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礼盒)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礼盒)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商品条码: 978752177546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思接千载 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出品,是国博面向大众的一本通识普及读本,文本通俗易懂,打破以往文博类专业图书的阅读门槛,填补了国博在大众传播领域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图书空白。 本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珍品,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与大众读者分享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荣光。甲骨、吉金、石经上的汉字虽书体不同却一脉相承,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中国音乐史,琅琊刻石记录着秦朝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塑出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郑和铸铜钟伴着友谊的风帆敲响……透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好地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古老追问。
精彩导读
鹰形陶鼎 仰韶先民的创意『锅具』 如果要做一种动物造型的锅具,你会挑哪种动物?是萌态可掬的小猫,还是威风凛凛的老虎,抑或圆润优雅的白鲸?大多数人可能会挑那些现实生活中本就体形丰满的动物,毕竟锅就是要“胖”才能装下更多的食物。5000年前的仰韶先民挑选了现实中强健精瘦的老鹰为原型,不过这只“老鹰”最终被做得膘肥体壮、大肚能容。 鼎,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具,其功能与现代锅具相仿。这件鹰形陶鼎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创意十足,在新石器时代实属罕见。鹰的形态与器物造型浑然一体。头部塑造得简洁而传神,弯钩状的利喙与凸起的圆眼将鹰的威猛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垂落于地的尾部和敦实的双腿,又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头部的重量,构成了三点支撑。鹰腹即鼎腹,是鼎的主体部分,这个造型仿佛赋予了鼎一种力量和威严。以现代审美视角来看,这种古拙的造型多了几分“萌态”,令人心生喜爱。 从实用角度出发,鹰的腹部被设计得浑圆夸张,加上腿足短粗有力,增添了器物的稳定性;鹰的双翅收拢于鼎的两侧,悄然之间增加了鼎的容积;鼎口被巧妙地置于鹰的背部,虽然受整体造型的影响而略微倾斜,但是子母口(图1)的设计使得器盖可以牢牢地扣合于器口,可有效防止器盖滑落。 与众多的圆鼎、方鼎相比,这件鹰形陶鼎造型别致、独出心裁,绝非寻常生活用器所能媲美。考古学家推测它很可能在远古时代扮演着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角色,不仅展现了仰韶先民对翱翔蓝天的憧憬,更蕴含了他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敬畏。 这件仰韶文化遗物中唯一的鹰鼎,更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纵观世界雕塑,中国无疑开辟了一条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不同于其他早期文明中所常见的人形独立雕塑,中国的原始雕塑以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为主,制作者擅长将造型艺术与器物的实用功能融为一体,使得雕塑工艺不仅服务于器物的装饰之美。以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狗形陶鬶(图2)为例,其生动的造型令人赞叹。陶鬶背部巧妙地设有圆柱形注水口,张开的嘴部恰为出水之处,四足稳立,方便加热,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与独特创意。再如,仰韶文化的人头壶、马家窑文化的裸体浮雕彩绘陶壶等,均为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鹰形陶鼎、狗形陶鬶、人头壶等兼顾美观性与实用性的远古雕塑艺术品,正是中国古人独特审美情形象特征,被称作“复合动物”,虽然面貌多样,但大都狰狞恐怖,夸张又神秘,有观点认为它具有沟通神与人关系的特殊宗教意义。 鸮尊作为礼器,虽然已经不在神坛之上,却依旧那么神气。它气宇轩昂,气势威严,似乎也在向我们发出挑战。在我们反复观看它的同时,它也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或许在期待我们既能大开脑洞,又能小心求证出关于它和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之谜。 青铜冰鉴 穿越千年的清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节目震撼亮相,由2008名战士组成的“武士方阵”展现了力量和文化底蕴。他们同时敲击缶面,吟诵“有朋自远方来”,动作整齐划一,气势雄浑。他们以一流的表现为国家赢得荣誉。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并非寻常之物,而是穿越了2000多年时光、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再现。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你或许会遇见相似的两件藏品:一件正是奥运会《击缶而歌》表演中战士们敲击的道具(图1);另一件则是陈列于“古代中国”展厅的战国时期的重磅文物青铜冰鉴。没错,作为表演道具的缶正是依照战国文物青铜冰鉴仿制的。那么,青铜冰鉴是做什么用的,它在古代是演奏的乐器吗? 探寻冰鉴的用途,首先要揭开“鉴”与“缶”这两个古老词汇的神秘面纱。鉴,原本为盛水或盛冰之器,盛水之后水面平滑光亮能映照人影,因而也常被古人用作照容之镜。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前车可鉴”中的“鉴”,也正是指镜子,并引申为可当作教训或经验的事。缶,最初指陶制的坛子,可用来盛酒或盛水,质朴而实用。待到青铜缶(图2)出现,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昂贵的材质,使它成为贵族宴饮中的高级酒器。 当鉴与缶套合在一起,便成就了这件既实用又极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冰鉴,它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都区)的曾侯乙墓。这座战国时期曾国国君的墓葬,因其丰富的陪葬品而显得尤为尊贵。冰鉴的外观整体呈方形,展现出古朴而庄重的韵味,却在细节处透露出非凡的匠心。 鉴,犹如一个巨大的方口盆,体态敦实,装饰繁复而华丽。支脚由四只龙首兽身的怪兽构成,它们龙头昂扬,兽身匍匐,为青铜冰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在鉴的怀抱中,藏着一只精巧的方形缶(图3)。缶盖采用平顶设计,上有四个圆环钮(图4),既便于人们开启缶盖,又增添了几分精致之感。缶小而鉴大,当缶置于鉴中,缶与鉴之间的空隙便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夹层,这种嵌套结构有点似于今天的保温瓶。夏日时分,在夹层中放入冰块以冰镇缶内的美酒;冬日里,则可加入热水使佳酿保温。这种巧妙的设计,让古人可以更好地把控酒水温度,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细腻讲究与精致追求。 为了防止缶放入鉴内以后发生晃动,在鉴与缶的底部还有可以让两者自动扣合的栓钩,真是让人禁不住赞叹我国古代机关之精妙。制造冰鉴的巧思,还体现在其配件上。与之配套的长柄铜勺,长度刚好能够探到缶的底部,方便人们舀取美酒。勺口设置有流(铜勺上用于倒酒的流槽),倒起酒来就能做到流畅而不洒漏。 此外,青铜冰鉴还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商周时期,以礼为重,酒为礼之灵魂。青铜冰鉴是举行祭典或宴请重要宾客时使用的高规格酒器,也是贵族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你或许会感慨,那2000多年前的战国青铜冰鉴,不就如同一个古朴版的“冰箱”吗?如今的我们,身处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冰箱已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帮手。而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其实祖先们早已拥有了类似的智慧和创造力。青铜冰鉴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优雅生活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击鼓说唱俑 来自东汉的『说唱』达人 当你与这件穿越千年的击鼓说唱俑面对面时,会感到开心,因为他好像全身都在笑,而且作为当时的明星说唱艺人,真是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你瞧!他体态微胖,身材矮小,袒胸露腹,毫无外貌焦虑。这一刻,他蹲坐在地,脑袋前探,脖儿一伸,肩一耸,跃跃欲试,只待开场。这位明星的拿手好戏是击鼓表演。只见他左臂环抱一面响鼓,右手握槌儿正准备敲击鼓面。伴随着鼓点节奏,全身都不自觉地律动起来。你留意到了吗,他整体造型格外夸张,尤其是他那双宽大的脚底板,肆意地向前蹬出,充满力量感。定睛一看,他神情诙谐,眉飞色舞,额头皱纹堆叠(图1)。这神采飞扬的瞬间被工匠精准捕捉并复刻。即使是2000多年后的我们看到这样活力满满的表演时,也会被他传递的快乐氛围所感染。可以想象他在东汉时散发的“顶流”魅力,吸引着许多观众争相来欣赏他出色表演的盛况。 这位明星“出道”于四川成都锦江之畔。同样是形神兼备的陶俑,击鼓说唱俑与秦兵马俑呈现的威猛肃穆、阳刚锐气的气质截然不同。从他身上,你能感受到十足的松弛感和喜感,这正是因为他的职业是俳优。 俳优,是古代表演乐舞谐戏、娱乐贵族的艺人。“俳”指诙谐滑稽的表演,“优”则指演员。他们说唱技能出众,加之滑稽夸张的肢体表演,博人一笑自不在话下。另外,他们还会进行讽谏。比如擅长说唱的优旃,曾巧妙讽谏并阻止秦二世油漆城墙的动议;擅长模仿的优孟正话反说,劝阻楚庄王超规格厚葬马匹;身长不满七尺且滑稽多辩的淳于髡借词托意,使齐威王领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隐喻。他们利用歌舞、风趣幽默的语言与滑稽的表演方式,在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中,便将所要表达的道理故事化,达到委婉劝谏的效果。 汉代俳优表演,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非常流行,他们诙谐、滑稽、戏谑的说唱表演使观者“娱耳目而乐心意”。据说,一些说唱作品甚至可能会被官署收录,并以“乐府”为名编辑成册保存下来。为了达到活跃气氛的最佳效果,他们往往还会在说唱过程中穿插击鼓而歌、踏鼓而舞的即兴表演,而且时常卖力到把鞋子踏破,难怪击鼓说唱俑直接赤足上阵。 无技不成戏,独幕不称剧。汉代乐舞百戏兴起,除了俳优,还有调笑者、歌舞者、杂技者等众多艺人,大家集聚一堂,使汉代的宴饮娱乐、乐舞百戏的内容愈加丰富多彩。 同样是出土于四川的观伎画像砖中(图2),跳丸、舞剑、弄瓶及长巾舞等表演者争奇斗妍,场面好不热烈。你瞅!正中间这位乐伎身材短粗,那持槌欲击的诙谐神态不正恰似“说唱达人”击鼓说唱俑嘛。身前,女舞者长巾飘举,舞姿翩然。他身侧的两名表演者,则在弄瓶、掷丸,其中一位娴熟地将七丸玩转于手中,且运控自如,令人惊叹。 然而精彩仍在继续,惊险动人的平索戏车 (图3)杂技同样十分精彩。只见有人半空蹲坐,有人爬杆而上,有人倒挂绳索间,尤其是在两辆车子的行驶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超乎人们的想象,令人啧啧称奇。 从诙谐的击鼓说唱到惊险的跳丸走索,从姿态万千的长袖折腰之舞(图4)到魔幻多变的鱼龙曼衍之戏,形形色色的乐舞百戏如万花筒般,折射出汉代盛世欢歌下文娱生活中的绚丽多彩。 青瓷莲花尊 瓷器烧制的奥秘 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青”是最难界定的一种颜色。而“青”的韵味,也远非简单的色彩所能比拟,这在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青瓷”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青瓷的颜色介于蓝、绿之间,有时会更偏向于黄色和灰色。就像这件青瓷莲花尊,虽是青瓷,但它通体的浅绿釉色微微泛着黄,只在腹部中间的莲瓣纹末端有一抹由浅及浓的绿色。 这件青瓷莲花尊算得上瓷器里的“大高个儿”了,但却丝毫未显笨拙之态,从头到脚层层铺展的莲瓣纹更是为它在稳重中增添了几分柔美的气质。器身各处其他纹饰也是匠心独运,比如“脖子”上的团龙纹,威严却灵动;“肩膀”上的桥形耳,简约又不失庄重;“腹部”的菩提叶,宁静而寓意深远。 作为中国出现最早的瓷器品种,青瓷的生产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熟,但生产的多是小型器物,像莲花尊这样的大型器物却不多见(图1、图3)。在制作瓷器时,需要先用富含硅和铝的瓷土塑造出器物的形状,也就是胎体。瓷器的个头越大,对于胎体的要求越高,如果瓷土原料比较软,或者胎体的厚薄不均匀,都会导致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甚至坍塌。因此像莲花尊这样的大个头瓷器,制作起来并不容易。 那么,瓷器表面的颜色从何而来?是在胎体上直接刷颜料吗? 并非如此。瓷器斑斓的色彩远非一抹颜料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化学与匠心的美妙邂逅。制作原料尤其是表面的釉料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左右瓷器烧成后颜色的差别,这就是瓷器的“呈色元素”。比如,烧制韵味十足的青绿色就要将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控制在2%左右,而如宝石红一般闪耀的红釉则需要0.1%~0.2%的氧化铜。 然而,即使满足了“呈色元素”比例的条件,也不一定能烧制出完美色泽,原料中“超标”的杂质,以及烧制时窑炉内的温度和通风量,这些因素都会致使瓷器产生色差。所以,你会看到有些看起来明显是黄色的瓷器(图2),却依然被赋予“青瓷”之名。 随着烧制技术的日益精进与不断创新,青瓷的颜色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变化。“天青”如洗、“影青”朦胧、“粉青”温婉、“梅子青”深邃……匠人们还以巧手匠心,营造出偏灰泛蓝甚至夹杂着紫色的独特韵味,不断拓展着青瓷的边界,也使得我们更难以对青瓷的“青”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正是青瓷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也因此在国际上获得了“celadon”这个英文专属名称。它向世界展示了“青”之迷人,也显示了世界对它的“青”睐。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塑出盛唐气象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季的一天,长安的一家明器作坊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为刚刚去世的鲜于庭诲将军制作一批随葬器物。 鲜于将军虽不算尽人皆知,却也小有名气,作坊里的工匠们不禁谈论起了他的“江湖传说”:十多年前,中宗皇后韦氏专权乱政,鲜于庭诲辅佐临淄王李隆基发兵平乱。李隆基成为皇帝后,鲜于庭诲深受器重,从低级军官一步步升迁为掌管兵符、保卫宫廷的将军。如今,鲜于将军病逝,听说皇帝念及他劳苦功高,不但追封他为大将军,还要赏赐丰厚的丧葬物品。主持此事的工匠备感压力,看来,这个“大订单”不好完成啊。 要想有排面,三彩器自然不能少。这种器物在长安、洛阳两京流行有几十年了,活灵现的人物俑(图1)和动物俑作为随葬品,在地下为无数达官显贵构建了绚丽的永生世界。如何制作才能不落俗套呢?大唐开基创业一百多年,如今四海升平,万民安居乐业。自古讲“事死如生”,如何塑出这盛世气象,使鲜于将军在地下继续安享富贵尊荣呢? 一阵驼铃声打断了工匠的思绪,这声音虽然经常听到,却每每令人遐想。骆驼,听说它来自万里之外的流沙之地,要历经多少艰险才能一步步走到长安?它既耐寒暑又善于负重,驮着货物来来往往,没有它,我们不知何时才能见识到那些五光十色的殊方异类。这样坚毅勇敢、令人大开眼界的使者多么值得赞美!就用它来设计一件不同凡响的作品吧。 不过,许多三彩器都用骆驼作为主角,与之相伴的往往是那些高鼻深目的胡人,牵骆驼、骑骆驼(图2)的器物造型也比比皆是,还能有点什么不一样的呢?对了,胡人的音乐才能多么出众啊,几百年前的祖先一定想不到,来自西域和北方边地的胡乐可以风靡中原,甚至成为宫廷音乐的主流! 据说在贞观年间的宫廷宴会上,突厥可汗起舞,岭南酋长吟诗,当时的太上皇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百川归海,有容乃大,这才是大唐风范。那么,何妨让胡、汉乐师在骆驼背上合奏一曲?如果都穿上唐朝流行的服装,就更显得无间了。于是,一个美妙的画面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形。 要想奏出热烈欢快的音乐,人太少可不行,索性组成一支乐队,把最受欢迎的乐器囊括其中:琵琶声音清脆如珠落玉盘,筚篥吹出大漠孤烟般的苍茫,拍鼓打出铿锵有力的节奏,它们各具韵味却又彼此和谐。再有人引吭高歌,必然加倍精彩!还有,一定要在骆驼背上用宽大的筵席搭起“舞台”,乐师们或坐或立,且歌且奏,现实中若有这样的奇景,恐怕会万人空巷吧? 有了巧妙的构思,下一步就要付诸行动了,工匠满心期待而又步步谨慎。用精细的黏土塑形、修坯,入窑烧制,坯体由灰变白,骆驼载乐的形象呈现分明。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调制不同配方的釉,烧出多彩的颜色,才能为器物注入灵魂。 这位琵琶手是乐队的主角,那就用来自波斯的名贵釉料为他穿上衣服,烧出来会是宝石般的蓝色,与众不同。那宽大的筵席也用波斯传来的花样,联珠纹环绕周边,中间排布艳丽的彩条—各色釉料中都含有助熔的铅粉,只需在筵席顶端涂成厚厚的点状,烧制时便能向下流淌,形成斑驳错杂的效果,像羊毛织出来的一样自然。 再次入窑烧制后,斑斓的色彩绽放出来。工匠精心修整细节,反复端详,很是满意。作坊里的伙伴们也前来围观,称赞这创意真是绝妙!然而由不得大家欣赏太久,这件器物便和其他一百多件陶俑一同被送入长安西郊的墓葬中,永远地陪伴鲜于将军长眠于地下。 帝王将相总是被史书所铭记,而工匠的姓名往往被历史长河冲刷无痕。制作出这件骆驼载乐俑的工匠一定没有想到,他的得意之作不仅在当时别开生面,而且1200多年后重现世间,仍然令人赞叹,成为代表盛唐气象的“明星文物”。 绿釉鸱吻 屋顶上的千年守望 如何让一座单体建筑更显庄重与威严?构建对称的布局、夯筑高大的台基、建造宽大的屋身,在这些选择之外,中国古代工匠还给出了一种独到方案搭建宏大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但不论怎样变化,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屋顶正脊两端必定有一对鸱吻雕塑。它们犹如“冠冕”上的“珍珠”,是提高颜值、拿捏气质的关键因素。 别小瞧这对鸱吻,它们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凹造型”,更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屋顶正脊两端,恰好是屋顶坡面与屋脊的交接、转折处,也是防水的薄弱环节。于是,心思奇巧的工匠们设计了两端起翘造型的构件,有意覆盖于正脊的两端。作为建筑最高点,鸱吻不单单让整体建筑显得气势恢宏,还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增强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鸱吻的造型经历了从朴素到繁复的演变,这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对建筑装饰美学的不断追求。鸱吻最初称为“鸱尾”,汉代时出现于北方中原地区的建筑上(图1)。?鸱在古代神话中是神鸟,《山海经》中记载,鸱有一首而三身。人们将鸱的尾巴作为屋顶装饰,或许是表达希望被神灵守护的想法。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鸱尾造型简洁,多装饰有平行的弧线,象征鸟尾飘逸的羽毛,羽毛边还常布置有若干乳钉纹饰(图2)。“如翚斯飞”的屋檐,再加上弯曲上翘的鸱尾装饰,中国独有的、丰富而灵动的屋顶曲线便跃然眼前。 唐末至宋元,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鸱吻的造型和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从含蓄地展露出尾巴,变成直接张口吞咬屋脊兽头。于是,从称呼上,也从“尾”化作“吻”。尽管仍以鸱为名,但昔日的神鸟已幻化为异域而来又中国化了的摩羯。 摩羯是源于印度传说的水中神兽,在佛教经典中,摩羯力量强大,常在水中兴风作浪,但最终慑服于佛法。佛教东传来到中国后,在强大的鱼龙文化的影响下,摩羯摇身变为龙首鱼身的形象,还一改“恶”的本性,拥有了内涵丰富的吉祥寓意。摩羯翻云覆雨的神力,恰好契合中国木结构建筑对镇火的企盼,于是,这种巨口獠牙、威猛生动的神兽成为屋脊上的精灵。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鸱吻便是以摩羯为型,它出土于西夏皇陵遗址,通体施绿釉,雄壮威武的龙头以潇洒飘逸的鱼尾相搭配,显得气势磅礴且灵动雅致。皇陵埋藏着一个朝代最为核心的历史,这件瑰丽的鸱吻也彰显出这个曾经雄踞于丝绸之路,与两宋并立的西夏王朝恢宏的气势。 明、清时期,鸱吻的变化还在继续。由于这位守护神尽职尽责,它荣升至龙之九子行列,写法上也多以“螭吻”出现。作为蹲在屋顶上的“龙子”,它不仅喜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还被赋予了避火的“技能”属性,形象也随着身份阶层的跨越,由龙首鱼身向龙首龙身转变,尾尖上翘且向内卷,造型显得更为方正、敦实。 由尾到吻,从鸱到螭,历经千年,这个屋顶正脊上的神兽克尽己任,也使整座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点睛之笔,传承着人们美好的愿景,它的形象及寓意不断演变,也体现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连续性、包容性等丰富的内涵特征。 孝端皇后凤冠 欲享其尊,必承其重 今天,在一场隆重的中式婚礼中,一顶华丽的凤冠,是许多新娘的不二选择。而在明代,凤冠与霞帔可是女子的“顶配”礼服,只有皇后和太子妃才能独享它的尊贵与荣耀。 400多年前,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谥号孝端),就拥有一顶精美绝伦的凤冠,冠上镶嵌有4000多颗珍珠,100多块宝石,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极具匠心巧思的明代工匠,以竹丝做出凤冠的基本框架,在表面覆盖上高级丝帛,而后于顶部装饰了9条金龙,并在它们口中嵌上绚丽的珠宝。金龙之下,装饰着8只同样口衔珠宝的凤,加上冠后部栖息的1只(图1),共有9只凤。因此,这顶凤冠也被称为九龙九凤冠。 当你驻足凝望时,9条金龙仿佛奔腾在云朵之上,9只凤则似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凤身鲜艳夺目的蓝色“羽毛”,如神来之笔,与金色龙鳞交相辉映,为这顶凤冠平添风采。不过,这抹蓝并非颜料涂抹所致,而是源自一种金属饰品加工工艺点翠。工匠先用金银把凤的轮廓制作出来,再用胶一点一点把翠鸟的蓝色羽毛粘在上面,最终形成一只只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翠凤。 凤作为象征吉祥的瑞鸟,其形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于贵族妇女的头饰上。到了宋代,凤冠才真正出现,并被正式确定为后妃的礼冠。至明代,凤冠的使用礼制则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仅后妃可使用凤冠,其他等级的贵妇则使用“翟冠”(图2)。凤冠往往满布着华美繁复的装饰,赋予了它尊贵气质的同时,却也增加了它的“体重”。如孝端皇后凤冠总重达2.32千克,因此皇后一般只在祭祀、接受册封或者参加重要朝会时才会佩戴。作为明神宗生前唯一的皇后,孝端皇后恪守本分、尽职尽责,稳坐后位长达42年。然而,虽然她独享凤冠的“权力之重”,却无法扭转明代由盛转衰的局面。 明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神宗执政前十年,任用张居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但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起,神宗便开启了不理朝政、肆意挥霍的怠政模式。他以身体不适为由,长期不上朝,对于大臣的奏疏也常常不予理睬。他日常生活极为奢侈、花销巨大。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廷分九次进行了珠宝采购,共花费250万两白银。为了满足奢华的生活,神宗还派出矿监税使,打着开矿和收税的名义到各地巧取豪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到了万历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苛捐杂税与灾荒的压迫下,各地民众开始举起反抗的旗帜。东北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并在萨尔浒大战中大败明军,给明朝造成了沉重打击。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已清晰可闻,这件极尽奢华、尊贵无比的凤冠,也成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历史见证!
目录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远古时期 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中华文明的起源 003 石锤、石砧?敲打出的旧石器时代 007 饰珠?原始人也爱美 011 陶罐?原始人划时代的创造 015 骨笛?吹响华夏乐章 021 骨耜?耕出一片稻花香 025 人面鱼纹彩陶盆?破解原始信仰的密码 029 小口尖底陶瓶?陶器造型的谜题 035 鹰形陶鼎?仰韶先民的创意“锅具” 041 玉琮?5000多年文明史的见证 045 舞蹈纹彩陶盆?远古先民的水畔群舞 049 陶水管?远古时代的城市基础建设 052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057 青铜爵?夏朝人的创造 063 “亚启”青铜钺?权力的象征 067 “妇好”青铜鸮尊?殷商文明的信使 073 “后母辛”青铜觥?承载纪念的神兽 077 玉龙?精琢细磨的“吉祥物” 081 “后母戊”青铜方鼎?模范铸造的奇迹 085 “般无咎”全甲刻辞?商代人的占卜术 089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甲骨上的风云变幻 093 “作册般”青铜鼋?背负晚商史事的大鼋 099 四羊青铜方尊?青铜礼器上的“羊文化” 103 龙虎纹青铜尊?神秘的“虎食人” 109 青铜面具?古蜀人的凝望 115 “利”青铜簋 ?金文里的鲜活历史 119 “召”青铜卣?藏在酒器里的农业信息 123 “盂”青铜鼎 ?分封册命的物证 127 “盠”青铜驹尊?国有小马初长成 133 “虢季子白”青铜盘?铭“诗”传史的重器 136 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器的类别与用途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 争霸与争鸣 141 “王子午”青铜鼎?礼崩乐坏时代的楚风鼎韵 145 “吴王夫差”青铜剑?剑指江山问古今 149 “宋公栾”青铜戈?独家定制的“签名版”兵器 153 春秋战国货币组?“钱袋子”里的春秋战国 159 铁犁铧?小农具引领大革命 163 青铜冰鉴?穿越千年的清凉 169 “子禾子”青铜釜?“量”取政权的秘密 173 “司马成公”青铜权?权衡之间 176 从布手知尺到国家标准: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文明密码 179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跟着“王牌”商队去旅行 183 朱绘黑漆凭几?席地而坐,凭几添彩 187 青铜编钟?礼乐之声,响彻千年 191 《论语》明刊本?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195 狼噬牛纹金牌饰?黄金上的“动物世界”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大一统王朝时代的开启 201 陶俑?始皇帝的“地下军团” 205 琅琊刻石?千古一帝的不朽丰碑 211 “半两”青铜钱、三官“五铢”青铜钱?秦汉“孔方兄” 217 “汉并天下”瓦当?秦砖汉瓦里的楚汉之争 221 柘黄菱纹罗“信期绣”?抽丝织作绣神奇 225 封泥?“凿空”者的印证 231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万物皆有灵犀 235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神秘古滇国特有的“存钱罐” 239 耧车(模型)?精耕细作的高效能“播种机” 245 金缕玉柙?以玉殓葬的不朽之作 249 青铜染器?百味消融耳杯中 253 旱滩坡带字纸?从“书于简帛”到“绘写于纸” 256 书写姿势的变迁:从“握卷写”到“伏纸写”的发展过程 259 “熹平石经”残石?刻在石头上的官方儒学经典 263 击鼓说唱俑?来自东汉的“说唱”达人 269 宅院画像砖?东汉豪强生活的缩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 变化与交融 27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风云变幻三百年 277??陶耳杯?掬水手作杯 281??三体石经?“古今字体对照表” 285??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佛教“落地生根”的物证 291??骑马陶俑?形单影只的马镫 295??青瓷香熏?颜值与实用性兼备的居家好物 299??青瓷托盏?茶香自此传九州 303??《职贡图》卷北宋摹本?图文并茂的使者合影 307??邓县画像砖?线条中的神韵 311??“河内太守”青铜虎符?兵符虽小动千军 315??元羽墓志?鲜卑族的新身份 319??网纹玻璃杯?远道而来的罗马商品 323??“王阿善造”石像?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 327?? 《齐民要术》明刊本?从田间直达餐桌的“全方位”指南 331??黄釉乐舞图瓷扁壶?腾舞缤纷赏胡乐 337??青瓷莲花尊?瓷器烧制的奥秘 隋唐五代时期 581—960年 鼎盛与壮阔 343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串起璀璨的异域文明 349 洛阳含嘉仓第160窖存谷与底层结构?大唐第一粮仓的奥秘 353 “开元通宝”青铜钱?开创新纪元的钱币 357 玄奘题名石佛座?唐僧的最后岁月 361 饺子、点心及食具?舌尖上的千年之旅 365 伏羲女娲像立幅?万里同风一脉传 369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塑出盛唐气象 375 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影响深远的服饰变革 381 三彩釉陶马?唐韵胡风“马”上看 387 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金银器上的中西合璧 391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镜中观唐 395 鎏金银香囊?秀外慧中的奇巧之器 399 “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陀罗尼经咒?见证雕版印刷的兴起 403 钱镠铁券?“免死金牌”的含金量 407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茶文化的兴盛 412 饮茶法的变迁 415 鎏金铜观音造像?佛教文化的“中国创造” 辽宋夏金元时期 916—1368年 多元并存走向统一 423 汝窑洗?东方绝色 429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穿越千年的商标广告 433 针灸铜人?古代中医的教学智慧 439 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梦的开始 443 “丁都赛”戏曲雕砖?大宋民间的名角掠影 447 蹴鞠纹青铜镜?足球也“出镜” 450 《东京梦华录》:北宋首都的旅行指南 453 海船纹青铜镜?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 457 《吉祥遍至口和(合)本续》?活字佛经传吉祥 461 绿釉鸱吻?屋顶上的千年守望 465 《耕织图》刻石?古代农事科普绘本 469 “行在会子库”青铜版?古代的点金“密码” 473 《洗冤集录》清刊本?世界最早的法医学指南 477 乘驿银牌?古代“快递”系统的凭证 481 《水竹居图》轴?文人绘画中的超然美学 明清时期 1368—1911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489?? 《北京宫城图》轴?绘出中国理想都城的秩序 495??郑和铸铜钟?敲响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前奏 499??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景德镇出品的“国货之光” 503??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赏大明元宵盛景 507??“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保家卫国的利器 513??“金花银”银锭?开启明代货币的新纪元 519?? 《河防一览图》卷?力挽狂澜的治河宝典 525??孝端皇后凤冠?欲享其尊,必承其重 531??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满汉一体的华服 535??《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盛世之下的“城市漫步” 538 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皇家旅行团”的112天 541??黑绒嵌银花撒袋?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见证 547??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四海升平的美好祈愿 553??《大观园图》横披?大观园里有大观 557??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英国使团的礼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