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深处的南丝路

历史深处的南丝路

  • 字数: 390
  • 出版社: 四川人民
  • 作者: 赵良冶|
  • 商品条码: 978722014011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引人入胜,娓娓道来,带领读者穿梭于4000年茶马古道,行进在成都平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踏访古蜀国三星堆、古滇国贵族墓葬群、锦绣成都、春城昆明及雅安、西昌、宜宾、昭通、大理、保山等南丝路重镇和古遗址,对话李冰、秦始皇、邓通、汉武帝、司马相如、司马迁、诸葛亮等风云人物,探寻蜀锦、青铜器、汉阙、东汉画像石棺、笮桥、笮马、栈道等的奥秘,聆听蜀国、夜郎国、滇国、哀牢国等古国的jingdian故事。
作者简介
赵良冶,笔名羌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守望家园》、长篇纪实文学《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等。在《北京文学》《四川文学》《读者》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作品,曾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第五届我心中的澳门奖”。
精彩导读
一家乡那条古道 中国内陆,大西南万山丛中,一条南丝路跨越四千年岁月。 来自哪里,去向何方?这么几十年,我无数次凝视地图,结果无一例外,总将目光首先投向成都。 南丝路始于这座繁华都市,出城南穿越无数城市和村落,绕行横断山脉的山岳河谷,盘绕而上云贵高原,再迂回通往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前路遥不可及。 成都平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丝路主道一分为二,其中一条恰好经过我的家乡雅安。 早年,并无南丝路这个名称,家乡父老口中,城外山间盘绕的路叫古道。 比古道年轻许多的雅安城,始建于隋代,坐落青衣江河谷,四面环山,城区狭小。 我穿开裆裤那会儿,雅安比今天气派多了,头顶西康省省会的桂冠,中国城市中排名靠前。西康省经济落后,地盘却辽阔,包括时下的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攀枝花市的大部分地区,外带西藏的昌都市,总面积四十五万平方公里,比广东、广西加一块儿还大。 山高水远,古道隐没千峰万壑间。年湮代久,别说秦汉时的踪迹难觅,便是明清年间也多坍塌,每有发现,文物部门都会重点保护。 我家中也有古董,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之类,能否归入文物、珍贵程度如何,不得而知。玉器多为奶奶的手镯、簪子等,另有书房案桌中央供奉缅甸玉观音一尊。幼时的我,玩不来玉也懂不起优劣,只知道观音菩萨满目慈祥,石头白中带黄逗人爱。 挡不住诱惑,总想伸手摸一把。未曾提防,爷爷举起长烟杆打来,吓得撒腿就跑。长子长孙,又是家中独苗苗,做什么老人家都惯着,唯有这缅玉观音像碰不得。这不,我被罚跪观音像前,一米多长的烟杆子,脑门上来回晃。耳听得,爷爷厉声呵斥:孙娃子莫淘气,可知这宝贝传了多少代?一个不留神摔坏,小心打烂你的屁股! 警告归警告,转眼间我又骑到爷爷脖子上,四川方言叫骑“马马肩”,最得宠的娃儿才能享受。爷爷又高又瘦,好杯中之物,隔三岔五被亲朋好友邀约小聚,老人家就一袭长袍罩身,一根长烟杆在手,牵起我去也。 当我总角之年,便能在纸上歪歪扭扭写出爷爷名字——赵子元。其实,爷爷本名赵存善,字子元,一九一七年毕业于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的是采矿冶金。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制三年,虽属专科,已是当年全省工业方面的最高学府。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乱世之下,我爷爷毕业后返原籍教书育人,成一方贤达众人景仰。新中国成立,爷爷更名赵子云。西康省撤销后,作为民主人士、文教界代表人物,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聘任爷爷为特约馆员。 我喜欢端一个小板凳,坐葡萄架下,依偎爷爷身边,听他讲述赵氏祖先往事: “掰起指头往上数,爷爷的爸爸,考取前清秀才,被官府举荐为拔贡,家中开个私塾,门生遍布雅州府。爷爷的爷爷,中过举人见过大世面,可惜功亏一篑,京城会试名落孙山。 再往上的祖辈们,家谱逐一记载。清康熙年间,九世祖赵世荣背井离乡,由甘肃天水辗转入川,最终定居雅州府的雅安。北方地区,赵姓著名郡望共计十一个,北丝路上的天水郡为第一。” 赵世荣略通文墨,念过《三字经》《千字文》。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全凭脑筋灵光吃得苦,投靠成都大商号当伙计,一年到头四川、云南来回跑,一个往返三个来月。贩卖丝绸、茶叶、药材等货物外,逮住机会,也倒腾玉雕、青铜器一类玩意儿,古道一路留下脚板印。几代人忙活,手头攒下些银两,外加路况熟门道清,索性自家开商铺,取名“天庆号”。继续干老本行,四川、云南两边跑,主要经营绸缎加布匹。 挣钱不易,道路艰险不说,一路土匪多如牛毛,货物被抢时有发生。莫反抗,钱财乃身外之物,性命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风里来雨里去,几辈人豁出性命干,但逢当家的出门跑生意,家中妇孺提心吊胆。 为了求平安,祖先从彩云之南请回一尊缅玉观音供起来,天天焚香礼拜。不知观音菩萨显灵还是运气好,几代人行走古道,顺风顺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托祖宗的福,爷爷和我纳凉的这院子不算小,除去葡萄架,另栽有柚子树、橘子树和枇杷树。先祖有远见,拿出上百年的积蓄,盘下城中一座宅院,宅院不算大,占地一亩多。但市口好,坐落城中心的中大街。双开间门面,修缮一新,里面房屋一间挨一间,开旅店后就不用跑古道啦。储蓄一些闲钱,就把后辈送去读私塾,盼着光宗耀祖。 清同治、光绪年间火灾接连发生,半条街的木板房,几度化作灰烬,赵家损失惨重。最后一次掏空家底,修起的房屋大大缩水,中间空几个院子,旅店就此歇业。家道中落,曾祖父迫不得已设帐授徒,教几个学生养家糊口。 爷爷这一辈,兄弟两人,房屋一分为二。因为爷爷是长子,缅玉观音像随爷爷。 先辈行走的古道何在?爷爷手指南门外,出城门洞就爬坡上坎,一路通云南。 那地方我常去,小地名南门坎。弯弯的山道上,货物人背马驮,来来往往。脚下的铺路石或大或小,几百年踩踏,磨得溜光,色泽温润古意盎然。 一九五二年修通川滇西路(今108国道之一段),路况差汽车少,南门坎依旧热闹。 爷爷对我说:“这古道不过明清,至于秦汉时期的嘛,等啥时候机会雅安城群山环绕,南丝路隐没其间来了,带你去找找。”爷爷低头拉住我的小手,满脸慈祥。前朝事似懂非懂,只晓得老人家不会逗我玩。 一晃几年,秦汉古道事我早忘到“爪哇国”去了,直到有一天,相关部门找上门,邀请爷爷去趟荥经县,帮着看一看铜矿储量。 爷爷带上我,说瞧瞧山水,长长见识。 这应该是我头一次走南丝路,先随爷爷到宝子山,事毕去黄泥铺。大相岭山高路险,土路通至半途,弃车步行,一路往上爬。没多久爷爷乐开了,说我们运气好,脚下即古道。爷爷张口就没个完,说这条跨越大相岭的古道,多有典籍记载。远的不说,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编纂的《雅州府志》,不仅记载翔实,还涉及方方面面。这不,铺路石上深陷的马蹄印,背夫杵的拐子窝,就是证据。 公事了却,顺古道前行。越走路越险,石头满布苔藓,我搀扶着老人家,缓步爬上高高的山脊。缓过气,爷爷开始激动,目视前方朗声道:“快看,白雪覆盖处就是大相岭,再前行过了大渡河,小相岭的路同样凶险……二十多年前找矿,沿着这条路,我走到会理、盐边两县,那一带矿产资源富集,罕见呀!”继而感叹:“一趟下来,方知行走古道不易,体会到祖先受的磨难。” 转过身,爷爷弯下腰,手中鹤嘴镐撬起一块石头,喃喃自语:这是民国年间的,往下挖,可能是明清两朝的。再下面呢,如若路线未曾改变,就会出现宋代唐代的…… 哪里是个头,爷爷没说,倒背双手来回踱步,似乎在用脚丈量古道的悠远,历史的深邃。 秦汉的路没找着,而当年名称爷爷则一口道出:西南夷道! 称呼古怪,我本就年少无知,怎么解释也一脸茫然。回家,书柜抽出一摞线装书,爷爷告诉我:“这是民国版的《史记》,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所写。孙娃子,司马迁了不得,他可是中国写历史的老祖宗,西南夷道就出自这书,非爷爷杜撰。无论古道还是《史记》,学问大了去,慢慢你就明白了。” 说了这么多,一个字都没记住,就瞪圆双眼,盯住几本发黄的书。繁体字搞不懂,“史记”二字笔画简单,也就过目不忘。 几年后,爷爷驾鹤西去,临终叮嘱,保存好家中收藏的几箱线装书。我的父亲一九四五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老师包括徐中舒等知名学者,新中国成立就担任雅安中学史地教研室主任,教了一辈子高中历史,这些书的价值非常清楚。 小学五年级开始,我迷上线装书的插图,每天完成作业,从《西游记》开始一部接一部翻看。慢慢地,我开始阅读,反复咀嚼书中的文字,虽说繁体字难认,但连蒙带猜加上查字典,不少书能读懂五六分。 可惜雅安气候潮湿,线装书不是生霉就是虫蛀,数十年过后所剩无 几,唯有《增像全图三国演义》《绣像东周列国志》等保留下来。 时至今日,翻开这几部泛黄发软的线装书,爷爷钤上的“天水赵氏” 藏书印,还有毛笔的圈点及批注,依然清晰。 弄懂西南夷道这个概念,已是我多年后,端坐大学课堂时。 攻读汉语言文学,必修课少不了中国古代史。已届而立之年的我, 正襟危坐于教室,听老师大讲西南夷族群及分布区域,包括先秦至秦汉 期间的演变。提及西南夷,绕不开的是什么?老师粉笔字刚劲有力,黑 板上落下两个熟悉的字:《史记》。 教室鸦雀无声,老师语调抑扬顿挫,将西南夷、西南夷道徐徐道来。 精彩处,听得我手舞足蹈。学生痴迷,老师亢奋,敲几下教鞭,指指高 挂的古代地图,转而指向我:西南夷道就经过你的家乡。据《史记 · 西 南夷列传》云: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 …… 切记,古道称谓历代不一,眼下流行的说法——南方丝绸之路。怕 只怕,这条比成都历史还久远的古道,早就面目全非了。 话虽如此,得空大山里走走,倘若有所发现那可不得了!老师补上 这么一句。
目录
第一章 丝路悠远 一 家乡那条古道 / 003 二 时代的使命 / 012 三 路在脚下 / 020 第二章 锦绣成都 一 蜀地蚕事 / 031 二 好一座锦官城 / 041 三 蜀锦的魅力 / 052 第三章 青铜岁月 一 源头三星堆 / 063 二 接力者石寨山 / 083 三 过渡期的老龙头 / 095 四 印章的巴蜀图语 / 106 第四章 风兮起于秦 / 115 一 一石三鸟 / 122 二 李冰与都江堰 /135 三 治道与筑城 第五章 滇王庄身世之谜 一 楚国将军庄乔 /145 二 岷山庄王庄乔 /153 三 强盗庄乔 /160 第六章 拓边西南 一 五尺道与夜郎 /169 二 卓氏的生意经 /181 第七章 非常之君 一 邓通钱 /197 二 经略西南夷 /208 三 奠定大西南疆域 /220 第八章 三个知音 一 情挑卓文君 /237 二 治国干才 /248 三 子虚乌有的婚变 /259 第九章 千秋太史公 一 读书与游历 /269 二 奉使大西南 /279 三 西南夷研究之鼻祖 /290 第十章 那年月圆时 一 终结乱局 /303 二 哀牢族源神话 /309 三 龙归大海 /321 第十一章 石头上的大汉气象 一 造石工刘盛 /335 二 无名氏的杰作 /355 第十二章 西南夷道钩沉 一 蛛丝马迹 /377 二 治道刻石复出 /388 三 岁月里的桥梁 /403 四 神话中走来山地马 /421 第十三章 诸葛亮平定南中 一 后院硝烟起 /437 二 恩威并施 /450 三 稳定大后方 /463 后 记 /47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