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

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

  • 字数: 280
  • 出版社: 天地
  • 作者: 宗承灏 著;天喜文化 出品
  • 商品条码: 9787545588514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32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明初洪武末年,太子朱标猝然离世,垂暮的朱元璋为保皇孙朱允炆继位,掀起腥风血雨的功臣清洗。“仁弱”的建文帝执意削藩,蛰伏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悍然起兵,引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这场裹挟着制度崩裂与人性博弈的叔侄对决,终以金戈铁马撼动山河,用南京城的烈焰改写了帝国命运。 分封制如何孕育出反噬江山的恶果?建文新政的文人理想为何敌不过燕藩铁骑?郑和七下西洋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帝国焦虑?从蓝玉案的血色帝王术到白沟河百万箭雨,从济南城头的人心拉锯到方孝孺笔尖的诛族绝唱,权力棋局中的每一步落子都暗藏文明的撕裂与重生。 本书透过权力更迭中武将文臣的生死抉择、宦官集团的崛起脉络,展现专制皇权下理想主义者的悲歌与实用主义者的逆袭。这不仅是一部王朝战争史,更是一次关于权力合法性、制度困局与人性挣扎的深度解剖。
作者简介
宗承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国家人文历史》等国内多家刊物专栏作者。已出版《大明朝》《灰色生存》《历史的面孔》《朱元璋及其时代》《我是王阳明》等二十余部作品。其中《灰色生存》荣获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历史类十大好书,《大明朝》入围京东文学奖。
精彩导读
后?记 夜来伏案,倏然警悟,疑是满纸荒唐。 动笔写这本书,与方孝孺有关。我本来想写一部关于方孝孺的传记,因为这两年人事渐老,心气奄然,而方孝孺事件又太过惨烈,想起来都会心中隐隐作痛,实在不忍直述。中国人著史、读史、说史,天下第一。上至学院派的高头讲章,下至茶馆里的下回分解。水穷处,云起时,私塾先生式的喋喋不休,痞子腔式的什锦拼盘。谈笑间,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思辨与审美荡然无存。 历史是什么呢?是纸上的山河,是牌面上的隐喻,是时间深处的盲人摸象,还是自说自话的弯弯绕?当尘埃落定,所谓的真相会不会因今日的过量消费,演变成为一场时间的“变形记”?说到底,历史是时间起的高楼,是人事盖的庙堂。如果“靖难之役”的本质只是朱棣与朱允炆的皇位之争,像一些学者所说的朱家皇朝狗咬狗的破事,方孝孺付出“诛十族”的代价去抗争,就殊为不智,更不值了。对于皇帝来说,登基只是夯实其身份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朱棣一旦即位,“天命”的庇佑和德行的外化将持续下去,而作为皇帝只有用更大的作为来证明它的逻辑合理性。唯其如此,他才能将“靖难之役”这一带有叛逆不伦色彩的举动套上合理化的解释。不然,无法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诚如刘基的次子刘璟对他说的那句“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此刻,坐在冷冷清清的书房,我就像一头饥寒交迫的困兽,被时间丢弃在这叙述的现场。叙述即语言,语言即道路。道可道,非常道。我一次次地克制情感,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得寸进尺的书写者,文字是救赎,也同样是泥沼。在漫长、艰难、曲折的历史面前,语言如同时间的噩梦。我的唾沫星子就像一支支锋利的箭镞,即使有风的速度,也会脱靶而过。每个时代都有其视为不可玷污的神圣价值,如果拿我们今日的价值观去衡量过去的时代,那么看到的自然是不可理解的愚昧。而在那样一个年代,以武力推翻一位合法君主在世道人心中的罪过,一点也不比今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的罪过来得轻。明朝钱士升在《皇明表忠记》中就对朱棣对方孝孺的做法予以指责:“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激烈如方孝孺,执拗如方孝孺,宁诛十族,也要选择“死社稷”。他用死亡维护的是“社稷”吗?显然不是。皇位说到底,只是老朱家左手换右手的把戏。从北平到南京,连城头都不需要更换大王旗就完成了过渡。 说到底,方孝孺的抗争,不是要维护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旧君主,而是拒绝承认一个新君主。既然新君上位,他为什么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去拒绝?答案只有一个,朱棣是在杀戮与反叛中登上皇位的。朱棣虽然登上皇位,表面风光,却难逃公论的指责和内心的折磨。身边近臣反复告诉他,他从北平起兵,以一隅之力,一旅之师而有天下,足以证明他是天命所归、德行完美的英主。“天命”,是的,就是这个词。儒家讲天命,皇帝贵为天子,更需要天命加持。方孝孺也讲“天命”,即所谓的“正统论”。人自有生以来,好恶嗜欲不齐,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因而纷争不断。圣贤而出,制定出是非善恶的标准,以同其好恶,节其嗜欲;制定出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的伦理秩序。如果说,方孝孺是“天命”的护道者,朱棣便是最大的破坏者。天命,是不容颠倒的秩序,是不容篡改的道义。与其说方孝孺“死社稷”,不如说他“殉道”。人臣以义处身,以道事君,不幸而遭诬陷、被贬,甚至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天命”既是方孝孺奉行的道义,同样也是朱棣说服天下人心的法器。朱棣自即位始,合法性不足或者说政治合法性危机就成了他的致命伤。朱棣不仅革去建文年号,还对建文帝所实行的一些制度,所上的一些尊号,改用的一些名称,能改尽改,或恢复洪武旧制。殊不知,朱棣的一生都将在堂而皇之的自信与欺世盗名的恐惧之间摇晃。这种矛盾心理,主宰了他的帝王生涯。 个案可以典型,不可以普世。急剧的政治变革往往超越时代思想,这也是为什么每逢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思想家们还未来得及收拾自己的理论建构,就颓然奔了“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残梦。读“靖难之役”这段历史,我经常会想到朱允炆这个人,是的,朱允炆这个人。我试图将他和他身边的那些人和事放入人性与爱欲这一文学与历史的链接点上进行考量,但在世道人心的罗网里,又往往困于语言,惑于文字。我想象着他坐卧不宁,经常披衣而坐等待天明;想象着,清晨的宫殿是最宁静的,少了白天大臣们的争吵,以及宫女和太监们的脚步声,只有风声,在空寂的宫殿里回荡;想象着,他不断接到失败的消息,先是怀来、大宁、白沟河,直到灵璧、扬州、仪真,再到浦子口,一直到镇江;想象着,他连个囫囵觉都不敢睡,生怕闭上眼睛,燕王就站在他的面前。很多时候,大脑与感官构建起来的叙事,对早已习惯一元史论的读者或许是一种考验,却让人乐此不疲。 我现在以这样的方式叙述历史,除了向那些以求真为职志的历史学家,向历史现场的记录者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也在致敬自己。我就像是在和一个庞然大物搏斗,很多次我看到了它的软肋,但这大物腾挪间,又让我落入历史和时间的幽深处,不得要领。幸好,在过往的时间长河里那一张张消逝的面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会在文字的勾连处浮现面影。从事历史写作已有些年头,时间深处的人和事,纸面上的烟与尘,仍能让我感受到探幽溯源的乐趣。可仅仅得到乐趣,并不能让我感到满意。 是我们老了,还是历史年轻了,在一个加速度奔跑的时代,来不及矫正,来不及躲闪,就被时间和意识裹挟而去。这两年,我一直泡在明史的故纸堆里,过眼的各类奏折、密档、日记、家信,以及今人论、时人录,可谓不计其数。观点推倒又来,漏洞补了又破,我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搭建一个人性与历史交织的平台,让皇帝与大臣、文人与平民、改革者与保守派悉数亮相,在现代性与传统,道德与人性之间竞逐角力。我想得美好,做得吃力,不求讨好,只问过程。 我沉溺于思考,思考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假模假式,曲高和寡,反而拖慢了行动的节奏。人生是痛苦的裂变,谁也不愿直面。花好月圆,皆大欢喜,边走边唱,是多美好的画面,傻子才悲伤。最后还是那句话,感谢你们,我的读者朋友。没有你们的喜欢和厌恶,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古人说,书生的人情纸一张。我愿将此书献给你们!
目录
楔子 太子之死//001 第一部分 皇帝的遗产 第一章 分封的警觉与自救//027 封王建藩埋隐患//027 朱棣出身之谜//036 朱元璋的担忧//040 定祖制//046 一封密谕两份敕文//052 最后的嘱托//062 第二章 改制的理想与现实//067 惠帝的高参//067 “建文新政”的色彩//073 变更祖制//079 削藩的三种可能//088 面对燕王朱棣//102 卜筮的灵验和决断//110 第二部分 坚守与破局 第三章 北平的风声//119 刺探以及试探//119 政变日的若干细节//127 第四章 战争的烈度指数//137 北方战事的破局//137 坚城之下,荒野之上//147 白沟河之战//157 济南的攻守推演//164 第三部分 坠落与重生 第五章 战争语境的蜕变//177 野战、议和以及反间//177 南方战事的进退//187 最后防线的瓦解//198 第六章 血色的衣冠//209 忠诚与背叛的别解//209 建文生死的若干猜想//219 “壬午殉难”的深度叙事//231 第四部分 治世与布局 第七章 皇帝的原罪//251 非法即位与合法布局//251 内阁以及失控的舌头//257 削藩,坐食岁禄即可//273 第八章 盛世绽放的孽花//283 酷吏,时诱之为酷//283 宦官,真身与影子//293 立储之争的旋涡//302 第九章 四夷与八方//317 郑和的远航和账单//317 朱棣与天下秩序//333 迁都与天子守边//342 榆木川的暮光//360 大事年表//365 主要参考书目//371 后 记//37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