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
字数: 251
出版社: 人民文学
作者: 蔡丹君|
商品条码: 9787020190904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94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5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看似“高冷”“深奥”的《红楼梦》其实并不 难读,关键在如何入门。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教 授、B站知名古典文学普及UP主蔡丹君老师写给《红 楼梦》初读者的“红楼阅读难题集锦”。着眼于整 本阅读《红楼梦》的指导要求,从主要人物、关键 情节、结构章法、写作手法、文化背景诸方面,精 解讲授《红楼梦》过程中读者提问最多的200余个问 题,引领初读《红楼梦》的读者读懂“草蛇灰线” 背后的红楼世界。《情节名场面》聚焦楔子、薛林 初入府、送宫花、秦可卿之死、扑蝶与与葬花、宝 玉挨打、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抄检大观园、《姽婳 词》与抄家等《红楼梦》中十大关键情节,对读者 提出的近百条问题做出精要解答,通过文本细读、 知人论世等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充 分理解红楼人物的复杂关系、行为逻辑和性格特质 ,读懂曹雪芹寄寓其中的种种隐喻。
作者简介
蔡丹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著有《浮世本来多聚散:唐诗中的二十一种孤独》等。
精彩导读
第一编 楔子的谜团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五个书名? 甲戌本开卷第一回中,提到了空空道人从抄录石上文字到全书问世之后的题名过程: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段叙述中竟然一口气开列出五个名字——《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将真实创作历程融入了小说虚拟的叙事之中。《石头记》的书名取自大荒山上顽石的自述;《情僧录》取自小说中虚拟的创作者——空空道人,这两个名字取自虚拟叙事。之后的《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则对应着曹雪芹实际的成书历程。 多数研究者认为,《红楼梦》并非曹雪芹从无到有的首次创作。在这部小说成形之前,他曾写过其他作品。其中最早的创作或为《风月宝鉴》,这有可能是曹雪芹青年时代创作的一部不太成熟的作品,也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个前身。脂评本的批语中透露了相关的信息。甲戌本第一回中有眉批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今本《红楼梦》的第十一回到第十三回、第六十三回到第六十九回,也就是秦可卿和尤二姐的故事,或许是根据《风月宝鉴》改写而来。从这些改写的部分来看,《风月宝鉴》的题材可能类似于《金瓶梅》,属于盛行一时的风月小说。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借“石兄”之口对这类风月小说进行过一番批判,说它们“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或许也有几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反思之意。 这部小说的第二个前身是《红楼梦传奇》。“传奇”是当时对戏曲文体的指称。这部传奇可能并未完稿,只填了曲子,没有用宾白连缀起情节。但这些曲子没有被浪费,而是成了“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的总纲,作为寓言被穿插进小说之中。除了第五回直接名为“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外,书中写到的很多支曲可能在这部《红楼梦传奇》中也有其原本的位置。比如《好了歌》是借甄士隐之口喻唱贾宝玉悬崖撒手、弃家为僧;宝黛相见之时,书中为他们一人写了一首曲子,也有可能是在戏曲中介绍人物时所唱;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在冯紫英宴席上作了一首《红豆曲》,从内容来推测,它有可能是戏曲中黛玉死后,宝玉怀念她时所唱的曲子。 这部小说的第三个前身是《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在构思出《红楼梦传奇》之后,发现这部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主线的传奇故事还不足以囊括他全部的创作思考。他认为,自己在前半生于闺阁之中结识的那些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她们虽然性情、才干各有不同,最终的命运竟都归于悲剧。于是,曹雪芹将笔锋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扩大为一代贵族女子的普遍悲剧,构思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故事。《红楼梦》第一回中自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到《金陵十二钗》成形为止,《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初稿已初具雏形。 但《金陵十二钗》并非我们今日所见的《红楼梦》。己卯本第三十八回中有夹批提到:“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有研究者据此解读,《红楼梦》之前或有一部题为《十二钗》的作品,但此书似乎并未完稿。甲戌本卷首提到:“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夹批中有云:“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也就是说,《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对应的是《红楼梦》曲中的十二钗,但远不能概括后来《红楼梦》书中出现的所有女子。 十二钗的命运不足以概括曹雪芹人生中的全部见闻。尤其是从贵族沦为平民之后,他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视野见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沉到人民当中的曹雪芹对此前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省思,对不同阶层中的人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理解与同情。因此,局限于闺阁生活的《金陵十二钗》远非曹雪芹写作的终点。他最终将这部小说扩大到描写整个封建社会从上至下所有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涉及正册、副册、又副册如此庞大的人物体系,以及许多来自市井、乡村,同样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人物。 曹雪芹用一生写就了这部伟大的小说,他最终定下的书名应当就是《石头记》。从贵族到平民,从“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他体验过各种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提高了认识、积累了学问、凝练了文章。这个时候的他,既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又积累了多次创作经验。他把自己比作“无才补天”的顽石,将自己的生活比作顽石幻形于人世的经历,将早期作品《风月宝鉴》《红楼梦传奇》《金陵十二钗》等作为创作素材,方才写就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 因此,《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也可看作曹雪芹思想的蜕变过程。这部小说采用多主题的复调模式,线索繁复、人物关系复杂,宛如一首宏大的交响曲。这样一部长篇巨著并非一朝写就,而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才呈现出如今的样貌。也正因如此,《红楼梦》中留下了一些没有完全融合的情节,比如秦可卿的故事写得烟云模糊,而她或许本是《风月宝鉴》中的人物。因此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可以注意那些似断实连的节点,去探寻这部小说生成过程中留下的谜团。 通过对《红楼梦》多个书名的辨析,我们也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法:通过书名来了解一部小说的生成方式。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经典名著。如果一部经典作品有着不同的书名,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不同书名去探究小说的创作、传播、接受过程。比如《西游记》写的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这本是唐初的一段史实,《旧唐书》《唐高僧传》等史传中都有记载。玄奘将他在此行途中的见闻写成了一本《大唐西域记》,书中并没有介绍西行的路途有多艰险,强调的是对“西域”风土人情的记录。后来玄奘的弟子将他的事迹写成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重在赞颂三藏法师的求法之心何等虔诚。至宋元时期,在民间说经讲唱人的翻述之下,出现了一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这部面向普罗大众的作品中,故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神通广大、擅长幻化的“猴行者”。到了元杂剧盛行的时代,出现了很多以“西游记”为题的戏剧本子,将师徒四人曲折神异的“西游”故事搬上了舞台。有了这些前期的素材积累和故事变化,到了明代中叶,我们今天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才终于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一部小说的书名很可能隐藏着它的创作过程、主题演变和接受过程。 《红楼梦》一书包含了几层故事主旨? 在上一问中我们讲到,可以借由书名流变来了解一本书的创作过程、主题演变和接受过程。事实上,书名也能反映作品的思想意蕴。《红楼梦》的五个“曾用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提示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红楼梦》的主旨。 《石头记》设定了一个石头下凡的大框架,为小说勾连出神话传奇的故事背景;《情僧录》包含着“自色悟空”的佛教思想,提示我们关注书中寄寓的理性与哲思;《风月宝鉴》点出沉溺风月是家族衰落的根由,突出了小说的世情色彩与现实意味;《金陵十二钗》突出的是女性的悲歌与赞歌,提示我们以女性小说的角度来理解这部作品;《红楼梦》的书名则总而括之,突出“南柯一梦”的繁华与荒凉色彩,具有强烈的兴亡演替寓意。这五个书名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丰富、多元思想意蕴的关键。 《石头记》书名强调石头下凡历劫的叙事框架,突出小说的神异传奇色彩。在开卷第一回中,作者说这部小说的由来是: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也就是说,《石头记》与“通灵宝玉”入凡历劫的神话前情紧密相连,将有关现实的种种描述都附上一层梦幻传奇的色彩,从而达到模糊真事、无朝代地点可考的目的。 楔子中交代了《石头记》书名的来历:青埂峰上无材补天的石头遇到一僧一道,听他们谈到红尘中的富贵繁华,便一心想要“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它苦求再四,被夹带在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公案中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当它回到青埂峰,变回石头原形时,身上已写满字迹,记录了在人间的经历。后来又经过不少岁月,被偶然路过的空空道人抄录,才有了这篇《石头记》。在这段叙述中,作者没有写到石头在人间经历了什么,只交代了本书的叙事视角——整部小说的亲历者与记录者是这块顽石。 取名《石头记》意在强调小说的虚幻色彩、虚构属性。在曹雪芹的设定中,这个故事具有三层虚幻的外壳:第一层是故事架构之虚幻,以女娲补天、石头下凡引出人间故事。第二层是叙事主体之虚幻,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不过是石头幻化的幻象。第三层是主旨之虚幻,这块“假宝玉”终究不能让家族振兴,基于这种误判的“金玉良缘”也会幻灭。正如那一僧一道提醒石头:“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从这个角度看待《石头记》这个书名,便能理解卷首所说的“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石头记》书名伏下了全书“自色悟空”的悲剧主题。 《情僧录》是神话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过渡,具有强烈的宗教隐喻。这个名字既能令人联想到空空道人所在的仙凡之间的世界,也隐喻着顽石落在贾宝玉身上,在人间以情悟道的历程。空空道人是这篇石上文字的抄录者,也是这篇文字的第一位读者,他通过阅读石头的经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成为“情僧”。此处寄寓着一重隐含宗教色彩的题旨:世人或像贾宝玉一样经历盛衰荣辱、世态炎凉,或像空空道人一样通过阅读小说领会其中真意,才能勘破迷障、了悟解脱。 《风月宝鉴》的书名寄寓着作品对世情风月的省鉴和反思。书中与风月有关的笔墨,如贾珍与秦可卿,薛蟠与香怜、玉爱,秦钟与智能儿,凤姐与贾蓉、贾瑞,贾珍、贾琏与尤氏姐妹,贾琏与鲍二家的……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大观园外,与大观园干净清洁的女儿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部分情节或有借鉴曹雪芹早年创作的《风月宝鉴》,而被嵌入《红楼梦》家族兴亡的大格局之中,成为“家事消亡首罪宁”的具象呈现。这种“嫁接”和“移植”,隐含着曹雪芹对家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金陵十二钗》则对应着大观园内的女儿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同样存在明清小说中的传统母题——“情理之辩”。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隐喻着封建贵族女性的两种人生范式——理性精神的规训和才情性灵的高扬。薛宝钗是被礼教规训出的标准“淑女”,一言一行处处体现着“理”对女性的规训与要求。在她心目中,“情”必须让位于“理”。而林黛玉则相反,她终生与诗书为伴,因情而生,为情而死,以“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决绝对抗礼教和世俗对女子的规训。黛玉身上有《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杜丽娘的影子。钗黛二人及她们身后的副钗、又副钗,代表着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两种审美理想——“闺门之秀”与“林下之风”,也隐喻着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道路与价值选择。 《红楼梦》的书名则令读者联想起第五回中贾宝玉的幻境一梦。他在梦中看到了十二钗判词,听到了隐喻着十二钗未来结局的命运判曲,却仍未悟出曲词内容写的是自家事。在梦中,他被可卿教授云雨之事,春梦却忽然化作噩梦,陷入迷津。太虚幻境的梦境隐喻借鉴了“黄粱一梦”的文学传统,这种故事在唐传奇、元明戏曲中比较流行,如唐传奇中有沈既济的《枕中记》、张的《游仙窟》,元明戏曲中有《南柯梦》等,讲的都是梦中繁华终为虚幻的道理。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重要的构成部分,但这条线索只是整部书的一部分。从开卷第一回至第十七回,基本上都没有提到宝黛爱情,写到两人相处的场景,只有第三回“宝黛初见”、第七回“送宫花”、第八回“金玉相逢”和第十七回“黛玉误剪香囊”。而通过书中判词、诗文及评点的暗示,可以推测出黛玉在全书结束前便夭逝,在她死后还发生了一系列事情,种种情节设定都远远超出了宝黛爱情的题旨。《红楼梦》塑造这两个人物,绝不是才子佳人小说中围着爱情打转的角色。小说赋予了他们各自独立的人物成长线,表现他们对人生、对命运逐步深入的思考过程。 从小说架构上看,《红楼梦》至少包含着三个层次的悲剧:一是仕宦阶层个体出路的悲剧,以贾宝玉在爱情和人生道路上与世不容、四顾无路为代表;二是女性群体的普遍悲剧,以“金陵十二钗”等所有女性在封建礼教制度压抑下葬送美好人生为代表;三是封建贵族阶层坐吃山空、后继无人的历史悲剧,以贾府的败落和衰亡为代表。像贾府这样的封建贵族阶级为了“冠带家私”相互倾轧、争夺乃至陷害,从内部开始崩塌瓦解的命运,也预示着整个封建制度摇摇欲坠、分崩离析的历史悲剧。 清人张新之曾有云:“《石头记》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书写和思考是全面的,书中不仅有一个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女儿世界,还影影绰绰地藏着历史传奇、市井传奇、神仙故事、宗教哲思的面影。 第五编 扑蝶和葬花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为什么都发生在芒种节? 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是展现钗、黛性格特质的关键情节,这两段情节均发生在第二十七回。这一回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书中的芒种节脱胎于历史上的花朝节,原本象征着百花生日,作者通过时间的改动和民俗的平移,将这个节日与花神退位结合起来,不仅为扑蝶、葬花铺设出优美的暮春背景,还埋下了告别群芳的伏笔。 在书中,芒种节的主要活动是“祭饯花神”。这一天,大观园中诸艳毕至,举行群芳荟萃的饯花会,闺中女儿们早早梳洗完毕,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用彩线系在园中的树木花枝之上,作为饯别花神的礼物。 书中描写的芒种节民俗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历来评点者和研究者对此众说纷纭,连脂砚斋也未曾听过,只说“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意思是不论书中饯花日的习俗是否符合准则,只为取芒种节饯别群芳的情趣与韵致。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饯花神、扑蝶、葬花的确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只不过这些活动是在另一个节日——花朝节举行的。曹雪芹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将江南花朝节的民俗活动“移植”到了芒种节这一天。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都与花朝节有着潜在的关联。宋代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中有云:“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日正是二月十二日,曹雪芹有意将黛玉作为群芳花神来塑造。 花朝节又名“花神节”“女儿节”,在江南一带亦称“花神生日”,是闺中女子向花神祈福的节日。这个节日初萌于唐代,宋时始盛,至明代则固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一直延续至清代。但此时的北京鲜花尚未盛放,甚至常有倒春寒和春雪降临,因此人们便用彩绸制成的彩花、各种彩笺与红绳妆点树木。《清稗类钞》中曾记载,慈禧太后在花朝节来到颐和园中,亲自在牡丹花树上挂上黄、红二色的绸缎。宫中女性也会盛装打扮,一时之间满园五光十色,宛如穿花蛱蝶一般。在这一天还有戏剧表演,伶人们穿上各色衣裳,排演花神庆寿的场景。这些场景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芒种节颇有相似之处。 曹雪芹为何将花朝节的民俗活动“移植”到虚构的芒种节呢?现实中的花朝节是在春日刚刚降临的二月,而将祭祀花神的民俗移到暮春四月之后,节日的氛围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迎接花神降临变为向花神饯别。按照书中的说法,芒种节后便是夏日,“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因此要向它们饯行。脂砚斋称此为:“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 首先,从情节合理性的角度看,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时节已近仲夏,马上要进入全年最热的季节。也正是在春夏之交、暖热相济的时节,薛宝钗扑蝶扑到“香汗淋漓”的举动才显得合情合理。此日过后,百花凋零,这一天也应是黛玉一年中最后一次葬花。 其次,从情节寓意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带有双关隐喻。花朝节是百花初绽的日子,设立此节是为赏红、迎春;而芒种节则处在百花盛放的尾声,其意义在于饯花、送春。曹雪芹利用民俗节日的融合与错位,为象征大观园女儿旺盛生命力的赏花活动设置了一个颇有末日意味的时间节点,使得这一段情节隐隐带有盛极而衰的意味。在这样一个百花将尽的日子里,宝钗、黛玉在不同的空间中,分别完成了一次象征着群芳悲剧命运的隐喻活动。 黛玉葬花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同调;宝钗扑蝶与“庄周梦蝶”同质。花朵灿烂一时,转瞬而逝,归于泥土,由象征着“花神”的黛玉亲手送别。宝钗扑蝶难得地释放女儿的烂漫天性,最终却是一场徒劳,对应着“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启示。 《红楼梦》中有着自成体系的隐喻系统。《红楼梦·引子》歌曰“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可谓是一句总括,宝钗(金)、黛玉(玉)便是所悼、所怀全部女子的典型代表。黛玉埋葬的是落花象征的“红”;宝钗追逐未果的是蝴蝶象征的“梦”。“红”意味着“色”,也就是那些繁华、富贵或者充斥在世界中的一切有形之物;“梦”关联着“空”,是体验过繁华后放下心中的执念。两组情节呼应着“色”与“空”的交相参照,这正是《红楼梦》重要的主题。在后文中,小说还会再写到这个充满“色即是空”意味的芒种节场景给宝玉带来怎样的心灵震撼,我们放到本编第八个问题中再谈。 总之,“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在芒种节同时进行,不仅仅是人物、情节的对举,更体现着两段情节在内质上的统一——也即对繁华谢幕、色即是空的预告。 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第二十七回写完宝钗扑蝶后,作者的笔锋马上转向了黛玉,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另一段经典情节——黛玉葬花。准确地说,黛玉葬花并非偶一为之,在整个春天,她不止一次为落花送葬。 《红楼梦》中明确写到过两次葬花活动: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正被黛玉撞见。此时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正因吹落满襟的桃花无处安放,提议“扫起来,撂到那水里”。黛玉却说: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可见她已不是第一次葬花,而是在春天里默默收葬过无数“艳骨”了。 第二十三回的重头戏是宝黛阅《西厢》,葬花只作为这段情节发生的“前情”和“引线”,并未展开叙述。这段“引线”也为不久之后“飞燕泣残红”的重头戏埋下了伏笔。 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黛玉在这个春天进行的最后一次葬花活动。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这一次葬花活动呢?一方面,这个春天对黛玉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她在大观园中度过的第一个春天。另一方面,在此时收葬春天,也是她对这一阶段生命之思的一次总结。 在这一问中,我们重点分析黛玉葬花的“前因”。让我们将日历回溯到红楼女儿们搬入大观园的第一个春天,看看这个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二月二十二日,宝玉和众姊妹搬进大观园,这时园中已是“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到了“三月中浣”,三月十一日,黛玉第一次葬花。也是在这一天,黛玉第一次从宝玉处读到了《西厢记》。六天后,宝玉被贾环烫伤了脸。之后宝玉和凤姐“姊弟逢五鬼”,一僧一道说“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到四月下旬,有学者精确推算出,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晚上,因为晴雯偷懒,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偏巧她在门外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生出误会,心中大为悲戚,于是才有了次日这场葬花。 在第二十八回开头,作者这样解释黛玉葬花的原因: 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这段叙述概括了黛玉葬花前的三重心绪:第一重是直接原因,疑心宝玉故意不开门、疏远了自己,但也仅仅是“疑”而已;第二重是“伤春愁思”,于暮春之际、“饯花”时节,见百花零落而触景生情;第三重是“感花伤己”,由伤春而引发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促成了充满命运隐喻和生命哲思的名作《葬花吟》诞生。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表面上看,触发这次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前一晚的“闭门羹”事件,但实际上,葬花源于黛玉对人生和生命的自省。从进贾府到葬花前,黛玉走过了一段曲折的成长历程。在少年阶段,她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丧母、别父、只身北上,寄居于从未谋面的外祖母家,重新适应一个规矩森严的大家族的生活。对这位敏感的少女来说,每一件都是足可改变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当她终于在贾府安定下来,与宝玉情感日笃之时,忽而又来了一位薛宝钗,她感受到自己与宝玉的关系之间横亘着太多无法笃定的成分,开始患得患失起来。在这一阶段,她内心充满着易受惊恐的敏感,尚不清楚自己因宝玉而患得患失的“小性儿”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就在黛玉心中的情感无可名状、无处排遣之时,《西厢记》《牡丹亭》进入了她的阅读视野。可以说,戏词曲文是宝黛二人终生情志的“启蒙读物”。在第二十二回中,宝玉从《寄生草》的曲文中接触到了“自色悟空”的佛理哲思;在紧接着的第二十三回中,黛玉就从《西厢记》《牡丹亭》的戏词曲文中,领悟到了情感的炙热、青春的短暂与人生的虚无。这里还有一处颇值得玩味的细节:在第二十二回中,凤姐、湘云等人打趣说戏子龄官的扮相与黛玉相似;到了接下来的第二十三回,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黛玉“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此时,春光明媚、落红成阵,周遭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氛围,情感淋漓的戏文,让这个本就早慧的少女与戏中人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此时,谁说黛玉不是戏中人呢? 阅读《西厢记》是宝黛共同的情感体验,而独听《牡丹亭》戏文则让黛玉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的空间。看完《西厢记》,宝玉拿“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打趣两人之间的关系,黛玉轻嗔薄怒,旋即冰释前嫌,小儿女被戏文情节触动而萌生的微妙情愫尽在不言之中。随后宝玉被袭人唤走,黛玉独自走在梨香院外,听到院中的十二个小戏子正在排演《牡丹亭》。戏文唱词遥遥传入耳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八个字,引发了她的无限遐思。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宝玉的特殊感情。而眼前的春景又令她惊觉,爱情与生命都像“流水”与“落花”一样,美好却稍纵即逝。此情此景恰是她心中情思和生命感悟的具象化呈现,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让她“心痛神痴”。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宝黛关系的一次“大转折”“大关键”,引发了二人对这段情感关系的“内省”。在接下来的情节中,黛玉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心意,贾府众人对二人的真情流露亦有所察觉。在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很直接地拿她和宝玉的关系打趣:“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紧接着,宝玉从“魇魔法”中苏醒过来,林黛玉闻讯后,情不自禁地“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一向“不干事己不张口”的宝钗都忍不住笑着打趣说,如来佛比人还忙,“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 细究这一阶段黛玉的微妙心理:一方面,她刚刚认清自己对宝玉的感情,这份心意尚未得到对方确认,自然时刻担忧希望落空。而就在这最朦胧、最微妙的时刻,黛玉被晴雯的一句无心之言挡在了怡红院外,又恰巧看到宝钗和宝玉说笑着走出来,不由“气怔在门外”。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人在情感失落时容易产生自伤情绪,产生“自己不够好”的自我怀疑。在当事人眼中,“闭门”意味着紧闭“心门”,黛玉难免会去联想,与宝钗相比,自己差了什么呢?由此,很自然地便想到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处境,而这种缺憾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改变的。和宝玉之间不确定的情感、身世的无依感触发了她青春的觉醒,产生了对人生价值和爱情归宿的思考。黛玉感到无比煎熬,无法笃定的前路激荡着她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终极之问。前几回这些情节和细节上的铺垫,才是触发葬花情节的“前因”,也是澎湃而丰沛的长诗《葬花吟》真正的情感之源。
目录
序言 共宴红楼最深处 ——叩开《红楼梦》的三重门 第一编 楔子的谜团 1.《红楼梦》与《石头记》,哪个才是小说本名? 2.《红楼梦》为什么会有五个名字? 3.《红楼梦》只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小说吗? 4.《红楼梦》为什么要以顽石神话开篇? 5.甄士隐家的故事为什么被称为“小荣枯”? 6.贾雨村发迹娶娇杏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7.如何理解甄士隐、贾雨村在情节叙事中的意义? 8.如果删掉《红楼梦》的楔子,会影响全书阅读吗? 第二编 薛林初入府 1.第二回至第五回有怎样的叙事轮廓? 2.黛玉进贾府,看到了哪些“与别家不同”之处? 3.“护官符”揭示出四大家族的哪些秘密? 4.薛家为何非进京不可? 5.薛宝钗进贾府,为何要从她哥哥写起? 第三编 宫花来与去 1.“宫花”是薛宝钗选秀后从皇宫中带出来的吗? 2.周瑞家的送宫花时遇到了哪些人,这些场景有何寓意? 3.为什么丫鬟不让周瑞家的进王熙凤的房间? 4.周瑞家的为什么最后才给黛玉送宫花? 5.送宫花情节只是为了烘托黛玉性格吗? 第四编 秦可卿之死 1.秦可卿的丧事为何办得如此奢侈? 2.贾珍是如何在秦氏葬礼上“恣意妄为”的? 3.贾敬为什么不参加秦可卿的葬礼? 4.协理宁国府对凤姐来说有多重要? 5.凤姐理丧的手段是真厉害还是狐假虎威? 6.作者将王熙凤弄权安排在铁槛寺和馒头庵有何寓意? 7.贾宝玉在出殡路上结识北静王是偶然吗? 8.为什么要写一个顶撞贾宝玉的乡野民女二丫头? 9.宝玉在葬礼上的两场偶遇,隐藏了小说怎样的结局? 10.秦钟为什么突然夭亡? 11.秦氏姐弟为何在死前分别向王熙凤、贾宝玉托梦? 第五编 扑蝶与葬花 1.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为什么都发生在芒种节? 2.一向稳重的宝钗缘何扑蝶? 3.滴翠亭中,宝钗究竟有没有嫁祸黛玉? 4.“扑蝶”与宝钗的爱情观有何关联? 5.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6.黛玉葬花的地点有何讲究? 7.葬花人只有黛玉一个吗? 8.听了黛玉的《葬花吟》,宝玉为什么会那样伤心? 9.为什么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 10.曹雪芹为什么把扑蝶与葬花安排在同一回? 第六编 宝玉挨打 1.围绕宝玉挨打的情节,作者埋下了多少伏笔? 2.宝玉挨打为何从贾雨村写起? 3.戏子琪官失踪为何会令贾政如此生气? 4.宝玉因金钏之死被打冤不冤? 5.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宝玉挨打后,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是为借机上位吗? 7.宝钗第一个赶来探望宝玉,是假客气还是真关心? 8.挨打之后,宝玉给黛玉送旧手帕有何深意? 第七编 金玉良缘 1.“金玉相逢”与“宝黛初见”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2.“金玉良缘”的说法是宝钗有意散布的吗? 3.宝钗对“金玉良缘”究竟是何态度? 4.书中的哪些细节透露出宝钗对宝玉的情感态度? 5.金锁和通灵宝玉真的是一对儿吗? 6.金锁与通灵宝玉是“金玉良缘”的信物吗? 7.黛玉频频提起“金玉良缘”,是在吃醋吗? 8.黛玉为何如此在意“金玉”之说? 9.湘云与宝玉之间也存在一段“金玉良缘”吗? 10.曹雪芹写金麒麟的情节有何用意? 第八编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1.刘姥姥是怎么与贾府攀上亲戚的? 2.一顿“螃蟹宴”够刘姥姥家过一年,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3.刘姥姥为什么能讨得贾母欢心? 4.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看到了哪些迹象?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宝玉真的会嫌弃她吗? 6.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表现是在哗众取宠吗? 7.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埋下了哪些伏笔? 8.小人物刘姥姥为什么在全书中那么重要? 第九编 抄检大观园 1.引发抄检大观园的前情是什么? 2.小鹊告密、晴雯喊贼埋下了怎样的因果? 3.邢夫人为何借绣春囊向王夫人下“战书”? 4.小小绣春囊为何能否定王夫人和凤姐的治家成果? 5.贾府中暗藏的哪些矛盾推动着抄检大观园的发生? 6.王夫人为什么同意抄检大观园? 7.在抄检过程中,两位太太陪房的举动体现了贾府中怎样的权力矛盾? 8.为何说凤姐在抄家过程中有“英雄末路”之感? 9.抄检大观园暗示了“群芳”怎样的结局? 10.探春为何不让搜丫鬟的箱笼,惜春又为何一定要撵走入画? 11.抄检大观园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12.晴雯被逐是袭人告的密吗? 13.晴雯被逐给宝玉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14.抄检大观园是木石姻缘破灭的前奏吗? 第十编 《姽婳词》与抄家 1.贾政为什么要让宝玉写《姽婳词》? 2.林四娘的故事有历史依据吗? 3.《姽婳词》透露出的政治背景是否与贾府命运存在关联? 4.写完晴雯之死,为何要突然插入创作《姽婳词》的情节? 5.宝玉想通过《姽婳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6.《姽婳词》与《芙蓉女儿诔》有何关联? 7.《芙蓉女儿诔》如何通过“远师八篇”来呼应全书情节主题?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