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人的称谓

古人的称谓

  • 字数: 18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袁庭栋|
  • 商品条码: 978710116896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古人的称谓》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各类称谓的含义与用法,内容涵盖亲属称谓、尊称、官称与地望称、讳称、谦称等日常用语,以及谥号、庙号、尊号与年号等典章制度,特别对帝王专属称谓、文人雅士的别号室名与诨号、古代妇女称谓等都有详尽解说。全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平易晓畅的语言,从多角度呈现古人称谓的丰富内涵,既具学术深度,又兼顾大众阅读需求,堪称研究性与普及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此次出版,精心编校,修订讹误,并新增四十余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袁庭栋,1940年生于四川绵竹,196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68年供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参与筹建巴蜀书社,现已退休。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张献忠传论》《话说四川》《巴蜀文化》《中国古代战争》《周易初阶》《古代职官漫话》《古人称谓漫谈》《中国吸烟史话》《巴蜀文化志》《成都街巷志》《天府的记忆》等。 曾与多家电视台合作制作过多种电视节目,是央视《天府的记忆》《最是一抹中国味》等节目的编剧或顾问。长期为公众举办各种文化讲座。近四年和三位志愿者组成团队制作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已上线近千集,有粉丝一百多万。
精彩导读
古代的地望称 地望称,是一种不直呼其名的尊称,就是以地名作为对人的称谓。其中又可以分为出生地、郡望、为官之地三种不同的来源,为了方便,笔者把这三种统称为“地望称”。 以某人的出生地的地名作为某人的称呼,这在古代比较常见,也比较好理解,我们先举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如下。 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他的诗集就叫《孟襄阳集》; 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人称柳河东,他的诗文集就叫《柳河东集》; 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他的诗文集就叫《曲江集》; 王安石是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他的诗文集就叫《王临川集》; 梅尧臣是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而人称梅宛陵,他的诗文集就叫《宛陵集》。 上述这些人物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如果遇到不太熟悉的,就令多数读者十分头痛了。 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是一部很重要的明代史籍,在卷七《阁部形迹》中有这样一段史料:“弘治初年,上用刘博野、徐宜兴、刘洛阳三相。时王三原亦初为吏部尚书,与洛阳同拜命,本相善也。未几,博野欲处言官,而三原救之,已微龃龉。最后刘文泰事起,邱琼山最晚入阁,阴为之主,孝宗眷注顿衰,三原因以见逐。至上末年,马钧阳以十二年本兵加少傅,改吏部,最称耆夙。洛阳公已为首揆,李长沙、谢余姚次之,三相咸负物望。而刘华容新入为本兵,戴浮梁亦起为台长,二人俱为上所重,而眷刘尤深。” 这段话提到了一批明孝宗年间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全部不称本名,全都以出生地相称:刘博野即刘吉,他是河北博野人;徐宜兴即徐溥,他是江苏宜兴人;刘洛阳即刘健,他是河南洛阳人;王三原即王恕,他是陕西三原人;邱琼山即丘濬,他是广东琼山人;李长沙即李东阳,他是湖南茶陵人,因茶陵属长沙府,故称李长沙;谢余姚即谢迁,他是浙江余姚人;马钧阳应作马钧州,当是原书笔误,即指马文升,他是河南钧州人;刘华容即刘大夏,他是湖南华容人;戴浮梁即戴珊,他是江西浮梁人。 上述这类记载,在明清文献中时时可见,会给我们读书带来很多麻烦。清末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康有为被称为康南海、翁同龢被称为翁常熟、李鸿章被称为李合肥、曾国藩被称为曾湘乡、张之洞被称为张南皮、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都是以其出生地的地名相称的。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就是巧妙地用了李鸿章与翁同龢的地望称的嵌名联。 明清时期以地望作为人名称呼的各种记载中,最令后人感到头痛的是有的文人在行文时,称古人之地望时不如上引《万历野获编》那样加上姓,写作“徐宜兴”“刘洛阳”之类,而是姓也不加,只写地名。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就往往如此,诸如书中的《历下笔谈》中的“平原于茂字少理会,会稽于密字欠工夫”;《跋荣郡王临快雪内景二帖》中的“华亭力排吴兴”“此诸城之所以或过华亭也”之类,不熟悉者读之真如坠雾中。原来包世臣在这些地方多是以出生地来作为一些书法家的称呼的:“会稽”指徐浩,“华亭”指董其昌,“吴兴”指赵孟頫,“诸城”指刘石庵(刘墉)。 古代以地名为人的称呼的第二种情况,是以郡望为称。 郡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社会风尚,本指某一地区(多指某郡)最有名望的豪门大族,时称“望族”,著名者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平原华氏、河东裴氏、河东卫氏、山阳郗氏、扶风苏氏、京兆杜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等。由于北方一般以某郡论某姓,故而某郡的望族又称为某郡的“郡望”“郡姓”;东南吴地又称为“吴姓”,东晋时由北方南迁者又称为“侨姓”。在“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八《九品中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郡望”成了十分重要的东西,如著名学者钱大昕所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二《郡望》)。 这种风尚,到了唐代仍有很大影响。唐初,“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陇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直到唐文宗时,这位当朝天子还在愤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旧唐书·杜兼传附杜中立传》) 所以当时不少人都很讲究如何去追溯、攀比、显示自己祖先的族望,以出生于望族为荣。如果自己的祖先并非望族,也要设法与同姓的望族联系起来,在谈自己的身世时,则故意不提自己的出生地,而称自己的郡望所在郡名。同样道理,在与对方交往时,为了表示敬意,为了使对方感到荣耀,也往往这样相称,“言王必琅邪,言李必陇西,言张必清河,言刘必彭城,言周必汝南,言顾必武陵,言朱必沛国,其所祖何人,迁徙何自,概置弗问”(《十驾斋养新录·郡望》)。如果要尊称对方,也就“不用其人所居之本贯,而惟以族姓著望,冠于题名”(章学诚《文史通义·繁称》);“李姓者称陇西公,杜曰京兆,王曰瑯邪,郑曰荥阳,以一姓之望而概众人”(何孟春《余冬序录》卷四十九)。 上述情况,就是我们今天已很难理解的“郡望”和以“郡望”相称的由来。以“郡望”相称,即以古人的郡望所在地的地名相称,是古人以地名相称的一个部分。例如杜甫,他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别人也以“杜陵”称他。又陆游《感旧》诗“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迹”;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九“诗至杜陵而圣,亦诗至杜陵而变”。可是,杜甫并不生于关中杜陵,而是生于河南巩县,之所以称他为“杜陵”,就因为从汉代开始,京兆杜陵的杜氏就是当地名门望族,晋代名将兼学者杜预正是杜陵人。直到唐代前期,杜氏与韦氏仍是京兆望族,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谣。杜甫是杜预的十三世孙,按郡望相称,所以就称他为“杜陵”。 又如韩愈,自称“昌黎韩氏”,旁人称他“韩昌黎”,他的诗文集由门人李汉编成后,也叫《昌黎先生集》。可是韩愈并不生于河北昌黎,而是生于河南河阳。昌黎的郡望正是韩氏,故而对韩愈也就以昌黎相称。再如苏轼,本是西蜀眉州人,可有时却自称“赵郡苏轼”(如《亡妻王氏墓志铭》),就因为赵郡是苏氏的郡望。 以郡望相称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河东狮吼”的典故。据洪迈《容斋三笔》卷三《陈季常》载:“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苏东坡在这里正是以“河东”代称柳氏,因为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所在。 以族望相称,唐代为多,宋代也有,以后就少见了。清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卷二二《族望》说:“唐人好称族望,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虽传志之文亦然。迄今考之,竟不知为何郡县人,殊可恨……至明乃无之。”他对唐代事分析得不错,但说“明乃无之”就太绝对了,只能说很少。如明人郑真本是鄞县人,其文集却叫《荥阳外史集》,因为荥阳正是郑氏郡望所在。清代著名学者毛奇龄本是萧山人,却自称西河毛氏,也是因为西河是毛氏的郡望所在。 古代以地名作为人的称呼的第三种情况,是对某些曾较长期在某地做地方官的人,以其为官之地的地名称之。我们仍以著名的文学家为例,如下: 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后人辑其诗文为《孔北海集》; 陆机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谢朓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所以他的诗集就叫《骆临海集》;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所以他的诗集就叫《岑嘉州诗集》; 刘长卿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的诗文集就叫《刘随州诗集》和《刘随州文集》; 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故既称韦江州,又称韦苏州,他的诗集既称《韦江州集》,又名《韦苏州集》;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这种称呼,死后可称,生前也可称,如南宋词人刘克庄有名篇《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这里的“陈真州子华”,真州是地名,陈子华官居真州知州,故而称为陈真州。 还要指出的是,这种称呼在宋代以后很少使用。
目录
导 言 一 “姓”与“氏” 二 “名”与“字” 三 自称与称人 四 亲属称谓 五 尊 称 六 官称与地望称 七 讳 称 八 谦 称 九 谥 号 十 庙号、尊号与年号 十一 帝王的专门称谓 十二 别号、室名与诨号 十三 古代妇女称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