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情感的纽带(译文科学)

情感的纽带(译文科学)

  • 字数: 202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张笑语译
  • 商品条码: 978753279818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情感的纽带》是一本从人类和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亲子依恋关系的心理学著作。 作者在多年动物行为学研究基础上,以崭新角度观察人类情感行为及依恋关系模式,通过与动物世界(海鸥、乳鸭、翠鸟、狗、大猩猩、壁虱、蚊子、猫……)的对比,阐释凝聚家庭的天然情感纽带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婴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与母亲的联系?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情感依恋是如何启动的?孤儿在什么时候迫切想要寻找生物学上的父母?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到简·古道尔的灵长类动物学,西吕尔尼克试图从不同维度探索所有这类问题的答案,理解塑造两个个体之间纽带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文化机制。
作者简介
鲍里斯·西吕尔尼克1937年出生于波尔多,是法国著名心理医生、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家、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现任法国土伦大学教授。他著有多部畅销作品,2008年获颁法国三大文学奖之一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 de l'essai),被誉为“疗愈了法国”的作家。他还拥有自己的电台节目,目前仍活跃于法国文化界。
精彩导读
\\\\\\\\\\\\\\\\\\\\\\\\\\\\\\\"【精彩书摘】: 父亲的诞生 六个月以前的宝宝的父亲可以被称为“妈妈父亲”,因为这时父亲与宝宝之间的互动和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互动完全一样。父亲以一种和母亲完全相同的方式,通过感官沟通渠道直接进入孩子的心理,父亲和母亲遵循同样的生物学规律。 到了六个月左右,宝宝的视觉通路发育成熟,此时对宝宝来说是一段敏感时期。从前宝宝只能感知到部分的感官信息,随着神经系统慢慢发育成熟,宝宝开始能够将部分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感知整体、辨认形状。 在这之前,宝宝对人脸的感知都还只停留在组成人脸的部分因素上。别人只需要动一动鼻子眉毛就能逗宝宝开心。然而从六个月大开始,宝宝只有在看到熟悉的面孔时才会显得开心,看到一张陌生人的脸时则会躲进母亲怀中,而不是露出微笑手舞足蹈。勒内?斯皮茨将这种行为上的改变命名为“陌生人焦虑”,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像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那么常见。不过“八月焦虑”还是相当明显的,意思是八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开始能够区分熟悉的面孔和陌生的面孔。 父亲的地位因此发生改变。 瑞典的政策使得当地成了一个绝佳的自然观察场。在瑞典,有许多女性外出工作,她们的丈夫则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孩子。母亲们回到家中后什么都不用做。 瑞典宝宝们在六个月大以前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之处,尽管父母的风格不同,宝宝们还是能与双方都建立依恋关系。无论社会分工如何,母亲总是比父亲展露更多微笑、发出更多声音、更经常抚摸宝宝。 承担母职的父亲也将宝宝照料得很好,尽管不像妈妈一样经常为宝宝做清洁,不过爸爸会更多地逗引和抛举宝宝。宝宝在爸爸的照料下茁壮成长,表现出一系列建立依恋关系的行为: 靠近、触碰父母,发出声音,伸出手臂,在父母两人面前手舞足蹈和微笑的次数同样多。 不过到了七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情感策略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母亲是家庭中经常缺席的那个,他们开始只对母亲发起寻求安全感的行为,就好像女性的身体天生更能抚慰人心。 母亲尽管更多地承担着家庭之外的社会角色,却还是保留着自身的安抚作用。 有一项类似的观察围绕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儿童展开,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依然依靠他们从家庭关系中获取的力量。因此塑造幼儿成长过程的力量来自父母双方的无意识,与幼儿参与真实互动的时间长短无关。 母亲的想象尤其具有强大的组织力?不那么安静。尽管这个承担母职的父亲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维系夫妻关系,可他还是要等到婴儿长到六个月大并进入敏感期后,通过婴儿母亲的指认和命名——要是她愿意的话——才能成为父亲。 获取参照和表征、成为象征符号的过程使得父亲的缺席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父亲离家一段时间后再回来这一事件构成了特别“能说明问题”的行为学观察契机。孩子们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情绪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某些符号意义在家庭内部的流变,揭示出母亲无意识地表征父亲的方式:“我听见他们的父亲上楼梯时会说‘爸爸回来了’,同时我也会感到焦虑。这时我三岁的女儿就会停止说话,无精打采地一动不动……丈夫让我感到焦虑,我听见他上楼的声音时总会感觉自己的眼泪快要涌上来了。” 这位年轻母亲说的话提供了一条信息:“爸爸回来了。”不过与这句话相伴发生的语境(co texte)是她的身体突然僵硬,呼吸陡然加速,目光变得呆滞。对于一个尚处在母亲呵护下的孩子来说,这一切都会向她传递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官信息。 于是父亲回到家,对一个眼里噙着泪的女人和一个被母亲的焦虑吓得动弹不得的小女孩说“你们好”。 尽管直接观察可以揭示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如何流转变化,以及父亲的意义如何被逐步建构,但此类自然生活中的片段并不能说明这个家庭究竟如何走到这番境地。因此需要对观察对象的一生展开纵向观察,甚至要对其父母一代进行观察,才能看到母亲如何赋予丈夫一定意义。 通过事后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得知,这位年轻女士的母亲在她童年时备受压迫,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很害怕会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辙,遭受与她妈妈同样的命运,光是她丈夫的脚步声都能唤起她的焦虑情绪。 至于这个家庭中的父亲,可以观察到当他回到家里,跟妻子打招呼时,他妻子勉勉强强地从嘴角挤出一句话来做为回应。他转而问候女儿,后者也扭过头去抱紧妈妈。这样尝试了几个月之后,父亲终于气馁,于是回到家后一个字也不说了。 过上一段时间,与小女孩谈话的时候,人们就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爸爸回家的时候会让我感觉焦虑。他一个字也不说。”这个小女孩在她父亲和她自己的焦虑中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他一回来就让我感到焦虑”,确实是这样,但其实她焦虑情绪的根源在于她母亲的童年经历。 还有一项关于“父亲回家”的临床观察: 小女孩停止吃东西,盯着妈妈,后者对她说:“跟爸爸打招呼,快点……这是你爸爸!”这样的表述其实意味着“他也只不过是你爸爸而已”,以及有必要为此承担一项繁重的情感徭役。 还有一个母亲的案例。她总是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爸爸回家的时候,她冲着四个女儿露出狡黠的微笑,没人正眼瞧爸爸。然后妈妈说:“要对爸爸礼貌一点哦。”结果只有最小的女儿站起来跑过去抱了抱爸爸。 几分钟后,这对夫妻外出遛狗。母亲牵着一条浑身都是肌肉、重达六十千克的德国看门犬,父亲牵着一条白色的小卷毛狗。父亲回家时母亲通过语言和动作传达出的自己居高临下的地位在遛狗时又再次被表达出来。 谈话时这位女士说:“我们家是一个女儿国。男人的唯一用处就是种下他那颗小小的种子。男人必须听话,然后尽量保持透明。我的女儿们将来会继承这个女儿国。” 还有另外一些常见的场景。孩子们有时候会试图搂住爸爸的脖子,妈妈这时就会说“让爸爸安静一会儿,他累了”,尽管爸爸反复强调自己一点都不累。妈妈这么说只是表达出了自己无意识中想要与孩子们建立排他性情感连接的愿望。 在这一系列被命名为“父亲回家”的自然观察中,人们可以发现,语境也和话语本身一样参与对父亲意义的建构过程。 要想揭示父亲的缺席会产生何种影响,对海员们的孩子进行观察实验再方便不过了,这样的孩子在土伦有很多。父亲经常不在家,但母亲经常通过照片向孩子展示父亲样貌,通过物件来呈现父亲的意义,通过言语讲述父亲这个人。 观察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向两组情况不同的孩子展示一摞照片:作为实验组的是海员的孩子,他们的父亲经常不在家;而对照组孩子们的父亲则经常在家。向孩子们出示的一摞照片中混有他们父亲的照片。观察人员试图记录下孩子用手指着照片上的父亲,看向妈妈,嘴里说出“爸爸”这个词的瞬间。 父亲经常不在家的孩子当中,能够在十五个月大时指认出父亲的孩子占比高达25%;而父亲经常在家的孩子要等到十八个月大时才能达到与另一组孩子相同的语言和行为水平。 这项观察说明了父亲的形象如何在表征中诞生。等到经常不在家的父亲真的回家时,实际发生的情况又能够印证我们之前描述的观察实验: 有些人的丈夫回家时,孩子们像过节一样欢迎他;而有些人的丈夫,尽管在照片上能够被很好地认出来,却会被孩子们耷拉着脸迎接。在出示“爸爸的照片”时母亲营造出的语境其实已经向孩子们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参与建构现实中父亲具有的意义。 对于处在母亲身边的父亲的感知会催生出对差异的感知,也就是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要能够感知到,并从感觉上处理两张面孔、两个人、两种功能之间的差异,人们才能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处在哪个范畴。对差异的认知和处理能够开启认知过程。要想得出抽象的概念,就必须在两种感觉之间体会到差异性。比方说,在一个只有蓝色的世界里,蓝色这个概念是无法产生的;要想感知到蓝色,就必须能够感知到另外一种波长的颜色,而不是仅仅感知到那种被命名为“蓝色”的波长带给我们的感觉。 在神经心理学上,如果不断重复毫无变化的同一种刺激,那么这种刺激到最后就不会再具有刺激性。不断重复的信息其实并不能提供任何信息。信息要发生变化才能产生意识以及抽象的思想和表征。 在一个全都是女人的环境中,有些表征是无法产生的。要想产生表征就必须认识到不同女性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可没有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那么明显。 相反,如果母亲指认父亲,让父亲活在某种表征里,那么孩子就能够通过感知差异产生抽象认识,形成对符号的认知,从而能够对并不在场的对象产生认知。 这一实验的天然对照实验就是观察精神病患者对父亲形象的认知。精神病患者被囚禁在某种亲密的情感关系中,无法认知差异。精神病患者在谈论起自己时经常混淆“我”和“你”,词汇的阴阳性经常出现错误,也不认识镜中的自己。这一切在临床上证明“精神病患者无法摆脱自恋幻想,对自恋幻想的摆脱需要依靠患者对差异和不对称现象的认知,例如能够区分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面孔,或者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形象”。 在毫无差异的认知世界中,在到处都是蓝色的世界里,父亲这一角色甚至都谈不上不在场。某人要想不在场,首先得需要被指认出来(就像门后的某物),要有一个人说出父亲不在场这件事(“爸爸不在家,不过他会回来的,他回来以后会检查你的成绩单”)。精神病患者的父亲处于一种完全不在场的、彻底的缺席状态。而海员父亲处于一种被谈论的缺席状态(“爸爸不在家”),或是得到某些物件的象征(照片、衣物、家具)。精神病患者通常总是用一种陌生的方式谈起父亲:“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搞不懂这个经常到我妈妈家里来的男人是谁。” 精神病患者对父亲形象的认知错乱可能发生在父亲形象生成的任何阶段: 宝宝尚在子宫里时,父亲形象的呈现还要依靠母亲的翻译,这时父亲就已经能够改变宝宝居住的子宫环境了。如果夫妻关系融洽,母亲认为“与这个让我怀孕的男人待在一起时我感觉不错”,那么她就会通过温柔的子宫收缩向宝宝翻译父亲的形象。当父亲说话时,子宫收缩给胎儿带来的触感会发生变化,言语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被胎儿感知。 如果夫妻相处并不融洽,那么父亲的形象就会被译成子宫痉挛和胎盘噪声频率加快,因此母亲在物理上、情绪上或心理上遭受到的刺激会增加胎儿感受到痛苦的可能性。 父母与新生儿之间发生的这种重要交流也能够暴露人性中的弱点。近来关于“人生大事”的分析刚刚发现,父亲们经常在妻子生完孩子以后感到沮丧。关于这个,我也想起自己遇到的一个案例。一位女士告诉我:“我怀孕时患上了孕期高血压,医生让我注意饮食。有一天我丈夫吃的东西特别咸……然后他就特别焦虑,因为他担心对宝宝不好。” 这位父亲在妻子怀孕时自愿穿上裙子,在裙子里塞上枕头,以此来假扮他怀孕的妻子。不过这种产翁习俗有时候也暴露出父亲的身份困惑。这个男人勤劳善良、活力十足。他娶了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让妻子怀孕以后他密切关注妻子的状况。妻子分娩之后,他曾一度因为自己的下腹部也感到疼痛而无法走路。随后到来的巨大幸福感将他击中,他包揽了所有家务,给宝宝洗澡换衣服,喂宝宝吃奶,怀着极大的愉悦不停地谈论宝宝。宝宝的母亲坐在一边什么也不用做,很快母亲就开始觉得无聊。丈夫满怀柔情地告诉她:“我替你做,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只管好好休养身体。”母亲很快觉得自己被孤立,继而开始产生幻觉:“既然我跟你说只管好好休养身体……除了这个,别的你什么都不用做……别的事情你也做不了……”母亲就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双目无神地胡思乱想:“让我生病的会不会正是那些药物……那我才不要蠢到继续吃药。” 两星期后,这位母亲陷入严重的认知混乱,神志不清、极度兴奋,最后被消防员救进医院。从此以后她就生活在一家精神病院。那位父亲则回了自己母亲家中居住……当然带着宝宝。 现在这个男人在他自己的母亲和孩子面前表现得善良愉快,而他妻子一旦稍有好转,表现出能够出院的迹象,他就会对妻子表现得十分残忍。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是,他不敢直接和自己的母亲生孩子,于是找了一位代孕妈妈,后者帮他迂回曲折地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
目录
\\\\\\\\\\\\\\\\\\\\\\\\\\\\\\\"【目录】: 前言 一种动物行为学的态度 第一部分 母亲 诞生之前的生命 意义的诞生 个体经历的生物学 父亲如何诞生 第二部分 伴侣 当性别出现时 从爱的烙印到宁静依恋 如何结成伴侣 性之死 第三部分 纽带断裂 垃圾桶里的孩子,君主的孩子 依恋,后续与结局 何以作结?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