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思想与时代(第二辑):全球语境下的哲学(精)

思想与时代(第二辑):全球语境下的哲学(精)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孙周兴 王俊 主编马迎辉 楼巍 执行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10024599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思想与时代》之第二辑,旨在赓续先贤学统,开启未来新思。 在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哲学既需直面技术革命、生态危机、文明冲突等全球性议题,也承担着构建跨文明对话方法的重任。本辑聚焦“全球语境下的哲学”,关注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哲学”、现象学经典阐解及其当代效应、精神分析理论重要文本译介、分析哲学新思新意,以哲学的方式回应时代的关切,既是专业研究者的理论参考,亦为公众理解哲学的时代价值架设桥梁。
作者简介
孙周兴,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等,2006—2016年担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后任同济大学艺术与文化产业系主任以及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美学等,尤以海德格尔研究、尼采研究和艺术哲学为重点。 王俊,浙江临海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2002),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哲学博士(2009),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出版德文、中文研究专著三部,译著六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多种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当代欧陆哲学、跨文化哲学、非洲哲学等。
精彩导读
由于中国古代不曾有过“哲学”之名,因此现代所建构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便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认为,“哲学”是一位名叫西周的日本人对philosophy的翻译,1895年由黄遵宪回传中国。我们且不问如利玛窦、伏尔泰、莱布尼茨等西方学者早就在谈论中国的“哲学”或“哲学家”了,单就名称而言,当年那位日本的西周先生为什么要用“哲学”这两个汉字去对应philosophy?虽然人们认为“哲学”是对philosophy一词的翻译,但严格说来并不是如此,因为“哲学”既不是对philosophy的意译(若意译应为“爱智学”之类),更不是音译,而是一种显著的、基于汉语语义转换的概念重构,其中也许已经包含了那位西周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学术或思想文化特质的某种独到理解了。在中国典籍中,“哲人”是出现非常早的一个成词。如《诗经·大雅·抑》说:“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唯“哲人”为能“顺德之行”,故亦唯“哲人”为能“告之话言”,“告之话言”以使人能“顺德之行”,即为“哲人”的根本功能与作用。“哲”的近义词是“睿”,“睿”在于“思”,反思自己而“克明峻德”,反思世界而洞达物情,“观其会通”以得宇宙之全体大用,是为“睿”。“睿”必以“思”为本,而又为作“圣”之资,故其义又与“圣”相联系。所以《洪范》便说,“思曰睿”,“睿作圣”。比如,舜是“圣人”,他也是“濬哲文明”的典范。孔子逝世前曾作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后世遂称孔子为“圣人”,又称之为“哲人”。如《隋书·经籍志序》说:“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正因“圣人”即是“哲人”,后世也以“圣”“哲”连言,圣人之学,也即为“圣哲之学”。如黄庭坚就曾说过:“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在宋代,理学是“圣人之学”,是必以达成“明哲”为目的的。所以,朱子说:“无一理不明,即是明哲。若只见得一偏,便有蔽,便不能见得理尽,便不可谓之明哲。”“哲”在中国语文中如上所述的宽泛意涵,我大胆地猜想,很可能就是那位日本的西周先生将philosophy一词转义为“哲学”的根据。我这样说,并不是要简单地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已经有了“哲学”,而只是要表明,关于“哲学”本身的理解并非只有某一种特定的标准或进路,说不定在其汉语名称(尽管傅斯年先生称之为日本人的“贱制品”)的给定者那里,就已经包含着“明哲之学”“哲人之学”“圣哲之学”之类的意思了。更何况philosophy一词,即便在西方语境中,也并非只可以指某种体系化了的思想学说或“学科”,而是同时也可以指某种特定的“生活原则”或“生活观念”的。
目录
专 稿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哲学” 董 平 现象学研究 无聊的意义——海德格尔对无聊现象的分析与阐发 张振华 从断裂的“游戏”到圆融的“结构”——略论罗姆巴赫对芬克的超越 蒋周伟 论胡塞尔与舒茨视角下生活世界的结构 金皓清 哲学心理病理学·译稿 单个的临界状态 卡尔·雅斯贝尔斯 赵精兵 译 从此在分析重估精神分析学的基础概念 梅达特·鲍斯 单 斌 译 分析哲学研究 对反事实依赖的一种新本质主义辩护 陈常燊 新实用主义语境中的心身观念——塞拉斯与普特南 王 玮 意识理论 阿尼尔·K. 赛斯 蒂姆·贝恩 李恒威 阮泽楠 译 书 评 人类世的哲思定向——《人类世的哲学》书评 郭成 对话不只是一种方法——读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有感 马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