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徽派版画:传统艺术作品与记忆传承

徽派版画:传统艺术作品与记忆传承

  • 字数: 142
  • 出版社: 知识产权
  • 作者: 施瑞婷 白婧婷 李鑫宇
  • 商品条码: 978751309889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徽派版画是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自兴起、鼎盛到创新、传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凝聚了民间艺术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与集体智慧,是徽州地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本书全面梳理了徽派版画的已有研究,并以文化符号学作为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徽派版画进行视觉符号内容的解读,并统计各时期作品中符号出现的规律,试图具像化地呈现其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对徽派版画视觉呈现系统的变迁及其再生产现状的探究,对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发展路径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施瑞婷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 白婧婷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鑫宇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001 一、研究缘起——时代与艺术的双向表达 /001 二、研究设计——寻根问道与经验探讨 /002 (一)访谈法 /002 (二)内容分析法 /003 (三)参与式观察法 /003 第二章 徽派版画现有文献分析 /006 一、基于研究主题的版画文献资料分析 /006 (一)集体记忆概念 /006 (二)艺术作品中的集体记忆研究 /008 (三)艺术作品的再生产 /008 (四)传统艺术作品的传播 /009 (五)代际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艺术传承 /010 (六)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下不同艺术作品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010 (七)版画的学术研究情况 /011 二、基于CiteSpace的版画文献资料分析 /012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012 (二)文献分析与结果 /013 三、样本选择与样本使用 /017 第三章 徽派版画艺术作品中的集体记忆 /019 一、徽派版画的主要传承地域 /019 二、创作内容 /020 (一)大量宗教内容 /024 (二)少量通俗题材 /027 三、传承方式——自技人之手生发 /032 第四章 传统艺术作品中的集体记忆强化 /034 一、创作内容 /035 (一)绘景物以寄情 /040 (二)刻家谱以传承 /046 (三)插图画配文章 /048 (四)明代不同地区派别的版画插图之比较 /067 二、徽商对徽派版画创作和繁荣的贡献 /091 第五章 徽派版画艺术作品中集体记忆的断裂与重构 /093 一、清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断裂与消弭 /093 二、抗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构 /094 (一)抗战时期 /094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103 第六章 徽派版画艺术作品中集体记忆的再发展 /113 一、新徽派版画代表符号及作品特征 /113 二、优秀再生产实践者 /120 三、集体记忆再发展 /133 四、传统艺术作品中的集体记忆再生产现状 /136 第七章 .徽派版画的未来 /152 一、存在的问题 /152 (一)传统模式固化,现实矛盾突出 /153 (二)作品断层严重,缺乏开放思维 /154 (三)宣传场景单一,媒介渠道落后 /154 (四)资源未被发掘,项目开发不足 /160 二、基于“波特菱形理论”对徽派版画再生产的建议与展望 /161 (一)加大投入,创造环境 /162 (二)反馈需求,匹配动能 /162 (三)平衡古今,协同发展 /164 (四)借鉴比较,取长补短 /164 附.录 /1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