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思想的历史(精)

思想的历史(精)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曾振宇
  • 商品条码: 978710024927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观念史范畴的学术著作。作者撷取中国哲学史上的道、气、天、理、良知、心、性、仁、义、孝、耻、德、法等观念,从观念史视域进行思想史梳理与哲学分析。 观念不同于概念,概念偏重于从逻辑上进行语词分析,观念则在强调逻辑自洽性同时,更注重每一个观念的生成、变化,以及如何对人类生命的成长产生影响,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念具有变动性,观念具有力量!证诸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大变迁,都有赖于观念的传播和引导。因此,发掘中国哲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观念,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做思想史的梳理,更重要的还在于开显其现代性价值。
作者简介
曾振宇,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领域“泰山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山东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
精彩导读
在词源学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Liberalism)源发于19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但其思想渊源可以一直上朔至古希腊、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思想与信仰。与此相对应,自由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自成一格,彰显出独创性、永恒性特点。道家与儒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厚的自由思想资源,换言之,儒家与道家的最高指向就是自由。在庄子思想体系中,逍遥自由思想与形上学层面的道论相“挂搭”,从形上学高度证明逍遥自由是否可能,这是庄子自由思想最大特点,也是庄子自由思想所达到的理论最高峰。在思想逻辑结构上,庄子首先论证“道”有四层义项。 其一,在时间层面,“道无终始”。“度量时间”意义上的始与终,不适合用于描述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道,道是“无始”。 其二,在空间层面,“道未始有封”“物物者非物”。道是“独”,道不是一“物”,不具有物的物理特性。 其三,“大道不称”“道不当名”。道不可被言说,“道无问,问无应”。可言说者非道之大全,而只是道之一偏。 其四,道是价值本源,道是仁义等德目存在正当性的形上学。 在梳理“道”观念基本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庄子进而“以道观之”。道是生命境界论核心概念,道是人类生命理想境界,真人、全人、至人都是“道”之人格化形象,或者说是“道”之隐喻。道不离人,逍遥自由不离人的日常之“在”。“自喻适志”的蝴蝶,表明臻于逍遥自由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与幸福之所在。逍遥自由的文化根基在于“道”,人性是“道”之“德”。道外在化为真人、神人,内在化为人性之德。“道德”先在性“注定”了人生而自由。逍遥自由是人的本性,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可能生存状态与理想境界。人实现逍遥自由理想何以可能?庄子认为道先验至善,道善决定人性至善,人性善恰恰正是实现生命内在超越的基石。人性至善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平等性。由于人性平等,建基于人性论基石之上自由学说,洋溢着平等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特点。 庄子思想的本质是自由,“庄子”这一名称本身业已成为中国式自由的代名词。庄子自由思想在性质上,可用“内在自由”来解读与定位,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论,庄子的自由思想是“要达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一方面要自己决定自己,同时要自己不与外物相对立,以得到彻底的谐和”。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与以赛亚·伯林所言“积极自由” 有近似之处,因为“积极自由”的基本含义“源于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因此,徐复观先生高度评价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自由主义者”,可谓公允确当。 ……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孔子与曾子 一、 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 (一)仁具有不可言说性 (二)“仁者安仁”:孔子之“仁”是人内在普遍本质 (三)“仁以为己任”:曾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开显 余 论 二、 以爱释孝:曾子对孔子孝道的赓续与发明 (一)从敬到爱:孝行道德基础的嬗变 (二)从“事父母几谏”到“以正致谏” 三、 道路之争: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 (一)天经地义:《孝经》“孝本论”的理论建构 (二)“饱乎仁义”:孟子“仁本论”的哲学意义 第二章 老子与庄子 一、 “气是自生”:竹书《恒先》的思想史意义 (一)从“气是自生”考证《恒先》在古代气学史上之地位 (二)从“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考证《恒先》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三)从道、气关系推论《恒先》学派属性与写作年代 二、 “道在瓦甓”:老子道论的多种面向 (一)“道”是实体性存在? (二)“道”蕴含精神属性? (三)道是价值本源 (四)道是生命理想境界 (五)《老子》道论内在逻辑缺陷的弥补 三、 “振于无竟”:庄子道论特点及其人文关怀 (一)“道无终始”:生命逍遥的理论根基 (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得道”“体道”与逍遥 (三)“道”之“德”:逍遥自由的人性论根基 第三章 孟子与荀子 一、 “只是要正人心”:孟子人性论的奥秘 (一)“君子所性”:孟子旨在论证“人性”有善端 (二)“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并未否定“人性”有恶端 二、 “性质美”:荀子人性论再认识 (一)“先仁而后礼”:仁是礼之“天地精神” (二)“向高度提”:道德形上学视域下的仁与人性 第四章 墨子与商鞅 一、 竹简《鬼神之明》与墨家关系考辨 (一)“鬼神”观念考 (二)“赏善罚暴”考 二、 墨家从“尚天”到“贵义”的转向 (一)“尚同于天”:前期墨家“天本论”的建构 (二)“贵义”:后期墨家“义本论”的建构 三、 商鞅:一位被深度误解的思想家 (一)“至德复立”:商鞅并未否定伦理道德正当性 (二)“比德于殷、周”:商鞅的社会理想愿景 第五章 董仲舒 一、 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学评议 (一)民心即天命 (二)“屈君而伸天”:君权必须制约 二、 “人道义”:董仲舒以义论孝 (一)从宇宙论论证孝存在正当性 (二)“人道义”:“义”是孝行的道德基础 (三)“一准乎礼”:儒家孝道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第六章 程颐与朱熹 一、 “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程伊川“天理”思想的哲学指向 (一)理气关系:“理无形”与“离了阴阳更无道” (二)天理“元善”:仁善源于天理至善 二、 “在理上看”和“在物上看”:朱子论理与气 (一)“在理上看”:形而上的维度 (二)“在物上看”:理气合一 三、 “理不外乎气”:陈淳对朱熹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一)“理气合一” (二)“五常一体” 四、 “理气一物”:罗钦顺对程朱哲学“接着讲” (一)“错看”:从“理一分殊”到“气一分殊” (二)“发明”:从“性即理”到“性即气” 第七章 陆象山与王阳明 一、 “须大做一个人”:陆象山的心学底色及其扩展 (一)从“仁者安仁”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二)“斯人千古不磨心” (三)“须大做一个人”:仁是自然权利 二、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王阳明孝论的人文价值 (一)“见父自然知孝”:以孝诠释良知普遍必然性 (二)以知行合一范导“如何行孝” (三)“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耻是唤醒良知的情感装置 第八章 张载与古代气学 一、 “托神道以设教”:李淳风“气占”考论 (一)“气占”判断吉凶的依据和原则 (二)李淳风《乙巳占》对气占思想的发展 (三)“验人事之是非,托神道以设教” 二、 本体主体化:张载气学特点及其人文关怀 (一)理气合一:太虚是气与神的统一 (二)“虚者仁之原”:太虚创造意义世界 三、 响应西方:严复与中国古代气学的“西化” (一)“所恨中国文字,经词章家遣用败坏,多含混闪烁之词” (二)反向格义:严复对“气”概念的颠覆与重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