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彰显与遮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理论演进与评析

彰显与遮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理论演进与评析

  • 字数: 337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邢建昌//蒋雪丽|
  • 商品条码: 978710807995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理论反思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反思性研究就是不满足于对文学本质论的各种观点进行评析,而要给出这些观点何以如此的深层解释。本书的理论价值正在于此。 本书基于对大量资料的细致爬梳,以反思性视野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论的演进状况,力求揭示出各种观点出现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逻辑的深层次原因,在对以往各种理论资源有效借鉴的基础上,尝试为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智慧支持和思想启迪。
作者简介
邢建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文艺美学和当代文化批评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0部,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和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获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五届“啄木鸟杯”年度优秀作品。 蒋雪丽,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作为第二主研人参与导师邢建昌主持的国家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多篇。
精彩导读
五、洞见与盲见 如前所述,对文学本质的追问本身没有错,这不仅 是求知好奇心的驱使,最根本的还是研究本身的召唤。 本质主义使我们拥有了看待文学的立场,而反本质主义 又使我们把对于文学本质的追问置于一个流动的、生成 的建构过程。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停地追寻文学的本质,这个 过程伴随于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早期的模仿说、表现说 ,到后来的接受说、审美论等,都从不同方面对文学本 质有所揭示。这些观点在不同程度地增进了我们对于文 学的理解。对文学是什么的追问是作为一个过程伴随于 人类的文学活动的。不存在关于文学是什么的固定的答 案、唯一的本质或终极的结论。每一种文学本质观,都 既是对文学某一症候的洞见,又是对文学其他性质的盲 见,是洞见与盲见的辩证统一。关于文学本质的垄断性 认识只能葬送文学的生机,遮蔽文学的丰富性存在。因 为文学涉及多方面和多层次,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那么,基于特定文学观念生成的文学本质观在揭示了 文学某一种本质属性的时候,也就忽视和遮蔽了文学的 其他属性。正因为如此,要防止对文学本质进行垄断性 的认识,懂得对不同文学阐释模式以及文学本质观的尊 重,学会对话或倾听,就是不断丰富我们对文学理解的 关键因素。因为,“文学理论只有在批评家们进行对话 和争辩时才会繁荣。对话与争辩防止我们自满的假定我 们已经理解有关文学的一切”。卡勒列举了历史上关于 文学本质的种种说法: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2. 文学是语言的综合;3.文学是虚构;4.文学是审美对 象;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自反性的建构等。他没有 忘记强调,当我们认同或张扬某一种观点的时候,别忘 了给其他观点留有地盘。这种对话意识,是值得我们重 视的。 韦勒克曾说:“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 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 体。”由于文学存在的系统性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视 角进入:从世界和作品的关系、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作 品与读者的关系等,因而形成了对于文学本质的各具侧 重的不同观点。我们还可以把文学研究建立在不同的学 科背景即知识型的基础上,从跨学科背景进入文学。例 如心理学的解释,结构(解构)主义的解释,新历史主 义批评和语言哲学分析等。角度、层次和知识背景不同 ,决定了文学的提问方式和文学本质观的差异。我们可 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维、立体的视角来考察文学及其本质 。多维、立体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固有的、因袭的 思辨模式。但是这种多维系统性不应是“多”的简单叠 加的集合,而要有统一的内在逻辑的综合。这种多维系 统性恰恰表明文学在多种复杂关系中存在,比如,文学 与历史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人的关系、 文学自身的关系等。文学在上述关系中发展、完善,同 时这些关系也制约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使得文学本质 形成了多维、立体的结构。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运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文学进行综合的、多维的、辩证 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建构文学的本质观。 一个信仰上帝的人是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论证上 帝的存在的。而一个不信仰上帝的人,要求上帝的信徒 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场面让人觉得有点滑稽。如果我 们转化一下问题,一个拒绝了文学本质的人,揪住一个 讨论文学本质的人,硬要他给出文学本质存在的证明, 他做得到吗? 文学的本质当然不能当作信仰来对待,却也不是通 过实证证明得了的,实证回答不了文学的本质。文学本 质的诉说不仅包括了对已然存在的文学事实的概括,也 包括了对文学应当如此的价值期盼。“理想的文学”不 是——至少不完全是属于实证的。追问文学的本质既是 一次次向“理想的文学”趋赴的过程,又更像一场永无 终结的人类思维的游戏,恰恰昭示出文学本质永无定解 的宿命。那种试图以寻找固定答案的方式终结文学本质 的提问,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盲目的乃至无效的劳 动。不断地提问和不断地回应,才是求解文学本质的基 本方式。而每一次提问和每一次回应,也都在人类文学 “知识”的累积过程中,丰富了人类对于文学的认识。 (选自“第十章文学本质:一个敞开的问题”, P345)
目录
导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理论演进 第一章 形象思维与文学本质特征的艰难探索 一、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 二、文学观念的传播与形象思维概念的中国表达 三、学术自由度的松动与认识论框架下的再度讨论 四、李泽厚、童庆炳的贡献 五、讨论的终结与学术兴奋点的转移 六、几点结论 第二章 审美文论与文学的审美本质 一、审美文论的历史性出场 二、审美文论与现代文论传统 三、一代学人的集体贡献 四、审美文论的评价问题 第三章 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 一、审美反映论 二、审美意识形态论 三、文化诗学如何可能? 第四章 形式本体论与文学的形式本质 一、形式本体论出场的三个助因 二、新时期文学形式本体论的内涵 三、文学形式本体论的三个维度 四、先锋小说与文学形式本体论 第五章 人类本体论与文学的人类学本质 一、文学人类本体论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 二、文学人类本体论的理论内涵 三、文学人类本体论的再思考 第六章 艺术生产理论视域下的文学本质 一、艺术生产理论:回到马克思 二、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研究和阐释 三、艺术生产理论作为文学本质的诠释 四、艺术生产理论:面对新的社会文化现实 第七章 象征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一、对旧文艺学体系弊端的反思和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变革 二、象征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三、象征论视域下的艺术本质的新理解 四、象征论文艺学对文学理解的贡献 第八章 新境遇中的文学本质言说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言说的新境遇 二、新境遇中文学本质的言说 三、反本质主义的文学“本质”观 第九章 “文学性”何以可能? 一、对“文学性”概念内涵的溯源 二、从“文学性”看文学观念的演变 三、在对“文学性”的阐释中增进对文学的理解 四、“文学性”如何应对“后理论”时代? 第十章 反本质主义的文学本质观 一、反本质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 二、反本质主义理论辨析 三、反本质主义旗帜下文学理论知识重构 四、反本质主义之后文学理论的走向 结语文学本质:一个敞开的问题 一、“文学是什么”与“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二、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三、常识中的文学与理论中的文学 四、历史性、地方性地理解文学与观念地生成文学 五、洞见与盲见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