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
字数: 259
出版社: 人民文学
作者: 蔡丹君|
商品条码: 9787020190690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02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5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看似“高冷”“深奥”的《红楼梦》其实并不 难读,关键在如何入门。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教 授、B站知名古典文学普及UP主蔡丹君老师写给《红 楼梦》初读者的“红楼阅读难题集锦”。着眼于整 本阅读《红楼梦》的指导要求,从主要人物、关键 情节、结构章法、写作手法、文化背景诸方面,精 解讲授《红楼梦》过程中读者提问最多的200余个问 题,引领初读《红楼梦》的读者读懂“草蛇灰线” 背后的红楼世界。
作者简介
蔡丹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著有《浮世本来多聚散:唐诗中的二十一种孤独》等。
精彩导读
第一编 情僧宝玉 贾宝玉在“复还本质”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关卡”? 《红楼梦》的故事主线之一,就是贾宝玉从陷入红尘到登上彼岸的过程,用书中的原话概括,是“复还本质”。这个结果并非一蹴而就,他先后经历了欲的消解、情的醒悟和色的看破三个阶段,方才“悬崖撒手”。 “复还本质”的第一阶段是对“欲”的消解。有学者认为,“玉”象征着“欲”,是“石”所代表的自然天性的反面。小说的前半段,宝玉尚未看清自己的情缘分定,经常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而且这时,他还受到欲的支配。但此后的故事发展中,欲望与死亡如影随形,给了宝玉很大的冲击。先是秦可卿之死,继而是秦钟之死,这对姐弟都死于“欲”。而宝玉此时也为“欲”所困,看了很多茗烟弄来的“淫书”,有些走火入魔,还对着黛玉说出《西厢记》里唐突的浑话。他对着宝钗雪白的胳膊浮想联翩,甚至生出“这个膀子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的欲念。这一阶段的宝玉对“欲”是沉迷的,这种沉迷一直持续到他亲自酿成的金钏儿之死。 金钏儿之死是宝玉消解“欲情”的转折点。“宝玉挨打”一回中,贾政对他动家法时,历数了几条罪状:不爱搭理贾雨村、不喜欢读书、参与放走琪官、淫辱母婢致死,前面几条他都不以为意,还说“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唯独金钏儿自杀,对他的冲击很大。金钏儿死后,他做了好几件事:一是让金钏儿妹妹玉钏儿亲尝莲叶羹,这是委婉的道歉;二是让晴雯送了几条丝帕给黛玉,这是对黛玉情感的交代;三是去井台祭拜金钏儿,这是对金钏儿本人直接的告慰。这件事也让宝玉醒悟:放任自己的“欲”是极其危险的,甚至会导致他人的死亡。 自此之后,他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做越轨的举动。人间常见的“皮肤滥淫”之事逐渐从他的世界里隐去了。相对应的,宝玉独特的“意淫”在此后则愈来愈强烈。“意淫”是干净纯粹的“爱美之心”,是对美的欣赏、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晴雯之死是宝玉最悲愤的事情。因为这时他才发现,即便是清白的男女关系,也会被“欲”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所毁灭。当他对源于“欲”的罪恶体会得越来越深时,自身原本的“欲情”也就逐渐消解了,随之生发出对生命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复还本质”的第二阶段是对“情”的醒悟。当宝玉听到黛玉的《葬花吟》时,他从黛玉的自伤自怜推想到了一众女子的流散,从而推知了一旦群芳流散、物是人非,作为精神寄托的大观园也将不复存在,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这个世界的空无。在这次感悟中,宝玉虽未彻底悟透,但已萌发了对人之存在、人之归处的模糊思考。后来,袭人、金钏儿、黛玉、宝钗、龄官、晴雯等许多人的遭遇也推动着宝玉的了悟。宝玉的天性是“爱博而心劳”的,他很博爱,想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心情。但他逐渐发现,在所有姐妹中,自己对黛玉情有独钟。至第三十六回“情悟梨香院”,习惯了被女子众星捧月的宝玉,第一次在龄官这里尝到了被人弃厌的滋味。他发现倨傲的龄官一心都在贾蔷身上,方才领悟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世上的女孩子并非都像黛玉、袭人那般全心爱他、给予他积极的回应。此番“悟情”,使他一改前番与袭人对话中希冀得到众人眼泪的夙愿,转而生出“各人得各人眼泪”的感慨。清人洪秋蕃《红楼梦抉隐》中如是说: 葬我之泪,只可属望于黛玉,不能兼望于袭人矣,故曰“不能全得”。贾蔷得龄官之泪,我得黛玉之泪,推而至于天下万世之人,各有专爱之心,即各有葬身之泪,故曰“各人得各人眼泪”。 这番 “悟情”之后,宝玉对年轻女子的感情开始萌发出界限意识,在后文的“平儿理妆”“香菱解裙”等情节中,他已没有要占有这些女孩子眼泪的想法,只是单纯地付出。面对这些命途多舛的女孩子,他的爱护更多是出于对她们身世的怜悯和处境的理解与同情。 宝玉“复还本质”的第三阶段是对“色”的看破。“色”与“空”相依,源自佛教中“色即是空”的概念,指的是一切可知可感的事物。大观园中的“色”,就是那些美丽的事物——宝玉是执迷于此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他爱吃胭脂。在大观园中,贾宝玉是最擅长“淘漉胭脂膏子”的,在太虚幻境里,他也吃过叫作“千红一窟”的茶,饮过名为“万艳同杯”的酒,闻到了被称为“群芳髓”的熏香——它们都是由各种仙花林叶烹成,名字都是谐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群芳碎”,这些事物都有象征意义,是花之精华积聚、提炼而成的。吃胭脂的象征意义,就是宝玉对女子命运的理解。 贾宝玉对女性命运的理解与同情也有一个渐进过程。最开始,他猴在鸳鸯脖子上,闻她头上的香油气,满口说着“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此时的他对女性之美有懵懂的欣赏,但对同时代女性的命运遭际尚一无所知。到后面为平儿理妆,他拿出自己制作的胭脂,说市面上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里作者写了一大篇宝玉的心理活动:他认识到,平儿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孤身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还遭荼毒,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不觉洒然泪下”。此时,宝玉已经能够站在年轻女子的立场,体察她们的悲苦和隐痛,担忧她们受侮辱、受损害、受压迫的处境。小说一再写到宝玉对很多女子的关怀和怜惜,也写到他的无能为力。尤其是晴雯之死,让他一再纪念和反思,但最终也只能发出“薄命与多情”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 贾宝玉“复还本质”的过程是与“以情悟道”息息相关的。“情”在贾宝玉了悟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是思想境界实现转化的触发点。这里的“情”不只是指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还包括对其他女子甚至世间万物的情。宝玉天生有一种“少女崇拜”,在大观园群芳之间,他给自己的设定是一棵看坟的老杨树。然而,随着这些女子命运的发展,他看到的是源源不断的凋零与伤害。他在大观园中见证着“色”的消亡,确如鲁迅所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第二编 “林下”黛玉 林黛玉为什么自称“草木之人”? “草木之人”可以说是林黛玉在《红楼梦》里的“基本人设”,既隐喻着她备受摧折的脆弱,也概括了其自身的生命追求。 “草木之人”的提法是黛玉自己说出来的。在第二十八回中,元春给贾府众人端午节赏礼,宝玉和宝钗礼物相同,宝玉怕黛玉不自在,特地命人将自己的赏赐拿去,任她挑选。对此,黛玉说道: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在这段话中,黛玉的本意是用“草木”将自己与宝钗进行对比,形容自己无依无靠、无所傍身,比不得宝钗金尊玉贵的地位。 “草木之人”的设定,呼应了《红楼梦》开篇的还泪神话。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草,她下世为人,是要报偿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之前我们说过神瑛侍者与顽石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草木和石头都是自然之物,玉是天地的精华,对草木有滋养作用。《荀子》中说:“玉在山而草木润。”它们象征着自然最为纯粹的本真。而金锁是人力所为,象征着红尘富贵。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也是拿金和草木做对比。 与金玉不同,草木不具备价值交换的功能,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草木也被视为与庙堂对立的意象,比如有一个象征民间的词叫“草野”,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唐代张九龄在《感遇》诗中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折”的意思是说将山中草木折下来进献给达人显贵。“草木之人”是不求功名显达的,也不会计较世俗意义上的得失,因为它们有着独立于世俗功利之外的价值标准,也就是它们的“本心”。所谓“本心”,就是人心未受功利污染的自然状态,在这个层面上,“草木”与“顽石”一样,都是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物。 当然,草木的本性也是柔弱的,必须有水和土壤才能存活,而且容易受风霜的摧折,不像石头,可以孤独地伫立在大荒山上。《楚辞》有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便是在说美人与草木这种美好而脆弱的本性。林黛玉常以花木自况,她会因花的零落而惋惜,为它们寻找一个干净的去处。《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也是作为“草木之人”的黛玉在人世间的切实感受。当黛玉哭泣的时候,书中的描写则是“花魂默默无情绪”。大观园中的女儿们虽然都参与饯祭花神、抽花签的活动,但从来没有哪个人如黛玉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完全与草木的枯荣联系起来。 知道了草木的这些特点,就能懂得为何小说要将林黛玉设定为“草木之人”了。这种设定一是为了呼应神话故事的前情;二是为了强调林黛玉身上的自然本性,她与世俗社会是对立的;三是用草木的敏感脆弱来象征黛玉生命的脆弱,她和草木一样,需要土壤和水,不可轻易迁移,却很早便成了孤儿,既无父母兄弟,又无本家扶持,漂泊无依,断根迁移来到贾府。 以前有人说,如果林黛玉也找一件金银宝物戴上,不也是金玉良缘吗?做出这种假设,就是没有理解“草木之人”的象征意义。林黛玉不仅不会这样想,而且对这些事情也是极为不屑的。书中多次写到薛宝钗人情练达的一面,她善于揣摩迎合老祖宗贾母的喜好,点热闹的戏、挑软甜的食物,并且告诉贾母这都是自己喜欢的,既不会让人难堪,也不会让人感到谄媚,但小说从没有写过黛玉的相关行为,其实这是一种不写之写,说明她不屑于这一套处世之道。 第八编 副册群芳 晴雯被撵出大观园是袭人告的密吗? 袭人和晴雯是怡红院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大丫鬟。袭人把宝玉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无论是宝玉本人还是王夫人,都早就把她当作未来的妾室相待;但若论宝玉的信任,袭人反而比不上晴雯,宝黛之间的一些秘密,往往是瞒着袭人,却交给晴雯代为传递的。晴雯死后,宝玉还为她写下一篇《芙蓉女儿诔》,寄予了自己深切的怀念。袭人与晴雯之间似乎也有许多矛盾纷争,她们的行事准则总是大相径庭。而且,袭人最受人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她似乎在王夫人面前告过密,人们因此怀疑袭人是致使晴雯被撵走、病死家中的“元凶”。甚至连宝玉也曾表现出对此事的疑心,反问过袭人:“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晴雯被撵,真的是因为袭人向王夫人告密吗?袭人确实值得被怀疑。因为在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向王夫人进言,透露过要注意宝玉在园中“男女之防”。此后她也有很多机会向王夫人汇报在怡红院中发生的一切。清末民初的评点家王伯沆认为,晴雯事上,袭、麝二人早已“不知下了许多烂药”。王夫人昏聩似为王善保家的所用,“实则为袭、麝所谗耳”。 袭人和晴雯之间也的确存在互相妒忌的问题。在书的前半部分,常有晴雯看不惯袭人的描写。在第二十回中,李嬷嬷输了钱,迁怒于袭人。宝玉点头叹道:“这又不知是那里的帐,只拣软的排揎。昨儿又不知是那个姑娘得罪了,上在他帐上。”一句未完,晴雯在旁说道:“谁又不疯了,得罪他作什么。便得罪了他,就有本事承认,不犯着带累别人!”在第五十二回中,晴雯因为偷镯子一事怒撵坠儿。宋嬷嬷提议“等花姑娘回来”再打发坠儿。晴雯说: 宝二爷今儿千叮咛万嘱咐的,什么“花姑娘”“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你只依我的话,快叫他家的人来领他出去。 宋嬷嬷心目中只知有花姑娘,晴雯却“早已看不上花姑娘矣,特势限之耳”。在第三十一回中,晴雯和宝玉拌嘴,听到袭人称自己和宝玉为“我们”,直接冷嘲热讽地表达不满,还骂袭人是西洋“哈巴儿”。她对袭人的不满向来是公开表达,毫无遮掩。 反观袭人,她对晴雯的态度在书的前半部分不曾直笔写出,这也与人物的性格有关;但在书的后半部分,晴雯被逐后的一段情节中可以看出端倪。在第七十七回中,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无限伤感,忽然想起此前阶下的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认为是埋下了晴雯之死的预兆,还将晴雯与孔子、诸葛亮、岳飞、杨贵妃、王昭君等古人联系起来,证明“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道理。袭人听完这一番话,只觉“可笑”“可叹”,说了一句: 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了。 虽然是劝慰宝玉的话,但后世点评家还是从中听出了问题。比如陈其泰认为,袭人“居常怨之、恨之、忌之、防之、畏之、憎之之情,则一齐发泄在其说晴雯的‘什么东西’四字中”。 回顾此前袭人的表现,确实也有一些类似的流露。在第六十二回中,晴雯听说芳官和宝玉一起吃了饭,说芳官是狐媚子,明天我们都走了,留下芳官一个人伺候就行了,还说“惟有我是第一个要去,又懒又笨,性子又不好,又没用”,这又是一句为后文埋下伏笔的谶语。而这时,袭人向晴雯说了一番话,醋意是很明显的: 我们都去了使得,你却去不得。……倘或那孔雀褂子再烧个窟窿,你去了谁可会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怎么我去了几天,你病的七死八活,一夜连命也不顾给他做了出来,这又是什么原故?你到底说话,别只佯憨,和我笑,也当不了什么。 这些话实际上是针对晴雯“勇补雀金裘”一事而发。袭人平日给晴雯分派活计,晴雯并不接受;而她不在之时,晴雯竟然“一夜连命也不顾”,替宝玉补好了针线。袭人这番话的潜台词是:平日里你不服从我的管理,待我不在,反倒在主人面前积极表现。言语间的不满是很明显的。由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袭人与晴雯之间的对话,俨然是“阴阳怪气”四个字的真实写照。 晴雯被逐的原因是被诽谤,说她狐媚惑主,勾引坏了宝玉。而实际上,晴雯在男女之大防方面,是最清白、最正直的那个。她的态度与袭人是背道而驰的:“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也瞒不过我去。”当宝玉提出想同她一起洗澡时,晴雯则说:“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所谓无瑕者方可疵人,敢当面拿这些风流韵事揭别人的短,说明晴雯和宝玉是没有这种事的。《红楼梦》中写到过晴雯与宝玉之间的接触,比如渥手、掖被、触痒等,皆是坦荡又亲密。因此有评论者认为,晴雯清白处亦是“袭人所以大忌晴雯处”。但若我们以人情常理推之,整个怡红院中,与宝玉有直接风月关系者,袭人首当其冲。按照明哲保身的逻辑来看,作为“当事人”,袭人似乎不敢直接以男女关系的罪名在王夫人面前诬陷晴雯,因为这样做很有可能会“引火烧身”。 因此,袭人与晴雯的关系恐怕只是作者的障眼法,对晴雯最为记恨的,是园中的一众婆子们。其中主要陷害她的是王善保家的,是她明明白白地在王夫人面前构陷晴雯。在晴雯被逐一事中,王熙凤也在有意无意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评价晴雯是丫头里生得最好的,“论举止言语,他(晴雯)原有些轻薄”。这个“原”字“下得可褒可贬”,在王夫人面前却足以致命。因为貌美和举止轻浮,正是王夫人最为忌讳的两点。凤姐这样说,相当于让晴雯做了她疏于管理大观园以至于闹出“绣春囊”事件的替罪羊。 晴雯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在第七十四回中,她一听到王夫人开口己像“病西施”,“天天作这轻狂样儿”,马上觉察到,自己被人暗算了。她的一番回应是很有急智的,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艺术,也体现出“嘴巧”的特点。她一开口就说自己是贾母的人,言下之意是希望王夫人即使动怒,也要顾及老太太的面子;并且强调自己只是个做针线的,竭力撇清和宝玉的关系。但是,这番言语却让已经对她有了定见的王夫人更加嫌恶,所以脂砚斋在这里的评语是“深罪聪明”,这四个字太深妙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不单所见远过袭、麝,更兼有貌而能贞,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她心底无私、干净磊落,命运里最无可奈何的事就是“屈风流”,被人构陷带坏了宝玉。晴雯以质美而遭谤,就像屈原、贾谊等古代士人因才能出众而遭到诽谤一样。在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中,晴雯与宝玉永绝,有段未说完的话: 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这句话只是她在表达恨意,并非认为没能和宝玉有私是一件憾事。评点家说,这些地方“处处写两人情深,却处处写两人清白”,宝玉之于晴雯有情无实,晴雯之于宝玉并无沾染,这就是所谓的“屈”了。 关于晴雯之死,清代评点家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晴雯死得抑郁气闷,是因为平素语言尖刻,常与人种恨结仇而不自知。而且在贾府这样的环境里,若不低调行事,容貌、性情都可置她于死地。论容貌,老婆子们说晴雯“仗着模样儿,目中无人”,论性情,晴雯平时又“浮躁多气”,往往是旁人上半句还没说完,她的下半句就顶上来了。她因为宝钗晚来而指桑骂槐,因为心情不好无端不给黛玉开门,对宝玉更是口无避忌。所以这种观点认为,晴雯在府内结怨尤深,祸机四伏,“宜其招祸独惨”以“自害”。 晴雯被逐乃至于屈死的原因在她的判词中也说得明白: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害死晴雯的直接原因,是她在大观园中积怨已久的人际关系。但往深层说,晴雯之死绝不仅仅是因为她与袭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是因为晴雯这样清白而赤诚的心灵,内心中对平等的追求、对性灵的自由抒发,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中是难以被接纳的。 第十编 “富贵闲人”贾母 为什么说贾母是《红楼梦》中情商最高的人? 在《红楼梦》中,贾母从一出场便是一位安富尊荣的贵族老太太。她自嘲是“老废物”,但似乎所有儿女都围着她、哄着她。细读贾母说过的话,可以发现这位“老祖宗”始终以高超的情商凝聚着家族中的各种势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调谐着大家庭的气氛。 贾母的情商是在常年的家族事务中培养起来的。贾母学问有限,若论诗书,比不上宝钗、黛玉、湘云等人,对家中女孩子读书的要求也只是“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但她出身名门,成长在家族鼎盛时期,自幼受长辈言传身教,又早早嫁入高门大族,从“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有了重孙子媳妇”,其间历经“连头带尾五十四年”,经过“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磨炼出了非常老练的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 从当家人位置退下来的贾母虽然年事已高,却仍是精明机警的,这最直观地体现在她的谈吐上。贾母非常有口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一些很难接的话,而且应对得机智、风趣,丝毫没有卖弄的痕迹。在第五十三回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尤氏为了尽孝道,诚心请贾母吃饭。但尤氏不太会说话,说出口的是: 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过去,果然我们就不及凤丫头不成? 这好像是在埋怨贾母偏心了。但贾母并没有生气,只是笑着说: 你这里供着祖宗,忙的什么似的,那里搁得住我闹。况且每年我不吃,你们也要送去的。不如还送了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再吃,岂不多吃些。 这段话先表达了对尤氏操持祭祀的体谅,然后解释说,自己不在此用饭,是怕让尤氏更添辛苦,又说自己已领会了她的孝心,送去的饭菜定会好好品尝,甚至还要“多吃些”。言语间既婉拒了主人的挽留,又对尤氏报以极大的体谅和尊重,一番话说得自然又体面。 平日调笑间,贾母也很擅长拿捏分寸,只打趣可以打趣的人,从不做“交浅言深”的事情。在第五十四回中的元宵节晚宴上,众人在贾母的主持下玩起“击鼓传花”的游戏,按照规则,输了的人要说一个笑话。贾母讲的笑话是:一家子有十个媳妇儿,九个媳妇都不如最小的那个心巧嘴乖。她们感到不服,要到阎王庙去问个究竟。结果遇到孙行者对她们说,小媳妇之所以嘴巧,是因为托生时喝了他撒下的一泡尿。这个笑话说得很贴心,给了李纨等木讷嘴笨的媳妇一个打趣的机会。因为素来只有凤姐伶牙俐齿,在众人面前出尽风头,妯娌间难免有暗自不服者,认为贾母偏心。凤姐作为贾母跟前的第一“捧哏”,听完还故意说:“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这时尤氏、娄氏、李纨等媳妇都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连薛姨妈都说笑话妙在“对景就发笑”。可见,贾母对儿孙辈妯娌之间暗藏的龃龉、众人的想法都心知肚明。她知深浅、懂分寸,在阖家团圆的温馨场合用一个笑话轻松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贾母的玩笑话也并非全是凑趣,其言语间也常隐藏着思想的锋芒。这与凤姐为了哄她开心而说的玩笑话不同。贾母的思想高度、格局立场都远超凤姐。以贾母对儿孙教育的态度为例,她宠爱宝玉,但面对外人的赞赏时却说: 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此前宝玉在见贾雨村时是非常没有礼数的,贾母心下了然。她明白,对子孙不能一味放纵,所以即便平时不直言指责,也会时常委婉敲打。 有贾母这样一位情商极高又分寸得宜的老太太做主心骨,贾府的整体氛围是和谐温暖的。贾母的隔代之爱几乎遍及所有可爱的年轻女孩,无论是自己的孙子孙女,还是像鸳鸯、袭人、晴雯这样的丫头,她都或多或少给予过关爱和指点,他们对贾母也孝敬、顺从、热爱、忠诚。 当然,贾母虽然总是以慈祥和善、体恤下人的面目出现,但她对封建等级制度是坚决维护的,心中对主仆身份之别有着一条明确的红线。在第五十四回中,恰逢元宵节看戏,她发现袭人不在宝玉身边服侍,只有麝月、秋纹并几个小丫头跟着,便严厉地说,袭人“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儿出来”。听说袭人“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立刻反驳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说完这些,才问起袭人的妈是什么时候去世,是否给了银子发送。从这些恩威并施的细节就能看出,贾母管家时期的贾府一定是等级分明、规矩森严的,暗合了贾敏曾告诉过黛玉“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的大家气象。 贾母还善于协调各种矛盾。贾家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她深知“大有大的难处”,能洞察上下人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妥善处理矛盾纷争。同族孙女喜姐儿和四姐儿进园子来玩,贾母先告诫家人不许小看她们,因为她深知“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与刘姥姥拉家常、说故事时,心态之平和、姿态之和缓,毫无倨傲之态,亦绝非伪装,而是大家礼数的自然流露。 在任用凤姐管家这件事上,也能体现出贾母过人的识人之明。作为大家族里辈分最高的人,她需要在选人、用人上做决断。这是一件有大学问的事情。大儿媳邢夫人贪财鄙吝,唯贾赦之命是从,如果将贾府交到她手中,早早就会被贾赦败光了根本;二儿媳王夫人也管过事,但并无足够的理家才干;大孙媳李纨性格安静,为人宽厚,丧夫之后不宜抛头露面。所以贾母敢放手让年纪轻轻的凤姐管理荣府,这并不是因为王熙凤伶牙俐齿、会哄自己开心,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考量的。 贾母看重王熙凤什么呢?是她在应对家务事上的洞察力和行动力,也就是不用多做指示就能把事情办好的能力。比如在第五十一、五十二回中,因冬天里天寒日短,凤姐提议在大观园中另设一间小厨房,免去姊妹们为了吃饭,从园中跑回府里的劳苦。贾母非常赞同这项提议,说自己早就有这样的心思,但怕说出来给办事的人添负担,让这些当家奶奶们觉得自己“只顾疼这些小孙子孙女儿们,就不体贴你们这当家人”。为了这件事,贾母专门在王夫人、薛姨妈和前来请安的邢夫人、尤氏等所有媳妇面前夸赞了王熙凤,说她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像凤姐这样考虑周到。 情商极高的贾母,被薛宝钗称为贾府中最“巧”的人。在第三十五回中,凤姐想趁宝玉挨打想喝“莲叶羹”的机会,拿官中的钱做人情,被贾母当场点破。这时宝钗便当着众人的面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这个“巧”字怎么理解呢?首先是会办事、做事考虑周到;其次是会说话。这两样都是王熙凤的“当家本领”,但贾母却要比凤姐更胜一筹。较之于凤姐,贾母的智慧在于她行事果决,但又不会过于显露锋芒,看似隐退幕后,但对头绪繁多的家族事务却能面面俱到,一眼看出其中的关窍,在人际关系的周旋中能全身而退。 这个“巧”字明显说到了贾母的心坎里。她当仁不让地承认:“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年近耄耋的“老祖宗”尚且保持如此“巧”劲,也让我们对贾母年轻时的风采有了很多遐想的空间。
目录
序言 共宴红楼最深处 ——叩开《红楼梦》的三重门 第一编 情僧宝玉 1.“顽石”和“神瑛侍者”到底哪个才是贾宝玉? 2.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一见钟情吗? 3.贾宝玉为何爱林黛玉却不爱薛宝钗? 4.脂批中评价贾宝玉“情不情”是什么意思? 5.警幻仙子说贾宝玉“意淫”,是指他心性淫乱吗? 6.贾宝玉的“叛逆”是没有担当的表现吗? 7.贾宝玉和甄宝玉,到底谁是真,谁是假? 8.贾宝玉为什么会从“富贵闲人”变成“情僧”? 9.贾宝玉在“复还本质”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关卡”? 10.如何理解贾宝玉弃世出家的人生选择? 第二编 “林下”黛玉 1.“神仙似的”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样? 2.“盐政千金”林黛玉究竟有多少钱,她的钱都到哪儿去了? 3.林黛玉为什么自称“草木之人”? 4.林黛玉是怎么成为“林怼怼”的? 5.林黛玉和贾宝玉开玩笑,为什么总是薛宝钗“躺枪”? 6.林黛玉后来为何与薛宝钗成了好朋友? 7.林黛玉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为什么会被称作“雅谑”? 8.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会写诗的人吗? 9.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10.林黛玉有理家的能力吗? 11.林黛玉为什么总是哭? 12.林黛玉是“恋爱脑”吗? 13.林黛玉得的是什么病? 14.“木石姻缘”是怎样走向破灭的? 15.林黛玉的人生真的终结于一个“婚礼掉包计”吗? 第三编 “高士”宝钗 1.薛宝钗为什么不喜欢脂粉打扮? 2.薛宝钗想进宫当皇妃吗? 3.“冷香丸”能治好薛宝钗的病吗? 4.薛宝钗爱贾宝玉吗? 5.一向温和的薛宝钗会因为什么事情发脾气? 6.薛宝钗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吗? 7.“宝钗百科”是怎么炼成的? 8.“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在写薛宝钗的野心吗? 9.宝钗是如何受到王夫人重用的? 10.“端水大师”薛宝钗如何应对大观园中的冲突? 11.薛、林二人明明性格相反,为什么有“钗黛合一”的说法? 第四编 神秘的秦可卿 1.秦可卿是否真的出身神秘又高贵? 2.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是什么关系? 3.秦可卿的房间布置有什么深意? 4.秦可卿为什么会成为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引路人? 5.秦可卿到底是怎么死的? 6.背负“淫”名的秦可卿,为何能托梦王熙凤,谈兴亡大格局? 7.最早去世的秦可卿,为何排在十二钗的最后一位? 8.书中透露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不是在批判这类女子? 第五编 “机关算尽”的凤姐 1.王熙凤是美女吗? 2.“假充男儿教养”的凤姐为什么不识字? 3.王熙凤的判词暗示了她怎样的结局? 4.王熙凤与贾琏之间有过真感情吗? 5.王熙凤与邢夫人的婆媳矛盾从何而来? 6.王熙凤的口才为什么成为她身败名裂的原因之一? 7.王熙凤的权力欲望是如何膨胀起来的? 8.凤姐放账是为了把贾府的家私搬到娘家去吗? 9.王熙凤究竟是善还是恶? 第六编 “原应叹息”话三春 1.迎春的悲剧源于她懦弱的性格吗? 2.探春为什么对生母赵姨娘如此冷漠? 3.“结社”为何是由探春提出? 4.探春理家是如何“兴利除宿弊”的? 5.抄检大观园为何让探春气愤至极? 6.惜春画大观园为什么感到为难? 第七编 “槛外人”妙玉 1.妙玉为何会从“幽居小姐”成为“出家女尼”? 2.妙玉自称“槛外人”是什么意思? 3.妙玉对宝玉抱有怎样的复杂感情? 4.面对妙玉的刻薄,黛玉为什么从不生气? 5.妙玉的结局真的是“走火入魔”吗? 6.妙玉名中带“玉”,她与宝玉、黛玉是同类人吗? 第八编 副册群芳谱 1.香菱是不祥之人吗,《红楼梦》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角色? 2.晴雯撕扇是因为太过骄纵吗? 3.晴雯被撵出大观园是袭人告的密吗? 4.贾政为什么说袭人的名字刁钻? 5.袭人对宝玉到底有怎样的感情? 6.为什么袭人与黛玉的生日安排在同一天? 7.为什么说“晴有林风,袭乃钗副”? 8.同时应对“贾琏之俗”和“凤姐之威”,平儿是怎么做到的? 9.尤三姐是“淫奔浪女”吗? 10.为什么贾宝玉会在“婚前调查”中给尤三姐致命一击? 11.芳官是怎么日渐“膨胀”的? 12.为什么说芳官是宝玉的“影子”? 13.作为“影子”的副钗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九编 “套中人”贾政 1.贾政真的是“假正经”吗? 2.贾政身边的清客真的“清”吗? 3.贾政真的受贾母偏爱吗? 4.贾政是一个“怕老婆”的丈夫吗? 5.贾政到底喜不喜欢贾宝玉? 6.贾政是一个拿女儿当政治筹码的无情父亲吗? 7.贾政的结局会是官复原职吗? 第十编 “富贵闲人”贾母 1.贾母是如何无声“炫富”的? 2.为什么说贾母是大观园中情商最高的人? 3.贾赦为什么会说贾母偏心? 4.贾母是看不出贾府的衰败还是故意装糊涂? 5.贾母是宝黛恋爱的支持者吗? 6.贾母为什么没有促成宝黛的婚事?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