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邦论史(宋辽金元史学家的治国之道)

经邦论史(宋辽金元史学家的治国之道)

  • 字数: 26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申慧青|
  • 商品条码: 978752274479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宋辽金元时期 史学家群体的国家治理理论 ,系统探讨其史学思想与政 治实践的互动。 上篇“以史为鉴与得君行 道”剖析宋代史学的两大思 潮——实用主义“经世之学” 和道德理想“义理之学”,揭 示史学家如何通过历史教育 与撰述影响君主政治; 中篇“史事无情,史笔有 法”以时代变革为背景,结 合辽夏金元政权特征及史学 家个案,分析制度变迁与治 国理论的演变脉络,强调史 学对政治变局的回应与建构 ; 下篇聚焦史学家对君主 形象的再造,探讨其基于华 夷观念、道德伦理与政权需 求,重塑前代及本朝君主形 象的过程,并剖析这种塑造 对君臣关系、国家认同的深 远影响。
作者简介
申慧青,女,1980年出生,河北省保定市人,北京大学考古学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文献学会、宋史研究会会员。作者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与探索》《河北学刊》《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课题的研究。
目录
上篇 “以史为鉴”与“得君行道” 第一章 植根于实用的著史风潮 第一节 通史的复兴 第二节 前朝断代史撰述的丰富 第三节 本朝史撰述的发达 第二章 理学发展对史学及史学家的影响 第一节 理学的流行与“内圣外王”说的兴发 第二节 史学家与理学家的交游 第三节 义理史学 第三章 “义理”与“经世”之博弈在史学家治国之论中的表现 第一节 “事功”准则 第二节 道德线索 第三节 王霸义利之辨及其影响 第四章 经筵之制与以史资政 第一节 君主教育的发展与宋辽金元时期经筵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经筵教育中的史部专书 第三节 经筵讲读与历史教育 中篇 史事无情,史笔有法 第五章 北宋前期政治特征、史学发展与治国之论的兴发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政治形势与时代思潮 第二节 《册府元龟》的帝王观 第三节 欧阳修的修史实践与正统之论 第六章 忧患意识推动之下的治国之论 第一节 “变法”图强与学派之争推动下的北宋史学 第二节 司马光《资治通鉴》:全景式的帝王学百科全书 第三节 从《唐史论断》到《唐鉴》:理学发展之下的治国之论的演化 第七章 重归“忧患”——南宋政治变局下的治国之论 第一节 南宋治国之论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 第二节 陆游的治国之论 第三节 吕祖谦的治国之论 第四节 亡国之际隐逸派史学家的治国之论 第八章 辽金史家的治国主张 第一节 从“夷狄”到“中华” 第二节 金末史学家的治国之论与人生走向 第三节 《契丹国志》的夷夏观念与治国之道 第九章 “再造”大一统 第一节 从正统到“大一统” 第二节 郝经治国之论的义理与气节 第三节 两种“经世”——胡三省与苏天爵的治国之论 第四节 元修三史中的国家观念与治国理论 下篇 宋辽金元治国之论中的理想化人君形象再塑造 第十章 前代君主形象的变化——以刘备为例 第一节 《三国志》中的刘备形象 第二节 从《资治通鉴》到《资治通鉴纲目》——刘备形象的基调变迁 第三节 萧常《续后汉书·昭烈帝纪》中的刘备形象 第四节 郝经《续后汉书·昭烈帝纪》中的刘备形象 第十一章 宋辽金元史著对本朝君主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宋太祖历史形象的建构 第二节 从“枭雄”到“昏君”的海陵王 第三节 汉蒙史料中铁木真形象记载的异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