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通史讲义

中国通史讲义

  • 字数: 900
  • 出版社: 四川人民
  • 作者: 叶秉诚|整理:王承军
  • 商品条码: 978722014039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7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代史学家叶秉诚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期间编撰的历史教材,系统梳理了从上古传说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历史quan貌。quan书分《历史通论》《中国上古史》《中国中古史》《中国近古史》《中国近世史》及《高师预科国史讲义》六部分,以朝代更迭为主线,贯通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文化思想与民族关系,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演进历程。 书中突破传统编年体例,融合近代史学方法,将中国史划分为上古(草昧至周)、中古(秦至五代)、近古(宋至清)、近世(清末至民国)四阶段,注重历史分期与时代特征的提炼;既秉持乾嘉考据之严谨,对三皇五帝传说、禅让制度、宗法封建等议题进行理性辨析,又吸纳西学视野,剖析地理环境、经济制度、宗教传播对历史的深层影响,如详述周代宗法制度的社会结构性作用、佛教传入的文化碰撞等;在“西力东渐”“中国革命”等章节中,更折射出民国知识分子以史鉴今的现实关怀,反思近代中国遭遇的挑战与救亡图存之路。 作为20世纪初中国史学转型期的代表作,本书不仅是一部教学讲义,更兼具学术文献价值:其博采经史子集,融汇地理学、社会学方法,既延续传统通史“究天人之际”的宏阔格局,又注入近代民族国家叙事的时代意识;附录所收《废约运动与革命外交》《西藏交涉之研究》等文及《叶秉诚先生年谱简编》,为研究民国学术生态提供了珍贵史料。此次整理以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藏本及《民国史学丛刊》影印本为底本,shoudu系统汇编叶氏遗作,堪称近代史学史与教材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叶秉诚(1877—1937),四川罗江人。光绪二十九年举人。历任嘉定中学、广安师范校、四川绅班法政学堂教员,顺庆联中校长,四川高等师范学校教员,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曾参加辛亥四川保路运动,系保路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曾任上川南宣慰使、下南道尹。1920年代初曾任川东道尹。1925年成都大学成立,任史学系主任、教授;1932年起,任四川大学史学系教授,系四川现代史学的开山祖师。叶秉诚自1904年起即致力于史学研究,三十年如一日,著有《历史通论》《中国上古史》《中国中古史》《中国近古史》《中国近三百年史》《高师预科国史讲义》《中国最近世史》《中国哲学史》《西洋思想方法之概要》《罗素学说之概要》等。王承军,四川中江人,现为出版社编辑,副编审。撰有《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现致力于巴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精彩导读
史通论 第一节 历史定义 定义者,所以概括全学之精要者也。历史之定义,古今观察不同,今举其著者如下: (一)文学观 孔子云:“文胜质则史。”孟子云:“其文则史。” (二)记事观 《说文》云:“史,记事者也。”朱子曰:“《春秋》据事直书而善恶自著。”(《语类》卷八十三) (三)通变观 司马迁作《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四)因果观 梁启超曰:“史者何?纪述人类社会继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历史也。”(《研究法》) (五)社会观 阿洛都曰:“历史者,社会之传记也。” (六)政治观 弗利门曰:“历史者,过去之政治也;政治者,现在之历史也。” (七)传记观 嘉赖尔曰:“世界之历史,独大人之传记耳。” (八)进化观 浮田和民曰:“历史者,进化之义也。” 以上中外各家对于历史之观察,其大要可分为二端:(一)为逐渐进步的历史,由文学的方面进于记事确实,由叙述事实而进于推见至隐。(二)为偏重一面的社会政治,英雄固占历史之重要部分,然不过居其一部。历史为全人类之活动表现,决不限于一方面。惟日儒浮田氏借生物进化之义以说明历史,其义较深,惟分析未明耳。兹为下一定义如次: 历史学者,人类心理的行为影响于社会而得其因果之关系之学也。 (一)人类心理的行为 历史分为广狭二义。广义的历史,凡事有其变迁之迹,可以过去、现在、未来说明之者,皆自有其历史,故广义历史为天然界。狭义的历史,专属于人为界。但人类行为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无意识的行为,乃本于生理之自然状态;有意识的行为,乃出于心理之作用表现。兹所谓人类历史的行为者,乃以有意识为其条件也。 (二)影响于社会 历史为群众心理的现象,非如培根所言“邻猫生子”之单纯的事实。故其行为,无论出于个人与一部分,而必对于社会生出若干之影响。其影响不限于一时一地,不限于物质与精神,但于社会有一部或全部之影响者,均为历史的行为。 (三)因果关系 因果律为成立科学之唯一要件,现代历史学之所以进步者,即以科学方法研究之也。从前历史偏重于文学或叙述,近则进步为科学化。科学的历史学,非片段的,而为统系的;非偶然的,而为必然的。其所以能成立此必然之系统者,则以有因果律为之基也。然历史之因果,较之物理诸科,最为繁赜,而变动每有种因在此,而结果在彼;或因种于数百年前,而果结于数百年后;或以一因生众果,或以一果结众因。苟非精研其事实与原理,必不能将时间上之过去、现在、未来之关系,与空间、五洲、全人类之影响,为根本的说明。此因果关系所以为历史之真髓,而引导吾人之进步于无穷也。 第二节 历史范围及派别 学问须先明范围,乃知学问全体之关系及局部之特点。兹以表明之。 范围既明,须知派别。派别者,求学之门径也。中史派别,在汉属于《春秋》家,故《太史公书》附于《春秋》之末(《艺文志》)。自《隋志》本荀勖(晋人)《四部目录》,分史部于经部,而立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篇。唐刘知幾作《史通》,分史体为六家(一、《尚书》家;二、《春秋》家;三、《左传》家;四、《国语》家;五、《史记》家;六、《汉书》家)。马贵舆斟酌损益,其所著《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原本《隋书·经籍志》旧法,参宋中兴以前诸志而为之,分为十四门,其分类较悉矣(一正史,二编年,三起居,四杂史,五传记,六伪史、霸史,七史评、史钞,八故事,九职官,十刑法,十一地理,十二时令,十三谱牒,十四目录)。清《四库提要》之作,亦分史部为十四类(一正史,二编年,三纪事本末,四别史,五杂史,六诏令、奏议,七传记,八载记,九时令、官职,十地理,十一政书,十二史钞,十三史评,十四目录),尤视前加详。近人梁启超参以新说,分为十类(一正史,二编年,三纪事本末,四政书,五杂史,六传记,七地志,八学史,九史论,十附庸)。所包者广,而理想有加焉。今较而分之,爰列其类如下: 第一正史 纪传表志合为一书,马班以来,累朝迭相因袭,故谓之曰正史。 (甲)官书 《史记》(汉司马迁撰)、《汉书》(汉班固撰)、《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三国志》(晋陈寿撰)、《晋书》(唐房乔等撰,题为太宗御制)、《宋书》(梁沈约撰)、《南齐书》(梁萧子显撰)、《梁书》(唐姚思廉撰)、《陈书》(唐姚思廉撰)、《魏书》(北齐魏收撰)、《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周书》(唐令狐德棻撰)、《隋书》(唐魏徵等 撰)、《南史》《北史》(均唐李百药撰)、《旧唐书》(后晋刘昫撰)、《新唐书》(宋宋祁、欧阳修撰)、《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宋史》《辽史》《金史》(均元托克托撰)、《元史》(明宋濂撰)、《新元史》(清柯劭忞撰)、《明史》(清张廷玉撰)等是也。 (乙)别体 华峤《后汉书》、习凿齿《蜀汉春秋》等,皆与正史体例略同。 第二编年 编年之体,年月为经,事实为体,《春秋》尚已。自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传,荀悦又改纪传为编年,刘知幾史分六家,统归《春秋》《史记》二体,则编年、纪传均属正史。 (甲)通体 《汉纪》(汉荀悦撰,《竹书纪年》为编年之最古书,以不尽真,故不列)、《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乙)别体 《资治通鉴纲目》(朱子门人赵师渊撰),体仿《通鉴》,而分大书者为纲,细书者为目,故列为编年之别体。 第三纪事本末 编年之体,至温公《通鉴》始集大成,然事以年分,贯穿为难,宋袁枢以《通鉴》旧文每事为篇,排比次第,详序首尾,名曰《通鉴纪事本末》,前后始终,一览了然,最便学者。 (甲)通体 《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撰)及八种纪事本末、《绎史》(马骕撰)等是。 (乙)别体 清代“平定某某方略”是也。 第四别史 宋陈振孙《书录题解》立别史一门,以处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四库提要》谓其体例独善。凡足为正史之先资草创、互取证明、检校异同者,皆归此体。 (甲)通体 《逸周书》、《东都事略》(宋王禹偁撰)、《通志》(宋郑樵撰)等是。 (乙)别体 《历代史表》是(清万斯同撰)。 第五杂史 杂史之名,肇于《隋书》,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 名。凡一事始末,一家私记,足以存掌故、资考证者,皆归此体。 (甲)综记 《国语》《战国策》等。 (乙)琐记 《唐代丛书》《明季稗史》等是。 第六载记 《后汉书·班固传》称撰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为载记,《晋书》附叙十六国亦云载记。盖当时群雄割据,偏方僭窃,立夫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 (甲)专录 《吴越春秋》(汉赵晔撰)、《华阳国志》(晋常璩撰)等是。 (乙)综录 《十六国春秋》(魏崔鸿撰)、《十国春秋》(清吴任臣撰)等是。 第七传记 传记者,即正史中列传之体,凡一人之生平,及其一事之经验,或总述人之事实者,举归此体。 (甲)总录 《列女传》(汉刘向撰)、《满汉名臣传》、《先正事略》(清李元度撰)等是。 (乙)别录 《孔子编年》(宋胡舜陟、子仔撰)、《魏郑公谏录》(唐王芳庆撰)等是。 (丙)杂录 《孙威敏征南录》(宋滕元发撰)、《西使记》(元刘郁撰)等是。 第八诏令奏议 记言为古者左史之职,奏事附《汉志》“春秋” 之末,故自为一体,与纪传互考焉。 (甲)王言录 《两汉诏令》(宋林虙、楼昉等编)、《大唐诏令集》(宋宋敏求编)等是。 (乙)臣言录 《政府奏议》(宋范仲淹撰)、《历代名臣奏议》(明黄淮、杨士奇等撰)等是。 第九政书 编年详于人事治乱,政书详于制度典章,体有攸分,互资考镜。 (甲)历代通制 《通典》(唐杜佑撰)、《文献通考》(宋马贵舆撰)等是。 (乙)古制 《西汉会要》(宋徐天麟撰)等是。 (丙)今制 《法令全书》《中国年鉴》等是。 第十地制 土地风俗,山川通塞,边塞要隘,异域闻见,均占历史重要之部,故论史学流派者,莫不以地理隶史部焉。 (甲)古地志 《三辅皇图》(失名)、《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撰)等是。 (乙)今地志 《中国地理大全》是。 (丙)水道 《水经》(汉桑钦撰,魏郦道元注)、《水道提纲》(清齐召南撰)等是。 (丁)边防 《藩部要略》(清祁韵士撰)、《中俄界记》(清邹代钧撰)等是。 (戊)外记 《海国图志》(清魏源撰)是。 (己)杂记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出使四国日记》(清薛福成撰)等是。 第十一学术史 学术者,一代人材之盛衰,政治之隆污,社会之 美恶系焉。故近人特立此一体,庶足以考历代思想变迁之大略也。 (甲)通体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全祖望撰)、《明儒学案》(黄宗羲撰)等是。 (乙)别体 《汉学师承记》(清江藩撰)是。 第十二史论 《春秋》笔削,议而不辨,后儒读书,各抒所见,而史论繁兴矣。然批评为求学之一道,考辨尤先儒所重视,特非博览精思,心通著作之意者,固不足以扬榷史法、上下古今也。 (甲)史法 《史通》(唐刘知幾撰)、《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等是。 (乙)史事 《唐鉴》(宋范祖禹撰)、《读通鉴论》《宋论》(清王夫之撰)等是。 (丙)杂论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等是。 中国旧史为古代学术社会之总合,故其所包络者广。至近世则学贵专精,趋重分析,所有各种专门之史,皆自通史分出,而日新未已。然历史为人群全体行为所表现,非通观其全部,不足以明人类进化之情状。有专史为部分之发达,有通史为纲领之提挈,交资互证,其道固相须而进步者也。 第三节 中国地理与历史 亚细亚居地球六洲之一,中国居亚细亚各国之一。在昔四千年前,中国为地球五大文明祖国之一(一中国,二印度,三美索不达米亚,四埃及,五希腊。世有以墨西哥充数者,因无影响于世界,故不及),开东亚之文化,而首出庶国,常握东亚文明之中枢,而为诸国之原动力,非独其民族伟大,亦以地居温洲中,江河灌输,文明易于发达故也。今世界文明古国衰亡久矣,独中国尚巍然峙立于东亚,则其国民性必有特别之优点存焉。夫国民性之形成,其原因甚夥,而要以受地理之影响为最大,合采梁启超之言地理者于下(题为“五千年地势鸟瞰”): 中国领土,以地势言之,可略分为六部:第一部,十八行省;第二部,东三省及三特别区域;第三部,新疆;第四部,外蒙古;第五部,青海及川边;第六部,西藏。 此六部者,其文化之开发有先后,其历史之关系有深浅,即在今日,其统治权行使之所及亦有松密。大概言之,则第一部为中华民族(狭义的)历古之根据地,而其西南一隅,至今犹有苗蛮族未尽同化;第二部历古为东胡、北胡与我族交争之区,今则在广义的中华民族完全支配之下;第三部则历古为西羌、北胡乃至中亚、东欧诸族杂处代兴,今亦完全在我主权之下,而人种同化犹未尽;第四部历古为北胡根据地,至今犹为东北杂种之一族(蒙古)居之,所谓主权者,羁縻而已。然我族势力之向此地发展者,今方兴未艾;第五部西羌及北胡居之,统治权之行使较优于第四、第六两部,而住民中我族势力之微弱,亦仅与第四部相埒耳;第六部名义上虽为领土,事实上则住民与统治权皆属西羌族。 地理形势,非本文所宜喋述,今惟抽出其与史迹关系最巨之数特点,略为推论。当推论之前,有一义应先商榷者,则历史现象受地理之影响支配,果至若何程度耶?历史为人类心力所构成,人类惟常运其心力以征服自然界,是以有历史。若谓地理能支配历史,则五百年前之美洲,地形、气候皆非有以大异于今日,而声明文物判若天渊,此何以称焉。虽然,人类征服自然之力,本自有限界,且当文化愈低度时,则其力愈薄弱,故愈古代则地理规定历史之程度愈强,且其所规定者不徒在物的方面,而兼及心的方面,往往因地理影响形成民族特别性格,而此种性格递代遗传,旋为历史上主要之原动力。近代以科学昌明之结果,其能嬗变地理而减杀其权威者不少,然衡以总量,究属微末,且前此影响之镌入民族性中者,益非可以骤变,故治史者于地理之背景,终不能蔑视也。今试列举中国地理特点数端,而说明其与史迹之关系。 一 中国黄河流域,原大而饶,宜畜牧耕稼,有交通之便,于产育初民文化为最适宜,故能于邃古时即组成一独立之文化系。 二 该流域为世界最大平原之一,千里平衍,无冈峦崎岖起伏,无湾碕华离旋折,气候四时寒暖俱备,然规则甚正,无急剧之变化,故能形成一种平原的文化,其人以尊中庸、爱平和为天性。 三 以地势平衍且规则故,其人觉自然界可亲可爱,而不觉其可惊可怖,故其文化绝不含神秘性,与希伯来、埃及异。居其地者,非有相当之劳作不能生活,不容纯耽悦微眇之理想,故其文化为现世的,与印度异。 四 天惠比较的丰厚,不必费极大之劳力,以求克复天然,但能顺应之即已得安适,故科学思想发达甚缓。又以第二项所言,地势、气候皆平正少变化故,故乏颖异深刻之美术思想。又以爱乐天然、顺应天然之故,故伦理的人生哲学最为发达。 五 此一区域中,别无第二种文化系,而本部(即第一部)地势毗连不可分割,故随民族势力之发展,文化亦愈益扩大,结成单一性的基础。 六 以第二项理由故,中庸性质特别发展,惟其好中庸,万事不肯为主我极端的偏执,有宏纳众流之量,故可以容受无数复杂之民族,使之迅速同化。亦惟因周围之野蛮或未开化之民族太多,我族深感有迅令同化之必要,而中庸性格实为同化利器,故演化愈深而此性亦愈显著。 七 国境西界葱岭,以与中亚及欧洲之文化隔绝;南界喜马拉耶,以与印度文化隔绝,缺乏机缘以与他系文化相摩厉、相资长,故其文化为孤立的、单调的、保守的。 八 以下文第十项之理由,其文化屡受北方蛮族之蹂躏,我族常须耗其精力以从事于抵抗及恢复,故愈益养成保守性。 九 东南虽濒海,然其地之岛民,无文化足以裨我,又以地大物博之故,凡百闭关皆足自给,故民族从不作海外发展之想,益无以改其单调的、保守的之特性。 十 西北徼之中亚细亚、西伯利亚诸区,夙为群蛮所产育出没,其人生苦寒之域,习于勇敢,而常觊觎内地之温沃富殖,狡焉思逞,北境既无重洋峻岭以为之限,而我土著之民,爱护其耕稼室庐,以平和为职志,其势易为所蹂躏,故三千年来北狄之患,几无宁岁,其所影响于文化及政治者甚大。 十一 文化发源,起自黄河流域,次及长江流域,此两流域之下游平原毗连,殆无复天然境界可以析划,与欧陆形势绝异。我民族既以此地为枢核,则所谓大一统主义自然发生,故幅员虽大于欧陆,而欧陆以分立为原则,以统一为例外,吾土正反是。 十二 以第十项之理由,吾族有集权御侮之必要,此种必要与第十一项之理由相结合,遂产生中枢专制的政治,而此中枢时复为外族所劫夺,则其助长专制也益甚。 十三 因下列各理由,致地方自治不能发展:(甲)因地 势地理关系,始终以农立国,乡村农民惟安习于家族的统治。 (乙)都市尝为政治或军事之中心地,专制干涉力极强。(丙)如第十一项所说,无画疆自保之凭借。(丁)如第十项所说,悍蛮恣暴,地方事业易被摧坏。 十四 地势既不适于诸国分立,又艰于发育自治,其势自然趋于中枢专制,而又以幅员太广之故,统制力不能贯彻,故内乱屡起,或为外族所乘,此种野蛮革命既成为历史上常态,故文化恒屡进而屡踬。 十五 地势虽不可分裂,然因山脉与河流皆自西而东(专就第一部言),且气候有寒温热带之异,故南北常不免自为风气,而当政象有异动时,亦恒以南北对峙为暂局。 十六 西南与东北两边徼,以位置窎僻及地形有特别构造故,虽加入我族文化系,而讫未成熟,远心力常常发动,故朝鲜、安南屡次编为郡县,屡次自立,至今竟排出中国历史圈外,而辽东、滇南往往蒙其影响,其不自绝于中国,乃间不容发。 十七 第三四五六之四部,地理上各有其特色,而形势上各有其与中国不可离之关系,故吾族常努力吸收之以自卫,所以促其住民同化者亦多术,而其愿望至今犹未能全达,则吾国历史此后之所当从事完成者也。 十八 以全势论之,则此一片大地,最不宜于国家主义之发育,故吾向不认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而常以修身为出发,以平天下为究竟义,全部文化皆含此精神,故其历史或不在过去而在将来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