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远古之美
字数: 535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作者: 张法 著
商品条码: 9787301361894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中国远古之美》呈现了在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美学思想之前,在中国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夏商西周)中以主要关键词体现出来的审美观念以及从饮食器和舞乐器中体现出来的审美观念,同时力图形成一个中国远古之美的基本体系。 全书共分为三编:上编从甲骨古和金文中存在的重要关键词,联系与之相关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讲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 ;中编从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的主要饮食器物的起源与展开来讲内蕴在其中的审美观念;下编从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主要舞乐器物的起源与展开来讲内蕴在其中的审美观念。
作者简介
张法 ---------------------------- 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8—),国务院第六届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20)。主要研究美学、文艺学、思想史,独著有《文艺学—艺术学—美学:体系构造与关键语汇》等22部,合著有《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等5部,主编有《中国美学经典》等6部。
目录
绪论 中国远古之美的缘起和基本内容 ……………………………… (1) 上编 中国之美核心观念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章 礼:远古之美的基本框架 …………………………………… (21) 第一节 远古之礼的总体性质、演进三段、美学特色 …………… (21) 第二节 远古之礼的地点、人物、器物演进及观念特点 ………… (25) 第三节 远古仪式的基本结构与美学特点 ……………………… (35) 第二章 斤—斧—钺:远古之美的起源之一 ………………………… (41) 第一节 从斤到斧到戉:从工具之美到王权象征 ……………… (41) 第二节 王戉与天戉:中国之美的观念基础 ………………… (56) 第三节 天钺之后的演进 ………………………………………… (68) 第三章 中:远古之美的观念之二 …………………………………… (86) 第一节 立杆测影与“中”的思想的产生 ………………………… (86) 第二节 社坛:中国之美观念的演进 ………………………… (100) 第三节 祖庙:中国美学“中”的观念的演进 ………………… (116) 第四节 宫殿:中国美学“中”的观念的定型 ………………… (131) 第四章 和:远古之美的观念之三 ………………………………… (141) 第一节 从禾而来之和 ………………………………………… (142) 第二节 和与远古天象的演进 ………………………………… (144) 第三节 月令模式与天人之和 ………………………………… (147) 第四节 由天人之和透出的中国和的观念的基本特点 ……… (150) 第五章 美:中国远古之美的观念之四 …………………………… (152) 第一节 美的字形与两类解说 ………………………………… (152) 第二节 美的文化族群起源:从羌到姜 ……………………… (155) 第三节 美字在华夏审美观念形成中的转意 ………………… (158) 第四节 美在文化中的演化与审美观念的建构 ……………… (163) 第六章 文:中国远古之美的观念之五 …………………………… (168) 第一节 文的本义与文身的地域族群 ………………………… (168) 第二节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 (171) 第三节 从文与彣到华夏衣冠:人的身体在上古诸族互动中演进 …………………………………………… (174) 第四节 冕服之文:华夏一统的美学体现 …………………… (178) 第五节 文扩展为普遍性的宇宙之美 ………………………… (187) 第六节 文:在礼崩乐坏中转义为文字之美 ………………… (189) 第七章 玉:中国远古之美的观念之六 …………………………… (193) 第一节 玉:作为中国之美的远古起源、展开、结构 ………… (193) 第二节 玉—巫—灵一体与玉在远古之礼中的内在化 ……… (202) 第三节 玉在中国宗教体系中的体现 ………………………… (206) 第四节 玉之美在内外两方面的演进 ………………………… (209) 第八章 威仪:远古之美的观念之七 ……………………………… (212) 第一节 威仪的初源,空地仪式之“義”………………………… (213) 第二节 威仪演进之一:社坛仪式之“宜” …………………… (216) 第三节 威仪演进之二:祖庙仪式之“畏” …………………… (219) 第四节 威仪的初型:从五帝到周代 ………………………… (221) 第五节 威仪:朝廷之美的结构和意义 ……………………… (223) 第九章 观:中国审美方式的起源—定型—特色 ………………… (227) 第一节 雚— —觀:远古感美方式的演进…………………… (229) 第二节 观:中国审美方式的演进与定型 …………………… (232) 第三节 观:中国审美方式的主要特点 ……………………… (235) 第十章 乐:中国美感的起源—定型—特色 ……………………… (239) 第一节 乐字释义与远古美感的起源与演进 ………………… (240) 第二节 《尔雅》“乐”的语汇与远古美感的演进与定型 ……… (243) 第三节 乐的定型与中国美感的基本特点 …………………… (246) 中编 饮食器与中国远古之美研究 第十一章 中国远古饮食之美的观念基础 ………………………… (251) 第一节 神嗜饮食:中国饮食之美的宗教观念基础 ………… (252) 第二节 味以行气:中国饮食之美的人体—政治基础 ……… (256) 第三节 水为味始:中国饮食之美的哲学—物理基础 ……… (259) 第十二章 中国远古饮食之美的食物体系 ………………………… (262) 第一节 饮食的语汇体系与美学内蕴 ………………………… (262) 第二节 饮食体系的具体内容与美学内蕴 …………………… (266) 第三节 饮食体系的天地关联与美学特点 …………………… (273) 第十三章 旨、甘、味:中国远古饮食之美的三大概念 …………… (276) 第一节 饮食在古礼中的重要性与饮食之美的特点 ………… (276) 第二节 旨与甘:饮食之美的两个美学概念 ………………… (278) 第三节 味:饮食之美的重要概念 …………………………… (279) 第十四章 釜—罐—盎:饮食礼器与审美观念之一 ……………… (282) 第一节 釜:最初的炊器与观念内容 ………………………… (282) 第二节 罐:最初的贮器与观念内容 ………………………… (283) 第三节 盎:最初的盛器与观念内容 ………………………… (286) 第十五章 鼎—豆:饮食礼器与审美观念之二 …………………… (289) 第一节 从支脚到鼎的演进与鼎的类型 ……………………… (290) 第二节 鼎的观念与饮食之美 ………………………………… (294) 第三节 豆的产生、类型、结构 ………………………………… (297) 第四节 豆的观念与饮食之美 ………………………………… (302) 第十六章 壶—酉—尊:饮食礼器与审美观念之三 ……………… (306) 第一节 壶在远古的意义 ……………………………………… (306) 第二节 从酉到尊:仰韶文化尖底瓶作为酒器—礼器的演进 …………………………………………… (310) 第三节 尖底酉的功能演变与尊器的观念建构 ……………… (312) 第十七章 鬶盉—鬶鷷—盉 —鸡彝:饮食礼器与审美观念之四 …………………………………………… (314) 第一节 三足酒器的考古拼图 ………………………………… (315) 第二节 三足酒器:命名与实际之谜 ………………………… (316) 第三节 鬶盉—鬶鷷—盉 :三大地区的酒器命名、美学外观,观念内容 …………………………………… (320) 第四节 鸡彝:美学外观与文化内蕴 ………………………… (323) 第五节 鸡彝命名与远古酒器演进的新型观念 ……………… (325) 第十八章 鸟隹三足酒器:饮食礼器与审美观念之五 …………… (330) 第一节 远古酒器的器形演进与观念演进 …………………… (330) 第二节 鸡彝之名后面的观念张力 …………………………… (334) 第三节 从鸟隹的文字演变看远古酒器演进的观念内容 …… (337) 第十九章 彝—斝—爵:饮食礼器与审美观念之六 ……………… (341) 第一节 从鸡彝到彝后面的观念演进 ………………………… (342) 第二节 尊彝作为酒器的基本内容 …………………………… (345) 第三节 彝—斝—爵:夏商周的酒器演进与观念演进 ……… (346) 第四节 爵上升到酒器高位与象征内容的转变 ……………… (351) 下编 舞乐器与中国远古之美研究 第二十章 风—凤—乐:远古音乐之美的观念基础 ……………… (359) 第一节 凤风同字内蕴的观念内容 …………………………… (359) 第二节 与凤关联的风在文献上的体现 ……………………… (363) 第三节 凤风一体在考古图像上的展开 ……………………… (365) 第四节 凤风同字的演进及其美学观念意义 ………………… (369) 第二十一章 舞—巫—無:舞在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 …… (373) 第一节 舞在远古仪式之初的核心地位 ……………………… (373) 第二节 从古文字看“舞为乐主”的具体内容 ………………… (377) 第三节 从万舞和禹步看舞在乐中的位置 …………………… (381) 第四节 从《吕氏春秋》和《周礼》的舞乐部分看舞在远古的移位 ………………………………………… (387) 第二十二章 鱓—鼍—夔:鼓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演进和地位 …………………………………………… (391) 第一节 鼓在远古仪式中的产生及其结构 …………………… (391) 第二节 鱓—鼍与鼓作为乐的本质进入仪式的观念中心 …… (394) 第三节 夔的多样内蕴与鼓进入仪式的最高中心 …………… (398) 第四节 鼓的中心地位、体系内容、文化影响以及出离最高位的原因 ………………………………………… (402) 第二十三章 龠—管—律:乐律与天道的交织演进 ……………… (407) 第一节 龠—管—律:求律乐器的三名与三面 ……………… (407) 第二节 以龠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网 …………………………… (409) 第三节 音律的二重性与矛盾性 ……………………………… (413) 第四节 中国智慧的特点与龠的内蕴 ………………………… (417) 第二十四章 琴—性—禁:琴瑟与文化交织演进 ………………… (423) 第一节 琴瑟的产生与远古的天地观念 ……………………… (424) 第二节 琴瑟—社坛一体与琴瑟进入音乐和文化高位 ……… (427) 第三节 仪式中心由社坛向祖庙的演进与琴瑟在文化中的边缘化 ……………………………………… (434) 第四节 礼崩乐坏中的音乐转意与琴瑟的重新定位 ………… (438) 第五节 音乐转型的定型与琴的升位的完成 ………………… (441) 第二十五章 铃—庸—钟演进的政治和文化关联 ………………… (446) 第一节 从社坛之示到祖庙之宗:从铃到庸的政治和文化关联 ……………………………………………… (447) 第二节 从祖庙之示到庙寝之主:从庸到钟的政治—文化关联 ……………………………………………… (451) 第三节 由王寝之主到宫殿之王:编钟甬—钮—镈展开的政治和文化关联 ……………………………………… (453) 第二十六章 青铜乐钟理论问题:乐钟命名·乐悬体系·乐钟观念 ……………………………………………… (457) 第一节 殷商乐钟的定名与青铜乐钟的演进逻辑 …………… (457) 第二节 青铜乐悬的概念体系:簨虡、肆堵、宫—轩—判—特 ……………………………………… (461) 第三节 青铜乐钟在文化观念体系中的定义与变化 ………… (463) 第二十七章 青铜乐钟理论问题:音乐重组、演进历程、文化意蕴 ……………………………………………… (468) 第一节 从虞夏之铃到殷商编庸:文化对青铜乐器的演进要求 ……………………………………………… (468) 第二节 从庸(编庸—大镛)到钟(甬)演进的动因与意蕴 …… (471) 第三节 在编钟体系演进基础上的乐律演进 ………………… (474) 余论:中国远古之美:大线—阙如—追问 ………………………… (480) 参考文献 ……………………………………………………………… (48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