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史学问津(精)/经纬度

史学问津(精)/经纬度

  • 字数: 324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作者: 包伟民|
  • 商品条码: 978721311017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名历史学家包伟民教授史学研究心得的总结,代表了他对历史学、宋史、微观史、地方史等研究领域的看法。全书针对历史学的学科内涵、历史学研究方法、如何结合经典传世文献利用地方档案开展研究、数字时代历史学如何发展,以及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出构建立足本土经验的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之路。
作者简介
包伟民,1956年生,浙江宁波人。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为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2021年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等方面。代表作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宋代城市研究》《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陆游的乡村世界》等,主持编纂《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五辑96册等大型文献图书,主编《唐宋历史评论》集刊
精彩导读
前 言 当年我刚入道时,也听信了一些流行的说法,譬如,以为史学这门学问蛮了不起,可以发现“规律”什么的。后来书读得多了,才明白史学其实并没那么大的本事。研究历史,无非是为了理解前人的生活。有所理解,也许可以让我们活得通透一些;不理解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妨碍大家“嗨皮”赚钱。 与此相应地,那就是怎样研究历史的事情了。起初也以为理论万能,学会了,就可以无往不利。可是,背了不少现成的语句,面对着一大堆历史资料,依然无从措手。 后来,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才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 怎样研究历史,说到底无非两件事,一是怎样找到合适的题目,另一则是怎样入手去讨论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怎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两件事情,老师们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怎样找到合适的史学研究题目,途径当然是多样的。当下比较流行的做法依然是现实社会生活有什么需求,就试图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这无非是将史学视为对策学的路数,我们不去谈论它。 还在当学生时,有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学术史与历史记载的交叉点,往往可以是一个新议题的起点。后来我慢慢领悟老师的这句话,才明白对于像史学这样积累相当丰厚的传统学科来说,这的确是发现问题的方便之门。凡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描述与存世的历史记载不相吻合之处,也就是所谓的“交叉点”,大概率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讨论。 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总是不断演进的,所以观察分析这种认识过程就十分重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梳理学术史。通过分析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具体展开过程,弄清楚人们关于这一领域史事的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化,相对应于存世历史资料的可能性,它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不管是其与历史资料不相吻合的交叉点,还是尚未展开讨论的某些遗留空间,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的地方,新的研究议题可能也就这样被发现了。通过梳理学术史来发现研究议题的路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能够推动我们摆脱饾饤獭祭的局限,从一个更为宽广的,也就是整个学术史的视野来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至于怎样着手去解决问题,更涉及了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去研究的层面。那就是大家常说的理论。 所谓理论,不过是人们通过研究具体问题,将所得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认识归纳起来——更为学理化的说法叫作抽象,形成的相对系统化的结论。这些结论对对具体历史问题的研究之中归纳得出的。试图逃避真正从事史学研究的辛劳,悬空八只脚地谈论所谓的“理论”,演绎出一些花哨的说法与概念,再去教别人怎样做研究,都不靠谱。 尤其是,真正好的方法,无不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讲明白,让大家都听得懂,完全没必要故作玄虚。 这就是我的史学问津心路。这本选集所收录的,主要就是近十几年来自己在这种心路之下,在学术史与研究方法两方面思考的一些文字。
目录
一、史学从业简述 生平学业…… 1 “目光向下” …… 9 冲融会通…… 18 二、历史学是什么 引言…… 30 什么是历史学…… 31 史学研究如何展开…… 37 大学历史专业学什么…… 43 结语…… 52 三、历史学“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历史学的思维方式…… 54 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 59 岳飞形象塑造给我们的提示…… 64 四、《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导言 史学的起源…… 72 史学的特性…… 76 史学的演进…… 82 五、数字人文及其对历史学的新挑战 检索资料…… 92 提出议题…… 99 统计分析…… 102 余论…… 105 六、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理论饥渴与汉学心态…… 108 西方汉学的主体性与其特点…… 113 走向实证与学术自信…… 117 结语…… 122 七、“唐宋变革论”:如何“走出”? 学术史视角…… 128 牵动性因素…… 134 多层面观察…… 138 余论…… 143 八、“大宋史”三题 概念内涵…… 146 争议回应…… 150 研究举例…… 153 九、“理论与方法”:近三十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学术史…… 162 “饥渴症” …… 167 “理论” …… 169 “范式” …… 171 “问题意识” …… 174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177 结语…… 180 十、近四十年辽宋夏金史研究学术回顾 时代背景…… 185 概况归纳…… 190 研究举例…… 196 推进展望…… 204 十一、走向深化:辽宋夏金史研究展望 研究推进及其动因…… 209 学术创新的可能性…… 211 几点建议…… 216 十二、新世纪南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渐成气象…… 221 转变原因…… 225 推进可能…… 229 十三、视角与史料:关于宋代研究中的“问题” 论题…… 240 史料…… 246 十四、努力构建以本土经验为基础的史学理论体系——从宋代“货币地租”问题的争论谈起 “货币地租”还是“钱租”或“折钱租” …… 253 意见与回应…… 258 批评的逻辑…… 263 十五、历史观察的思维特征——从宋代城市史说起 问题的提出…… 270 学术史的启迪…… 271 城市史的例证…… 275 结语——历史观察的思维特征…… 280 十六、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 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上) …… 284 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下) …… 290 研究方法与扩张推力…… 295 范式强化与概念纠葛…… 301 余论…… 313 十七、杂学谓博:江南市镇考察忆旧 主题选择…… 325 分析工具…… 327 田野经历…… 331 附录一:如何研究地方史? 为何要关注“地方”?何谓“地方政治”? …… 335 如何解决史料难题?重建地方生态有无可能? …… 341 区域个案研究如何避免重复?如何打通城乡? …… 348 地方史研究中“田野”的意义…… 354 如何整理运用“档案”才能更好认识地方? …… 360 “数字人文”:助力还是阻力? …… 363 结语…… 367 附录二:包伟民:我的“目光向下”是想体现基层民众对历史的贡献 必须要把基层民众对历史的贡献给体现出来…… 372 历史学要回归叙述…… 380 参考文献…… 38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