基督教教义修改以后,以此发展信徒来造反。只要洪秀全有造反的野心,即使他没有接触过基督教,也可以通过别的教义来发展信徒,也可以建立别的教。诸如可以建立拜大帝教,虚构或者“改造”一位大帝,来宣扬自己的信仰发展信徒,效果是相同的。而且如前文所说,洪秀全身为不得志的读书人,他之所以可以崛起,是因为当时百姓已经被剥削到极限,是乱世出枭雄,而不是枭雄造就乱世。在那样的乱世之下,没有洪秀全,也会有王秀全、李秀全、王秀全等站出来造反。
目录
第一章 祖制的革新与再造 最“幸运”的开国皇帝 八家分权 继承之路 最后的馈赠 真正的开国皇帝 脆弱的皇权 本可称高祖的清太宗 最大的赢家 明朝的崩溃 特殊的过渡人物 真正的皇权 蛇吞象 开创与谋逆 第二章 失败的改革 皇权复张 母子斗法 顺治遗诏 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 第三章 皇权的巅峰 卸磨杀驴 平定三藩之乱 励精图治 超越元、明 康熙帝的烦恼 八家分权最后的辉煌 满洲视角下的圣祖庙号 遗诏与篡位 为盛世奠基 独裁的最后一步 被“刺杀”的皇帝 在位短暂亦是一种幸运 盛世与武功 边疆政策 《四库全书》与考据学的兴起 “冷血的政治机器” 过继皇子的“小心机” 乾隆帝的无奈 第四章 覆辙重蹈 嘉庆帝的高光时刻 生不逢时的守成之君 庸碌的“中兴之主” 修陵乱象 咸丰帝vs崇祯帝 王朝运转的底层逻辑 回光返照,走向终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