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浩荡游丝:何焯与清代的批校文化(精)

浩荡游丝:何焯与清代的批校文化(精)

  • 字数: 25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韦胤宗|
  • 商品条码: 978710117055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晚明时期开始,学者、文人、藏书家、书法 家等即喜在古籍之中书写批校;由于批校文本之积 累,清代学者除在书中撰写自己的意见之外,也会 过录前代读者之批校,还会编辑刊刻名家批校。撰 写、过录、刊刻批校在清代学者中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学术文化,并对清代及之后的文本、学术、思想 乃至于社会文化等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即以 这种“批校文化”为中心,以清代“批校文化”的 先导者何焯为切入点,考察“批校文化”兴起与盛 行的过程,追溯各类参与者之身份与贡献,分析其 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之塑造以及对于清代思想、 学术与文化之影响。
精彩导读
明清时期,批校材料可以随所批之书一同流传,也 可以通过过录在一部分藏书家和学者之间流传,然而, 刊刻出版无疑能让批校材料获得更大限度地流传,从而 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进入学术史。一般读者更有机会得见 刻本的《义门读书记》,比如清代学者梁玉绳《史记志 疑》、王念孙《读书杂志》、梁履绳《左传补释》、吴 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等皆多引《义门读书记》,而 未言何焯之批校本。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上海图书馆藏 有一本明永怀堂刻本《春秋经传集解》(索书号:线善 453972—79),其上的何焯批语全部抄录自《义门读书 记》,书前有题识曰:“墨笔照何义门《读书记》。” 应该是仰慕何氏之名,然不得见批校本,于是抄录《读 书记》中之何批而成一批校本。与此类似,加拿大不列 颠哥伦比亚大学古籍特藏部藏有一部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3)刻本《困学纪闻》(索书号: Asian Rare-2 no.34,见图 5-4),其上有清代中期学者方成培墨笔 抄录的阎若璩、何焯批语,每条批语前题曰“阎云”、 “何云”等字,这些批语应当是从《困学纪闻》的“二 笺本”或“三笺本”中抄录而成的。这一从刻本到批校 本的传录,正反映了《读书记》和《困学纪闻》等刊本 流传之易。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研究者仅根据《读书记 》对何焯的校勘学做出与事实相去甚远的评价,这都说 明刻本书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何焯《困学纪闻》评点较早刊刻出版,以后代各种 翻刻本来看,其书乃是清人阅读《困学纪闻》的通用读 本。何焯对《文选》的批校较早刊刻成书,亦是清人阅 读《文选》的通用本之一。黄侃曰:“以今观之,清世 为《文选》之学,精该简要,未有超于义门者也。”足 见其在一般学者心中之地位。近来,范志新编有《文选 何焯校集证》,纂集和辨证何焯《文选》校语,可看做 今日何焯批校整理的一种典范。 入清以后,校勘学逐渐崛起,校勘类笔记和专门的 校勘记专书层出不穷。何焯批校本中的对于儒家经典的 校勘记广为流传并被阮刻《十三经注疏》吸收使用;其 对《苏学士文集》等书的校勘记被汇集、刊刻、出版。 沈文倬点校本《苏舜钦 集》最主要的参校本就是两个 何焯批校本的过录本,之后的各种苏舜钦诗文集、选集 等都受此本影响,特别是大量采用何焯的校字;中华书 局点校本《后汉书》、《三国志》等书中也都引用了不 少何焯的校字和校勘意见,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都可 以看作何焯批校的出版。 清人批校中的校勘影响学者对于古书文本的接受, 其评点影响读者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批校的各种形 式的刊刻出版则扩大了这种影响。从批校本到刻本,不 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本流传方式的转变,它也反映了清 代学者读书、做学问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展现了 清代考证学风的兴起、盛行并影响到学术生活方方面面 的过程。 在清代,批校本或被汇聚整理,刻成一书,或与所 批之书同刻;刻书者或以评点为主,或仅辑录校语,皆 因学风不同而有所取舍。批校本能为各种编刻提供材料 ,足见其包罗万象的文本特征。根据《中国古籍总目》 ,清代有数量极其巨大的批校本。批校本的内容,除了 评点、校勘之外,有的还记载了很多批校者读书之时所 经历的琐事和听闻的逸事,其读书之时的所思所想,其 “使用”正文文本所尝试创作的诗句、对联等。这说明 了清人在创作批校、过录他人批校之时,多数都无著作 之意,并未将其视为将来著作之稿本,因此,编纂之时 ,任意删削自然会对批校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造成不 可估量的损害。校读古书是清代学人的生活习惯,读书 必先校书并多方汇集学术资料则是清代学者最基本的为 学之法,校读一体、随手批点、阅竟书跋都是清代学人 的学术习惯。这些存在于书籍天头地脚、旁行侧里的数 量巨大的批校材料(包括题跋),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 对于古书的阅读和解读,而且,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来 讲,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古人阅读习惯、知识结构、 思想状况等问题的一手材料。因此,在今日彩色影印、 网络数据库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有必要选择有价值的 批校本影印出版,以期最大限度地保存批校本的文本面 貌,并使得古代文本发展演变的历史和阅读接受的历史 得到更为清晰而全面的展现。
目录
序 第一章 注疏、评点和批校的文本性质与文本形态 一、文本性质:内容与特征 二、文本形态:载体与流传 三、小结 第二章 读书种子何焯与他的批校 一、何焯的生平 二、何焯史评、史论的特点与价值 三、何焯校勘学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四、余论 第三章 过录:学术关系的构建与学术知识的传播 一、何焯的学术圈 二、由批校本构建的学术关系 三、书商与抄手的参与 四、塑造文本 五、批校文化 第四章 在阅读中表达:批校中的题跋及其对清人学术心态的书写 一、时间与空间 二、学术的诗意 三、书斋内外 第五章 从批校本到刻本 一、《义门读书记》的刊刻 二、随文刊刻 三、“校勘记”的刊刻与出版 四、余论 附录一 阅读史:材料与方法 一、从书籍史到阅读史 二、阅读史研究的三个部分 三、批校:新的阅读史研究材料 附录二 何焯批校本目录 参考书目 新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