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舆论

舆论

  • 字数: 316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 常江,肖寒 译
  • 商品条码: 978730136063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舆论》既是对当代新闻媒介系统的精确描摹,也是对该系统折射出的人间万象的深刻检视。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李普曼,以严谨的逻辑和美妙的修辞,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舆论的生成机制、信息生态对人的世界观的塑造,以及人在面临未知状况时的怠惰。 《舆论》是传播学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源头,在问世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持续启发我们去审视包裹自身的信息茧房,反思个体与媒体生态共存的方式,想象人性在数字社会走向自足与自主的道路。
作者简介
【美国】(美)沃尔特·李普曼 ----------------------------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889—1974),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 李普曼因《舆论》一书而成为美国传播学界的先驱之一。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Carey)称此书为“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美国媒介研究的奠基之作”。 常江 ---------------------------- 常江,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媒介文化、新闻学研究。已出版《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发掘新闻》等多部译著。 肖寒 ---------------------------- 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从事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艺术工作。研究领域为大众传播、数字媒体等。
精彩导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世界的一隅,活动范围限于小圈子之中,密切交往的人屈指可数。对于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我们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片段。在这一点上,即使是那些起草公约、制定法律、发布政令的“局内人”也不例外——他们和处在公约、法律、政令约束之下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然而,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我们的见解又必然覆盖比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得到的事物更为广泛的范围,这部分见解便是由他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凑出来的。 然而,即便是亲临现场的目击者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再现事件的全貌。经验似乎表明,目击者对现场的印象会在事件过后变淡,但在讲述事件经过时又会习惯性地添油加醋。他一心以为自己是在叙述事件原本的始末,可实际上他讲的是自己改造后的版本。人的意识中存留的事实绝少保持原貌,而大多经过了意识的局部再创造。一则关于事件的报道,是事件的认知者和事件本身相糅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人总会对信息做出一些过滤和改造。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以及我们在观察时有哪些习惯。 面对一个陌生的场景时,我们往往会像初生婴儿第一次睁开双目看世界一样,眼前是“一团巨大的、繁盛的、喧闹的混乱”。约翰·杜威说,陌生的事物总是那样的新鲜和奇特,甚至会使成年人如婴儿一般困惑于眼前的景象。他指出:“面对自己不会讲的外语,我们会感觉其如同天书,传到耳朵中只是模糊一片、无法辨明的杂音。诸如此类的情形还有乡下人置身闹市、旱鸭子落到海里、对某项运动一窍不通的人加入了行家里手的激烈角逐。又如一个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到了工厂做工,手中的活计对他来说是摸不着门路的一团乱麻;而远赴他乡的人骤然面对另一个人种,会觉得他们的长相都差不多。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若一个普通人面对着一群羊,除非其中哪只羊的体型或毛色与众不同,否则他根本无法做出区分,但牧羊人就可以。陌生的事物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团移动的、散乱的、无法辨识的虚象。而我们若想通过了解新事物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即养成一种习惯以令自己对眼前的事物有迅速、明晰的洞察,那我们就必须攻克一道难题:在事物模糊、易变的特征中,去捕捉其连贯、稳定的属性。” 上述目标的达成与认知的主体——我们自身——密切相关。杜威在一篇文章中举例说明哪怕是经验最为丰富的外行人,在对“金属”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也会与化学家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外行人的定义中,“光滑、坚硬、有光泽、闪亮、密度大……可锻造、可延展、遇冷变硬、加热变软、记忆性、抗压性、耐腐蚀,这些都可能被提及”。而在化学家眼中,上述外观或实用性角度的特性根本无关紧要,他们会将“金属”定义为“能够与氧化合并形成盐基的化学元素”。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中,我们会优先认出自己的文化里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物。试想,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大人物齐聚巴黎,就全人类的共同事务展开磋商,但他们中究竟有多少人对脚下的欧洲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了解的只不过是自己对于欧洲的种种关切而已。若能到克里孟梭头脑中的世界去一探究竟,我们便可看到,他所理解的欧洲究竟是1919年时那个真实的欧洲,还是在战乱频仍的岁月里日积月累并愈加根深蒂固的一个刻板印象。他所理解的德国人究竟是1919年时真实的德国人,还是自1871年以来在法德两国的宿怨中形成的关于德国人这个群体的某种典型印象。显然,答案都是后者。于是,当克里孟梭翻阅从德国发来的报道时,他会仔细去读,但最终只会接受符合其脑中刻板印象的那部分报道内容。譬如,口出狂言的德国容克贵族,在他眼中就是一个真正的德国人;而那些坦诚痛思德意志帝国犯下的累累罪行的劳工领袖,在他眼中根本算不上真正的 德国人。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届心理学会议,其间一批据说是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参与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距离会议大厅不远处有一个庆典活动,活动中还有一场假面舞会。突然,大厅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小丑闯进来,背后有一个手持左轮手枪的黑人在疯狂地追赶他。他们在大厅的中部停下来打斗,小丑摔倒了,黑人跳到他身上,开了一枪,然后两人都冲出了大厅。以上整个过程发生在不到20秒的时间里。 会议的主席要求在场的人立刻就刚才发生的事情写一则报告,理由是之后可想而知会有一次司法调查。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做到了对于主要事实的记述的错误率低于20%,错误率在20%至40%之间的有14篇,40%至50%的有12篇,错误率超过50%的有13篇。此外,有24篇报告中存在10%的纯属虚构的内容,其余的报告中有10篇纯属虚构的内容多于10%,6篇少于10%。简言之,有1/4的报告是虚假报告。 毫无疑问,整个事件是提前安排好的,甚至还拍了照片进行记录。40篇报告中,10篇可以被认定为虚构内容,24篇是半虚构的,只有6篇可以被视作有证据价值的材料。 在上述实验中,40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以诚实的态度就刚刚在眼前发生的事件撰写报告,然而大多数人提供了与事实不符的信息。所以,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毕竟,按一般性的理解,讲述发生了什么比虚构没有发生的事要轻松。事实上,这些观察者看到的是他们对于打斗的刻板印象。他们中的所有人在过去的生命经历中都接触过不少打斗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如今就会重新在他们眼前闪烁。其结果就是,这些关于打斗场景的刻板印象在当下的观看行为中对真实的场景进行了篡改,篡改程度低于20%的只有1人,13人的篡改程度高于50%,且有34人令自己刻板印象中的场景直接取代了眼前的场景中超过10%的内容。 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曾指出:“同一物体几乎可以呈现为无数种形状……而我们是如此迟钝和麻木,竟致无法在脑海中轻松地回想起一个物体的清晰、确切的特征和轮廓,我们只能回想起基于艺术过往对该物体进行过的描摹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事实更甚于此,因为赋予世界某种刻板印象的,并不只是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还包括我们的道德标准、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政治煽动等。在下面这段引自贝伦森先生的表述中,用“政治”“商业”“社会”等词去替换“艺术”一词,道理一样说得通:“……除非艺术学校的教育同时教会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事物,否则我们会很容易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束缚,模式化地套用我们所熟悉的艺术表现方式去观察眼前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我们关于艺术真实性的标准。在观看某人的作品时,若其呈现的色彩和形状未能立即迎合我们有关色彩运用与表现形式的那些既匮乏又陈腐的经验,我们就会摇着头认为它没能再现我们自认为熟知的事物,或者指责其矫揉造作。” 贝伦森先生描述了我们在看到绘画者的作品“未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方式描绘事物”时所体验的不快。他还说,我们很难欣赏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因为从中世纪到现在“我们的视觉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进而指出,从人物造型的角度来讲,我们正在逐渐掌握认清我们真正看到的东西的方法。“多纳泰罗和马萨乔创立了新的人像标准和新的人体特征表现手法,并得到了人文主义者的认可……他们向当时的统治阶层展现了在随之而来的斗争中最有可能赢得胜利的人会有哪些特征……谁有力量撼动这一新兴的视觉标准?在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中,谁还能找到比这些天才笔下的人物更能鲜明地反映现实的形象呢?没有人做得到。人们必然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看待现实,只接受以这种方式描绘的形象,并只为这种‘现实’中所展现的理想而欢欣鼓舞。”
目录
译者序 如何在一个亢奋的时代里保持清醒 ——读李普曼《舆论》 /1 第一部分 导 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 /003 第二部分 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第二章 审查与保密 /029 第三章 交流与机会 /038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047 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053 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第六章 何为刻板印象 /067 第七章 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 /080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087 第九章 规则及其破坏者 /096 第十章 发现刻板印象 /108 第四部分 兴趣与利益 第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 /133 第十二章 关于私利的再思考 /142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157 第十四章 是或否 /178 第十五章 领袖与普罗大众 /190 第六部分 民主的图景 第十六章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205 第十七章 自足的社群 /213 第十八章 强力、委任制以及特权的作用 /224 第十九章 新瓶旧酒:基尔特社会主义 /237 第二十章 新的图景 /251 第七部分 报 纸 第二十一章 作为购买者的公众 /257 第二十二章 忠实的读者 /266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天性 /275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以及结论 /291 第八部分 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第二十五章 楔入 /299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307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323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 /334 索 引 /341 译后记 /35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